语音学应用教程合并版.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98163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音学应用教程合并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语音学应用教程合并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语音学应用教程合并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语音学应用教程合并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语音学应用教程合并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音学应用教程合并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音学应用教程合并版.ppt(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前 言 语音原理 国际音标学习 上海话记音 附 录,前 言,语音学是一门以语音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原来是语言学的一个门类,随着科学的精密化,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语音学实际上是指普通语音学,研究的内容从理论上说包括有关语音的一切问题。由于研究越来越深入,事实上早已容纳不了众多的内容,于是又分化出来一个个独立的门类,有的成为独立的学科。比如音位学、音系学、韵律学等等。语音学还与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就有了生理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和感知语音学等等名目。还有一个从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独立出来的学科,称实验语音学,顾名思义,就是使用实验的手段对语音进行研究的学科。这些学科研究的都

2、是语音的共时现象,可以称为共时语音学,那么研究语音历时现象的门类就称为历时语音学了。历时语音学一般称历史语音学,综合性的研究较少,一般都是研究具体语言的语音历史。中国的传统音韵学就是属于历史语音学的范畴。,语音学众多门类中还有一种称为应用语音学的,研究的方向包括语音教学、发声训练、语音纠偏、发音治疗、语音规范等等,内容芜杂,界限不明,至今还包含在应用语言学之中,不能完全独立出来。我们的教程称为语音学应用教程,自然是属于应用语音学的,范围很小,只是一种应用,专门研究和讨论如何使用语音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调查和描写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因此,除了一些必要的语音知识外,主要教会你怎样使用语音学的方法去记录

3、、分析、归纳和描写一个语言的语音系统。我们的目的是技巧,强调的是操作性和实践性。你学会了这套技术,对今后去记录、研究和学习一种语言,包括你自己使用的语言和方言,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的语言,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根据以上的宗旨和目标,我们把这个教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音原理,讨论一些必要的语音知识,没有这些基本知识,你是无法去记录、研究和学习,一种语言和方言的。这种知识一般的语音学书上都有,可以找到的参考书很多,本教程尽量从简,是为完全没有接触过语音学的读者准备的;第二部分是国际音标学习。国际音标是记录语音的符号,也是记录、研究、学习语言的必要工具。这套符号理论上包括了世界上一切语言的语音

4、,学会了这套符号,可以记录一切语言和方言,看懂别人记录的一切语音资料,更容易地学会一切语言的发音;第三部分是上海话的调查实习,是在学会国际音标后的一个必须的练习,即使用国际音标把上海话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归纳,准确描写上海话的语音系统。我们的重点是第二部分,因为你只有学好了国际音标,能准确发出国际音标每个符号所代表的语音,才能准确记录一种语言或方言。国际音标的发音,门派甚多,本教程国际音标的发音者瞿霭堂教授师从马学良先生,马先生得赵元任和李方桂亲授,应是绪统有序,音有定准的。本教程还特将赵元任,和周殿福先生的国际音标发音附录于后,以便读者比较、参考和深入学习。语音学是口耳之学,过去只能面命亲授,

5、耳闻口习,现在托福于科技发展,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集图形、图像、声音、影片于一体的互动教材。本教程所有发音都有影片演示,每一帧图像和每一个音标符号,只要用鼠标点击,都能自动和反复发音,便于读者反复观摩发音动作,观看口唇形状和姿势的变化,也便于读者反复模仿发音,对比校正。这样的多媒体互动教学,几与面授无异。当然,当你学会国际音标后,还必须请发音准确的人面审。这与学习唱歌和普通话测试是一样的道理,发音是否准确,与模仿对象是否一样,个人不能定准,也是自学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国际音标部分还备有习题,供读者诵读记录,练习发音,熟悉符号,为记录具体语言打下基础。不可否认,这种多媒体互动教程给教学工作带

6、来极大,的方便,使课堂教学和个人自学实现了无缝链接,这种语言教学中早已取得的经验,现在终于可以扩展到更多的学科了。实习部分是记录上海话。共记录包括上海话全部声韵调在内的四百多个字,每个字都配有影片演示,读者可以反复观摩聆听,模仿发音,准确记录。这部分还包括整理一个语音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属于音系学的范围,教你如何去记录一种语言或方言,把记录下来的众多实际发音归纳和整理为一个数目有限的功能性语音系统。汉语拼音方案就是一个经过归纳和整理的功能性语音系统。本教程在附录部分提供一个标准的答案,由于上海话有多种变异形式,我们提供的答案是发音者瞿霭堂教授所使用的老派上海话的一种变异形式的语音系统。本教程为了

