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料学.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9978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料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国近代史料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国近代史料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国近代史料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国近代史料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料学.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近代史料学,第一讲 绪论,一中国近代史料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什么叫史料学?研究史料的科学叫史料学。有了史料记载,不等于就有了史料学。有了史学,也不等于就有了史料学。史料学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不能说是与史学同时出现。我国最早的史籍是秦以前约公元前十世纪成书的尚书。略后些,公元前九世纪的鲁世家、前八世纪的春秋(孔子编)等,可算是史学的开端。公元八世纪初,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可算是研究史料的开端。中国近代史料学就是运用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搜集、研究、编辑、说明中国近代史料的科学。它与中国近代史有密切联系,但又不等同于中国近代史。近代前八十年的史料,包括清代末期年和民国初期年的史料。,第一讲

2、绪论,二、中国近代史料学研究的意义 史料学研究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没有经过研究而获得准确可靠的史料,就没有科学的史学。史学研究需要史料,史料需要搜集、考证、整理编辑,才能提供利用。这就需要研究史料。没有史料的研究,史学研究就没有扎实的基础。如果对李秀成自述没有作一番考证,鉴别其真伪,那么依据这一史料评价李秀成就很不可靠。从事历史研究,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史料,所以需要认真研究史料。事实说明,不论是文字史料还是非文字史料,都存在不少问题。如文字史料至少有如下一些问题:1.阶级性。记述史实的人、奏报情况的官员等,都是处在一定的阶级地位、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说话,表达一定的阶级观点和思想认识。其阶级性是相

3、当明显的。,第一讲 绪论,2.伪造。伪造文字史料,由来已久,屡见不鲜。经史子集中都有不少伪造品。明代胡应麟的四部正伪、清代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等,就是考证这些伪品的专著。3.笔误和篡改。因记述人的知识、阅历、记性、环境等客观条件所限,致使所记史实有某种出入或差误或不全面。如镜山野史载“:粤军自黄州复上武昌。正月下旬分兵数千,沿江上入临淄,过童(潼)关。这里的“临淄”是“临资”之误“,童关”非“潼关”之误,而是“铜官”之误。否则“,临淄”在山东“,潼关”在陕西,是不可能与武昌连在一起的。再说,太平军当时尚未打到山东临淄。因此,“临淄”显然是笔误,而“潼关”是史料编辑者改错了。4.字误和断句错误。因

4、转抄、复制、印刷、整理出版等造成错字、误字、脱字、衍字及断句错误“。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又如断句错误。例一、卢凤道、肖盛远原意是指”卢(庐)凤道道员肖盛远,中间不应断句,断句则误为二人。,第一讲 绪论,三、中国近代史料学研究的方法1.阶级分析和情感分析法 这是研究史料的最基本方法。因为史料记载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情感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列宁说“:我们始终都要记住历史上社会划分为除原阶始社会的实级物史这一基本事实料。除阶级分析外,情感分析也是不可缺少的。有很多史料记载不一定带有阶级性,却有个人的亲疏、善恶、恩怨等情感流露,这就需要作情感分析。如何作阶级分析、情感分析?一般地说,要分析史料

5、记载人的阶级地位、社会地位及与所记述的人或事的关系。弄清楚这些情况,就可以明了他所记述的人或事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所表现的阶级偏见。2.考证法 考证就是辨别史料的真伪虚实,做“辨伪正误”“、去伪存真”的工作。这是研究史料的重要方法。,第一讲 绪论,怎样做考证?据有经验的学者如罗尔纲、梁启超等认为:第一、要考证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第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考证过程。方法有:通常是根据初步掌握的不充分史料提出初步鉴定(罗尔纲称为“假定”),再进一步搜求资料(新的证据)证实和检验这种鉴定。梁启超说,对不可信史料,第一步怀疑,第二步立假说以待后来之再审定。(2)根据史料的来源、作者、记述年代进行分析辨

6、别。同一史事,史料记载矛盾,辨别的原则是:凡当时、当地、当事之人所留下的史料,应为最可信史料。论作者,以记述史事之人与本史事关系愈深者,则其所言愈可信。论时代,距史事发生时间愈近者,其所记载或传述史料愈可信。,第一讲 绪论,(4)根据内容考证。考证史料内容,这是史料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通常是考察内容有否捏造、虚构、夸大或歪曲、隐瞒事实、掩饰某些情节等等(5)根据文字考证。从文字的笔迹、避讳情况鉴别史料真伪。3.校勘法 罗尔纲说,用这种方法不只是可以校正字句,还可以解决一部书的真伪,甚至解决一些历史上的重要问题。史料的辨别问题,特别是两种以上说法的史料,如何取舍?这就要根据史料的来源、作者、内容

