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5051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料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史料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史料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史料教学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史料教学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料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料教学案例.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史料教学案例西城外语学校 王卫玲课题八下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一)运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指导学生观察阅读、分析材料,认识“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采用学生采访、学生讲述等学习方式,加深他们对此段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讲述资料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一)设计学生活动口述采访,通过学生课余采访、整理采访稿、课上讲述等自主学习过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并感受价值观的教育。(二)通过相关图文史料来创设历史情

2、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达到帮助学生设身处地理解历史、分析历史现象以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历史对今天的警示等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引导学生反思十年探索的历史,正确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在探索中出现的严重失误,说明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这一时期仍然取得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二)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现象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观,并将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用之于学习生活。(三)指导学生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全面认识这一时期的成就。感受建设者的楷模身上所体现的崇高品质,并有向他们学习的

3、趋向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跃进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难点分析:一方面,学生对本段历史缺乏亲身体验,另一方面,在分析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时,需要辨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做支撑,所以在教学中,应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入手,选取典型、鲜活的史料,并不断渗透主观愿望与客观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原则,最后上升到理性认识。三、总体设计意图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讲国家在建设道路上的经验和失误这样的大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如果缺乏相关史料的支撑,不仅教师讲授起来非常空泛,而且学生也不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相关的认识。所以本课设计的重点是历史资料的选择和合理的使用。

4、四、使用史料情况(一)口述史料使用意图:重要性:亲自经历这段历史的人讲述的口述史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口述史能把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事件联结在一起,能展示不同的个人经历,使历史赋予个性化,学生从中能感受到活生生的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到更深刻更丰富的历史。局限性:由于个人的经历和认识的不同,口述时会出现错误的知识,并伴有复杂的情感,产生不同的观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收集的历史口述资料中进行整理、思考,去伪存真,得出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如何使用:课前调查访问(全体学生):1.教师指导帮助学生确定调查题目(大跃进时您的个人的经历和见闻;当时的您是怎样看大跃进运动的?今天您对大跃进运动有怎样的反

5、思?);2.走访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做调查;3.学生整理调查资料;课上对调查访问做主题发言(部分学生):课后对自己所做调查中的口述史料进行鉴别评析(全体学生)(二)图片史料使用意图:重要性:由于本课理论性强,学生对此段历史又缺少感性认识,所以教学中应注意运用一些图片资料,由于照片等图片资料见证了当时真实场景,所以是可利用的非常重要的史料。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大跃进”时的壁画等图片资料,但因为教材中所给图片资料非常有限,所以教师要进行适当补充。局限性:“大跃进”时期的图片材料非常丰富,如果不加选择滥用,会雷同化,影响教学的实效性。如何使用:图片史料案例一讲授新课前:出示照片:学生观看老师拍

6、摄的一组 “福绥境大楼” 照片。教师设问:这幢看似平常的建筑,却有着一个极其特殊的背景,它是见证新中国历史发展一个特殊时期的“历史文物”。它曾经有一个特殊别而响亮的名称“公社大楼”,当初还有人管它叫“共产主义大厦”。与其住宅楼最大的不同是:这样一座8层高、360多户人家的楼竟然家家都没有做饭的厨房。大家注意:该楼房建于1959年,在当初可以算是北京最高级的居民住宅楼了,盖楼用的材料,都是人民大会堂的剩料,而这么高级的楼房不设计厨房,是不是设计人员当初犯了低级错误?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导入新课:要想揭开这幢大楼神秘的面纱,首先要了解该大楼产生的时间和背景,它产生于新中国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

7、期,也就是发生在1956年1966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本案例设计意图:一是利用西城地方史,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下了解到,有为数不少的学生知道这幢大楼,有学生的家就在此楼的附近,但他们对楼的历史却不甚了解。二是考虑到学生生长在城市,对农村的情况根本不了解,对“农村人民公社”建立不起概念,所以希望通过“福绥境大楼”这座城市人民公社大楼,让学生了解“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从而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三是引入热点问题。21世纪以来,这幢大楼已成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有人主张拆除,这派意见认为,该楼是北京市“第一危楼”,存在重大隐患;另一派观点则认为,该楼用的是人民大会堂的剩料

8、建筑的,楼体结构坚固,就质量而言,仍是许多现代新建筑无法相比的。总之,有关它的前途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引入这一热点问题,其实也有另一种用意,即给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北京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为这幢看似平常的建筑,却有着一个极其特殊的背景,它是见证新中国历史发展一个特殊时期的“历史文物”。既然是“历史文物”,在保留还是拆除的问题上,就要十分慎重。本案例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当此照片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开始了积极思考:这座楼似曾相识?这座楼与历史有什么关系?他们急于想要揭开这幢大楼神秘的面纱,可以说学生是带着问题,带着好奇进入本课课程的学习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案例不足之处:本楼离我

9、校很近,如果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拍摄,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可能会有更明显的轰动效应。图片史料案例二讲授“大炼钢铁”时出示一组图片:山西省故县大炼钢铁的场面、厦门一中大炼钢铁、北京市居民捐献家中铁制用具送去炼钢;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这几幅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学生描述:学校、工厂、机关、农村,全民大炼钢铁。教师设问:这些照片资料反映出当时人们怎样的精神面貌?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为实现超英赶美的目标,全民热情相当高涨,男女老幼齐上阵,为完成钢铁的上缴任务而奋斗着。教师设问:观察照片中炼钢炉的模样,思考:如此炼钢,钢质量会如何?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教师指导:当时炼钢的特点:小(小高炉)、土(土法炼