7、读者深入研究汉语的方言,还附录了方言调查字表的电子版。这是一个电子表格文件,通过,它可以把你记录的方言与普通话和上古、中古音进行比较,省去抄卡片、排卡片和比较等诸多手工的繁琐工作,是深入研究汉语方言的一个极好工具。每个人都有发音和学习发音的天生才能,但每个人对自己母语的发音和学习外语发音的能力却是大不相同的。当你学会了国际音标的所有发音,相当于对你的发音器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操练,对你的发音和学习发音的能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开发,你会觉得你自己的发音和学习发音的能力突然发生了想像不到的变化和提高。,语音原理,一、语音和发音二、语音的组合和聚合三、语音的变化和变异,语音和 发音,语音是一种声音,是人

8、类口里发出来表达语言的声音。有两种意思:广义上说,是指人类语言中出现的一切声音;狭义来说,只指与某种语言有关的声音。语音学中的语音指前者,北京话的语音是指后者。每个人都能从口中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但用来表达自己语言的功能性语音却只是极少数。普通话的功能性语音不到30个。于是,就具体语言来说,在这个语言中是语音,在另一个语言中就可能只是一个声音。比如普通话的语音zh,,在英语里只是个声音;英语里的ch在普通话里也只是个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造成的。人类能发出表达语言的声音,靠的是喉头的声带,声带一振动就会发出声音(参见喉头、声带图)。但只靠声带还不行,发音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动力,就是让声带振动

9、起来的外力。人类发音的动力是肺部挤压出来的气流;二是振动体,就是声带;三是共鸣器。声音不通过共鸣器,就很难听,不能成为,乐音。人类发音的共鸣器就是口腔和鼻腔;四是调节器,即调节共鸣器使声音发生不同变化的物体。人类发音的调节器有唇、舌、下腭、喉、小舌和声带六种器官。(参见发音器官图)这六种器官都能自主活动,所以能起主动的调节作用。能起调节作用而不能活动的器官有牙(下牙是随下腭活动的)、上腭和鼻孔。拿人类的发音器官与任何一种乐器比较,这四个条件都是一样的,因此人类的发音器官也是一种最好的乐器。不然,人类除了会说话,怎么能唱出美妙的歌声呢?人类发音的习惯是几个音合在一起发的,发单个音的时候比较少。因

10、为语言的音要表示一定的意思,一个语言一共几十个音,一个音表示一个意思,也就几十个意思,因此不能不把音组合起来一起发,这样一搭配就能产生无数不同的音段,用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但人心目中的音却是一个一个的,比如一个不会发卷舌音的上海人学习,普通话的卷舌音,不久会矫枉过正,把不卷舌的舌尖音也发成卷舌音了。可见,卷舌音和不卷舌音在心里是分开存放的。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几千年前还没有语音学的时候,人类就能把一个个音分析出来,创造了以一个一个音为单位的拼音文字。语音学建立以后,人们开始对原来就分好的音重新审视和科学分类。实际上还是祖先早就分好的两大类:一类叫辅音,一类叫元音,只是具体的音上有点调整。一般来说,

11、元音是乐音,即气流通过口腔或鼻腔时没有受到阻碍;辅音则相反,必定受到一定的阻碍,所以叫噪音。发一个“啊”和“丝”比较一下,就会发觉“丝”前半段有明显的磨擦声音,这就是噪音。有时候元音和辅音用这一个标准不好分,鼻音是辅音,但却是乐音,发音时气流并不受到阻碍。从声音的角度来说,声音应该是听得见的,但有些辅音却听不见,只是一个发音的调整动作,很难单独来发,比如清的塞音等。发音视频播放,发一个语音,要比任何一种乐器的发音都复杂。发辅音时,必须具有三个必要的步骤:第一,调节共鸣器,就是使用上述可以主动调节的器官,改变共鸣器的形状和大小。用嘴唇调节就叫双唇音,用嘴唇和牙齿一起调节的叫唇齿音,用舌头和牙齿一

12、起调节的叫齿间音。舌头的调节作用最大,用舌尖的是舌尖音,依次有舌叶音、舌面音和舌根音。舌面音还能分舌面前、舌面中两种。舌根音也分两种,一种叫舌根音,一种叫软腭音。喉壁也能调节,称喉壁音。声带调节的音称喉音或声门音。第二,调节气流,就是改变气流的强度、压力、方向、时间和通过阻碍的方式。突然冲破完全阻塞的叫塞音;慢慢通过不完全阻塞的叫擦音;先冲破完全阻塞再通过不完全阻塞的叫塞擦音;气流只通过鼻腔不通过口腔发的音叫鼻音;加强发音时气流的强度和压力发出来的音叫送气音;气流持续冲击发音器官使它颤动的叫颤音;用舌头调节造成阻塞使气流,从舌头的两边通过,这种音叫边音。第三,调节声带。发音时使声带振动起来的叫

