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苏轼文学思想和书学思想的相关性.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499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论苏轼文学思想和书学思想的相关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论苏轼文学思想和书学思想的相关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论苏轼文学思想和书学思想的相关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论苏轼文学思想和书学思想的相关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论苏轼文学思想和书学思想的相关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论苏轼文学思想和书学思想的相关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论苏轼文学思想和书学思想的相关性.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韩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论苏轼文学思想和书学思想的相关性 院 (系): 美术与设计学院 专 业: 美术学(书法)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助教 2015年3月10日开题报告填表说明 1.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过程规范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工作作风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方案,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依据。 2.选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后,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讨论协商,对题意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基本确定工作过程思路,并根据课题要求查阅、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毕业实习(社会调查、现场考察、实验室试验等),在此基础上

2、进行开题报告。 3.课题的目的意义,应说明对某一学科发展的意义以及某些理论研究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等。 4.文献综述是开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后,对与本人所承担课题研究有关方面已取得的成就及尚存的问题进行简要综述,并提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5.研究的内容,要具体写出在哪些方面开展研究,要突出重点,实事求是,所规定的内容经过努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6.在开始工作前,学生应在指导教师帮助下确定并熟悉研究方法。 7.在研究过程中如要做社会调查、实验或在计算机上进行工作,应详细说明使用的仪器设备、耗材及使用的时间及数量。 8.课题分阶段进度计划,应按研究内容分阶

3、段落实具体时间、地点、工作内容和阶段成果等,以便于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9.开题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填写,指导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10.开题报告要按学生所在系规定的方式进行报告,经系主任批准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或设计)工作。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禅宗精神、对尚意的重视以及创新思想三个方面阐述了苏轼在文学和书学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结果,论证了苏轼的文学思想和书学思想的相关性。研究意义:在理论上,对于其他研究苏轼文学、书学理论的学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实践上,对于爱好苏轼文学,书法的人提供借鉴意义和指导。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现状

4、:各种围绕苏轼诗词和书学的研究课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毋庸置疑,深入的研讨活动,浓郁的研究气氛,对广大书法爱好者全面领会苏轼文学书学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如:孔凡礼先生点校的苏轼诗集、苏轼文集,曾枣庄等主编的三苏全书,张志烈等主编的苏轼全集校注在苏轼研究方面功绩尤为卓著,为苏学研究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资料。但是他们仅仅是从苏轼的文学或诗词作单一的了解,还不完善和不系统。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研究内容: 1.禅宗精神 2.对尚意重视 3.创新思想 研究方法:文献查阅法;对比法;论证法;预期目标:完成一篇5000字左右的论文,让更多人能深入了解苏轼书法艺术的精彩一面。 四、本课题的特色与

5、创新特色与创新:本人系统地尝试从苏轼文学与书学角度出发,用三个点来论述苏轼诗词思想与文学思想的相关性。论点清晰,例证确凿。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五、参考文献1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890页2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A.见:王文浩主编.苏东坡全集M(第3卷)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670页3苏轼.苏东坡文集M.北京:中央书店,1936年.390页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360页5苏轼.苏轼诗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460页6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古籍点校疑误汇录C.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7潘运告.宋

6、代书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60页8杨存昌.道家思想与苏轼美学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年.65页9曹宝麟.中国书法史M.宋辽金卷.南京:江苏出版社,1999年.245页六、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序号起止日期工作内容阶段成果12015.01.01-02.15确定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初稿22015.02.16-03.10确定论文内容完成论文开题报告32015.03.11-03.31.资料准备完成论文初稿42015.04.01-04.10调研分析完成论文第二稿52015.04.11-04.20论文选写和整理完成毕业论文并打印提交七、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7、八、院(系)审查意见 院系(公章): 年 月 日韩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中期质量检查表(附件五)学 生自填姓名周淑茹专业美术学(书法)学号2011282113课题名称论苏轼文学思想与书学思想的相关性工作进度(对照开题报告):2015.01.01-02.15 确定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初稿2015.02.16-03.10 确定论文内容,完成论文开题报告2015.03.11-03.31 资料准备,完成论文初稿2015.04.01-04.10 调研分析,完成论文第二稿2015.04.10-04.20 论文选写和整理,完成毕业论文并打印提交工作质量(含文献查阅、外文翻译、研究方法分析、试验数据、设