7、作判断。总之,辨别史料要综合考察、分析。虽然,一般说,当事人的记述较可信,但不是绝对的,还要根据所记的内容、作者的处境、心情等作具体分析。,第一讲 绪论,4.史料的搜集和编辑 史料搜集是史料研究和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见到材料,才谈得上研究。只有把分散的史料搜集起来并加以整理、编辑,才便于研究利用。史料搜集、编辑包括:一是搜集、编辑尚未见到的新材料;二是搜集、编辑尚未编辑过的专题材料。这两项工作都是劳苦功高、造福学界的很有意义、十分必要的工作。五、中国近代史料的主要种类 封建时代把史料分为文字、口碑和金石三类。把一切公私文件和书籍都归为文字史料,把一切实物都归为金石史料。,第一讲 绪论

8、,梁启超把史料分为两种十二类:第一种:文字记录以外的史料,包括:现存的实迹、传述的口碑、遗下的古物。下可细分为五类:一、现存之实迹及口碑;二、实迹之部分存留者;三、已湮没之史迹其全部意外发现者;四、原物之保存或再现者;五、实物之模型及图影。第二种:文字记录的史料。下细分为七类:一、旧史;二、关系史迹之文件;三、史部以外之群籍;四、类书及古逸书辑本;五、古逸书及古文件之再现;六、金石及其他镂文;七、外国人著述。,第一讲 绪论,荣孟源基本否定上述分类。他提出他的分类法,认为:按照史料的形式、性质、版本、内容这四种分类法,都是必要而不可少的。其中按史料形式的特点分类,是传统的主要分类方法。按照史料的

9、形式分类可分为书报、文件、实物、口碑四类。其中:书报类包括:1.历史纪录(甲骨文、历代起居注、实录、邸报、日记、游记、杂记等)。2,历史著作;3;文献汇编;史部以外的群籍。文件类包括:政府文件(公牍、档案);团体文件;私人文件(合同、契约、章程、帐簿、函电、证件等)。,第一讲 绪论,实物类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食物、装饰品、家用器具等);武器和刑具;货币;度量衡器;印信;建筑、墓葬和古迹、遗迹;模型和雕塑;照相和绘画;语言和文字;碑刻和砖瓦;纪念物、纪念章等。口碑类包括:回忆录;调查记;群众传说;文艺作品。按照史料性质分类,即区分史料是否保持原状,有否被改造来分类。可分四类:第一、原始史料

10、。包括实物和文件、当时的记录、日记、纪事的著作和当事人的回忆录等;调查记和群众传说。第二、撰述史料。如春秋、史记等。第三、文艺史料。包括诗歌、戏剧、小说等。如阿英编鸦片战争文学集等。,第一讲 绪论,第四、传抄史料。包括类书、史钞、教科书、历史读物等。按史料版本可分为原件、复制品、改制品、重版、伪造品各类。按史料的内容可分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物等类。陈恭禄把近代史料归纳为如下几类介绍:公文档案:圣训、实录、方略、奏稿、电文、外交史料等。书札。日记及回忆录、自订年谱。记载:时人记录、笔记、诗歌、报刊。正史及其他:纪传史、编年史、地方志。考察以上各种分类,可见专家们对史料分类并无一致认识,

11、各有各的道理。中国近代史料应分成如下几类较妥:,第一讲 绪论,第一、公文档案史料。包括已整理、未整理的公私档案、外国档案。如清宫档案、民国政府档案、英法等国档案、海关档案、盛宣怀档案、吴熙档案等。第二、书报记载史料。有直接记载、间接记载史料,有中文、也有外文书报记载史料。如各种文集、笔记、日记、年谱、族谱、方志、实录、纪事及各种报刊杂志等。第三、口碑史料。如各种回忆录、传说、民间歌谣等。第四、实物史料。包括各种文物、图片、绘画等。,第二讲 档案史料,一、档案的概念 档案主要是国家政府机关、政党、社团、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公务活动的记录,以及个人手中的执照和私人之间具有契约关系的凭证。这个概括有三

12、点需要说明:第一,强调以公务活动形成的文书为限,排除了私人著述和私人函件。第二,以史料类型作为区分是否档案的标志,而不以史料内容的重要与否作为区分档案的标志。第三,公务机构发给个人的执照和私人之间具有契约关系的凭证。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概况,第二讲 档案史料,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明清档案共一千多万件,分为74个全宗。其中明朝档案一个全宗,清朝档案73个全宗,清朝档案按类分列如下:辅佐皇帝的中枢机构的有:内阁档案、军机处档案、宫中各处档案、责任内阁档案、弼德院档案、资政院档案、会议政务处档案、宪政编查馆档案。掌管文官事务机构的有:吏部档案。掌管财政金融机构的有:户部(度支部)档案、会考府档案