13、浊音,不振动的叫清音。第一个调节过程叫确定发音部位,第二和第三个调节过程称确定发音方法。这三种过程,不是独立的过程,而是互相配合的一体化过程。发元音时,有七个必要的步骤:第一,调节舌头位置的高低。一般分四等:最高的位置称“高”,这种元音叫高元音,依次为半高元音,半低元音和低元音。第二,调节舌头位置的前后。一般分三等:最前的位置称“前”,这种元音叫前元音;中间位置称“央”,这种元音称央元音;后面的位置称“后”,这种元音称后元音。第三,调节嘴唇的形状。咧着嘴唇发的叫展唇元音,圆着嘴唇发的叫圆唇元音,撅着嘴唇发的叫撮唇元音;第四,调节舌头的形状。平着舌头发的叫平舌元音,卷着舌头发的叫卷舌元音,用舌面

14、调节的叫舌面元音,用舌尖调节的叫舌尖元音。,第五,调节发音的通道。气流通过口腔发音的,叫口元音,通过鼻腔发音的叫鼻元音,一半通过口腔,一半通过鼻腔发音的叫鼻化元音。第六,调节声带。声带振动的是一般元音,不振动的叫清化元音。第七,调节喉头。喉头肌肉紧张的叫紧元音,松驰的叫松元音。这些调节手段不是独立的手段,必须兼容配合,比如前高元音,圆唇后紧元音,半低鼻化元音等等。发音还有一个要素,就是韵律。所谓韵律是指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这些韵律可能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起来使用,组合起来使用就叫节奏。通俗点说,节奏就是腔调。没有一种语言说起来腔调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没有一种语言不使用韵律的手段。事实上,辅音

15、、元音与韵律是分不开的,只有共同配合,才能发出一个完整的语音。或者说,语言里不存在在没有韵律的辅音和元音,也不存在没有辅音和元音的韵律。韵律既可以依附在一个音上,,也可以依附在一段音上,所以韵律也叫超音段语音特征。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使用韵律手段来表示说话的语调和腔调,只是有些语言用它与一个音或一段音配合起来区别意义,起到与辅音和元音同样的作用。中国的汉藏语言就是使用这种手段的韵律化语言。韵律的高低叫音高,是指声带绷得紧或放得松所造成的声音的尖锐和低沉,与歌唱发声的音阶是一个道理,只是语言中分的度很少,而且变化简单,不像声学那么细致和复杂而已。在语音学中这种音高韵律称声调,用来区别词义的声调叫词

16、调,区别句子意义的叫语调。汉语是使用声调来区别意义的语言,声调依附在一段音即音节上。由于汉语大多音节有意义,而且把有意义的音节都叫字,所以把这种区别意义的声调也叫字调,与表示句子意义的语调区别开来。汉语的字调根据发音的音域分成五度,在这五度的范围内通过不同的高低变化表示不同的意义。高低,变化还包括平直、升降和曲折三种形式。理论上,高低加上这三种变化可以生成几十种声调,事实上语言中只使用少数几种。汉语中一般使用四五种,七八种是少数,十多种的是极个别。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汉语有研究语音历史的音韵学,为了声调的历史比较方便起见,对声调的分类对照历史上的类别,分别沿用旧称,先分平、上、去、入四类,再各

17、分阴阳两类,叫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共八类。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都是与古代汉语声调的类别对应的,也就是平声分了两个调,上声和去声不分,入声调与其他声调合并没有了。这种名称叫调类,比方北京话的“天”字的声调与天津话“天”字的声调是一个类,都是阴平。声调本身真实的高低叫调值,调值与调类不是一个概念,调类是历史的分类,即按字分类,同字必定同类;调值是现实声调的高低。调类相同不,等于调值相同,比如北京话的阴平调是高调,天津话的 阴平调是低调。作为汉语的方言,调类大家都一样,不能变的,但调值却可以发生不同的变化,变得大家都不同。韵律的长短叫音时,是指发音时时

18、间延续的长短。一般体现在元音上,读得长的叫长元音,读得短的叫短元音。少数语言辅音也分长短,比如中国的朝鲜语和韩国语言。有些语言虽然把长短特征算在元音上,但实际上是音节的长短,因为音节里能够延长发音的声音都长一点,不仅仅是元音长。比如藏语。有些语言有长短元音的音节,音节本身的长短不明显,元音的长短是在音节内部进行调整的。比如壮侗语言。韵律的轻重叫音量,是指发音时用力的强弱。一般体现在音节上,读得重的叫重音,读得轻的叫轻音。读得重或轻是指主观上故意读得重或轻,因此一个音节无所谓轻重,只有几个音节一起发音时,把其中有的音节故意读得,重或轻。可见,所谓的轻重音系统,并不是重音和轻音 的对立,而是正常音