10、钢)、群(群众炼钢)炼钢。教师出示学生调查中的口述材料:高炉大的是几米高,小的就是在地上挖个坑,用砖头垒起来,土高炉的炉壁是土制的,多数鼓风机是木制的,并要用手工操作。当时不仅砖瓦窑、瓷窑改成土高炉,连日军、国民党军留下的碉堡、炮楼也都改成土高炉。据1959年统计,共建成了200万个土高炉。学生据口述史料和图片史料回答:用土高炉进行土法炼钢,生产出的钢质量不合格。教师设问:几千万人为1070万吨的钢指标而日夜奋战在钢铁生产战线上,生产出的钢1/3不能用,你如何看待这样的炼钢运动?学生回答: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破坏了环境。教师归纳:一方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希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急迫心情和忘我工作的精

11、神面貌;另一方面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了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和损失。本案例设计意图:此组图片是经过选择,既能体现出全民大炼钢铁的热潮,又能部分呈现全民炼钢的不顾代价、不计后果的严重影响。可以通过此组图片的观察,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另外,由于图片史料不能完全呈现土法炼钢的特点,所以增加了相关的口述材料作为图片材料的必要补充,为学生评价大炼钢铁运动做好铺垫。本案例教学效果:由于选择了典型的图片史料,并指导学生以图片为基础进行问题的思考,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另外教师指导学生将事件放到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引导学生全面评价这

12、一事件。本案例不足之处:学生在思考“如何看待这样的炼钢运动?”时,他们的回答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如答不出“盲目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感觉在今后教学中应抓住“小土群、以钢为纲”等关键词,另外在如何引导学生较全面地分析问题方面的设计还有待完善。(三)文字史料1当时的诗歌及口号等文字资料2当时的新闻等文字资料3时人的反思等文字资料文字史料案例讲授“大跃进”时出示一组文字材料:大跃进中的“豪言壮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定能做得到”“没有万斤的思想,就没有万斤的收获。没有万斤的指标,就没有万斤的措施。”“只要我们一动手,泰山扔到海里头;只要我们

13、一动手,山神送来金砖头,只要我们一动手,土地敬出大馒头。”“没有翅膀要飞天,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要摘几片。”教师设问:大跃进中,类似这样的“豪言壮语”是很多的,你认为这些“豪言壮语”有道理吗? 为什么?学生回答:夸大、臆想、不切实际。教师引导:“豪言壮语”强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学生回答:强调主观愿望,忽视了客观实际。教师归纳:主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理想和愿望,但从科学角度看,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盲目蛮干并造成恶果。出示一组大跃进时的壁画:一个罗卜千斤重、坐着花生过黄河等。学生观察思考: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思考为什么大跃进时期,会出现大量的“革命

14、浪漫主义”宣传画和充满“革命豪迈主义”的语言?学生回答:,由于当时人们的理想没有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所以 “左”的思想泛滥。教师引导:大跃进时期的经验教训是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本案例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史料,认识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之间的辨证关系。本案例教学效果:几句大跃进时期的典型诗歌口号再结合几幅典型的宣传画,图文史料配合在一起使用,学生兴趣更高,效果更好;教师指导学生将此事件放到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引导学生全面评价这一事件。(四)统计数据和图表如何使用:出示1959年和1965年工农业生产状况对比图表;学生观察图表资料;教师提问:通过图表你找出各种数据的变化规律,这

15、种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对比思考分析,从数据中得出结论。设计意图:统计资料是能够反映某种历史现象的统计数据,系统数据能够客观反映某种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1965年比1959年都有一定的增长,有的还有大幅度的增长,这说明我国的国民经济始终是在是在向前发展的,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是第一位的,发展是主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对我国经济建设总的评价应该是:以曲折失误为代价取得了重大成就。 五、本课史料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比如采访的一般程序、网上搜集资料的技巧等等。在课堂上,教师再补充师生共同搜集到的典型图片、资料,达

16、到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历史情境的效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与能力。2、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在历史资料的运用上,一方面针对本课理论色彩较浓,学生不易理解的实际情况,补充了许多的图文资料,但一方面注重资料的选择,精选资料。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考虑学生的理解力是否能接受,它的用途有多大,从而使图文资料的运用恰倒好处。 当图片文字不能足以说明问题时,增加相关的文字资料,这样图文资料配合使用,有时比单用一种史料的效果要更强。历史与现实结合,立足于指导于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中,在选用及运用史料时,力图使学生运用主观愿望和客观意识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回答若干历史问题,希望学生找到处理学习工作的一种方法,即掌握处理好主客观之间的关系,这对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正反经验教训,使学生认识到我党制订方针政策时一定遵循、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这一方针,我国的经济建设就会顺利发展并取得成效,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和遭受损失。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本课虽材料充分,但应再进一步分析如何使用众多的历史史料,如哪些是比较典型的材料、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在“实事求是”、“国情” “左”倾错误、“客观经济规律”等概念术语处,学生理解起来困难,教师应进一步挖掘资料的内涵,帮助学生依据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