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蒂姆伯顿的影视世界.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4627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蒂姆伯顿的影视世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解析蒂姆伯顿的影视世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解析蒂姆伯顿的影视世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解析蒂姆伯顿的影视世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解析蒂姆伯顿的影视世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蒂姆伯顿的影视世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蒂姆伯顿的影视世界.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绪论蒂姆伯顿(Tim Burton),美国著名导演,是当今好莱坞为数不多的既能保持票房不败,又能独成一派风格的大师之一,他因此又被誉为好莱坞“鬼才导演”1958年5月28日,蒂姆伯顿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伯班克,这里是美国影视娱乐业的核心区域之一,许多电影公司和电视台都将摄影棚搭建在这里。蒂姆伯顿一出生似乎就和电影有了无法割舍的渊源,小蒂姆伯顿的童年是孤独的,他由自己的祖母抚养长大,多数时间里他是一个内向而孤僻的孩子,最大的爱好就是躲在房间里画画和看电影。“蒂姆伯顿在童年时代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天份,他的想像力驰骋在神秘、诡异的虚幻世界当中,无论是幽灵、古堡还是吸血鬼这些具有浓郁的哥特式风

2、格的元素总能够引起他无限的联想。”1978年蒂姆伯顿从加州艺术学院毕业之后进入著名的迪斯尼动画公司,从此他正式进入电影行业,而他那独特的电影风格也开始一步步地形成。蒂姆伯顿不是一个多产的导演,在他三十年的导演生涯中,共拍摄了不到二十部影片,几乎都是经典之作。八十年代早期,伯顿先后搞出两部短片,文森特和弗兰肯维尼,一部是对恐怖片演员文森特的致敬,一部是弗兰肯斯坦的儿童改编本。文森特因太过阴暗压抑而被禁止公映,而弗兰肯斯坦太过迪尼斯气息,不适合伯顿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个人风格气质。1988年,伯顿拍摄了哗鬼家族,这部影片完全是以鬼的视角为出发点,站在鬼的立场上去窥视人的世界,这种独特的视角在鬼片当道

3、的好莱坞另辟蹊径,获得了成功。1989年,伯顿的蝙蝠侠公映,这部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伯顿的好莱坞票房记录。1990年,伯顿的经典之作剪刀手爱德华放映,影片中的爱德华一直被观众认为是伯顿的自画像,这部影片取得了商业和艺术上的巨大成功。1992年,伯顿作为监制的身份参与了圣诞惊魂夜的拍摄,这部影片把哥特风格发挥得酣畅淋漓。伯顿又分别在1994年与1996年分别拍摄了人物传记题材的爱德伍德和滑稽荒诞的火星人玩转地球,这两部影片虽在评论界取得了不错的口碑,但是票房惨淡。于是,蒂姆伯顿沉寂了三年,于1999年拍摄了他的哥特风格的集大成之作断头谷,这部影片也在商业和艺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1

4、年,伯顿翻拍了60年代的经典科幻影片人猿星球,此片所饱受争议,但票房大卖。2003年,他指导了一部讲述父子温情的艺术奇幻电影大鱼,这是一部温情的成年人的寓言童话故事,深受影迷的好评。2005年,伯顿推出了童话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和动画电影僵尸新娘两部影片,这两部影片都伯顿哥特式的童话故事的展现,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而且僵尸新娘最终获得2006年土星奖最佳奇幻类电影,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提名。2007年,伯顿翻拍了著名的百老汇歌剧理发师陶德,哥特风格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的演绎,该片夺得了2008年金球奖最佳音乐喜剧类电影。2010年,蒂姆伯顿推出了新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影片讲述的是1

5、3年后的爱丽丝重游仙境的故事,取得了可喜的票房。近几年来,随着伯顿影片的盛行,他的影片成为了研究的热门话题,是研究生或者学者们选题的一个热点。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的研读,笔者发现他们最多的是对伯顿影片的哥特风格角度来研究,阐释伯顿在影片中对哥特风格的运用,但是很少论及到伯顿在诡异恐怖的哥特中的创新。在伯顿的影片中,哥特遭遇了童话,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他的影片在哥特风格的外衣包裹下,有着美丽温暖的童话世界与温馨情怀。无论是伯顿影片中的哥特风格还是童话情怀,这都是伯顿自我性格情怀与童年遭遇的投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梳理解读伯顿影片中的哥特风格,另一方面注重于伯顿对哥特风格的升华。本文还着力解

6、析在伯顿的哥特风格包裹下的童话世界里蕴含的人生真谛。本文的另一个创新之处还在于用心理学来解读伯顿的童年阴影对于他影视创作和影片风格的影响以及伯顿的善恶是非的价值观。本文从哥特风格、童话世界和心理学三个方面对伯顿的电影世界进行解读,力图拓展伯顿影片研究的新视野。由于伯顿影片的诡异而又虚幻和他天马行空的想像,使得人们对于伯顿影片的深邃之处不好把握,然而,笔者又才疏学浅,我不敢说自己能驾驭好这篇文章,再加上运用一些新的视角来解析影片,文中不免会有个人色彩的阐释,或许会有大胆的主观臆断,但这些都是笔者深思熟虑后的见解。由于能力有限,本文虽不能达到理想的要求,但是笔者的态度是认真的,这是一份尽心之作。第