19、和重音或轻音的对立。英语里有重音系统,单个音节无所谓轻重,读的正常音,只有几个音节一起读时,把其中一个音节故意读得重,称重读音节。比如import(进口名词)和import(进口动词),一个前一音节重读,一个后一音节重读。汉语普通话正好相反,有轻音系统,单个音节也无所谓轻重,读的是正常音,只有几个音节一起读时,把其中一个音节故意读得轻,称轻读音节,也叫轻声。普通话第一音节不可以轻读,只有第二或第三音节才能轻读。比如“盘子”和“先生”中的“子”和“生”。,图一 喉头构造 图二 声带,进入声带振动视频播放,声带振动视频播映,此视频资料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音路历程,点击视

20、窗可重复播映,普通话声母d、t、n、l发音过程的X光摄影,请调高音量 点击视窗可重复播映,此视频资料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音路历程,普通话单元音a、o、e、i、u、y发音过程的X光摄影,请调高音量 点击视窗可重复播映,此视频资料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音路历程,普通话iang、ing、yong发音过程的X光摄影,请调高音量 点击视窗可重复播映,此视频资料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音路历程,图三 发音器官图,1 上下唇 10 咽头 2 上下齿 11 会厌软骨3 齿龈 12 声带4 硬腭 13 喉头5 软腭 14 气管6 小舌

21、 15 食道7 舌尖 16 口腔8 舌面 17 鼻腔9 舌根,语音的组合和 聚合,人能感知的最小语音单位叫音素,就是人口里所发出来的一个一个音。正因为人能感知音素,所以在几千年前就会根据音素创造出拼音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发出来的一连串音就变成一连串字母。使用没有文字的人同样能感知自己使用的语言的一个个音,因为感知语音在先,创造文字在后。大多数没有学过拼音文字的人一下说不出自己语言有多少个音,并不说明他们没有感知自己所发出来的音,只是因为大多数人是自发地学习语言,而没有进行自觉的理性思考而已。从来研究语音都是以音素为基本单位,因为音素是人的基本感知单位。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探究比音素更

22、小的单位,称音元。音元就是构成音素的单位,比如上述发音部位的唇、舌、喉,发音方法的清、浊、送气等。这些发音的元素人也能感知,只是要更深入地去体会,不像感知音素这样直觉。所以,音元是语音分析的最小单位,音素则是基本单位。,如果说音元是第一层,音元结合起来构成第二层的音素,那么音素结合起来构成的音丛就是第三层。音丛也是感知单位,说明人的感知是有层级性的。汉语普通话里有声母和韵母的名称,声母和韵母既可以是一个音素构成,也可以由几个音素构成,几个音素构成的就是音丛。当然,汉语普通话里的声母都是一个音素构成的,但其他汉藏语言的声母就有几个音素构成的,称复辅音声母。复元音韵母、带辅音韵尾的韵母在汉语普通话

23、都有。由音丛构成的声母和韵母,不是主观分析的产物,是人实际感知的结果。因为语音的变化有时候不是以一个音素一个音素地变的,而是以音丛为单位变化的。比如藏语复辅音声母中的第一辅音,不论本身是什么音,不论后面是什么音,都会发生相同的变化,说明它不是以一个单独的音的身份变的,而是以复辅音声母也即音丛中一个成员的身份发生变化的。这充分说明音丛与音素一样是人的一种感知单位。,几个音丛结合起来,就能构成一个音节,因此音节应该是第四层。音节更是一个可感知单位,人们口里说你这个音发得不清楚,指的是一个音节,而不是一个音素。特别是汉语这样的所谓单音节语言,一个一个音节分得非常清楚,因为音节中构成音素的结构方式有严

24、格的限制,大多数音节原来或现在还都有意义,加上汉语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固定的声调,声调使得音节的界限更加分明。多音节语言,比如像英语,有时候音节就不那么好分,因为音素的组合比较自由,大多数音节又没有意思,也没有与音节固定在一起的声调,两个音节之间如果出现几个辅音,分前分后就不好办。如果说音元是语音的最小音位,音素是基本单位,那么音节就是最常用的单位,无论是单音节语言还是多音节语言,都要依靠音节的搭配来加强表达语言意义的功能。从最小的音元一层一层结合起来构成音节,再用一个,一个音节结合起来构成大小不等的话语,这就是语音的组合。如果从语音的基本单位音素出发,把一段段话语中的音素分析出来,会发现语言中的