13、、清理财政处档案、税务处档案、督办盐政处档案、大清银行档案。掌管礼仪祭祀机构的有:礼部档案、陵寝礼部档案、乐部档案、太常寺档案、光禄寺档案、鸿胪寺档案。,第二讲 档案史料,掌管军事机构的有:兵部(陆军部)档案、太仆寺档案、八旗都统衙门档案、步军统领衙门档案、管理前锋护军等营事务大臣处档案、健锐营档案、火器营档案、神机营档案、总理练兵处档案、京城巡防处档案、京防营务处档案、近畿陆军各镇督练公所档案、禁卫军训练处档案、军咨府档案。掌管司法监察机构的有:刑部(法部)档案、大理院档案、修订法律馆档案、都察院档案。掌管工交农商机构的有:工部档案、农工商部档案、邮传部档案。掌管民政警务机构的有:京城善后协

14、巡总局档案、巡警部档案、民政部档案、禁烟总局档案。掌管文教卫生机构的有:国子监档案、学部档案、钦天监档案、翰林院档案、国史馆档案、方略馆档案。,第二讲 档案史料,掌管民族、外交机构的有:理藩院档案、外务部档案。掌管皇族、宫廷事务机构的有:宗人府档案、内务府档案、銮仪卫档案、侍卫处档案、尚虞备用处档案。清朝档案基本上按原政府机构设立全宗,少数按人设立全宗。显然,清朝政府并非仅这些机构,中央机关如议政处、通政使司、总理衙门、海军部、圆明园八旗护军营、詹事府等都没有档案全宗。地方机关如直隶总督衙门、两江总督衙门、湖广总督衙门、两广总督衙门等也没有档案全宗。利用清朝档案必须熟悉立 有档案全宗机构的建立

15、、职能、人员、变迁、撤消,以及与其它机构的关系。以个人设立的档案全宗,要了解该人的身世经历,社会环境,社交活动,历史作用。,第二讲 档案史料,清朝档案留存下来的虽然很多,但自然霉烂,人为破坏也十分严重。内阁大库存档最多,年积月累,越来越多,库房不敷使用,虽经几次抽捡销毁,仍容纳不下,并且,库房年久失修,漏雨潮湿,档案霉烂、虫蛀,损失严重。光绪二十五年大学士李鸿章等奏陈:“查库内恭存朱批红本,历年存积,木格已满,即使再行添置,而限于地势,日久仍不敷用,谨拟通盘详查,将所有经过多年,潮湿霉烂之副本捡出,派员运往空闲之处,置炉焚化,以清库贮。”清廷采纳了这项建议,烧毁四千五百余捆档案。宣统元年修缮内

16、阁大库又损失一批档案。外国侵略者在侵华过程中破坏和抢劫了清朝大量档案。“八千麻袋事件”。,第二讲 档案史料,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档案又遭破坏。如,辽宁档案馆原藏东北地区大量档案。该馆以“哪个省的档案归哪个省”管理为由,分配给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省级又以同样原则将档案分到县,县再以同样原则分到公社。各级单位把摊派来的档案当作包袱,不予重视,随便堆放。三、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宗概要 1.内阁档案全宗:在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档案中数量最多,有二百七十余万件,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经内阁承宣的文书。有诏书、诰命、敕谕、金榜等和经内阁进呈的文书,有题本、奏本、表、笺等。第二类是内阁日常文书。其中丝纶

17、簿和史书较为重要。第三类是修书各馆文书。有起居注、清圣训、清实录、清会典等。内阁档案全宗主要为题本。题本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类。每科再按朝年编目。,第二讲 档案史料,吏科类分为职官任免、考绩奖叙、纠参处分、封赠袭荫、抚恤等。户科类分为户籍、田赋、漕粮、税课、货币、库储、经费、农业、仓储、工业、商业、灾害賑济等。礼科类分为典礼、学校科举、印信、外交、天文气象等。兵科类分为职官、科举、防务、战事、马政、军需、驿站等。刑科类分为秋审朝审、命案、盗案、贪污案、监狱、缉捕等。工科类分为建筑工程、军需工程、水利工程、造船工程、工税等。此外还有按“朝年文种”与“朝代问题”为原财整理的题本,以及随本