7、一章 蒂姆伯顿与哥特风格蒂姆伯顿被电影界公认为“鬼才导演”,他的每部影片几乎都烙上了哥特风格之印,呈现出的是怪异的风格、冷艳的画面、荒诞的剧情、前卫的手法。伯顿既是哥特风格的忠诚发扬者,又在践行哥特风格的同时,融入了多种元素,他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给哥特题材注入了崭新的因子,在哥特风格中“凤凰涅盘”。在伯顿的电影作品中,哥特是包裹感官的“外衣”以及点缀“神秘”“惊悚”或“邪恶”的装饰,“纯净的灵魂之光则是在美丽的内在之中绽放。”黑暗、阴森的空间对于蒂姆伯顿而言只是事物的表象,而非事物的本质,揭开哥特式鬼魅的形式面纱,蒂姆伯顿为观众营造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了黑

8、色幽默的温婉和惆怅”的世界,他的作品总是以诡异而忧伤的情调打动人心,“冷与暖的交糅就像温暖中的残酷,阴森中的华丽,黑暗中的暖意的独特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美好和邪恶也不再完全对立,这些成为了新的符号载体,其中痛苦、黑暗、孤独、忧伤带来的一种审美愉悦,撞击着人们的视觉和心灵。第一节 哥特艺术概说 “哥特”一词源于中世纪居住在北欧条顿民族的一支叫哥特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野蛮彪悍、嗜杀成性著称。他们经过几个世纪的迁徙流浪后,最终在公元五世纪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摧毁了古典文化,哥特部落也因此被希腊和罗马人称之为“野蛮人”,哥特也就成了恐怖、无知、愚昧、缺少艺术品味的代名词。其后,艺术家们用它来指称一种曾于

9、1215世纪风行于法国北部的一种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主要用于教堂和城堡等建筑,其显著特征是利用高高耸起的尖顶、笔直的立柱、狭长的窗户、多尖的拱门来达到一种强烈向上升腾、直指天国的感觉。“而彩色的玻璃和建筑空间中存在着大量纵向延伸的线条,勾勒出迷离和神秘的氛围,营造出一个非人间的世界。”哥特建筑以人的兴趣和幻想为前提,却不以实际用途为目的。这种建筑的风格特征和内涵,借用黑格尔的几句话,就是“人所需要的东西不是外在自然所给予的,而是由人自己造出来的一种内在世界,力求获得超脱一切诉诸知解力的界限而远举高飞的庄严崇高气象。”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889页。在文

10、艺复兴时期,那些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思想家认为哥特建筑风格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在他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又被赋予了野蛮的、恐怖的、神秘的、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的,甚至东方的等诸多含义。在英语中,“哥特”一词真正是源于18世纪,大致有三个含义:一、野蛮、凶残的;二、中世纪的;三、哥特式建筑风格。哥特式风格后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被移植到其他艺术门类当中,并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尤以在文学领域的发展最为著名。18世纪后期,哥特一词与文学联系在了一起。英国小说家贺拉斯瓦尔普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被看作是“哥特式”小说的滥觞之作,这部小说是“作者在哥特式城堡中创作的以中世纪为背景的充满罪恶、暴力、残

11、忍凶杀的一个哥特故事。”厄斯特雷克曾评价说瓦尔普是最先将“哥特”引入文学领域的作家,他的小说开创了英国和西方哥特小说的先河,从瓦尔普的奥特朗托城堡面世之后,在欧美文坛上,哥特小说极为风行,成为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特立独异的文学现象。“对哥特趣味的日渐崇尚不过是思想意识意识发生巨变的征兆,它终究演变为浪漫主义运动。” 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哥伦比亚百科全书是这样为哥特小说定义的:哥特小说是一种流行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小说文类,又陈“哥特罗曼司”。这类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个神秘故事,通常伴有超自然现象和深深的恐惧并多以中古时代的废墟或闹鬼的城

12、堡为背景。贺拉斯瓦尔普的奥特朗托城堡是哥特小说的先驱,还包括安拉德克里夫、马修刘易斯等作家的一些作品。这一文类的影响可在柯勒律治、坡、勃朗蒂姐妹等作家中找到,20世纪60年代,所谓的“哥特小说”在英美大肆流行。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到“哥特式”小说可以宽泛自18世纪至今的任何具有哥特式特征的、能够带来恐惧和悬疑的欧美小说。哥特小说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起源的18世纪的英国哥特小说,到德国的哥特罗曼司,到18世纪末的美国文学中的哥特传统,到19世纪的理性主义哥特、心理哥特、女性哥特、后殖民主义哥特,哥特贯穿了欧美文学的各个阶段。哥特式的文学作品“善于描写黑暗、空虚、恐怖、凄厉的场面。古墓、坟地、幽暗的