25、音素非常之多,很难理出一个头绪,系统庞杂,规律繁琐。一些音素在语流中还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变化就是受前后音的影响发生的变化。人类在创造和认知自己语言的过程中,早就发觉到这种变化,会把这些发音相近而且出现有一定条件的音认作一类。所以代表语音的拼音文字的字母都不多,如果要按照实际口头上出现的音素来创造字母,至少要比现在看到的字母表多出几十倍或几百倍。当然,那时人们还没有一种科学的分析语音的方法,单凭感知给语音分类有时会出现一些偏差,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使今天有了科学的分类方法,感知依然是为语音分类的一条重要原则。,今天科学地为语音分类,主要根据的是功能原则。所谓功能其实就是脱胎于感

26、知,因为人们本来就是根据功能来感知语音差别的。只是感知会因人而异,不够准确。现在有了音位学和音系学,就可以科学地来说明如何来给语音分类。什么是语音的功能,语音的功能就是区别意义的功能。“巴”和“妈”韵母、元音、声调都相同,都是一个a,但声母辅音不同,一个是p,一个是m,凭借这两个辅音的不同,区别了意义,这两个辅音就属于不同的类,因为它们各有区别意义的功能。人们早先就是根据这种区别意义的功能把不同的音素从一连串话语中感知出来的。当然,这种感知比较粗糙,事实要复杂得多。比如普通话中的一个a元音,在舌根音声母后或韵尾前舌位会变得靠后些,在舌尖音声母后或韵尾前舌位会变得靠前些,在高元音的介音后舌位要抬

27、高些,等等。一个a元音会发生不少变化。因为这种变化都有一定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变化没有区别意义的功能,因此这些没有区别意义功能而由a变化出来的音素都归成一个类,算是a的变体。由a和变体组成的这个音类就叫音位,即音素的功能单位的意思。a和它的变体是通过相同的功能结合成一类的,因此相同功能的音素成为一个功能类,就叫语音的聚合,与语法里形容词、动词这些因为功能相同聚合成的词类是一样的。语音聚合成类具有心理基础,即人们对聚合成类的音在感知上没有区别。因为这些音变是在语流中自然形成的,即使恢复成单发时的音也不区别意义,只是一种习惯。人们感知最强烈的是条件最简单的发音。比如感知最清晰的a是表达“啊

28、”的a。要把音素科学地分类,构成一个语音系统,单靠功能一个标准当然是不够的,也是不完全的,因为音位的归纳比靠功能分出来的类复杂得多。如何把音素归纳成音位是音位学或音系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将在下文详细和具体地讨论这个问题。,语音的变化和 变异,语音发生两种变化:一种叫历时变化,是语音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一个音变成另一个音。比如“番”原来的声母是b,后来变成了f。语音的历史变化当然并不这么简单,比如新生一个原来没有的音,丢失一个原来有的音,这一类音变成另一类音等等。语音的历时变化在现实中大多无法看到变化的条件或原因,尽管在历史上这些音变同样是有条件和原因的。另一种叫共时变化,也就是一个音在语流中

29、由于与其他音发生接触或别的原因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现实中都能看到变化的条件和原因。这种情况有点像音位中不同变体之间的关系。但音位变体的有条件变化发生在一个音节之内,而语流中的条件变化发生在音节之间;音位变体的条件变化具有可预期性,也就是说该变的一定要变,而语流中的条件变化常常与语速有关,如果说得慢点有可能不变,也可能有些人变有些人不变。在记录、分析和描写一个语音系统时,对这些共时的变化不能,不注意,如果不注意不仅会遗漏了准确发音的描写,甚至会把非功能性的语音当成功能性的语音,影响语音系统归纳和整理的科学性。语流中的这些变化非常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同化现象,即一个音受前后音的影响变得与前音

30、或后音相同或相似。如“干面”,从原来的gan mian 读成gam miam,前面的n被后面的m同化了;异化现象,即一个音为了与前音或后音故意区别开来,读成不同或有差别的音。如广州话的“品”不读原来的m韵尾,而变读n韵尾,避免与同部位声母发音上的不便;增音现象,即在语流中因为发音的方便或其他原因会增加一个原来没有的音。如北京话“这儿”变读成“这合儿”,加了一个音节“合”;减音现象,即原来有的音在语流中不发了。如北京话“两个”lian ge可以说成lia;合音现象,即语流中两个音合读成一个音。如北京话的儿化音,把儿词缀与前一音节读成一个音。如“花,儿”hua er读成huar;换位现象,即两个音

31、在语流中发生前后变换。如北京话把“言语”yan yu 说成yuan yi,把i和换了个位置。语流音变是一种习惯,同样的条件,在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发生变化,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就不变。发音习惯是说这种话的人决定的,没有必然性,只有可能性。我们了解这种可能性,是为了记录、分析和描写语音时加强注意,有利于听辨和分类。汉藏语言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特别发达。声调在语流中也发生上述各种历时和共时的变化,这种变化叫变调。记录、分析和描写一个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必须像注意声母和韵母中元音和辅音的变化一样,注意变调的现象。比如普通话两个上声字一起发音,前一个由214调变成35调,这就是一种变调现象。任何事物的变