18、进呈的黄册。,第二讲 档案史料,2.军机处档案全宗 军机处始设于雍正七年,初名“军机房”,后称“办理军机事务处”。乾隆以后综揽国家机要政务,也称“枢垣”。嘉庆颁谕说:“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并严格规定:“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外、阶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第二讲 档案史料,军机处全宗有七十五万余件档案。大致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分类汇抄的档案。按其性质又细分为目录类、上谕类、奏事类、专案类、

19、电报类、记事类。第二类是军机处录副存查奏折。清朝规定例行公事用题本,机密要事或私人事件用奏折。题本盖公章,奏折不盖公章。奏折经皇帝批阅后军机处抄录一份存档,通称“录副存查奏折”,简称“录副奏折”。原折发还奏事人执行,朱经皇帝批阅的奏折原折存档。第三类是军机处进呈和日常公事文书。进呈文书有表章、舆图。日常文书分外来文书,有咨文、函札、照会、电报及随文咨送的清册。军机处文书,有各项档簿、奏稿、咨稿等。,第二讲 档案史料,军机处的主要档案是“录副奏折”。原来每半个月“录副奏折”为一包存档,故称“月折包”。解放后重新进行整理,打乱“月折包”,分编为十八大类:内政类:分为官制、职官、保警、礼仪、宫廷、陵

20、寝事务、賑济、戊戌变法、筹备立宪、洋务运动、其他。外交类:分为中俄关系、中英关系、中法关系、中美关系、中德关系、中日关系、中印关系、中缅关系、中朝关系、其他各国、侨务。军务类:分为营制、人事、训练、防务、调遣、马政、军需、军事工程、海军、其他。财政类:分为田赋、关税、盐务、杂税、地租房租、捐输、库储、经费、仓储、货币金融、其他。,第二讲 档案史料,农业类:分为屯垦耕作、雨雪粮价、其他。水利类:分为河、湖、海、塘、渠、堰工程,水文、灾情。工业类:分为陶瓷、纺织、造船、矿务、钢铁厂、机器局、其他。商业贸易类:分为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交通运输类:分为陆运、水运、驿站、台站、铁路、邮电。工程类:分为建

21、筑工程、道路工程、都市沟渠。文教类:分为图书、文字狱、科举、学校、留学、音乐戏曲。,第二讲 档案史料,法律类:分为律例、审办、命案、盗案、贪污案、监狱解护、发遣、禁烟、其他。民族事务类:分为蒙、藏、回、维吾尔、哈萨克等。宗教事务类:分为天主教、基督教、道教等。天文地理类:分为日月蚀、星辰、历法、地震、气象。镇压革命运动类:分为捻军、太平军、义和团、辛亥革命、秘密结社、其他革命活动。帝国主义侵略类:分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租界割地、传教教案等。,第二讲 档案史料,综合类(宫中档案全宗和户部档案全宗):宫中档案是指存放在宫内各殿堂的档案。大致可归纳二类:第

22、一类是朱批奏折和谕旨。第二类是奏事处档案。四、几种与档案相关的文种诏令。皇帝下行的文书有制、诏、诰、敕、谕旨、朱批及电旨等。所有皇帝的下行文书可通称为诏令。奏议。臣工上行的文书有题、奏、表、笺等。臣工的上行文书可通称为奏议。公牍。清代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的行文有谕帖、谕示、传谕、箚(札)、批牍等;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的行文有呈文、禀文、申文、咨呈、牒呈等;平行机关的来往文书有咨札、移会、知会、关文等;中外两国之间的公文有照会等;政党、社团、企业、事业的来往文书有函犊等。上述可通称为公犊。,第二讲 档案史料,五、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概况 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从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至1949

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即中华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及其所属机构的档案。二档所藏档案资料主要有: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档案。这批档案设3个全宗,数量不大,仅有751卷,但比较珍贵。北洋政府档案。主要全宗有:国会、总统府军事处、临时执政府军务厅、国务院、内务部、外交部、财政部、教育部、交通部、农商部、司法部、大理院、总检察厅、蒙藏院(蒙藏事务局)、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陆军部、参陆办公处、督办边防(参战)事务处及所属机构、步军统领衙门、京畿卫戍总司令部。还有:国史馆、币制局、财政部津浦全路货商统捐总局、中华汇业银行、税务处、直鲁豫巡阅使署、热察绥巡阅使

24、署等档案,共52个全宗,近6万卷。,第二讲 档案史料,国民党政府档案。主要全宗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国民政府(总统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国民大会、国民参政会、国防最高委员会、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等行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参谋本部、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中央设计局、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与国防部保密局、行政院军政部、最高法院、司法行政部、最高法院检察署

