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5057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试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试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试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试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毕业论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试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院 系: 文化传媒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姓 名: 学 号: 090101402042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教 授 填写日期:2012 年 4 月 10日中文摘要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文圣人”的孔夫子并称于世。关羽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勇武和忠义。关羽有高大威猛的仪表;关羽有勇冠三军的勇猛;有深通谋略的智慧;有义薄云天的义气;有骄傲自大的性格缺陷。关羽本身的性格酿成了他最终的悲剧命运,令人惋惜。在关羽身上所体现的忠义,经后世的小说、戏剧的不断渲染,人们的推崇和肯定,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

2、的一种文化。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了关羽这一英雄形象。 关键词 三国演义;关羽; 忠义形象Abstract In ancient and modern historical heroes gallery, guan yu is a very great artistic image, people use martial saint and the article saint of Confucius said in the world. Guan yu character and patriotism and loyal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wo aspects.

3、GuanYu has a tall wham instrument; Guan yu is the bravest in the armys fierce; Wisdom is magical counsel; Kwan tai friendship; Arrogant character flaws. Guan yus own character creates his ultimate tragedy destiny, lamentable. Embodied in guan yu, loyalty, and the later novels, dramas of rendering, t

4、he praise highly of people and sure, has become a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Described in the novel three kingdoms the heroic image of guan yu. Key words: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Guan yu; Secondly the image 目录一、封面 1二、中文摘要 2三、Abstract 3四、目录 4五、试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5引言 51、“忠义”文化的意义 52、人物形象的探讨

5、5(1)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5(2)骁勇猛锐、人品出众 6(3)刚毅果断、深通谋略 6(4)忠贞冠绝、义薄云天 7(5)傲慢自大、刚愎自用 7(6)失荆州、尸首分离 8 结语 10六、参考文献 11七、致谢 12 试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引 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的民族文化成为了引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树立良好道德顶梁柱,这些文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忠义”文化便是其中的一种,它对我们今天建立和谐友好、诚信稳定的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忠义”文化的历史悠久,伟大的人物关羽便是这一文化的典型。 一、“忠义”文化的

6、意义 忠、孝、仁、义,这是从两周以来就开始萌芽的封建伦理教条,中国传统文化视信义为高尚的情操,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孟子提倡“舍生而取义也”。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中,仁义、义气等成为人们肯定的道德共识。所谓“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感情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所谓“忠”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的纽带,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即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早在司马迁修史记时,就以极大的热忱为朱家、郭解等游侠列传。这些侠义之士,讲究信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财、扶贫极弱,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的同情和爱戴。当时有人在大庭广众

7、说郭解不贤,马上被旁边的人割去了舌头,可见“义”的观念深入人心。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现着忠义,岳飞,宋江,文天祥等人身上都能体现出忠义。时至今日,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义”当先,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有“义”的影子,国家足球队员在世界杯中对着本国的国旗宣誓体现出“忠”。今天,“忠义”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成为了能够叩问人们心灵的一种文化。 关羽的“忠义”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力量,随着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观念极大地冲击着积淀在国人思想深处的传统道德观念,以至出现了“金钱至上”,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人与人完全是金钱关系等畸形现象。为此,人们普遍

8、呼吁传统道德文明中的忠诚守信、舍己为人、知恩图报等美德的回归,以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关羽的“忠义”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力量,中国的传统文化视“信义”为高尚的情操,我们探讨妇孺皆知的三国演义关羽形象所反映的忠义观念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二、关羽人物形象的探讨 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三国演义第一回写道:“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人便是关羽。在中国传统人物审美文化中,人们喜欢从相貌来判断一个人的气质、精神、品格、命运。人们往往把浓眉大眼、鼻直口方视为人格高尚、富贵通达的标志,而獐头鼠目、尖嘴猴腮历来是

9、心术不正,命运多舛的象征,小说中的关羽充满阳刚之美。修长体型的欣赏,是我国古代一种普遍的审美倾向,身高为男性美的一种体现。关羽身长九尺,而同样勇猛健壮的张飞身长只有八尺,可见,关羽的确很高。古代认为男子之美在须眉,即胡须与眉毛,关羽有一束漂亮的胡须,“约数百根”,“过于其腹”,人们皆称“美髯公”。关羽的眉毛为“卧蚕眉”,如蚕卧形的眉毛,这是典型的浓眉,这样的眉毛备受人们喜睐。在冷兵器时代,行兵打仗之人把兵器视为人的第一性命,关羽的作战兵器为青龙偃月刀,锋利无比,“重八十二斤”,八十二斤的重量,对于常人来说用背都有一点吃力,何况把它用作兵器任意挥舞呢!九尺长的身材,手提青龙偃月刀,身胯日行千里的