32、化都要通过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度,然后发生飞跃,完成质的变化。只有发生了质变,一个,事物就变成了另一个事物。语音系统是一个由功能单位音位构成的系统,语音系统发生变化,首先是作为系统功能要素的音位发生变化,音位的变化与其他事物一样要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音位的变化,即一个音位从这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或一个音位变成另一个音位,量变过程包含两个函数:一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因为语音变化的传播也是一个过程,语音变化总是先在一部分人中发生,然后向全社会其他的人扩散。全社会的人都变化了,这个语音的变化过程也就结束了,这个语音终于变成了另一个语音;二是包含这个变化语音的词。因为语音的变化是依靠词的扩散来

33、完成的,扩散也是一个过程。包含这个变化的语音的词一个一个都变化了,这个语音的变化过程也就结束了,这个语音终于变成了另一个语音。这两个变数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兼容关系,可以分开观察,但不独立存在。,词的扩散由人的传播来实现,人的传播由词的扩散来完成。所谓语音的变异就是变化的一种方式,由这种语音的量变过程体现出来。当一个语音在一部分人和一部分词中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个音对整个语音系统来说,就是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异存在于量变的整个过程,当变异发生的时候,也就是变化的开始。变异成分在量变过程中逐渐扩散,与原来的成分形成反比的消长关系,因此变异的语音扩散增长的过程,也是原来语音减缩的过程,或者说是非主

34、体的变异成分逐步取代主体成分的过程。这样,一个原来作为主体的语音在变异成分扩散的过程中被取代或消失了。可见,语音的变化由变异开始,通过变异成分的扩散,完成整个变化过程,实现语音的质变。变异发生于使用这种语言的部分人,再通过语词逐渐扩散到社会全体成员。由于这种扩散是一个过程,因此任何一种语言,包括这种语言的语音,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词,语,发的音会不完全一样。像普通话中的“知道、面食、白天、得罪”这些词,第二个音节有人读轻声,有人不读轻声。再比如普通话中带ng韵尾的音节,“灯儿、坑儿、声儿、铃儿”等在儿化后,有人读鼻化元音,有人不读。这种同一个词不同的人发不同的音的现象,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于是就有

35、语言是“异质有序”的错误说法,意思是同一种语言是不同“质”的,像上述的情况,发这种音的人的话是一种“质”,发另一种音的人的话是另一种“质”,它们存在于同一个语音系统中,所以这个语音系统就成为不同“质”了。其实,不管发什么音,这种不同发音是没有功能意义的,就是说你读轻声还是不读轻声,并不影响交际。语言的“质”决定于它的功能,相同的功能怎么会造成不同的“质”呢?n、l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音,在有的汉语方言中不同的人不同的词随便发,不区别意义,发音的人没有差异的感觉,在交际中同样没有不同的感知。我们所以要,讨论语音的变异,是因为这种相同的词不同的人发不同音的现象,对记录、分析和描写一个语音系统存在如何认

36、识和处理的问题。换句话说,你在记录、分析和描写一个语言的语音系统时,到底是根据哪一种人发的音呢?这涉及到你记录时怎么记,描写时怎么说,归纳语音的功能性系统时怎么确定功能单位的形式。记录语言或方言只能选择一种发音,原则是通行性,即大多数人怎么说就怎么记。但要了解另外一些人的发音,尽管这是另外一些研究,比如语言应用,语言规范、语言理论等研究的目标。在归纳和确定一种语音的功能性系统时,是可说可不说的。没有人在描写普通话的轻声系统时,详细地去说明轻声的变异情况,因为这是词典的任务。汉语拼音方案是标写普通话功能性语音单位的符号,只表示了普通话有些什么音,无需说明普通话语音的变异情况,就是这个道理。,国际

37、音标 学习,一、国际音标二、学习方法三、国际音标发音,国际 音标,国际音标是学习、记录、分析、描写一种语言或方言必需的知识和技巧。它像五线谱记录乐曲一样,是一种记音的符号。当然比五线谱复杂得多,因为五线谱只记韵律,国际音标不仅要记韵律还要记音色。语言中能发出的音很多,有些区别还很小,所以记录起来就比较困难。记录语言的符号自古就有,即文字。但一个文字记录语音所使用的符号有限,一种文字也就二三十个字母,再加上不同的文字书写的形式不同,使用一种文字去记录另一种语言常常发生意想不到的麻烦。比如拉丁字母有26个,记录英语都不够,记录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时不能不在字母上加些符号,何况同一个拉丁字母,在英语

