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导读.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苦旅导读.ppt.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化苦旅导读,作者:余秋雨导读人:东莞电大徐文龙,导读的程序,作者全书的结构全书的基调基本篇目导读关于旅游与读书,关于作者,余秋雨简介1,余秋雨,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69年1971年,余秋雨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即下放五七干校)。学校复课后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余秋雨简介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获全国首届戏剧
2、理论著作奖)、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又称艺术创造论,国内第一部艺术创造理论著作,国外当时也没有类似著作。)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85年余秋雨在文革后第一次职称评定中从讲师直接评为正教授。当时全国只评了15位正教授,其中只有一个是文科教授,那就是余秋雨。)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称号。1992年余秋雨辞去上戏院长职务。,余秋雨简介3,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灵魂,他在长期钻研典籍后离开书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辞职远行,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华文化的遗迹。他所发现并写到的地点,后来
3、大多成为海内外民众争相游览的热点。在这过程中,他又创造了“文化大散文”的崭新文体而开启一代文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全书的结构,文化苦旅的结构,全书共37篇,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游历山川,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28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夜航船废墟夜雨诗
4、意笔墨祭藏书忧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9篇牌坊庙宇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全书的基调(解读标题),解读标题(旅),旅基本词意:出行的(旅行),在外作客的(旅居)。这也是全书分了两大部分的原因之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Read 10,000 books and travel 10,000 miles.Learn as much as you can and do all you can.涵义为:知行合一,何谓“文化”,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
5、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舶来品)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此中文化指文化素养为主,实为文化知识为主。这种含义并不完全切合文化苦旅的初衷。,解读标题(文),关于“文”“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含义:外界事物在内心的表达(征),学术化表达:“外界客体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整体写真、整体素描、整体速写”。衍生意: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解读标题(化),关于“化”由来:“化”字在甲骨文中由一个正立的人和一个倒立的人构成,人倒过来了,正
6、是“变化”之意。衍生意:性质或形态改变。,解读标题(文化1),无论“文”还是“化”,都与人有关。“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中国人讲的“文化”现象往往倾向于“人文”、“人学”,其核心内容:人为了什么活着?又
7、要怎样活着?即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解读标题(文化2),词义不断演化,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属精神领域之范畴。俗语:有文凭,没文化。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本人认为这才是文化苦旅所要表达的文化。,解读标题(旅之苦),苦寒行(曹操)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伸长脖子眺望时,不禁深深叹气,这次远行,内心感触很多。看夕阳的余晖已经西下
8、,羁旅在外漂泊的游子还在浪迹天涯。旅行的劳苦,实在是过于幼稚的理解。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文化苦旅文中的文化之苦,文化苦旅中有祖国的大江名川,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作者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文化苦旅中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从文化出发,写到历史,写到社会,写到哲学,写到民族,写到人生,总是不断地向深处挖掘。于是作者每到一处,总有一种沉重感。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自然景观历经几千年也少有变化,站在古人曾站立过的地方,打量这景观、静听此处的风声鸟声,冥思某位有悟性文人