10、赤兔马,这是何等的威风。 骁勇猛锐、人品出众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关羽是个知书识礼之人,能弈棋,熟读春秋,并且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孔子云: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就是说君子有勇不可无义,只一味的匹夫之勇难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其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拳家认为:胆乃技击之主帅。在技击中强调要有“必胜之心”。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可以看出关羽有过人的胆量。华

11、雄是董卓帐下的一员大将,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而且武艺超群,勇不可当。他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风四将后,十八路诸候“众皆失色”。而当时的关羽“跟随刘玄德充弓马手”,一个微小弓马手,很多人不了解他、看不起他。但他不惧外强内疑,毅然提刀出帐,飞身上马迎战华雄。面对如此强敌,关羽却有“必胜之心”。曹操在他临行前“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于是便有了“酒尚温时斩华雄”的千古美谈。试看“某去便来”说得多么轻松!如果没有必胜的信心,没有视华雄如草芥的胆量,怎么能如此洒脱?在白马,曹操指着河北大将颜良在山下排的“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的阵势对关公说:“河北人马,如

12、此雄壮!”关公却说:“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真是豪气冲天。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英雄孤胆,无所畏惧。单刀赴会,更是他无畏胆略的极致表现。当然,关羽的无所畏惧并不是蛮勇、肓勇。绝伦超群的武功是他藐视一切敌手的实力,一身忠义的浩然正气更是他超人胆量的源泉。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 刚毅果断、深通谋略关羽的刚毅,常为世人称道。“某行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连华佗都如此称赞,可见关羽的刚毅在当时是实属罕见的了。成大事者必定具有超于常人的胆量,关羽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胆识过人、不畏艰难痛苦的英雄。 “刮骨疗毒”足能显示其坚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胆量。关羽被不幸射中手臂救回寨中后,“毒已入骨

13、,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当华佗看后说:“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相谈后“关羽伸臂令陀割之”。华佗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皆掩面失色”而关羽“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并且“血流盈盆”。三国演义中对关羽这一壮举的描述绘声绘色,艺术上,作者善于层层蓄势,使本来并不复杂的情节显得起伏跌宕,并且运用衬托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用众将士的“皆掩面失色”来衬托关羽的“全无痛苦之色,举棋自若”。使得关羽坚忍性格更加生色。华佗本是一代奇才,他那刮骨疗毒的方法也很奇特,而遇上关羽这样的奇人,三奇相结合,相映成趣,共同演义了一场小说史上的佳话。关羽的智勇双全足智多谋在他镇守

14、荆州时发动的襄樊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关羽选择了十分有利的战机:1、刘备刚得到汉中,又攻占了上庸等地,蜀汉士气正盛;2、前不久孙权在东方进攻合肥,关羽可与孙权遥相呼应;3、七八月间正是雨季,便于发挥关羽水军的优势。其次,关羽在进攻襄樊时,对孙权可能从后方偷袭,是有准备的,在后方留有相当多的军队,以备不测。第三,他指挥得当,机智勇猛。襄阳、襄樊两地隔汉江水相对,互为犄角,是曹军抗拒南方军的战略要地。曹操派他的族弟镇南将军曹仁重兵驻守,并派平寇将军徐晃屯兵宛城,随时支援。后曹操又派于禁领兵助守,曹仁命令于禁和庞德在襄樊城北屯驻。可见曹军的部署已经相当完备。但关羽并不畏惧敌人的严密防守,利用自

15、己水军的优势,趁着暴雨,漳河水涨溢,樊城被洪水包围的形势发动进攻。当时,城北的曹军已被淹没,于禁只得率领众将士逃避到高阜之处。关羽早就抓到于禁平地扎营的弱点,趁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魏军猛攻。于禁支撑不住,只能投降。庞德率领一部分魏军继续顽抗,关羽集中力量围歼这部分魏军。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庞德率领的魏军箭尽失竭,于是双方短兵相接,魏军大败,庞德突围企图乘小船向樊城逃去,关羽紧追不放,最终擒获了他。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关云长水淹七军。在这场战役里,关羽的勇猛、机智、锐利的眼光、卓绝的军事领导才能一并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忠贞冠绝、义薄云天“忠”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16、中的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历代文人作品中,表现这两方面主题的内容比比皆是。如宋江的忠义,岳飞的忠义等。“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本义指忠诚,尽心竭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以后引申特指忠于君主,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义”本作“宜” 、“谊”,“谊”从宜,故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宜即适宜,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一切做法, 正合其“度”,即有一定的尺寸,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义,否则,即是不义。因此,就有君臣之义,老幼之义,贤愚之义,尊卑之义。所以“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