8、计草图、论文提纲、论文初稿等):文献查阅:1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890页 2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A.见:王文浩主编.苏东坡全集M(第3卷)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670页3苏轼.苏东坡文集M.北京:中央书店,1936年.390页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361页5苏轼.苏轼诗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460页 外文翻译:题目、作者、摘要的英文翻译正在进行。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方法:文献查阅法;对比法;论证法;论文提纲:第一节:禅宗精神 第二节:对尚意的重视 第三节:创新思想论文初稿:已完成,正在修改。 指导教师填写检查项目评

9、定情况备 注优秀良好通过较差开题报告完成情况文献资料收集与阅读情况课题方案、论文提纲制订独立工作与创新意识进度安排与执行题目合适情况指导情况存在问题和下阶段建议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韩 山 师 范 学 院学 生 毕 业 论 文(2015届)题目(中文)论苏轼文学思想和书学思想的相关性 (英文)Theory of correlation of sushis literary thoughts and calligraphy thoughts 系别: 美术与设计学院 专业: 美术学(书法) 班级:20112821 姓名: 周淑茹 学号: 2011282113 指导教师: 栾建利 职称: 助教 韩

10、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制诚 信 声 明我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1.禅宗精神(1)2.对尚意的重视(2)3.创新思想(3)4.参考文献(6)5.致谢(7) 摘要:文学通过语言形式创造意境,表达感情,书法则运用汉字的线条美感营造笔墨情趣。两者作为艺术门类的不同分支,但在苏轼的诗词思想和书学理论中却有着彼此相通互渗的地方。苏轼是一代大家,在整个中国的文学史上,其地位也是十分突出的。

11、宋人称,苏轼文章第一。其文学思想是一个极其横溢,繁富的艺术宝库,而在书学上的成就,苏轼是北宋“尚意”书风的重要倡导者和领军人,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笔者试从苏轼文学思想和书法理论在禅宗精神,对尚意的重视和创新思想三个方面的互通性作为论点粗作浅谈。关键词:苏轼;文学思想;书学思想;禅宗;尚意;创新 Abstract: Literary create moods through language forms to express the feelings, the use of lines of beauty calligraphy kanji create words fun. As

12、the two different branches of the arts, but in Su Shis poetry book ideas and theories but have communic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Infiltrating in place. Sushi is a generation of peopl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roughout China, and its status is also very prominent. Song called Sushi article first

13、. Literary thought was an extremely talented, rich art treasures complicated,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science in the book, Sushi is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hang Yi book wind important advocate and leader who is a landmark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 try to Su Shi s Literary T

14、heory and Calligraphy interoperability Zen spirit, Adoration of attention and innovative ideas in three areas as a point of rough work.Key words: Sushi; literary thought; book Thought; Zen; Adoration; innovation论苏轼文学思想和书学思想的相关性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与其

15、父、其弟合称“三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笔者试从苏轼文学思想和书法理论在禅宗精神、对尚意的重视和创新思想三个方面的互通性粗作浅谈。一、禅宗精神禅宗是一门宗教,也是一种文化智慧。作为中国古代重要文化形态之一的禅宗美学在今天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探究。禅宗是个综合性学派,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修证,从日常生活中参究真理,直到最后悟道,也就是真正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究其“不立文字”的原因有二,一是个体心性的不可言说,二是空无的本体论。自唐末五代以来,丛林中逐渐兴起“云走参禅”的风气,禅僧不再专注于静坐诵经,而是游走四方,寻师访友

16、,通过彼此交流的启迪来交流禅学见解,这就需要语言来问答酬对,这无疑松动了禅门学说“不立文字”的现象,也为禅学的世俗化埋下了伏笔。这种世俗化虽与禅宗本旨相突,但是禅师使用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称为“机语”,多是含义隐晦,答非所问之句。为的是要让弟子们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净心,意为开悟。庞蕴居士讲的好:“日用无别事,为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乖张,朱紫为谁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890页禅就在搬柴运水这样平常的动作里头,生活之中。但是,禅宗美学是一种否定生命本体又超越生命本体的美学。正如皮朝纲教授在禅宗美学史稿中谈到,禅宗美学究