9、发出过的叹喟,人、历史、自然混沌地搅在一起,自己也陷入某种沉重的思考。对时间的多情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的沧桑感,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于是重回一个古老的话题:人生的短促与局限,并由此而产生的沮丧与无奈。每个人最终都有一个终点,你如何来定位?,基本篇目导读,第一大类:回忆类散文,牌坊庙宇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人生从整体看是悲剧,从细节看具有喜剧性质(叔本华)细想之下,百味皆备,只能莫名地发一声长长的感叹,感叹人生的温馨和苍凉,感叹岁月的匆迫和绵长。,第二大类:文化历史类散文,28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
10、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夜航船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第一站:甘肃敦煌,敦煌石窟:藏经洞穴敦煌石窟:石窟壁画阳关鸣沙山、月牙泉,道士塔,文化:敦煌文物大量流失的故事奇人遇奇事道士成了莫高窟的守护神发现藏经洞引起人们对莫高窟的重视企盼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斯坦因与王道士官员千万百计窃为己有敦煌学的兴起苦: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故事类游记,代表作二-风雨天一阁:一个藏书楼的故事,诺大一个中国独存的一个藏书楼,经历近五百年还存在的藏书楼,创建人范钦全国四处为官,到处收
11、集书籍,以冷漠甚至不近人情的意志力及遗嘱,让自己身后数百年藏书楼屹立不倒。到了近代,天一阁被上海书商所垂涎,近一半的书被盗,虽有商务印书馆收购,大量图书却终被日军炸毁。中国文化的保存和流传是何等艰辛,号称第一文明古国的中国为何就容不下几本图书,一个民族对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故事类游记,代表作三这里真安静:一个坟地的故事,日本人在新加坡的坟地,三类日本人在此安息-日本军人、日本妓女、外加一个日本文学家。三类人有不同的故事,俘虏们偷偷摸摸为修元帅墓历经坎坷,在国内不易谋生的日本女人下南洋隐姓埋名客死它乡,日本文人死得光明磊落俯瞰众生,一个宁静的坟地构成一个人生的寓言,冥冥之中军乐和艳曲的
12、旋涡里,还有着居高临下的低吟晚唱。战俘们的行为让人惊诧又惊竦,他们的意志力来自何方?日本妓女在南洋的屈辱、悲惨命运与日本军人耀武扬威入侵南洋的强烈对比,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折射出日本民族人性的复杂。也许这不是一个民族的人性就能解释的,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莫高窟,文化60华里的壁画文化的长廊、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仪式,人性的释放,进入潜意识的蕴藏,美的宗教。苦:所谓善的堆垒(山水的曲解),挤走了美的踪影。,艺术欣赏类散文(论析文化走向),贵池傩(nu):原义为特定季节驱逐疫鬼的祭仪,安徽贵池山区还有傩事,一位小学校长提倡傩仪傩戏,使傩文化得以保存。傩文化有舞蹈、唱段
13、,主要表现驱妖逐魔,演出时间从日落到日出,村民们极其投入,舞台得到了扩充,民众在其中热闹享受,但作者觉得不够专业,艺术性不足,这也许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方向有关。“傩”的研究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寻根现象。在中国文化的进程中,“我们,相对于我们的祖先,总要摆脱一些什么吧?或许,我们过去摆脱得过于鲁莽,在这里才找到了摆脱的起点?”,艺术欣赏类散文(论析文化走向),夜航船:明朝张岱写的一本书,这是初级小百科,列述一般中国文化常识,使士子们不要在类似于夜航船这样的场合频频露丑。例如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举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日:“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
14、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在缓缓航行进程中,旅客为历史文化中的细枝末节争论,在炫耀、讽刺、卖弄中消耗时间,换取内心的一点优势,争得稍大一点的铺位以便酣睡,这情景象不象人生的概貌呢?这象不象中国文化的进程呢?中国人张岱以一己之力编出一本百科全书,实属不易,但却仅为谈资的聚合,这不怪他;而24年后的法国人狄德罗编写的百科全书真正出版,这是资本主义启蒙运动的一次标志性事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差距绝不是一句感慨能表达得完全、一句批评能解决问题,不能不负责任地评价一代人,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现代中国终
15、于有一些大师上船了,有了明代不可能有的色泽和气氛。,艺术欣赏类散文(论析文化走向),笔墨祭,这是论析文化走向类文章的最高峰,用较为犀利的视角洞察出了中国许多文人的交点笔墨文化。在文章的开头,秋雨就提及到两种文化载体的对抗(即毛笔文化和钢笔文化)。作者中国毛笔文化的画卷,从师宜到二王,从苏轼到赵孟頫,从对他们字的分析谈到他们的人品。他用这幅画卷揭示了笔墨文化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存在的自然性和必定性。书法家的书法自然不是天成,多多少少都有些前人的痕迹。正因为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与认同,形成统摄了中国文化的网络,由却也桎梏了文化人格的发展,毛笔文化压制了文化的创新,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
16、,难以担负起历史的重量,也就难以延续绵长的中华文明,没有顺应时代的进步。钢笔文化取代毛笔文化是文化走向的必然。文章没有明确讲“五四运动”,在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新的文学形式(白话文)代替了旧的文学形式(文言文),新的文学工具代替了旧的文学工具,因为一个民族的生命力需要在更宽广的天地中展开,宁肯鲁莽粗糙些,也不要局限于毛笔文化把聪明才智耗尽。,艺术欣赏类散文(论析文化走向),夜雨诗意: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夜雨是自然现象却也是一种自然对人类的考验,作者借狄德罗之口讲出: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