17、弟关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 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曹操为了收买其心,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虽如此,仍未能收得关羽之心。后有人以诗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关羽“义释”了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曹操。关羽冒死释曹,以私废公,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就是在关键时刻不顾军命,不讲原则,认敌为友,放虎归山,犯了政治上、军事上绝对不可原谅的错误;在关羽,他也并非不知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关羽事前曾和诸葛亮立过军令状,军中无戏言,违令是要杀头的。关羽在曹操求命时,

18、正面临着“忠”与“义”的剧烈冲突:放走曹操,这是对刘备不忠;不放曹操,这显然又是忘恩负义。在这两难的境况下,最后还是舍“忠”取“义”,以“义”为上,放了曹操。对于关羽的华容道义释曹操,罗贯中极为赞赏,说他是“义重如山”。当初关羽若不义释了曹操,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傲慢自大、刚愎自用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另一个性格特点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这是造成其败走麦城,惨遭杀害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关羽是刘备政权中一名重要成员,五虎上将之首,他历尽坎坷,身经百战,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刘备尽忠尽义,可谓一代忠臣良将。然而关羽自身“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性格弱点却断送了蜀国大好河山。如同在蜀汉这局棋

19、中,关羽这一子走错,兵败麦城,便落得个满盘皆输的结局。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分析关羽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性格的成因:第一,自身原因:创业时身经百战未尝做过别人的手下败将,唯一的一次失败还不是由于自己的武艺不如人,而是兵力差距太大造成的,但是还博得曹操的折节招降曲意相待,这何尝不是自己骄傲的资本呢?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之势已定,刘备等人也有了荆州这块安身立命的地方,后来蜀汉版图节节扩张,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国,将荆州的防守大任交给关羽。关羽如此的受重用,于是他的骄傲,自负,目中无人,骄傲轻敌的性格弱点便慢慢滋生开来。第二,外在因素:刘备定益州时,马超从汉中来降,关羽写信给诸葛亮,欲与马超比武,诸葛亮知关羽

20、好胜,故回信说:“梦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琼、彭之徒,当于翼德并驾争先,犹未及髯公之绝伦逸群。”关羽得书后很高兴,像个孩子得家长夸奖般将信遍传给宾客们观看。诸葛亮的这个举措固然平息了事端,但无形中也进一步滋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关羽高傲自负,还表现在唯我是大,目中无人。无论对友,还是对敌都是如此。刘备攻取益州,汉中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当刘备派费诗将封关羽的敕令送至樊城前线时,关羽竟看不起黄忠,大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烈!”不肯接受印绥。最后经费诗百般劝说后方肯接受。我们且看费诗的说辞:“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又兄弟之

21、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有这样美妙的誉词,试想有谁还不飘起来呢?高傲自负自然容易麻痹轻敌,孙权大将吕蒙正是利用关羽的这一性格弱点设下圈套。先是让孙权将他调回,另换一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陆逊刚到任时,便修书一封恭维关羽,关羽得到书信后,觉得陆逊还是个年轻的后生,不足为虑,收到陆逊的“名马、异锦、酒礼等物”,听到来使谦卑的说辞,“关公览毕,仰面大笑”。将后方的军队调出一半增援襄樊,如此,荆州的防守便不足,给了吕蒙可趁之机,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白衣渡江、劝降士仁、糜芳、瓦解蜀军士气,并最终夺取了荆州。关羽见此势,只得带领残兵败卒向西退守麦城,后在

22、麦城突围后,依然一意孤行,不听谋士的劝谏,走小路最终被生擒,惨遭杀害,落得个凄凉的下场。 失荆州、尸首两分离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一个悲剧人物,正是因为自身的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使蜀汉集团丢掉了荆州这块在战争中极为有利的地盘,同时自己成了孙权集团的刀下鬼,头被送往曹魏集团,身躯却只能留在东吴。任何悲剧人物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性格特征,汉末诸侯纷争、三分天下的社会环境,是形成关羽悲剧命运的外部原因,而关羽缺乏战略眼光、骄傲自矜的性格缺点,又是导致其命运悲剧,乃致孙刘联合破裂、葬送蜀国大好河山的内因。 三国演义中关羽性格的悲剧性,首先在于他带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关羽忠心的希望能够作一个上

23、报国家、下报黎庶的人,然而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却使他被迫杀了仗势欺人的权贵,“逃亡江湖五六载”郁郁不得志。后遇上刘备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后,虽然情同手足,同食共寝,但是在诸侯割据、群雄角逐中由于刘备没有地盘,只好寄人篱下,看着别人的眼色过日。关羽出身卑微,不得朝廷重用,尽受豪门士族的白眼,受尽侮辱。“温酒斩华雄”是常为后人称赞不已的情节,透过“小将愿往斩华雄首级,献于帐下”的疾呼,透过袁术“量一笑弓夫,安敢乱言,与我打出”的无理呵斥,透过“如不胜,请斩某头”的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和“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这一系列的情节描述,与其说是表现了关羽过人的武艺和