17、其性质而论,是一种生命美学,也是一种体验美学。禅是生命之美的最集中的表达,是宇宙的法性,万物的根源,追求般若的智慧。自六祖慧能以来,主张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惠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达于极盛。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对于广大身处世俗而又希望寻求解脱的人来说,这无疑是迫切想要的。 苏轼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在北教三教合一的大背景下欣然接收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影响,融会贯通,如鱼得水。读庄子,蔚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A.见:王文浩主编.苏东坡全集M.(第3卷)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670页然而这些都不是他追求的

18、终点,当禅宗思想照耀到他一切都起了飞跃,他开始思考人生如梦,随缘随性,生死等问题,在诗词书法中皆体现了禅意。苏轼“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且一生结交了清顺,仲殊,道潜,怀琏等众多名僧,自己也曾自豪地说:“默念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苏轼学佛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盲目,取佛理运用到人生思考和现实生活当中,以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以无所思心会如来意,庶几于无所得故而得者。”苏轼.苏东坡文集M.北京:中央书店,1936年.390页苏轼将佛理与人生经历的见闻,化作诗文,通篇都是禅意的妙悟。比如,“人生到处何处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宋词M.见:孔凡礼补辑,唐圭璋编

19、纂.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665页 苏轼传达的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感叹。我们家户喻晓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先是通俗明了地描绘庐山变幻莫测的形态,后用充满禅意的诗句来坦言置身事外才能认清事物。执着于有,不如释怀与空,才能得着更好的拥有。在经历众多的失落徘徊惆怅之后,苏轼身上渗透着一股“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苏轼.苏轼文集C.朝辞赴定州状A.(第3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018页的情怀。这里的“晦明动静”已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自然现象,而是隐喻了作者仕途坎坷,人生险恶,在“在暗处看光明,处静中观动,诗

20、人一问“则万物毕陈于前”表明了自己无所畏惧,宠辱不惊,不为物喜,不以己忧的洒脱情怀。这词形象勾略出一位被贬后依然旷达的“坡仙”形象。苏轼将“禅宗”思想不仅融入自己的诗歌文学中,而且在书学思想方面也有所体现在苏轼零散的书论言语中明显体现。“禅宗”思想的有:“作字于静中自是一件乐事”、“凡物之所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这种非功利性的书法思想突破了以往士大夫所求,无疑是禅悦思想影响下士大夫自然、淡泊名利的转变,皆是一种以禅的精神贯注其中的书学思想。 苏轼在书法上的巨大成就,主要是他把禅意融入书法思想当中,作品满纸苍茫,肆意汪洋,看似无法,实则参透了古法,亦是心法禅意。字里行间可将点画

21、,转折使用的恰到好处,动静相宜,泯然天然。实处不死,虚处不浮,纵情自由,开合有度。苏东坡坎坷的经历造成了他复杂的性格。佛道超凡脱俗的思想拯救了他,使他在悲苦孤独时不至于被击倒;通过书法文学等活动自得其乐,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深的顿悟!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朴实无法,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学高度。”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360页二、对尚意的重视 宋元时期,书法脱离了传统文字的附属地位,开始了独立的审美眼光。宋人尚意,主张书法的根源是心灵的抒情和写意。以苏轼

22、为主的“尚意”书风的开启影响了其在诗词,书画上的表现。这是苏轼在诗词和书学方面的共同点。苏轼是一个诗,词,文,赋,书,画方面的全能大师。他对诗词,散文的革新,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誉为北宋文学的巨匠。苏轼的诗歌成就在北宋时期是最高的,他的诗保存下来的有四千多首,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化,几乎生活所有,都进入了他的诗作。苏轼在诗的创作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一)天工论。苏轼推崇天工自然之美,认为这是诗文、绘画创作的至高境界。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苏东坡文集M.北京:中央书店,1936年.390页所谓天工,是指自然入妙、浑然天成。也就是他在书黄子思集后