13、森林、废弃的古堡是哥特式风格最为主要的场景,披着黑色斗篷的吸血鬼和面色苍白、虚弱病态且带有神经质的青年是故事的主要人物,由于满足个人情欲或争夺财产引起的迫害、谋杀等笼罩着恐怖神秘气氛、具有怪诞紧张情节的不寻常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哥特小说展现出的是:“一切被夸大到惊世骇俗的地步”、“容不得任何中间的、寻常的、平凡的、一般的东西” 巴赫金:巴赫金文集第3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页。这些哥特特征源于瓦尔普的奥特朗托城堡中的一些创作特征。奥特朗托城堡中的创作特征包括:一、一个无助的受害者和残忍的迫害者;二、迫害者通常与邪恶有关并具有超强的和超自然的能力,受害者常被一种来自

14、迫害者的无法解释的力量所蛊惑;三、故事背景通常设在无法穿越的高墙内(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以加强受害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故事的主要意象是阴森的教堂和闹鬼的大宅,里面囚禁孤独的受害者;四、氛围中弥漫着神秘、黑暗、压抑、恐怖和毁灭,并预示着灵魂的死亡以及人类将成为永久的受害者的厄运。这些特征几乎成为了“哥特式”的显著标志和界定标准,并引来后世作家的争相效仿和使用。安德鲁桑德斯对哥特小说有简明的概括:“它成功的手段是借助于峭壁和深渊,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以及心神不定。他沉浸于思魂出没,突然死亡、地牢、梦境、妖术、幻觉和预言之中。”但是,这些特征也不能涵盖全部的哥特小说的特征,具体地说,哥特就是以人

15、类精神世界的阴暗面作为基础和出发点,探讨有关死亡、痛苦、孤独等阴暗面的主题。在当今文学领域,更贴切客观而言,哥特特征的内涵则是“一种氛围的营造,一种感性背后的哲学的、美学的、理性的对人性的探索。” 王晓姝:哥特之魂,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哥特风格影响了西方一大批作家,如雨果、柯勒律治、坡、勃朗特姐妹、雪莱等一些大师级作家都深受其影响。“哥特”自身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展力,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跨学科概念,适用于大众文化的众多领域。哥特经过文学领域的洗礼,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把人类精神世界的黑暗面曝光于大众的视野中,将大众不愿面对的黑暗、孤独、恐惧、死亡等精神状态摆出来,或表现、或

16、探讨、或揶揄、或干脆不可自拔地沉溺于其中。哥特经过了建筑领域的演绎,文学领域的洗礼,又渗透到了音乐、绘画领域,当然,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与哥特艺术交融在一起绝对是不可避免的潮流。1921 年,一位名叫克里斯滕森瑞典人拍的 历代的巫术的纪录片,电影的表现主题第一次采用了异教、死亡、巫术等阴暗面元素,于是,第一次哥特文化与电影撞出了火花。哥特风格与电影的相遇,不仅仅只是通过银幕为观众呈现出一份撼动心灵的视觉盛宴,哥特自身在光影中也焕发出了全新而又别样的光影魅力。哥特电影集哥特建筑、哥特小说、哥特音乐于一炉,提炼各家之精华,炼造自家独特之风格。在哥特风格的电影中,人物大部分是吸血鬼、骷髅、鬼怪、女

17、巫;导演大多擅长用色差的对比和光线明暗的对比来营造氛围;多以黑色或灰色等暗色为主体色调,布景比较舞台化,有时会使用哥特绘画构图背景,而弃用真正的场景;无边的黑暗充斥着萤幕、具有浓郁的哥特风格的建筑与低沉的黑云随处可见;高昂与低沉顿挫的音乐交响在一起,与剧情丝丝相扣的同时又散发出了阴森鬼气的寒意;悬疑的故事情节荒诞离奇、缭绕着绝望的气息;演员形象、举止展现出的是高贵黑暗的特质,这些都是哥特电影的标志性符号。哥特电影借助这些标志性符号来展现黑暗、孤独而又高贵的精神追求,挖掘出人类精神世界的黑暗面。哥特电影以其超越尘世而又交错着堕落、唯美的视觉美感魅惑着世人。“在哥特电影中,无论是哥特式的古堡、还是

18、荒僻的原野,无论是吸血鬼,还是没落贵族,都是一个个的视觉符号,在这样的视觉符号下,加上超自然力量的元素,演绎爱恨情仇和善恶冲突。因此,可以说在哥特艺术中,它的视觉元素承载了它的文本主题。” 林静:黑暗童话中的精灵,在蒂姆伯顿电影中,利用哥特式的视觉美感,把哥特风格通过哥特式的显著符号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二节 哥特风格的完美演绎者在蒂姆伯顿所拍摄的影片中,无论是商业类型片、恐怖悬疑片还是诡异的泥偶动画片、温情的动画片,哥特元素都渗透其中。在他的影片中,哥特式的女孩随处可见,这种女孩的特征是尖下巴、大眼睛、面容苍白、眉宇间总有种挥之不去的阴霾。如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女主角维诺拉赖德、理发师陶德中的女主角