24、勇敢,不如说是表现了其不愿甘于人下的性格和久寄人篱下的悲剧处境。可以说,关羽前期一直随刘备过着沉于下僚,奔波劳碌的生活。后来频繁的战争,又造成三兄弟几度失散,关羽在刘备投奔袁绍后,死守下邳,保护刘备妻小,但不幸中敌人调虎离山计,被夏侯惇、徐晃围困在土山,不得已,投降曹操,对于一个叱诧风云的英雄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性行为。这种悲剧色彩在入曹营之后,仍然明显地表现着。虽然曹操待他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又是封爵,又是送马,赠袍。但这一切优厚的物质待遇都无法掩饰其内心的痛苦,关羽醉后自绰其髯说道:“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酒后吐真言,这也彻底表明了他心在

25、曹营心在汉,不愿久居于曹下的心境。关羽杀死颜良文丑后,刘备写信指责他“中途相违,割恩断义,欲取功名,图富贵”。关羽忍辱负重,无奈遭此谴责,难怪他会看完书信后放声大哭。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以哭闻名,以哭得天下的,而提到关羽哭的地方,全书只有两次,这是第一次(另一次是败守麦城时),“男儿有泪不轻弹”,关羽的此次放声痛哭,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泪,多少悲凉之气。而后关羽在遇到失散多日的弟弟张飞时,却被张飞不容分说地拒之门外,要和他拼个你死我活。关羽有口难辨只得杀死蔡阳来替自己伸冤。蔡阳迅速成为刀下鬼,这与其说是关羽高超的武艺使然,不如说是他受尽委屈,急于辩解的心情所致。关羽这种被二位兄弟误解,内在性格压

26、抑性,使得他的许多英雄行为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 另一方面,关羽武艺超群,胆识过人,然只能称其为勇将、儒将,相比军事家、政治家而言,关羽缺乏的乃是战略眼光,不能从长远上看问题。孔明入川前,将镇守荆州的重任委托给关羽时,给他留下“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但是由于他的骄傲自大,没有意识到联合孙权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性,竟然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的骄横态度,侮辱性地拒绝了孙权的求和之意,即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后来关羽又以极端骄傲自信的态度,拒绝了司马王甫“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必须再得一人以总督荆州”的建议,用糜芳、傅士仁、潘睿镇守隘口,主管粮草的供应,也为后来留下隐患。正是糜芳、傅士仁

27、这两个平时就嫌弃关羽轻视他们的人,在粮草供应前线不力后,关羽指责他俩办事不尽力,战后算账,使得他们在陆逊的招降下动摇了军心,“关公去日,痛恨吾二人;倘一日得胜而回,必无轻恕”,最终弃蜀投吴。这下关羽不但没有了粮草供应,还丢失南郡,江陵二郡。由此可见,由于关羽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不能良好执行诸葛亮嘱咐的联吴抗曹的政策,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同时,由于他高傲自大,不能很好地团结部将共同抗敌,致使吕蒙的离间之计得逞,自己也妄送了性命。荆州失守,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因为它失去的不仅是一个战略要地,而且使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一旦时机成熟,分兵两路北伐曹操并最后实现一统天下的战略部署

28、化作乌有。可以说,蜀汉失荆州便失去了天下,作为荆州守将,关羽自然罪不可赦。结 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战乱,英雄辈出的时代已远去,但关羽忠义贯古、勇猛竭伦、刚毅果断的英雄豪迈之气还在人们心中回荡,关羽永远会在历史英雄人物画廊之中熠熠闪光。古人云:以义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义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忠义、义勇、信义义,几乎可与所有的道德观念词汇连接组合,和其他良好行为规范之间也有很强的组合性、连带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观念极大地冲击着积淀在国人思想深处的传统道德观念, 以致出现了金钱至上、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人与人几乎只剩下金钱关系。为此人们普

29、遍呼唤传统道德文明中的忠诚守信、舍己为人、知恩图报等美德的回归。以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关羽不仅是我们崇敬的历史人物,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有序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扬弃后的营养。因此,探讨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所反映的忠义观念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江出版社.20062杨彭荔.三国演义关羽形象所表现出的忠义观念J.榆林学院学报.2005(8).3肖英才. 关羽艺术形象分析.J.安徽文学.2007(09).4王同书.三国演义对关羽的描绘及文化意蕴J.明清小说研究.2002(02)5陈同方. 义士忠臣帝神关羽形象的演化及

30、其文化涵义J.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2) . 致谢非常感谢吕家林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设计阶段给我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他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他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在此我向他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试析中关羽的人物形象终于完成了,这意味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吕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我将铭记我曾是一名贵阳学院学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贵阳学院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