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意识古今论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4978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忧患意识古今论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忧患意识古今论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忧患意识古今论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忧患意识古今论析.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忧患意识古今论析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战胜挑战意识论文摘要:“忧患意识”乃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它既不是悲观主义也不是厌世主义,而是充满了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精神积极有为,其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忧患意识”乃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其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它充斥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一、“忧患意识”在情操方面的表现春秋战国时代,每一个学派几乎都有它们自己的忧乐观。孑L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不注重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切磋学问,不按道义的原则去行动,有了过错不能及时改正这些就是他目睹春秋末期现实状况

2、而产生的忧虑。与“忧”相对的是“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圆经常看到并且宣扬别人的长处和优点,结交有高尚品格的朋友,踏踏实实地培育自己的德行这三种情况就是对人有益的快乐。孔子的“忧”与“乐”主要指“君子”体现在学业和品行上的高尚情操。他夸赞自己的学生颜回:颜回身居陋巷,生活艰苦,在“人不堪其忧”的状况下能够“不改其乐”,I3实在是贤明的君子!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些论述发人深省,奠定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理论基础。孔子对人们的思想感情提出了道德标准,而情感与道德的结合就称之为高尚的情操。对于人的道德情操的重视

3、,正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二、忧患意识在人生价值观方面也有表现战国时期,当思想发展到孟子的时候,“忧”与“乐”逐渐具有了理论形态,成为儒家人生的主要内容,它已经超越了个人道德情操的范围,带有理论的抽象性和普遍性。因此,“忧患意识”便成为对人生价值观的简洁表述。孟子从历史中列举出许多有成就的人,旨在说明他们都是从忧患和痛苦中磨练出来的。例如,舜就出身于农家,后来成为一国之君;胶鬲遭遇战乱,以贩卖鱼盐为生,后来周文王重用了他,为周朝做出了很大贡献;孙叔敖隐居在海滨,楚庄王推举他做令尹,创造了很大的政绩。这些事例表明,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忧患”的磨练,没有失败教训的反思,要培养出刚强的意志

4、和奋发的精神是不可能的。孟子将这些道理升华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加以,写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阁,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则能使人沉沦死亡!孟子认为,仅仅懂得“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还是不够的,有大志的人应当在这个人生哲学的下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孟子说了一段很有意义的话:一个人要挑起重担,他的身体和思想都要经受长期的锻炼,饥饿、困乏经常袭来,思想矛盾经常发生,不如意的事经常遇到。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他的意志,提高他的能力,使他更加冷静、成熟。在孟子看来,人们在“忧患”中磨炼,最重要的是要培育高尚的理想和志向。他把这称之为“浩然之气”或“正

5、气”。但这些又不是天生的,是要靠后天的培育。“正气”的长期积累,才能使人实现自身的价值,并逐渐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高度。可以看出,孟子关于人生价值观的论述,以“忧患意识”作为起点,而“大丈夫”则是力争达到的目标,由此构成了严密的人生哲学体系,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三、忧患意识在古代哲学中的渗透“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遗产,并不是哪一位先哲从他的头脑中猜想出来的,而是深深地根植于文化的土壤,含有哲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哲学辩证观有很高的成就,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派在此领域内都有独特的贡献。例如,学派的创始者,在老子一书中对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作

6、了多方面的论述。他的重要哲学命题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反”即朝向相反的方面变化,当事物发展到顶点,它不可避免地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转化到相反的方面以后,还要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以便回到原初的状态。因此,老子所说的”反”含有对立转化和返本复初两种含义。老子认为“反”才是事物变化的总规律,人们几乎是无法加以抗拒的。因此,“物极必反”成为中国古代人们熟知的名言。古代兵书孙子兵法的价值并不限于军事,它也是一部论述哲学辩证观的著作。孙子认为人在“物极必反”的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在战争中,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可以认识并利用事物的辩证规律,制定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从而指挥并取得战争的胜利,由此显示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古代儒家学派称辩证观为“有对”之学,“万物莫不有对”,易传就系统地从自然到社会论述了“有对”之学的许多方面。例如,它强调“变革”的重要性,即人们顺应事物的变化趋势,自觉地进行变革。易传的名言:“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革命”一词即出自这里。易传提醒人们:“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当政者应当居安思危,不可以因表面无事而沉迷安和,只有保持头脑的清醒,谦虚谨慎,踏踏实实地做事,才能长治久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