19、海伦娜以及断头谷中的克里斯蒂那里奇都是这种风格的女孩。蒂姆伯顿所推崇的哥特式的青年人就是他的心爱的男演员约翰尼德普,其特征就是苍白的面容、神经质的嘴角、卷曲的黑发、还有他那独特的飘忽不定的说话方式。蒂姆伯顿所拍摄的所有影片都洋溢着哥特风格的场景,穿梭着哥特式的人物,发生着哥特式的故事情节。哥特式电影的恐怖怪诞在蒂姆伯顿的镜头下全面绽放,“流淌在故事场景、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中。”其中,以断头谷最为著名,影片开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便是惊恐神秘,那蜡烛油看似血滴,色彩阴森恐怖,月黑风高的荒野中,孤车赶路、一声凄凉恐怖的惨叫、人头落地的血腥场面,杀气腾腾。整部影片除了克莱思的回忆部分之外,基本色调是几

20、乎都是蓝黑色、青黑色、灰白色,整部片子都笼罩在一片黑色的阴沉压抑之下,使整个村庄仿佛置身于一个孤立的空间中,阴冷的白色雾气穿梭在灰暗的村庄之中,低矮的尖顶小屋若隐若现,形成迷离、神秘而又恐怖压抑的效果。这部影片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哥特式气氛。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胆小的、有心理阴影却很聪明的警察神探克莱恩。影片是由克莱恩对村中多起杀人事件的调查展开,是哥特式悬疑片和恐怖片的杂糅。案情疑点重重,扑朔迷离,无头骑士的存在与否?行凶者究竟是人是鬼?直到克莱恩亲眼目睹了无头骑士追杀治安官的过程,无限惊恐之后,他终于承认了这个事实。最后调查出了真相是卡翠娜的继母才是始作俑者,她为了夺取家产,运用巫术驱使在

21、坟墓中取来的头颅为自己杀人,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个结尾使影片回归到了经典哥特小说的主题:“通过血腥的场面、神秘的气氛、恐怖的超自然力量、惊险曲折的情节,实质上是对人性的阴暗面和恶的部分进行暴露和批判。”断头谷中,蒂姆伯顿运用了大量经典哥特意像来确立和加强哥特氛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骑士。在哥特小说中,“一个死去的骑士幽灵所带来的黑暗效果与吸血鬼是同样吸引人的。”在影片中,无头骑士在村中屡次进行残杀,被杀者的头都被砍下带走,这将村落带入一片血雨腥风中,人心惶惶。无头骑士看似无目的性的杀戮,实则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头颅。影片对无头骑士的屠杀行为进行了大幅展现,多次直接展示无头骑士杀人的场景,

22、毫不回避残暴的血腥场面,那暴虐残忍的杀人手段,仿佛让人重新回到了黑暗残酷的中世纪,成功营造了一个在暴力中让人惊悚恐怖的哥特世界。断头谷将哥特式风格的那种阴郁、黑暗和诡异这些与死亡概念密切相关的气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是蒂姆伯顿哥特式电影风格的集大成之作,成为了哥特式电影中无可替代的经典。这部影片除了具备哥特式电影的所有标志性符号之外,更是深入的涉及了哥特式风格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死亡。蒂姆伯顿十分偏爱死亡题材,理发师陶德直面死亡的血淋淋的场景,是蒂姆伯顿哥特式死亡题材影片的又一经典代表作。在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割喉镜头、血流满地的死亡场面,完全展现出了哥特风格中的血腥恐怖的场景。影片以复仇为主线

23、,融入了歌舞、惊悚、搞怪等多种元素。在19世纪伦敦阴暗、湿冷的街头,阴郁的气氛缭绕在来来往往的行人中,“伦敦街头灰暗的建筑物外表、仿佛能沁出水的青石板道路、阴雨的天气、时时环绕的雾气、满腹心事的人们,血的鲜红色与暗色调的对比,更增添了影片的黑暗与恐惧之感。”这部影片“尽管没有传统意义上哥特式电影的吸血鬼、巫术、宗教背景等元素,但同样谱写了一篇关于仇恨、痛苦和死亡的精彩的哥特式乐章。”朱凤凤:华丽的哥特式残酷,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第16页。在影片中,被复仇的愤怒占据大脑的陶德,看透了城市的黑暗,他身边的每个人背后都隐藏着罪恶,他无法改变,只能毁灭。陶德在理发椅上安上机关,人在陶德的理

24、发椅子上,仿佛变成了木偶,没有表情和动作,好似只是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只有当他们喉咙被陶德割开的一霎那间,鲜血喷出,才有一丝人的感觉。”从此,理发室只有进没有出,尸体顺着密道到了楼下的烤炉旁。陶德用剃刀开始自己的复仇毁灭之路,也走上了死亡的不归路。影片以复仇为主线,以死亡为终结,为我们展现出了仇恨的延续性和死亡的残酷性。带有明显的节日狂欢色彩是蒂姆伯顿关于死亡的作品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在欧美,万圣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一场包含恶作剧、化妆舞会、刺激的恐怖故事为主要元素的众人狂欢,孩子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个节日的主角。在美国的这一天的夜晚,当南瓜灯点燃时,孩子们穿上形式各异的怪诞的服饰去按响邻

