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法律尊严教学课件PPT防患于未然.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01896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受法律尊严教学课件PPT防患于未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感受法律尊严教学课件PPT防患于未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感受法律尊严教学课件PPT防患于未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感受法律尊严教学课件PPT防患于未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感受法律尊严教学课件PPT防患于未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受法律尊严教学课件PPT防患于未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受法律尊严教学课件PPT防患于未然.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苹果的启示,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节 防患于未然,高中生陈某,原本是个好学生,自从结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把人打成重伤。最终因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被判刑。出事后,他的妈妈经不住打击,精神失常,爸爸因心绪不宁而出车祸。,?,陈某由违纪再走向违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渊的原因是什么?,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

2、薄;为获得某种满足;对自己要求不严;,思考,结合陈某的经历,大家说说违纪、违法和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就难免会违纪,发展下去可能违法,甚至于犯罪。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增强法纪观念,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严格要求自己。,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思考,犯罪有什么危害性呢?,思考: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些什么危害?,对他人的危害:,侵占他人财物、造成他人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对自己的危害:,坐牢、自毁前程,对家庭的危害:,家庭破裂,一人犯罪,全家遭殃。,对社会的危害:,影响社会安定

3、,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为打牌时与同学发生矛盾,遂陆续杀死四名同学。给社会造成了重大危害,也给自己、家人带来了恶果。,犯罪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对自己、他人、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悔恨的泪,伤心的父母,受害者家属,阅读教材第98页“相关连接”的内容: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思考,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岁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投毒罪、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1、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

4、犯罪有密切的 关系。2、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3、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一.认清犯罪危害,讨论:小张思想上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的启发有哪些?,思考,“爱占便宜的小张”(书本99页案例),我们要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自律;加强修养,践行道德。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谚语,我们要学会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思考:1、为何制定本法?2、这部法律有何作用?,请你找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作了怎样的界定?,不良行为,不良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不良行为,预

5、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严重不良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严重不良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当达到聚众斗殴,多次参与,致人重伤或死亡等严重情节时,斗殴(犯罪),偷窃(一般违法行为),达到偷窃数额较大或特别巨大多次偷窃,盗窃金融机构,数额巨大或盗窃文物情节严重的,盗窃罪(犯罪),打架(一般违法行为),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1、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2、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3、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二、加强自我防范,实践与评价:,目前中学生最突出的不良行为(或倾向)是:这种行为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有:我们的建议是:送给同龄人的名言警句:,根据教材第100页的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以儿子的名义给父亲写一封回信,写出真实想法。,一封回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