25、、监察院、审计部、铨叙部、主计处、国史馆、中央研究院、国防部、内政部、外交部、教育部、社会部及社会系统、财政部及所属系统、经济部及所属系统、行政院输出入管理委员会、贸易委员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工商部、实业部、邮政总局、全国经济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侨务委员会、蒙藏委员会、非常时期服务团委员会、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交通部、铁道部、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水利部、农林部、粮食部、地政署(部)、卫生署(部)、善后救济总署等,共有585个全宗,130万卷。,第二讲 档案史料,汪伪政权和其他汉好政权档案。主要全宗有:伪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中华民国

26、维新政府、汪伪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外交部、警政部、财政部、教育部、社会福利部、司法行政部、中央储备银行、实业部、清乡委员会等;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及其所属内务、治安、工务、建设、教育总署,以及日本侵华经济机构、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华北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华中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等档案,共74个全宗,近7万卷。,第三讲 编年体通史资料,一、清历朝起居注“起居注”这种史书体裁产生较早,先秦时代已有发端。西汉武帝时有了禁中起居注,东汉明帝马皇后也写作了明帝起居注,两晋以降,更设起居令、起居郎、起居舍人等专官,负责起居注修撰。清代与历代的情况有所不同,立馆设官修起居注的制度建立后,历朝

27、相因,少有间断,不似以前各代旋立旋废;清朝撰著的“起居注”数量最多,保存也比较完整,不似以前各代几无所存。清代历朝尚存的起居注,现分藏两处:一是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计存有3863册(包括稿本、清底本和正式本在内)。二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3699册清代起居注,其数量几乎与一史馆所藏相当,并作了一些整理出版。,第三讲 编年体通史资料,起居注是非常丰富的原始资料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它记载的是重要的朝政。康熙朝大学士明珠等说;“起居住皆记载机密事宜,垂诸史册,所关重大”。它的记载是最原始的,比较可信。由于起居注的每年文字,最晚成于第二年的年初,或是当时的朴质记录,较少修饰的原文。它容纳了一些其

28、他史书所没有记载或记载不详的资料。实录的卷数比起居注大得多,在许多方面确实比它详尽充实,但是起居注有而实录无的记载也不少。二、清朝历代实录1.实录的编纂,第三讲 编年体通史资料,清代实录,基本上是下一代继嗣之君给上一代皇帝撰修的。为贯彻纂修实录的命令,设立实录馆,指定高级官员,一般是亲信大臣、大学士领衔主持编写事务。实录馆的资料来源很丰富。康熙在清世祖实录序中说世祖实录的纂修官,“发秘府之藏,检诸司之牍”。在写作实录过程中,皇帝不时亲身干预修撰工作。实录定稿,抄成满、蒙、汉三种文本,各写五份,依其装潢和开本大小的不同,可分为大红绫本(二部)、小红绫本(二部)和小黄绫本(一部),分藏在内廷、乾清

29、官、皇史宬、盛京崇谟阁及内阁实录库。清代的实录,清时修成的有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等十朝的,德宗“实录”是清亡后1927年修成的,宣统逊位,没有人再给他修“实录”了。,第三讲 编年体通史资料,2.实录的史料价值 已修成的十二朝实录,分量不等,有几朝很大。按正文计(序例、目录的卷数不算)满洲实录8卷,太祖朝10卷,太宗朝65卷,世祖朝144卷,圣祖朝300卷,世宗朝159卷,高宗朝1500卷,仁宗朝374卷宣宗朝476卷,文宗朝356卷,穆宗朝374卷,德宗朝597卷,共计4363卷。清代历朝的“实录”体例相同,把前后朝的联缀一起,时间衔接,除宣统无“实录”外

30、,清朝各个时期都有史料记载。由于“实录”是编年体的史书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记载清楚,便利读者查索;它依凡例确定的内容,逐一撰写,结构较为规范严谨;它叙事按发生发展变化的时间进程,分别记于不同时日,乃至不同卷目,但有起始归结,比较完整。,第三讲 编年体通史资料,3.实录的缺失 清历朝实录均是官书,最大的缺陷是受政局影响,皇帝干预,失实之处较多。“实录”系后朝为前朝纂修,从皇帝到史官,常因现实政治的需要趁撰写之机,屡有篡改历史的事情。即使“实录”修成之后,发现有了问题重新改写,加以掩饰,也屡有发生。清朝实录另一缺点是因政治缘故,有意不载某些史料。4.出版与利用“实录”藏诸秘阁,清时自不会有印本。伪满