25、居家的门铃,预备好开门的人也会装出一副很恐慌、备受惊吓的样子,这就是万圣节的全部意义所在。蒂姆伯顿的圣诞夜惊魂就是以万圣节为背景题材,以鬼故事的经典人物骷髅杰克为主角。骷髅杰克是万圣节镇的首领,他是鬼怪狂欢的策划者,他的出场颇是无精打采,因为他内心很痛苦,但是,爱戴他的怪物们都体会不到。他满腔充盈着诗人般忧郁浪漫的情怀,向往着不同于万圣村邪恶之灵的生活,他对老套的每年一次的万圣节活动很厌倦,想找点儿新刺激。一个偶然的机会,杰克在树林中神奇地来到了另一个洁白的冰雪世界圣诞镇。这里是圣诞节的策源地,在这个镇上,斑斓的色彩和明亮的灯光使得杰克惊奇不已,而镇上的那种欢乐的气氛,更是让杰克心驰神往。为了

26、能更好地体会圣诞节,骷髅杰克绑架了圣诞老人,他怀着为他人带来欢乐的美好愿望,按照自己的方式为圣诞节生产礼物。可事与愿违的是,他手下的妖怪误认为这次又是首领杰克想出的一个整人计划,生产出了各式各样吓人的玩具礼物。圣诞节终于来了,各种各样的恐惧礼物被装进袜子里送到孩子们手中。在礼物被打开的那一刹那,一切都乱了,圣诞节出人意料地变成了万圣节。当大人们从孩子们的惊叫声中醒来后,看到的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场景,每个人都愤怒了,他们架起了大炮将穿着圣诞老人衣服,正满心欢喜地驾着鹿车飞过天空的杰克一炮轰了下来,杰克在一种搞怪的荒诞中死亡了。用娱乐的方式触及死亡的主题,而这一点也恰恰是蒂姆伯顿电影最主要的特征

27、。伯顿醉心于“哥特”风格的华丽与阴沉。“他极为擅长将黑暗、神秘及悬疑的气氛与元素在影片中加以完美融合,使那些或阴暗、或荒谬、或诡异、或超现实的事件更加阴暗、更加荒谬、更加超现实的、更加诡异。”伯顿为人们呈现了一道道哥特式的华丽盛宴,在恐怖和痛苦中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愉悦。尼采曾说过:“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尼采的悲剧理论给悲剧、痛苦和死亡赋予了美,也同样可以解释伯顿哥特风格电影受欢迎的原因。当人们看到曝光于阳光下的黑暗时,首先会引起人们与生俱来的恐惧感,但当这些黑暗因素为人所接受、认同,就会从恐怖中获得一种雄壮的美,进而升华出一种审美愉

28、悦。第三节 哥特风格中的凤凰涅盘蒂姆伯顿热衷于营造如墓地、下水道、夜晚都市、荒郊树林等恐怖阴森的场景,影片中穿梭着相貌诡异、外形奇特的人物。“他的电影始终铭记着他本人独树一帜的黑色哥特风格的烙印。在这种哥特式的情结背后,蒂姆伯顿又不遗余力地讴歌着真、善、美。他在游刃有余地跳着华丽冷酷的哥特式舞蹈的同时,周身散逸出了浪漫感人的浓烈气息,在极端相反的特性中震撼着观众。”他完美地践行着哥特风格,又哥特中凤凰涅盘,超越了哥特的冷酷,展现了温婉浪漫又有着浓浓忧伤的情怀。蒂姆伯顿的影片“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温婉和忧伤,自闭又很有张力,冷与暖的交揉,是阴森中的华丽,温暖中的残酷,黑暗中的温馨,一个非常诡异的世界

29、。”在蒂姆伯顿的电影中,以机器人、鬼怪或死亡为主题的哥特电影绝对不是黑色喜剧、黑帮电影或恐怖电影,虽然影片表现的主题是黑暗和孤独,但这其中也蕴含着高贵和深邃之美。“它的孤独是由于主人公非正常人身份无法与人交流而与生俱来的、深入骨髓的孤独;它的黑暗是使人产生对于未知的恐惧,也是包裹着真正大智慧的深邃。” 张羽、刘继华:哥特的“演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1011页。蒂姆伯顿的哥特电影中的生灵总是生活在黑暗中,逃避着人类,躲避着光明。在压抑下,黑暗蔓延出了欲望,但这欲望是单纯的,几乎是沾染了兽性的直白表达,人类中的金钱、权力、地位在这些异类看来犹如粪土。一些人对蒂姆伯顿的电影都

30、有很深的误解,认为他的吓人、恐怖、内容污秽、邪恶的片子,其实,蒂姆伯顿的电影所蕴涵的精神气质是第一位的,“其孤独和黑暗中有一种特别的愤世嫉俗的高贵气质。”这类电影大都讲述了一颗不能见容于这世上的心、主人公高贵的坚守、毁灭的爱情、黑色的浪漫和失控的欲望。蒂姆伯顿创作的哥特式电影除了具有黑暗、恐怖的特性之外,还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带着让人心痛的忧伤。在他的影片中,大多数是表面上是哥特式的,实则是浪漫感人的。“他的影片游走于生与死的世界里,情节中却渗透着无限深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伯顿的电影里总有着欺诈与心伤,而尤为让人心疼的是经过了那些惨烈的背叛,片中人物依然相信真情的存在,不管蒙受了多大

