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城市用地分类标准解读PPT.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99896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5.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城市用地分类标准解读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新版城市用地分类标准解读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新版城市用地分类标准解读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新版城市用地分类标准解读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新版城市用地分类标准解读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城市用地分类标准解读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城市用地分类标准解读PPT.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版城市用地分类标准,00,啊!设计师,想象中优美的工作环境,现实中堆满工作的工作台,想象中我是这样的!,00,啊!设计师,想象中我很风光!,现实中我也想那样!,现实中我很可能这样!,00,啊!设计师,首先身体得好!,因为我们跟他们是同类!,00,啊!设计师,想象中那是种荣耀!,现实中。唉。,00,啊!设计师,碰到他们只能说倒霉,因为他们的话总是意味深长!,01,关于90版的标准,标准于1990年7月份颁布,从1991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是我国城市规划行业的第一个国家标准。对于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提供了依据,使城市规划工作开始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

2、化的轨道。,是我们城市规划专业的入门手册之一,01,关于90版的标准,主题内容结构:四章+三个附录+一个附加说明,根本目的:(1)解决城市用地分类问题(2)解决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问题,适用对象: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用地统计,用地分类与代码表,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建设用地结构指标,10个大类,46个中类,73个小类,01,关于90版的标准,时间背景,重要的时间节点,改革开放前,1992年颁布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管理办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0年城市规划法实施,2008年颁布新的城乡规划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20年,改革开

3、放最初十年,1990年7月颁布用地标准,1991年3月开始实施,1950s开始实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用地标准的若干修改意见,新的规范,2012,01,关于90版的标准,02,体制环境改变背景下的弹性要求,体制环境开发主体多样化、土地使用权市场化、土地开发的的市场需求,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土地行政划拨,利于宏观调控,土地挂牌拍卖,实现最优化开发,政府主导,市场主导,不限期无偿使用,02,远期用地的弹性规划,体制环境改变背景下的弹性要求,甲方基于市场的考虑,随便给个不是很明显的颜色咯!,02,小镇中心,核心、高强度开发,某小镇总体规划 通过多方论证确定核心节点的高强度开发 政府与开发商的实力近

4、期内不可能实现项目的开发(市场需求),体制环境改变背景下的弹性要求,02,体制环境,市场经济为主导,用地的复杂化,R?CR?,CR?,R?CR?,R,计划经济时期明确的用地划分,用地性质代表建筑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居住区一层皮式的商业类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住改商形式(包括城中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SOHO的高度混合类型,划分的困惑与管理的矛盾,体制环境改变背景下的弹性要求,03,法律动力科学化的新要求,城乡规划法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

5、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的新要求,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法律动力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03,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城市中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城乡统筹,90版用地规范,一种色块加几条道路的用地规划,法律动力科学化的新要求,03,城乡总体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有标准可循、无标准可依,需 求,现实局面,按照村镇规划标准的村庄用地规划(用地分类存在很大的差异),另一种奇妙的分类形式 E6(XX),法律动力科学化的新要求,0

6、3,三国演义,三规合一,意义重大却困难重重,发改委,“经规”,国土部,“土规”,住建部,“城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法律动力科学化的新要求,真心难!,03,用地指标,集约用地、节约用地,法律动力科学化的新要求,有关统计数据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超过130 m2/人。,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居住用地超标,改革开放30年工业的飞速发展,工业用地超标,唯一没超标的是绿地(只有少没有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人口预测出发多批地,城市的经济水平发展不同对用地需求不同,03,法律动力科学化的新要求,对非建设用地的不重视导致耕地、生态用地被侵占,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

7、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九大类用地,不应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规范的控制对象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补充规范,04,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旅游用地,产业研发用地,物流体系,智创产业,风景名胜用地?,仓储用地?,服务?工业?,新的用地类型,04,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用地的多样化需求,传统的用地分类过于粗略,一片黄色!,一片棕色!,大色块与功能混合不相符,04,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解释,分类层级不够,很难体现规划结构,用地的多样化需求,04,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居住用地按照设施配套完善度、布局、环境和建筑层数将居住分为四个中

8、类。,以多层为主,地块内部没有配套服务,但是相邻地块配套服务齐全可以满足要求,具有优质的景观环境条件。R1?R2?生态用地被侵占,用地的复杂化需求,05,实践理念的转变,两者之前的控制管理存在本质的区别,两者的混合不分容易造成管理上的困难!,公共性城市用地,商业性城市用地,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的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本质,许多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共服务机构转向盈利性质的事业单位。机构名称与性质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扩大适用范围同现行其他规范衔接增加城乡用地分类体系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调整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标准,主要内容,01,扩大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城市中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

9、工作,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上版国标,02,同现行其他规范衔接,02,同现行其他规范衔接,02,同现行其他规范衔接,表1 城乡用地分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三大类”对照表,便于与国土部进行用地管理与统计,新版用地分类结构,包含地类,适用范围,03,增加城乡用地分类体系,03,增加城乡用地分类体系,市域城乡用地:共分为2大类,9中类,14小类,本标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与城乡用地分类中的“H11城市建设用地”概念完全衔接。,04,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新旧分类对比,城市建设用地:共分为8大类,35中类,44小类,05,规范解读,R居住用地,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