17、而是人类的一种原始创造力的自然发展。藏书忧:文化的传承,一个藏书者担忧,“我死了之后,这一屋子书将何去何从?”一个书房其实就是一个文化个体,个性化的文化承传常常随着生命的终止而终止。华语情结:余秋雨先生阐述了华语的被接纳程度随着朝代的变更而变化,而且越到近代,那种不平等的态势越甚。这说明了语言的盛衰兴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崛起、探索、繁荣和屈辱。语言往往不仅仅起着表达与沟通的作用,语言是纽带、是中国文化厚重的载体,作者没有象常人去进行宣传鼓动,而是觉得华语一定会迎来新的变化。这篇文章也折射出文人的局限性,也许作者要写针对目前的汉语热重新写一篇文章了。,阳关雪,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
18、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北风、群山、积雪、土墩、石城文人的魔力: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文化的永恒: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文人的悲哀: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人文山水类散文,柳侯祠:柳宗元都江堰:李冰父子三峡:李白与刘备(白帝城),郦道元(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舒婷(神女峰),王昭君与屈原(秭归)洞庭一角:范仲淹(岳阳楼)、吕洞宾(三醉亭)、尧的女儿娥皇与女英、宋代义军杨么、柳毅井(君
19、山)洞庭湖气候变化的幅度大着呢,它是一个脾性强悍的活体,仅仅一种裁断哪能框范住它?推而广之,中国也是这样。一个深不见底的海,顶着变幻莫测的天象。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煞。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进发。其实,谁都是渺小的。无数渺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人文山水类散文,庐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古代:慧远、陶渊明、谢灵运、陆修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20、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近现代:舒白香、徐志摩、茅盾天底下的名山名水大多是文人鼓吹出来的,但鼓吹得过于响亮了就会迟早引来世俗的拥挤,把文人所吟咏的景致和情怀扰乱,于是山水与文人原先的对应关系不见了,文人也就不再拥有此山此水。看来,这是文人难于逃脱的悲哀。三叠泉:朱熹、徐霞客旅游者对自然的心态:我们突然与古代文人产生过对深切的认同。是的,凡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人物,总不会以轻慢浮滑的态度来面对天地造化,他们不相信人类已经可以盛气凌人地来君临山水,读他们的山水诗常常可以感到一种生命脉流的搏动。,人文山水类散文,青云谱随想:朱耷,(八大山人,雪个),兼谈及徐渭(徐文长,明代三大才子)、原济(石涛)所
21、谓笔墨趣味认真说起来还是一个既模糊又复杂的概念说低一点,那或许是一种颇感得意的笔墨习惯;说高一点,或许是一种在笔墨间带有整体性的境界、感觉、悟性。在中国古代,凡是像样的画家都会有笔墨趣味的。即便到了现代,国画家中的佼佼者也大抵在或低或高的笔墨趣味间邀游。这些画家的作品常常因高雅精美而让人叹为观止,但毕竟还缺少一种更强烈、更坦诚的东西,例如像文学中的离骚。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人文山水类散文(文人生命的思索),阳关雪之王维(文人的魔力与悲哀)贬官文化
22、:柳宗元(灾难给了他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中国文化史之幸运。);范仲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西湖梦:白居易与苏东坡(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
23、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思,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隐居孤山20年,梅妻鹤子,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干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
24、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
25、族精神的史册上。,沙原隐泉,鸣沙山、月牙泉重点写景的少数几篇文章,其实作者企图对敦煌文化的产生而寻找源头:简单到圣洁、机巧到沉醉。光与影以最简单的方式存在,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关于旅游与读书,关于旅游的感悟,第一层次:到此一游,吃肉不与闻香第二层次:单纯赞叹-“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鬼斧神工,妙夺天工第三层次:体会当地人文,摄影+小吃+方言第四层次:预先备课,充分准备更高层次:博古通今,历史典故,信手拈来,而且身临其境,细细品味,并能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这是阅历、修养的象征。,结语:关于读有深度的书籍,读有深度的书仿如与高人面唔,单纯读完书还远远不够,记得皮毛鸿爪,往往会以讹传讹,曲解作者,落下笑柄,最好以探研式的方式来消化书籍,还原读者的本意。了解书的背景:作者、当时的社会氛围、大众对书籍的大致评价;细细品味,寻找作者的写作线索,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观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找到相应的书籍,对比阅读,让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进行碰撞,以期寻找到自己阅读中的不足。束之高阁,复而观瞻,查漏补缺。如此往复,终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