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浅谈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庞国太(运城学院稷山师范分院,山西稷山043200)摘要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发展了诗经叙事成分;突破四言格式,以杂言为主,趋向五言;继承发展了诗经赋,比,兴手法.关键词汉乐府民歌现实主叉艺术传统叙事杂言赋比兴手法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73(200701004102乐府本是一个皇家音乐机构的名称,后演变为诗体的名称.汉代乐府民歌,不仅具有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也具有新颖独特的艺术特色.汉代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阶段.汉代乐府民歌的出现,不仅给两汉文坛增添了光彩,而且它
2、的许多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在诗歌形式方面,都影响深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中:有的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陌上桑;有的揭露徭役的残酷和繁重,如战城南,十五从军行,古歌;有的抗议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的不合情理,如上山采蘼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汉乐府民歌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和残暴罪行;表达了各阶层人民:农民,城市贫民,士兵,妇女,孤儿,下层小官吏的痛苦,不平和反抗,是
3、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汉乐府民歌发展了诗经的叙事成分,在新的条件下,形成了新的诗歌体裁叙事诗.我国古代叙事诗,从先秦到两汉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诗歌的基本形式是抒情诗,但诗经中的部分诗歌已有叙事成分.如生民,公刘等周朝民族史诗,叙述了从后稷到武王灭商的历史轮廓,接近于叙事诗,但记事简括,没有中心情节和饱满的人物形象;氓以诗人自述的方式,回顾了她的不幸遭遇,但往事的回顾仅是诗人倾诉的材料和手段,其基本形式还是抒情,只能称作带有叙事成分的抒情诗.诗经中的这两类诗篇只是叙事诗的萌芽.叙事诗至汉代乐府民歌方初步形成.汉代的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丰富复收稿日期200606
4、20【作者简介庞国太(1967),男,运城学院稷山师范分院,讲师.杂,要求诗人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记叙事件,表现自己的爱憎,即以叙事诗的新形式反映生活,抒发感情.两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成分占很大比重,或写贫民铤而走险,如东门行;或写病妇临终托孤,如妇病行;或写退役老兵的悲惨遭遇,如十五从军征;或写弃妇与故夫重逢时的问答,如上山采蘼芜.其中都写了生活中的片段,有情节,有人物,有一定的矛盾冲突和性格特征.叙事诗渐趋形成.陌上桑通篇叙事,表现了罗敷智挫无耻官吏的喜剧故事,性格鲜明,手法多变,夸张,铺陈,虚构,映衬,各尽其妙,意味着叙事诗已初步形成.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全诗353句,1765个字,是
5、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描写了刘兰芝夫妇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迫害下的爱情悲剧.故事完整而波澜起伏;层次分明,脉络贯通;人物生动而个性突出;技巧娴熟,语言优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高度统一,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和成熟.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再次,汉乐府民歌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句式灵活,长短不拘,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五言.汉乐府中的杂言诗,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一篇之中,句式有时变化很大,从一,二字到八,九字,乃至十个字的句子都有.汉乐府的杂言体,到了唐代则发展出自由奔放的所谓歌行体,在我国古体诗中独具一格,唐代许多大诗人,运用这一形式写出了很多杰出的作品.汉乐
6、府民歌中出现了不少完整的五言诗,如陌上桑,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行等.五言诗虽比四言诗仅多一个拍节,但却便于把单音词和双音词组合起来,寓变化于整齐之中,适应了当时社会语言的发展,扩大了诗歌的容量,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五言诗的产生和兴起,是由乐府民歌开其先河,而扩大到整个文坛的,是继楚辞以来诗歌形式的第二次解放.?-41?-最后,汉乐府民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赋,比,兴手法.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有的段落铺陈细腻,起到了塑造人物,渲染气氛的作用;乌生,枯鱼过河泣运用奇特的比喻,寄托人生感慨,富有浪漫色彩;又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暴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也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汉代乐府民歌由于其思想与艺术
7、上的杰出成就,对后代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表现为: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表现在它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上.这种精神像一根红线似的贯穿在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它们之间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如此明晰,以至于我们可以用线条作出如下的表述: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一借古题写时事(建安曹操等人的古题乐府)一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一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从建安时期的诗人继承乐府民歌的精神借用乐府旧题,借鉴乐府诗歌的形式与技巧以反映现实表达感慨,到唐代杜甫,白居易等诗人摆脱旧题而自创新题,由不自觉或半自觉的学习到成为一种创作原则,由少数人的拟作到形成一个流派,一个
8、运动,这说明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诗人的影响愈来愈显着.这一现实主义传统发展的高潮,便是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杂言体自建安以后,它的影响日趋显着.如曹操的气出唱,曹丕的陌上桑,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等,便都是杂言,到了南朝时的鲍照行路难,尤其是盛唐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战城南等歌行更是极杂言体诗之奇观,都无不导源于汉乐府.五言体的影响,比之杂言更早也更大.据现有文献,可以肯定文人模仿乐府民歌写作五言诗是从东汉初年就开始了,如班固咏史.东汉中期以后文人拟作逐渐增多,这时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多是无名氏的抒情诗,如古诗十九首等.到东汉末年建安年间.更
9、出现了一个五言腾踊的局面,自此以后,五言诗就取代诗经的四言,楚辞的骚体成为我国诗史上一种重要的传统形式.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着的.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的形象.有的采用人物对话或独白的运用,如陌上桑中的罗敷和使者的对话,东门行中妻子和丈夫的对话,表现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有的则采用人物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陌上桑用捋髭须着绡头来写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等.这些都成为后代一切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人的学习榜样.如:杜甫在三吏,三别中所运用的设问问答,白居易在新乐府诗中所用的卒章显其志的手法,以及李白诗中那些出人意表的想象与夸张,
10、都可以从乐府民歌中找到它们的渊源关系.参考文献1于景祥,刘玉耀.中华文化百科.文学卷M.辽阳:辽海出版社,2001.2苏涵,王安庭,张一平.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降小宁(上接第38页)也算故事的结束.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和目的是:从生命的视角,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揭示剧作的主题.周萍是一定要死的,这个资本家和封建家长的所谓接班人,不死就不能表达作者要改变这个社会的强烈愿望.繁漪也是要走向毁灭的,这是她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雷雨之所以让繁漪发疯.让陈白露在日出之前死去,展示一个曙光初露的结局,是因为要向人们揭示这样的道理:自身的解放首先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把解放的希望
11、完全寄托于男性的女性,都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周冲虽然天真,热情,相信真理,一心向善,但在精神上还是不谙世事的孩子.他一直生活在幻想里,一旦幻想破灭,便注定走向灭亡.周冲死了,周朴园却一人活着,从序幕到尾声,这说明:真正体现西方进步文化精神的自由,平等,进取,冒险,博爱等,即使是一茎稚嫩的幼芽,即使只是周冲式的天真梦幻,也绝对不会存在.四凤与侍萍的生命终结,则使剧本产生了强大的悲剧力量,尤其一42一是四凤看起来是偶然的触电身亡,其实正是四凤之死把奴隶的最强音喊了出来.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网络中心的一种立体化的存在.只有从不同的视角透视人物的心灵世界,才能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矛盾视角,文化视角,个性视角,性别视角,朦胧视角,生命视角,是曹禺在雷雨中作为塑造人物的主要视角,其实,在剧作中它们往往是融为一体,而且往往是与本文未曾描述的其他视角如心灵视角,文化视角等综合地,立体地起着作用的.参考文献1冯光廉.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2林志浩.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3丁世洁.文学鉴赏论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4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责任编辑:李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