31、国务院自1933年起影印全部12种“实录”,至1936年竣工,连同目录和宣统政纪,分装1220册,122函。总共印了300部,它与宣统政纪配合,成为完整的清代通史资料长编。1936年,台北华文书局影印清实录,精装180册,宣统政纪精装二册。,第三讲 编年体通史资料,中华书局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为恢复清实录的原貌,选择京、沈所藏的善本作为底本重加影印,其所采取的穆宗以前的实录,多用一史馆大红绫本、故宫博物院小红绫本,兼亦采用一史馆小黄绫本,辽宁档案馆大红绫本,德宗实录则用北大图书馆藏定稿本;并印宣统政纪,也以北大图书馆藏70卷本为底本,统一题名曰清实录,总计

32、正文44333卷,目录42卷,16开本精装60册,于1986年至1987年影印问世。三、东华录 东华录也是编年体的资料长编,它有“蒋录“与“王录”两种。“蒋录”叙事自清太祖天命起,到世宗雍正止,中间包括五个皇帝,六个年号(天命、天聪、祟德、顺治、康熙、雍正),世间有以一个年号代表一朝的,故俗称六朝东华录。,第三讲 编年体通史资料,“蒋录”问世一个世纪后,王先谦又作东华续录以赓续蒋著。王先谦也利用在国史馆工作的方便,辑录资料,“病蒋氏简略,复自天命至雍正录之加详。”成东华录,194卷。续写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与前六朝合,俗称九朝东华录,又陆续写成咸丰、同治两朝,与前九朝合,又俗名十一朝东华录,

33、天聪、祟德皆为清太宗一帝的年号,故有的刻本名曰十朝东华录)。王录的正式名称,雍正以前部分为东华录,乾隆以下为东华续录,全部共624卷。在王先谦的“咸丰朝东华录”成书之前,潘颐福撰东华续录69卷,内容丰富。“王录”只到同治朝。宣统元年(1909),朱寿朋按东华录体例辑成光绪朝东华录,220卷。,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一、清史稿 1.清史稿的纂修 民国伊始,北京政府国务院欲循历代为前朝修史的成例,于1914年向总统袁世凯呈请没馆纂修清史。赵尔巽(18441927),汉军旗人,同治进士,历任编修、国史馆协修、盛京将军、东三省总督,是清朝遗老。柯劭忞(18501933),光绪进士,官编修、侍讲、京师大

34、学堂总监督,著有新元史、译史补,担任清史馆总纂,赵尔巽死后为代理馆长。缪荃荪(1844一1919),光绪进士,为目录学家,著艺风堂藏书记、艺风堂金石文字目,辑续碑传集。他们依照旧史纪传体例,尤其是明史体例,于1920年写出初稿,1927年修订工作尚未全部完成,即张罗出版,并于次年出齐。自知未为定稿,仿王鸿绪明史稿之例,取名清史稿。,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2.清史稿的资料来源和取材 清史稿的取材,大体上来自两个途径,一是作者自行搜集资料,撰写成文;一是摘抄、综合前人成著,敷衍成篇。3.清史稿的得失及评价 清史稿行世,傅振伦即撰清史稿评论一文,予以猛烈批评,指出它有19条罪状。1930年,国民政府

35、以它犯有反对民国罪列为禁书,后来学者孟森、容庚等著文,认为清史稿的错误是学术问题,无需作政治性的处理,得以开禁。清史稿值得肯定和重视的成分是:内容丰富。,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对一些史事作了初步整理,叙述了一些事件的始末,制度的源起和演变,人物的梗概。为翻检清史的一般资料提供了方便。清史稿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甚多,概括讲有以下几点:政治观和史观落后。受旧体例的限制,已经反映不了变化发展的清代历史。繁简失当。4、版本,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关外本:(或曰关外一次本)。1928年在北京印刷,536卷。关内本。1928年印的1100部中,留在关内的700部,当即被清史馆的一些人发现金梁的篡改,又把它改

36、回来,并取消金梁的“校刻记”和张勋传、张彪附传、康有为传,这就是所谓“关内本”。金梁重印本(关外二次本)。1934年,金梁在东北刊印,绝大部分依关外本,惟去掉志卷2934的时宪志6卷,公主表序等部分,增加陈黉举、朱筠、翁方纲三传,总卷数为529。上海联合书店影印本。1942年出版,对关内、关外两本的不同处加以选择,多处地方采用了关内本。,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日本印本。据说有两个本子,一为大本二册,一为小本二册,从关外一次本翻印。香港文学研究社印本,依关外一次本梓刻。中华书局本。二、清史列传 清史列传的编辑者不知为何许人,据王钟翰考证,其传记来源有三个方面:清国史馆的大臣列传稿本,有600多篇