31、的苦难,仍然心存感谢。这种生命的信仰,是悲剧中的光芒,也正是伯顿的创作理念,带着强烈的个人理想主义色彩。” 李季、张丽:从蒂姆伯顿电影看黑色文学,当代小说,2010年第5期,第64页。但是很多时候,导演对现实又持怀疑态度,因此,他导演下的故事中,每一种美的获得,必然会随着另一种美的毁灭。剪刀手爱德华中,“在那相爱却不能相拥的爱情里,注定他用一生的孤独悼念他伤感的爱情。”遗憾的痛比没有感情的痛更让人撕心裂肺,因为前者是是命运的不公使然,有着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在这份伤感纯美的爱情中,爱德华用生命灵魂守候在绝望而凄美的风雪里,将一生的痴情交付于自己爱的人,用一生的忧郁来纪念她。或许这正是生活的真实

32、:圆满永远不可到达,这也正是钱钟书先生所谓的“企慕情景”。伯顿所要表现的,“是守望着的救赎,是忧郁的优美,是孤独自守的人格超然,是成全与放手的博大。将想象中完美的人性赋予不能被人类社会接纳的机器人,从而对比出人类社会人性的缺失,这种黑色相比直接的展现,婉转却更加具有震撼力。”剪刀手爱德华凄美而细腻的感伤情怀为哥特题材注入了崭新的生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哥特电影的题材范围。蒂姆伯顿的影片常常会对一些社会现象提出质疑和批判,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另类方式表达心中的愿望和困惑。用常人的想想,地狱应该是骷髅残尸遍布,是丑陋恐怖的渊薮,而事实上在僵尸新娘中,地狱的一切恰恰相反,是那般的和谐快乐,充满了人

33、情味、充满了欢声笑语,比人间美好得多。地狱的一切,不似地狱,宛如我们理念中的天堂般美好。对于那些罪恶的人咎由自取被毒死,本应该是可喜可贺的,然而他之死,却是从一个受苦的人间去到一个无忧的地狱,他其实并没有受到惩罚。本应该光明的人间,成了灰暗冷寂的世界,众生们不仅阴沉呆滞,而且冷漠奸诈、唯利是图。这真是一个黑色的讽刺。“电影是生活的剪影,电影的黑色来源于生活的矛盾性,电影的艺术成就很多时候就因此而体现在对黑色作出的表达式上。” 李季、张丽:从蒂姆伯顿电影看黑色文学,当代小说,2010年第5期,第64页。希区柯克曾感叹过:“灯光打得再亮,也无法照亮人性中黑暗的一面。”蒂姆伯顿并没有刻意展现黑暗的一

34、面,却在明暗的对比中用戏谑的手法让观众听到了被污染的人性在卑微地呐喊。“鬼怪片中的鬼怪反被人整得无处申冤;机器人的爱情凄切缠绵更甚于人;严密的科学论断却得出骇人的灵异答案”这些怪异的题材都是蒂姆伯顿的拿手好戏。他不仅把自己古怪夸张的想法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也把外在和内在的矛盾发挥到了极致,他往往会通过“常人”与“异类”之间的反差和冲突来展现他的奇思妙想。在伯顿的影视世界里,“常人大多都是一副衣冠楚楚的样貌,而异类则有着天马行空的外表;常人通常是人性丑陋面占上风的群体,异类则基本是纯真与善良的代表。蒂姆伯顿通过种种矛盾情节的设置,塑造出了异类的困境,”也体现出了伯顿的那种渴望冲破隔膜,进而达到相

35、互理解的美好愿望。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有一双剪刀手,这是与生俱来的怪异,使他成了异类,与他人有了隔膜障碍。他满腔的善良和爱意,无法与人分享。即便是他最后拥抱自己心爱的女孩,由于剪刀手这一隔膜,也无法紧紧地拥抱那一瞬间的美好爱情。我们被爱德华那份表达爱意的强烈愿望所感染,被他的的忧郁和无奈所浸染!在僵尸新娘的最后,艾米莉承受着失去维克多的苦痛,化成了彩蝶。她最后的一声叹息,是一种回归自然的释然,更是对爱的一种留恋。终是摆脱不了人鬼殊途,天人永隔的悲剧。不难看出,在伯顿的电影中,无论风格多么哥特、内容多么的荒诞、人物多么的“异类”,孤独忧郁仍然是他电影的最大主题。不过,不管伯顿的电影有多么的黑暗

36、,他却总可以在黑暗中让人们看到一丝曙光在远方闪烁,给人一点点希望。在蒂姆伯顿的影片中,哥特式的人物外貌看起来荒诞、夸张甚至丑陋之极,这些人物形象就像是“一个小孩子恶作剧中随手画出的,有着孩童式的简单线条和笨拙的丑陋,以及孩童带有一些阴暗的想像力的宣泄和夸张讽刺。”但细心的观众则会发现,伯顿从来不忘给这些主角“安放一颗与外貌迥然相异的孩童之心”,正如“黑夜中才知明灯的可贵”,这种煞费苦心的安排很容易形成出人意料的性格反差,黑色诡异,但却是以出自童心的幻想包裹的,“营造悬念丛生的故事背景,并造成耳目一新的感觉冲击。”这能给人以新奇感,却不会让人陷入恐怖的绝望。在这些丑陋诡异的人物形象中体现出的正是

