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489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 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读史记孔子世家,由孔子形象悲剧色彩这一角度,试图还原孔子的真实形象研究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形象对于如何对孔子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使人们认识真实的孔子是

2、很有意义的。关键词孔子悲剧形象 平民知识分子 悲剧冲突 写作倾向孔子是我国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孔子作为神圣的偶像来崇拜,这就使人们不易看清孔子的本来面目。关于孔子的传说非常多,评价更是见仁见智。但从历史这个角度上看,和孔子相距仅三百多年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孔子世家较为近于实际。因此,研究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形象对于如何对孔子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使人们认识真实的孔子是很有意义的。一、“孔子布衣”自强不息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孔子自幼丧父,和母亲过着孤儿寡母的贫困生活。孔子世家说“孔子贫且贱”,孔子也自称“吾少也贱”(论语八脩)。家贫且无靠山迫使年轻的孔子从事当时被认为是鄙贱的职事

3、:“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息。”有一次,鲁国大夫季氏“飨士”,孔子兴冲冲前往,不料被家臣阳虎当面奚落。阳虎对孔子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这一细节,说明孔子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低贱,充其量也不过只属于“士”这一阶层,一个不折不扣的平民知识分子。孔子社会地位的提高是与他坚持不懈、异常勤奋地学习分不开的。他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受到尊重,在于他是伟大的教育家,而这正是他在逆境中发奋勤学带来的丰硕成果。“士”在那个时代只是居于“士农工商”四民之首,掌握文化的那个阶层。孔子由勤奋而博学多识,名声愈来愈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

4、有二人。”在最后部份中,太史公这样赞道:“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于子王候,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这话并非虚美。二、悲剧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春秋时期,诸侯混战。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和满足其奢侈私欲,残酷地压迫人民,横征暴敛,社会极为动荡不安。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想救世,他的理想社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立”(论语公治长)。首先,为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孔子提出“正名”学说,他把“正名”看得很重要,认为“夫名不正言不顺”,而“正名”的内容就是他回答齐景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强调了君臣、人伦关系,强调君对臣、父对子的绝对统治。其次,孔子主张举贤。在

5、回答季氏问政时,他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他对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是这样评价的:“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缧绁之中,与语三曰,授之以政。”不难看出,孔子在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时,把穆公举贤放到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再次,在对外关系上,孔子主张“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反对攻占杀伐。在孔子看来,“柔远人”和“怀诸侯”的对外政策能不诉诸武力而使天下归顺。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政策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历代中国统治者奉为处理对外活动的指导原则。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一生进行了积极的政治活动,对此孔子世家有较详细的记载,这就为我们认识研究孔子的政治悲

6、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纵观孔子一生,我们就会发现他是积极入世的。但在政治上,孔子的一生是很不得志的,始终都在扮演着悲剧的角色。孔子的悲剧在周游列国漫长坎坷的历程中表现得尤为深刻,令人同情慨叹。首先,孔子用十四年时间,不顾自己已是个花甲老翁、年迈体弱,来往奔波于卫、陈、宋、蔡、叶、楚等国,想劝说诸侯,得到重用,来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每到处无不遭到冷遇,始终不得志。其次,孔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甚至连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孔子世家详细记载了他居卫受胁、过匡被围、困于陈蔡之野、桓魋拔树加害的史实,这就使悲剧的情节更加曲折,内容更加丰富。第三,孔子受尽了隐士们的冷嘲热讽,内心十分凄苦,他甚至无可奈何地以

7、“丧家之狗”自喻自嘲。由此看来,“碰壁寻求再碰壁”便成了孔子周游列国这一历程的公式。到处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却又壮志未酬这便是孔子政治悲剧的主旋律。三、作者倾向性悲剧形象更为丰满褚斌杰先生认为:“史记在描写人物时不仅禀承着实录精神对人物的生平加以从实记录,而且也寄寓着自己的褒贬和鲜明的爱憎感情,从而达到了动人心弦、移人性情的艺术效果。”我想,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是很有裨益的。“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这段话出自司马迁在遭李陵之祸后所写的报任安书。此书是一篇血泪控诉书,司马迁以无限愤懑(mn)的心情,申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和发愤著书的理想。司马

8、迁怀才而遭极刑,想要建功反而受损,郁郁而不得知音。可以认为,这种“士为知己者用”是他对封建统治者残酷性的痛苦而深切的感受,它无疑会影响孔子世家的创作。司马迁通过颜渊之口道出了自己对孔子悲剧的认识和评价“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它一唱三叹,颇为感人。“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就像伯夷、叔齐、比干那样,孔子的悲剧向人们显示的不是消极与颓丧,而是战胜这种悲剧命运的决心和勇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而司马迁对悲剧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记,唯倜傥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可见,

9、司马迁对孔子悲剧的认识与评价反过来又肯定了孔子这一正面形象,使之更为丰富高大。有感于近年来颇为盛极一时的文化经典热,如于丹的心得所说的“庸俗化阅读”,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也许还需再加一条对孔子的误读。由于误读人们开始不知道孔子是一个率真本色的人;不知道他是中国社会理想的奠基人;不知道他是宽容的哲学家、伟大的老师,又是中国的第一位平民学者、一位伟大的民主人士。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孔子学说开始被滥用,以至于败坏到为专制统治辩护,这与真孔子全无关系。因此,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对于当今这股“文化热”,对于我们认识真孔子的意义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与“复兴国学”或“复兴儒学”这

10、样的口号相比,在中国复兴孔子质朴而本真的思想,复兴原始儒学的真正精神,当是我们能够做到的,而这一切应自读史记孔子世家始。参考文献: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3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4.4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5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6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3.(作者单位:福建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

11、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

12、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

13、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