37、,另有1190个不知来处,也可能出自这个稿本,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满汉名臣传,计426篇。国朝耆献类征有1278篇,数量最多。总之,清史列传的各个传记,大多直接或间接渊源于清国史馆所纂修的传记,这是需要明确的。清史列传计有80卷,卷目分为宗室王公(3卷),大臣划一传档正编(22卷),大臣传次编(10卷),大臣传续编(9卷),大臣划一传档后编(12卷),新办大臣传(5卷)已纂未进大臣传(3卷),忠义传(1卷),儒林传(4卷),文苑传(4卷),循吏传(4卷),贰臣传(2卷),逆臣传(1卷)。包括2894篇传记,也即有2894个人物的正传,另有附传,笔者从目录上所标明的附传人名,粗略计算为897人

38、有些附传还写明“某某等”,姑且将等人略去,附传以897人计,则正、附传为3791人,也就是说清史列传包容3791人的传记。,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王钟翰说:“清史列传叙事较为详明,年月首尾具备,虽有纯届流水账之消,但因人依时,沿流溯源,探索以求,每每得事半功倍之益”。三、清代名人传略 该书由美国国会图书馆和美同学术团体理事会于1934年共同发起纂修,由美国恒慕义主编,邀集东西方50余名学者参与写作,具中有中国房兆楹、杜联喆等人。作者利用国会图书馆中文文献和一些西文资料用英文写出,并采用西方读者习惯的编辑方法,今书分两卷分别于1943年、1944年出版。所写对象,包括从清朝开国到灭亡的300年间

39、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人物。,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该书采取一人一传的写法,注意于人物历史特点,而不仅是概述生平,传末附有参考文献,详细指明原始材料的出处。全书为811人立传,但所写不止于此数,因为有些人物条目下有附传。四、清代人物传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编纂出版的传记专著,然而尚未出齐。传稿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书写鸦片战争以前清代人物,下编则为鸦片战争以后清代人物传记,两编分别由中同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负责组织撰写采取分册主编负责制,邀请专家撰稿。上编各分册主编有王思治、何龄修、张捷夫等,下编有林增平等。,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传稿的立传对象比清代官修传记和清史稿编写传

40、记的思路都要开阔,在大臣、名人、学者之外,对民族、宗教、民众运动、科学技术、中外关系、金融工商、女性各个领域人士多加关注。五、清代七百名人传 蔡冠洛著,1936年成书,由世界书局印行,分装3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重刊,并被收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和清代传记丛刊。全书写713人,并依传主的事业,分成六类,编组成六编,一政治,二军事,三实业,四学术,五艺术六革命,附外人(帛黎、蒲安臣等)。,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六、碑传体 碑传,可以理解为碑文传记和书文传记的合称:碑文传记是刻写在石碑上的人物传记与写在纸上、印成书册的人物件记的保存形式不同;在行文体裁上也有些差异,碑文传记是用墓志铭一类的文体,

41、而书文传记体裁则更为广泛。不过,碑传也可以作狭义的理解,仪指碑文传记,是“树碑立传”的传记文。1碑传集 钱仪吉编辑,有164卷之巨,是清代第部大型碑传文集。不仅汇集了清人碑传文献,提供利用之便,还影响后人学习编纂,才有相关著述的不断问世。,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钱氏(17831850年),字衍石,浙江嘉兴人。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户部主事、工科给事中,参与会典的编纂,主讲广东海学堂、河南大粱书院,著有三国会要、皇舆图说等书,还有节录名臣事迹的先正事略、清史列传卷73、清史稿卷486均有其传记。钱氏收集资料,墓志铭、传记及具有传记内容的文字,都在网罗范围之内,自云

42、“采集诸先正碑版状记之文,旁及地志杂传,得若干篇”,整理编辑而成碑传集一书。钱氏编书的体例,在序中说是“略依杜氏大珪、焦氏竑之例,以其时、以其爵、以其事,比而厌之,为若干卷”。就是说,他按传主的爵秩官职、人生特点和生存的时代进行分类。,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碑传集所记录的人物,多达两千余人,而且什么社会阶层的人都有。从目录里已可看出,上自宗室王公,下至方术列女,旁及遗民、藩臣,而以贵育和各级官员为主。2续碑传集 缪荃荪编辑,86卷,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成书,当即有江楚编译书局印本,为续钱氏碑传集之作。钱氏碑传集的传主生存年代至嘉庆朝截至,到了缪氏作书时代已经过了90年,中间大事频生,有关