37、伯顿永远的童心。第二章 蒂姆伯顿的成人电影中的童话世界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成人与童话看似两个遥远的概念,却在蒂姆伯顿的影片中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蒂姆伯顿运用想像、荒诞、夸张的手法,通过电影的语言与画面,为观众展现出来一个带有梦幻而又荒诞色彩的童话世界。不论是剪刀手爱德华、大鱼、爱丽丝梦游仙境,还是蝙蝠侠、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甚至是传记性的艾德伍德,无不充满了童话的色彩,正如他自己到处宣扬的:“我喜欢童话!我要把电影拍得像童话一样!”第一节

38、 蒂姆伯顿影片中的童话情结在欣赏蒂姆伯顿的影片时,我们会发现它们有着离奇的故事情节、亦真亦幻的境界、浓烈的幻想气息、纯真善良而又夸张异类的主人公。在他的影片中,散逸着温情、荒诞与天马行空的幻想,这些都是童话的产物。在伯顿的影片中充满着梦幻而又绚丽的场景画面。例如影片大鱼、剪刀手爱德华中的那色彩斑斓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小镇与城堡。那在只有在童话中才能出现的有着各种精灵的森林、为爱化蝶的僵尸、机器人的爱情等等在伯顿的影片中随处可见。他的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有着童话气质,大鱼中的积极乐观的父亲爱德华、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善良纯真而又让人伤感的机器人、断头谷中的胆小却善良聪敏的侦探等等。伯顿利用奇特而又非逻辑的

39、幻想,把这些童话般的场景、童话气质的人物与离奇的童话情节巧妙地结合起来,塑造一个成人的童话世界,让成年人在这种幻想中体味着审美的愉悦。每个成年人都存在着对童年的怀念与向往,却往往羞于表达,只是深深地隐匿于内心的某个角落里,伯顿是一位心理大师,他深知成年人的这种尴尬的心理境地,他运用超现实的手段,在影片中为成年人营造出了一个个奇幻的童年世界来弥补成年人的这一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童年情节,传达着成年人的思想内容,表现出的是对当下现实生活的精神层面上的关注。如影片大鱼通过父亲超凡的想象力为人们讲述了一个犹如童话一样美丽的故事,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故事背后,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人类的生存困境。因为童话在当今

40、人类生活中,尤其是成年人的生活中的缺失,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功力,越来越枯燥,就如爱德华的儿子的生活一样,现实得容不下一点想像的空间。积极乐观、不畏艰险的爱德华用自己的执着的童话心理感染着儿子,分享着他的快乐。他最终改变了儿子的生活态度,给予儿子一份童真的梦想,教会儿子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美丽。当然,爱德华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电影也传递了更多的人,让人们在这个“异化”的社会中学会寻求一份童真的美丽。童话是美丽的,它作为浪漫故事的一种,“对抗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诺思罗普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指出:“对抗(agon)或者冲突是传奇(浪漫故事)的基础或者原型主题,因为构成传奇之基础的便是一系列奇异

41、的冒险。” 加诺斯罗普弗菜: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这种对抗“造成主人公所受的磨难,同时也预示着精神上的磨砺与蜕变,所以成长在充满希望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焦虑与困惑,克服并跨越这些存在于现实和心灵中的障碍是成长的重要环节。”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8889页。蒂姆伯顿的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讲述的是一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与自我寻求认证的童话,在这个童话中有着浪漫奇异的冒险,有着现实与心理幻境的对抗。在现实生活中的爱丽丝受着种种家庭和社会道德给予她的枷锁,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焦虑与困惑。束缚下的爱丽丝对于自

42、己被安排的婚姻开始产生了反抗自卫的意识,在穿着上她抛弃了紧身衣与长筒袜,她习惯于驰骋自己的想像,在想像中寻求自我。爱丽丝在兔子的引领下,来到了她阔别13年的地下仙境中,这里有着会说话的兔子、鹦鹉、渡渡鸟、蓝色毛毛虫、魔头兽、假海龟等一些只有在童话中才出现的小动物,有着疯帽子叔叔、红桃皇后与白皇后等一些怪异的童话角色。爱丽丝在这个梦幻的童话世界中开始了自我的磨砺与蜕变。爱丽丝通过斩杀炸脖龙来完成了自我价值的体现,放弃了被束缚的自我,完成自我寻求的认证。蒂姆伯顿还坦承自己内心一直藏着“爱丽丝”的影子。长大后的爱丽丝一点也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对伯顿而言,被亲戚视作异类的她,其实也是自己过去作品里那些

43、怪异主角灵魂的延续,“回溯我自己的成长期,我曾觉得自己不被外界、现实所接受,那时的我常要像爱丽丝一样,用幻想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所以,这部小说对我而言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蒂姆伯顿在影片中用童话式的讲述赋予了成人童话以凝重的现实意义,“无论环境还是人物都包裹着童话的外衣,所产生的距离感让受众把欣赏影片看作聆听梦幻的故事,然而童话的故事可能只是一个符号,传达出创作者成熟的人生感悟。” 赵瑜:成人电影中的童话情节,电影文学,2008年第2期,第5页。在影片剪刀手爱德华中,故事是以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奶奶给小孙女娓娓道来她梦幻的往事开始的,神秘的山顶古堡、有着剪刀手的男人、小镇每年的大雪这样的讲述更