38、里读一种音,到了法语和德语里又读另一种音,用它来记录语言就很不理想了。随着语言学和语音学的发展,要阅读不同国家和不同学者记录下来的语言资料时,首先要学习一套特别的符号,更不胜其烦。能不能使用一种统一的符号记录世界,上所有语言的语音,避免不同文字和不同符号的干扰使得世界的语言资料能够共享,就成为世界语音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1886年由当时著名语音学家保尔巴西(P.Passy)和琼斯(D.Jones)等人在英国伦敦成立国际语音学协会(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并设计一套记录世界语言的符号,称国际音标(International Phonetic A

39、lphabet,缩略为IPA,成为简称)。这套字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加上一些希腊和罗马字母,并使用把拉丁字母放大、缩小、反转、颠倒、分别大小写等手段,造成形体差异,再创造一些新符号,组成一个符号大杂烩。这套符号最初发表在该会的会刊语音教师上,符号不多,后来随着记录的语言越来越多,根据需要不断 添加,过几年在会刊(语音教师停办后会刊改为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上发表一次,以示增补和修改。使用不使用国际音标是自由的,没有制约性,所以像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就不使用。中国是使用国际音标的国家,国际音标由赵元任、李方桂和罗常培等著名语

40、言学家传入,记录汉语方言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经马学良、傅懋勣、周殿福等继承传布,到瞿霭堂应为第三代。另一支是由北京大学的袁家骅传承。袁家骅受业于琼斯,属英国派;赵、李和罗则都具有美国学术背景,属美国派。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传布国际音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举办的汉语方言调查训练班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训练班。这些训练班大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大学和北京大学协作进行的。后来,中国各大学的语言学和语音学课程中都教授国际音标,但因教学对象和目的不同,所教的数量不等。国际音标虽然是一个符号的大杂绘,但有四个特点:,第一,一符一音。这点只能说基本做到,因为事实上像中国语言中的塞擦音

41、是一个音,但使用两个符号来表示;第二,使用附加符号表示语音的细微差别。因为在实际语言和语流中,语音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在严格记录语音时需要把这些差别记录下来,于是不能不使用一些特定的符号加以描写,比如带不带点鼻音,嘴唇有没有圆一点,牙齿起不起点作用,韵律的变化等;第三,定音定符。国际音标所表示的音,并不全是从实际语言中提取出来的,有些音是根据人类发音器官和发音方法设计出来的,为的是起标杆定准的作用。不同语言的发音都可以与这些起标杆作用的音比较定位,进行描写说明,比单独描写起来要方便和准确得多。比如说这个 a 与国际音标的 a 发音相同,或比国际音标的发音要略靠后或降低些等等,没有一个标准就很难说

42、得清楚;第四,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现在有很多国家都使用国际音标,但又根据本国和所研究语言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的,对国际音标都有所增补或减略。中国有两张国际音标表有较大影响:一张是上个世纪50年代由中央民族大学马学良先生所制订,适合于调查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一张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制订,适合于汉语方言调查。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国际音标就是综合这两张表的优点所确定的。中国国际音标表的特点是:第一,去掉一些对中国语言调查研究没有太大作用的符号,比如记录非洲语言的吸气音和搭嘴音等的符号;第二,增加了较多的塞擦音符号,因为中国的汉藏语言中所有的语言和方言中都有这种音。尽管塞擦音是一个音

43、,但用两个符号来表示,教学中则以一个音来学习,记录、分析、描写和研究中都作为一个单位来处理;第三,增加了一些表示声调和元音松紧等语音特点的符号,因为这些语音特点在欧洲语言中没有,国际音标中没有规定,或有规定而不适合标写中国的语言;第四,中国,使用国际音标也有一些约定的习惯,比如调类和调值原来用五度标调法表示,现在都改用小数码字放在音节的右上角表示;再如送气音不使用符号而加一个h字母表示。等等。一个相同的音怎么标示,即使同是中国的学者也会因为个人习惯有所不同,更何况不同国家的学者,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语言资料时注意相关的说明。国际音标基本上起到了标音的统一作用,但要像文字一样完全一致当然是不可能的

44、。,学习 方法,国际音标要起发音的标杆作用,需要有一定标准。从理论上说,大家的发音应该是一样的。实际上,因为人的发音器官大小和形状不同,发音的习惯不同,发音的能力不同,要完全相同很难。但误差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就像都是北京人说的标准普通话,每个人发的音不一定都一样,却不影响交际。语言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的,从理解的角度来说,声音解码靠的是声音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凭借声音本身。比如一种语言有i、e、a三个元音,每个说这种语言的人发这三个元音的音色时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只要这三个元音有分别,交际双方就不会发生误解。国际音标的发音虽然是人为地确定的,也免不了有这个问题。中国名家的国际音标音档不多,流传最