43、的人物传记频出,是以缪氏认为需要续纂钱氏之作,遂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开始搜集资料,图书文献之检索外,同时向名人后裔广泛征集碑传文,历经30年而成书。所收作者359家,志书60种,记录道光至光绪时期的历史人物1100余人。,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缪氏(公元18441919年),江苏江阴人,晚年号艺风。出身于诗书世家,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进土,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不屑官场的逢迎,得罪大学士兼掌翰林院的徐桐,离任,入湖广、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府,主持江楚编译书局,主讲常州南菁、金陵钟山等书院,充南京高等学堂监督、京师图书馆监督,晚年入清史馆参加清史稿的设计及列传的纂写。他生从事教育和

44、著述,特别是版本目录学和金石学的研究。著作宏富,有南北朝名臣年表、近代文学大纲、艺风堂文集、艺风老人日记、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等书;署名张之洞作的书目答问,传云出自其手:另有艺风堂友朋书札,为其与友人的通讯集;主编的方志很多,并主持常州先哲遗书的编务,关于缪氏的生平,有其自撰的年谱,有夏孙桐作的缪艺风先生行状,缪氏在清国史馆时担任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和隐逸五类传记的写作,是继续阮元在史馆的工作,这大约也是他后来从事碑传集编辑的契机。,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体例上遵循钱氏书,然根据清代后期的实际情况作了小的变动,体现在二级类目中,如功臣类下沈阳功臣、国初功臣和宰辅类的开国宰

45、辅、明臣宰辅概行取消,因这些类目的内容到清代后期已无从出现;藩臣类改称“外藩”,后加“客将”一目。缪氏对所选文章持谨慎态度,抱着“借名人之文字,即以存名人之事迹”的目标,不改动人家的文章,发现有误失的,或作夹注说明。3碑传集补 闵尔昌辑录,60卷,成书于1923年,1932年梓刻。,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闵氏,江都人,清末入袁世凯幕,民初为总统府秘书,后为北京辅仁大学文学系讲师。长于经史,善作词章,对人物年谱颇为注意,这应当对其汇编碑传集补有密切关系。著述不少,有雪海楼诗存、雷塘词、江于屏年谱、王伯申年谱、王石曜年谱等。他继续钱仪吉、缪荃荪的事业,花费l0年功夫搜集资料,以补辑续碑传集以后的碑

46、传文。体例上与钱氏书、缪氏书相近,稍微有所增损。全书拥有815位传主所提供的传文都作了选择,比较成功。4.碑传集三编 汪兆镛编辑,50卷,又卷首1卷。,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汪兆镛(公元1861一1939年),一生坎坷,却对亡清发自内心的怀念。他是广东番禺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举,并没有能够走上官场,为人作幕客,生活拮据。取斋名“微尚”,是表示祟尚微子启的气节这就成为他选择碑传集三编传文的一个标准。汪氏主旨是要将光绪宣统时期的人物传文选好,适当补充钱、缪二氏遗漏的文章,所谓:“期于光宣以来,数十年政治之流迁,人才学术之隆替可以考镜;往昔名流,为钱、缪所遗者,亦补辑一二。”5.民国人物碑

47、传集,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民国人物碑传集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部,根据历年所搜集民国各个历史时期已经去世的(以1912年至1949年为限)各界知名人士的墓志铭、神道碑、墓表、行状、行述、哀挽录、纪念册、事略、传略、传记的印本、稿本、传抄本、拓片、档案等有关资料选编而成。全书共收录473人,均为1912年至1949年间去世的,民国期间政界、军界、学术界、文艺界、工商界的知名人士,有关孙中山的传记资料,因当代史家多有专门研究,且不时有新作问世,极便查找,故略而未收,对于任职清末而卒于辛亥以后者,其知名者,亦间有采录。,第四讲 人物传记史料,全书所收碑传,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京政府历届总统、总理、各省督军(都督、督办)、省长(民政长),各部总、次长,各派系军阀首领,民初议会、政党及各派系代表人物、中华革命党人、国民党军政要员、知名学者、工商界巨子、京剧名伶、清朝遗老。大体上凡是活跃于民国初年的各界知名人士,均尽可能予以收录。6.辛亥人物碑传集 卞孝萱、唐文权编辑,1991年出团结出版社。编者们所收录的人物,主要活动是在清末民初也即清末民初人物。书题为辛亥人物碑传集,并非只收参加辛亥革命的人,清朝方面的、不过问政治的也在收录范围,但以人的政事表现归类,分出卷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