23、所曰“苏李之天成”之“天成”之意,认为反映和表现自然事物,表达和抒发个人思想情感,都要像天工造物一般,而非人工雕琢之美。(二)清新论。清新之清,多指情感的清纯、语言的清丽、诗风的清雅,而“新”则是指言前人之未言,写别人之未写,表现出一种新鲜、新颖的脱尘拔俗之美。 (三)枯淡论。意指质朴无华,简约浅易。响下,书法家难以摆脱和超越儒学谨严的法度。但物极必反,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宋人更加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在东坡集里有很多书法理论,表现出苏轼对自然、意趣的追求。如张长史书法云:“张长史草书必醉,或以为奇,醒即天真不全。”“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苏轼.苏东

24、坡全集M.北京:中央书店,1997年.389页苏轼认为自己虽谈不上是精通书法,但他秉承“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苏轼诗词选M.见:郎绍君主编.中国书画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290页的原则,于酣畅笔墨中追求天真平淡,不刻意雕琢,不计较点画位置,不在乎肥瘦得失,情之所至,笔墨赋形。他说“短长肥脊各有态,玉环肥瘦谁敢憎?”黄州寒食诗情感色彩丰富,用笔转换多变,或正锋,或侧锋,极为自然生动。前面几行还书写的比较平和,书写中规中矩,结字以扁平为主。随着情感逐渐向激越过渡,用笔也逐渐沉着淋漓,字形出现大小正斜交错变化,用笔无拘无束,率意奔放。书写“病起须已白”五字,字

25、形由大而小,“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痛感生活的艰难和被放逐的沉痛,感情突然汹涌澎湃,难以自已,字形由小而大。后面的字越发恣肆奔放,特别是“哭塗穷”三字,令人感到极为突兀,内心的悲愤与惆怅跃然于纸上,被后人称之为“第三大行书”。 黄州寒食诗是苏轼的代表作,诗写得悲凉、郁闷、孤独而又不失旷达。其中的尚意精神是从凡俗中得到解放的标志。注重自我精神的体验和情感的宣泄,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有意识的夸张,追求一种高度自由的创造心态。三、 创新思想我们从很小的方面就可以探知苏轼的独特个性。他曾乐其不疲地用蔗渣画竹,用朱砂写竹,甚至还自己烧烟制墨,差点引起房屋火灾。他曾自做蜜酒,还突发奇想地创造了猪肉的新做

26、法,俗称“东坡肉”。当然现在的做法是不是从那时候传承下来的,已无法考究。苏轼对宋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从内容到风格,从用调到音律,都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苏轼词作的创新,促进了词体革新。苏词从风格上、题材上、立意上、手法上大胆创新,极大拓展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变迁,需要一个过程的推进。到了北宋中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积贫积弱的状况开始暴露。时代推进诗词的演变创新。简单说来,这是人的一种觉醒。这里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题已经与盛唐不同,文人士大夫或觉自己大做高谈政论,满怀壮志治国平天下,但实际他们审美上的真正兴趣却实际偏离这些了,正如红楼里小姐少爷们只能喜欢岳飞这

27、些忠臣志士人物。词产生于花间樽前,兴起与歌庭舞席,是娱宾遣兴的工具。这些从晚唐五代遗传以来的小小松动,同盛唐的边塞诗相比而言,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而苏轼词的出现重重打破了“诗庄词媚”的旧套路,突破了狭隘的应歌之作。表面上看似乎倒退审美感官,表达的都是一些消极,颓废的享乐主义,但其背后深藏的是对人生,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正是这种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苏轼词历来主张文贵自然,不愿以声律害意,所以他在早期被指为“往往不协声律”。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670页易安居士辑也如陆游所讲:“豪放不裁以就

28、声律。”苏轼在词上面也颇有特色,任何诗句都可以入词,口语俗语也可,所有这些也就构成了苏轼豪放派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是出自苏轼之手。在当时的社会,求取功名未果的文人大多内心煎熬,像苏轼这般两番贬谪,更是自闭内心,他也只能通过咏诗,写字来排解内心郁闷。为了自我的补偿,他将更多精力在书法的世界里寻求自我。他曾说:“吾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古籍点校疑误汇录C.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25页对书法,苏东坡如是言:“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