10、工业用地,W物流仓储用地,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U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与广场用地,将原来的四级标准调整为三级标准小类划分为住宅用地(RX1)、服务设施用地(RX2)增设R20保障性住宅用地中小学用地划入“教育科研用地”(A3)。,04,R居住用地,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物流仓储用地,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U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与广场用地,将原来的四级标准调整为三级标准小类划分为住宅用地(RX1)、服务设施用地(RX2)增设R20保障性住宅用地中小学用地划入“教育科研用地”(A3)。,含幼托,不含中小学,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04,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11、体系,C类拆分为A类和B类,04,R居住用地,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物流仓储用地,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U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与广场用地,定义: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分类:9个中类,11个小类由原分类中的C类拆分成A类和B类而来此地类以公益性用地为主,体现社会服务和保障水平,已做其他用途的文物古迹用地应按照其地面实际用途归类如故宫用作博物院,应归到图书展览设施用地A21,A33中小学用地,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04,R居住用地,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物流

12、仓储用地,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U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与广场用地,指主要通过市场配置的服务设施,以营利为目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新增此中类是考虑到当前很多公用设施已经趋于市场化运作,譬如国土部门已将加油加气站作为经营性土地出让,又如独立地段的电信、邮政、供水、燃气、供热、供电等经营性营业网点用地都应从公用设施中进一步剥离。,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04,R居住用地,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物流仓储用地,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U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与广场用地,分级与原标准基本一致取消了原标准中列举具体行业分类的做法按环境影响分类,建议参考以下标准执行,M1

13、一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工业等用地。M1一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04,R居住用地,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物流仓储用地,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U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与广场用地,在原标准“仓储用地”的基础上增加物资中转、配送等用地内容。“物流仓储用地”按其对居住和公共环境的干扰污染程度划分中类,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04,R居住用地,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物流仓储用地,S道路

14、与交通设施用地,U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与广场用地,S1城市道路用地,考虑到实际工作中很少将“城市道路用地”(S)分至小类,因此本次修订取消其小类划分。增设S2城市轨道交通用地,独立地段的轨道交通地面以上(包括地面)部分的线路用地,以满足当前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增设S3交通枢纽用地,铁路客货运站、公路长途客货运站、港口客运码头、公交枢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以及交通集散的广场用地。,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04,R居住用地,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物流仓储用地,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U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与广场用地,供应设施用地(U1)中增加“通信设施用地”(

15、U15)和“广播电视设施用地”(U16)。原标准中的电厂、制气厂应纳入工业用地。新增“安全设施用地”(U3)中类,以突显对于公共安全的重视,其小类包括“消防设施用地”(U31)与“防洪设施用地”(U32)。,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04,R居住用地,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物流仓储用地,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U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与广场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G)在原标准分类“绿地”大类的基础上增加“广场用地”(G3),剥离原“生产绿地”G3广场用地不包括以交通集散为主的广场用地,该用地应归入“交通枢纽用地(S3)”园林生产绿地以及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基

16、础设施两侧的防护绿地,按照实际使用用途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分类“农林用地”(E2),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04,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新旧分类对比,调整“对外交通用地”,铁路客货运站、公路长途客货运站、港口客运码头、公交枢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S3交通枢纽用地,04,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调整“特殊用地”,原D2外事用地调整为A8外事用地,04,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原标准E类设计内容众多,功能复杂、性质差异较大,本版进行了拆分与调整,并与土地用地分类相衔接。,调整“E水域和其他用地”,E6 村镇建设用地,E8露天矿用地,E2耕地、E3园地、E4林地、E5牧草地,E1水域,E7弃置地,

17、H1 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H22 乡道纳入公路用地,H5 采矿用地,E2 农林用地,E1 水域,E9 其他非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04,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调整上下限,新建城市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应在85-105/人内确定。,05,调整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标准,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影响因素,应根据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城市所在的气候区以及规划人口规模进行确定。并应同时符合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和允许调整幅度双因子的限制要求。,05,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旧版计算,05,调整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标准,案例:安徽淮北市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96.8m2/人105.1-

18、120.0与96.8-111.8的交集结果:105.1-111.8,05,调整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标准,案例:安徽淮北市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96.8m2/人位于气候区规划期末常住人口规模为130.0万人90.0-110.0与86.8-106.8的交集结果:90.0-106.8,体现集约节约用地,湖南省某市:其所处地域为气候分区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70.5m2/人,规划期末常住人口规模为130.0万人。对照表4.2.1,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取值区间为65.0-95.0 m2/人,允许调整幅度为+0.1-+20.0m2/人,因此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可选70.6-90.5m2/人。,案例分

19、析,05,调整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标准,建设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住目标研究中2020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5/人。结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关于住宅建筑密度、住宅用地比例的规定,推导出 气候区的人均居住区用地面积为30-40/人,气候区的人均居住区用地面积为25-38/人。R不包括中小学用地,减去人均教育用地2.0/人计算。,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标准R,人均居住用地面积指标(m2/人),旧版,新版,05,调整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标准,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标准,05,调整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标准,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非强制),补充说明我国不少城市的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普遍存在“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绿地与广场用地”(G)等占建设用地比例偏少的情况。城市规划工作应对不合理的用地结构比例进行调整。几大类主要用地比例合适,就可以基本保证城市有一个正常发展的合理用地结构。规模较大城市的“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宜比规模较小城市高。,05,调整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标准,城乡用地汇总表,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备注:_年现状常住人口_万人 _年规划常住人口_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