44、象是个美丽的童话,尽管有着安徒生式的伤感结局。爱德华清澈的眼神里藏不住一丝狡诈,纯真的笑容里包容不下太多的复杂。那个忧郁的男人,惨白的面容掩盖了本来的英俊,笑的时候却又有着孩子般的纯真和无辜,他在机器的外壳下有着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他被好心的佩格带领着走进了人群,他用自己的善良和特殊的双手为小镇带来了欢乐的时光。他爱上了金丽,就像童话中的王子爱上了公主,但是他始终没有表白,在心里默默爱着,只是剪刀手下开始出现了一个个裙裾飞扬的美丽少女园艺造型。因为爱,善良的爱德华被无情的利用了,成为了替罪羊。而更悲哀的事实还是人们对一个本来善良的人无心犯下的过错远不及对作恶多端的恶徒来得宽容。在利用完了爱德华

45、的才能和善良之后,他终于被视为异类开始排斥。流言四起,要怎么来信任人的真诚呢?那个在聚会上鼓励爱德华不要因为残障而泄气的老者在警察追捕的时候悠然地等待捉到他的消息,那个企图和爱德华合伙开店的女人因为一次未遂的勾引而对他恶意中伤那么多叵测的阴暗,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竟是真的了。爱德华原始天真的道德观与这个复杂的社会如此的格格不入。道德是大多数人的规范,可是难道就能说那一小部分不合规范的人就一定不道德吗?锋利的剪刀手,伤害别人的同时一定也深深伤害了自己,因为对于善良的人来说,伤害别人永远比伤害自己更痛苦,面对爱人的拥抱,他只能举起剪刀手说“我不能”,哀伤的眼神让人心碎。在这部影片中,人们可以读出不

46、同的含义,或许有关道德,或许有关人性,或许有关爱情。这部影片利用童话中的纯真来展示现实的黑暗,在为爱德华感伤的同时,我们感受到了伯顿对于世俗虚荣、私欲、流言、欺骗等丑陋行为的强烈批判和讽刺。第二节 大鱼:寓真于幻中的童话故事每个人都有梦,电影正式表达梦的最好途径,“也正是梦一般的童话让在浮华中迷失方向的人们回归到简单的快乐之中,能够在抽离于现实之后再次关注现实。”蒂姆伯顿用他非凡的想象力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个真实而又虚幻的童话梦境中,让人们在这个童话的世界中寻找到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份美好的童真,领悟生命的真谛。大鱼没有没有宏大的叙事,只讲述家庭、亲情和爱情。这本影片以即将结束的生命为切入点,父亲爱德

47、华以有趣的方式讲述了自己传奇的人生,把我们带入到了一个童话的世界。在这部影片中,蒂姆伯顿将故事情节安插在一片绚烂多彩之中,“让阳光明快自然地照耀进来”。“无论食人树、美人鱼、神奇小镇还是自杀的猫、抑或一万朵嫩黄水仙花构成的海洋、在树顶的红色的车、静如同天堂的小镇Spectre上空悬挂的鞋子,迷幻的诗意影像如缤纷的白日梦,”让人感到了难忘的快乐与享受。影片色彩饱满鲜明,色调随机而变。天空虚幻之蓝,雾气迷蒙的湖边日出,黄色水仙花的明亮影调和爱德华去见巨人时暗淡影调。大鱼这部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极其协和的把“真实”和“幻想”的世界融会贯通,寓真于幻,在“幻”的表层结构下维系着一个“真”的深层结构。在影

48、片中,爱德华把自己年轻时冒险的经历当作一个传奇的故事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在他真实的经历中加入了幻化的想像,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他的奇妙的人生之旅中能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奇奇怪怪的事情,有能预测未来的女巫、力大无穷的巨人,月圆之夜化为狼人的马戏团长、美貌惊艳的连体姐妹歌手、森林深处的世外桃源“幽灵镇”中的人们、自己如何用戒指捕获那条传说中的大鱼等等。老爱德华一直都在重复着自己亦真亦幻的传奇经历,为自己和人们搭建了一个理想中的童话乌托邦。蒂姆伯顿父亲的逻辑,理直气壮的摆弄魔幻元素,他也不用担忧影片会远离现实和缺乏内核,因为还有儿子威尔。威尔生活在枯燥理性的现实生活中,他对父亲所描述的魔幻的经历由最初的好奇到误解的痛苦,现实的威尔渴望能见到真实而不是有着魔幻思想和传奇人生的父亲。他要颠覆父亲的的童话故事,寻回父亲一生经历的真是面目,他要把观众带入了现实之中。在父亲爱德华的葬礼上,在父亲故事中出现的人物都在现实中登场了,这使人们相信了老爱德华的传奇故事的存在。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威尔慢慢地体会到了父亲的爱和生活的真谛,也让威尔醒悟,在父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