29、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潘运告.宋代书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60页(题笔阵图)苏轼的书法艺术,黄庭坚说:“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黄庭坚.山谷文集C.上海:中华学艺社,1933年.108页他自己也曾说,“自出新意,不贱古人。”杨存昌.道家思想与苏轼美学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年.65页尽管如此,东坡学书遵守的也是传统路线,少年时代临兰亭,学二王,中年学过李北海、颜平原、杨凝式,对本朝的善书者也颇有留意。他在临古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致力把握前贤特立独行的创新精神。根据他的书法实践,他的实际书写方式与他人不一样,苏轼采用“单钩”

30、执笔法,只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发力,同时,他写字时首贴桌面,腕部不动而手指动,活动的空间比较小,侧锋偃卧的笔法用起来也比较方便,很自然就形成了扁平的形态。陈师道在谈丛中对苏轼的笔法概括得很清楚:“苏黄两公皆善书,皆不能悬手,逸少非好鹅,效其宛颈尔,正谓悬手转腕。而东坡书以手抵案,使腕不动为法,此其异也。”曹宝麟.中国书法史M.宋辽金卷.南京:江苏出版社,1999年.245页在按的动作中,他加强了运指的动作,在转折处按的比较重且迅速下行,往往向右上角倾斜。黄庭坚跟苏轼开玩笑说:“公之字故不敢轻议,然间觉蹁跹,亦甚似石压蛤蟆。”他常常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等方式,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高瞻远足。

31、例如他对智永的不同他人的见解。人们往往认为他围囿大王,不能出新。东坡却道:“永禅师欲存王氏经典,以为百家祖法,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也。”汤大民.中国书法简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305页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这就指出了智永的用心良苦。他评价颜真卿“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书诗,格力天众,奄有汉魏宋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他还慧眼所见鲁公:“草书尤比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然,动有姿态。”中国书法家协会主编.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C.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年.140页东坡以诗入诗,以画入书,他的书具备多种审美元素,刚柔相济多样同一。他讲究笔法墨法的破

32、格和变化,采用卧笔,聚墨笔绘画技法,或三指执管,姿态横生。苏轼书法点画肥厚,结构扁平,黑白分明,用笔灵动,气韵连贯,任情率意,极富笔墨情趣,书卷之气充溢其间,有着强烈的艺术创新特色。 苏轼是一个独具风格的艺术家,他诗、词、文、书、画皆有很高的造诣。因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完美的艺术美学觉悟而变得更加饱满,充实。综上所述,苏轼的诗词思想和书学思想是交叉影响的,他们在某一个点上存在共通性。这些共同性的艺术结晶皆对后人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1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890页2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A.见:王文浩主编.苏东坡全集M.(第3卷)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670

33、页3苏轼.苏东坡文集M.北京:中央书店,1936年.390页4苏轼.宋词M.见:孔凡礼补辑,唐圭璋编纂.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665页5苏轼.苏轼文集C.朝辞赴定州状(第3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018页6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360页7苏轼.苏轼诗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460页8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中央书店,1997年.389页9苏轼.苏轼诗词选M.见:郎绍君主编.中国书画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290页10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670页11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

34、划小组.古籍点校疑误汇录C.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25页12潘运告.宋代书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60页13黄庭坚.山谷文集C.上海:中华学艺社,1933年.108页14杨存昌.道家思想与苏轼美学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年.65页15曹宝麟.中国书法史M.宋辽金卷.南京:江苏出版社,1999年.245页16汤大民.中国书法简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305页17中国书法家协会主编.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C.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年.140页18丛文俊.中国书法史(七卷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560页致 谢本课题在栾建利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顺利完成。从论文的立题到论文的撰写整个过程中浸透了老师的心血。从文章的结构、中心思想、论述的合理性上等都予以了修正并指出了文章思路的方向。在这里我得感谢栾老师在平时学习上给予的帮助和引导,在此向栾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真诚的敬意。在这里我还要感谢大学期间给予我教导的美术与设计系老师,祝所有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周淑茹 2015年4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