45、广的是语言所周殿福先生1985年公开出版的磁带。1998年语言所公开出版音路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音研究陈列馆多媒体光盘,其中除有周殿福原磁带的国际音标发音外,还有赵,元任先生的发音,弥足珍贵。略为遗憾的是赵先生访问中国制作音档时已届高龄,发音时中气略感不足,声音较轻,而且以连续方式发音,即数音连发,方便比较,却不便初学。像马学良、傅懋勣、袁家骅诸国际音标发音名家,限于当时设备等条件,都没有留下可供发表的音档。可惜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罗常培先生录有一盘国际音标发音的钢丝带,或许已经损坏,这次音路历程中没有收录。本教程由瞿霭堂录音,初学者可据此循序学习,如果进一步研究和深入学习,本教程备有一个包括

46、赵元任、周殿福和瞿霭堂三人比较发音的音档,并对赵的发音进行技术处理,提高音质,使之更接近正常音色,再分割连续发音,成为一符一音,方便学习和比较。中央民族大学罗安源教授也制作了国际音标发音光盘,不日即将公开出版,本教程不再收录。国际音标的学习原来只能口耳相传,随着电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可以自学的条件。学会了国际音标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首先,可以用来记录语言或方言。世界上大多数语言没有文字,中国有七八十种语言,只有二十多种文字。要研究这些没有文字的语言,只能通过国际音标把它们先记录下来。即使有文字的语言,因为文字都不能完全和准确地表达语言的语音,而且语音研究对准确度的要求远非文字所能胜任

47、;其次,可以阅读使用国际音标记录的各种语言资料。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语言资料是用国际音标标写的;再次,学习国际音标是进行一次发音的全面操练,可以大大提高发音的能力,改变错误的发音习惯,加强对语音的理性认识,掌握记录语音的技巧;又次,从理论上说,学会国际音标后,再学习任何一种外语,不需要再特别学习发音,或者至少很快就能学会发准。因为国际音标有标杆作用,学习任何一种外语的发音,或者与国际音标的音相同,或者略有差别,稍加调整,即可准确发音。学习国际音标的方法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耳听、口学、心感。耳听是根本,听不准就学不会。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误解,认为发不好音是口拙,自然有一定道理,但为什么“十个哑巴九个聋”

48、呢?是听不到声音,不一定发音器官和能力有什么毛病。这种哑巴经过特殊训练完全可以学会与正常人差不多的语言和发音。一个音只有听得准才能准确模仿,正确模仿才能准确记录,就像有的人唱歌“五音不全”,发声的条件都一个样,怎么就总跑调难以纠正呢?这就涉及到听辨的能力。可见,辩音定准有一定的天赋,有的人唱歌一学就会,有的人必须以勤补拙苦练才行。学习国际音标比学唱歌更难,所以学好辨音是第一关。辨音需要心感,所谓心感就是听到一个音后先要体会发这个音的特点,而不是马上简单地模仿。上文说过,发辅音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调节共鸣器,第二,调节气,流,第三,调节声带。发元音也要基本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调节舌头位置的高低

49、前后和形状,第二,调节嘴唇的形状,第三,调节发音的通道和喉头。这有点像演奏乐器,比如拉提琴,先要把音与手指按弦的地方形成固定的关系,听到一个音手指就能立即按到准确的地方。要按到准确的地方,首先要学会和记住按在弦的什么地方会发出什么样的音。学习和记住上述发音的调节方式,就像是学会把手指按在弦的什么地方。这样,听到一个音按照上述相关的调节方式去模仿,比盲目地模仿有效得多,而且易于修正。盲目模仿即使发对了,也记录不下来,国际音标更起不到标杆的作用。可见,心感具有理性意义,把学习发音的自发性提高到自觉性。在下面学习国际音标的每个发音时,我们都会把发音的调节方式详细加以说明。口学的意思比较简单,就是认真

50、模仿。当然每个人的这种模仿能力是有差别的,所谓有的人“伶牙俐齿”,有的人“笨嘴拙,舌”。但无论什么人都要认真学习和模仿,只是后者要多付出些代价,多花费些时间而已。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学习发音在准确性上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但不存在学得会学不会的问题,也就是说只要经过努力,没有什么音是学不会的。本教程学习国际音标是采取多媒体互动的自学形式。每个音标包括编号、符号代表的语音名称、音标符号、书写方法(以a和下划线为基准)、发音要点和发音影片五个部分。辅音和元音分别编号,编号的目的是方便指称和提示。辅音分单辅音和复辅音,次序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元音分单元音、复元音、带辅音尾的元音,次序按舌位前后高低和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