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史料一则之研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510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万三史料一则之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沈万三史料一则之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沈万三史料一则之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万三史料一则之研究.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沈万三史料一则之研究 恩格斯:“唯物主义的认识的发展,哪怕是单单对于一个实例,都是一种科学工作,需要多年的冷静钻研。”元末明初巨富沈万三富可敌国,他经商的原始资金,或称“第一桶金”的来历,是深入研究沈万三时必然要提出,并且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在关于这个问题的数种说法中,“分财说”是被很多研究者肯定的。1990年代苏州首次发起当代沈万三研究高潮所出专题论文集江南巨富沈万三、近年活跃于昆山周庄第二次研究高潮所出专题论文集周庄走出沈万三两书中,皆有“分财说”研究论文,观点完全一致,作为论据所用的一则史料也是完全一样的。这则被人们如此青睐又反复运用的史料,就是所谓的陆道判捐资,其中云:“元时富人陆道原

2、,货甲天下,为甫里山长,一时名流咸与之游处。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历付之曰:吾产皆与汝道原遂为黄冠所谓二人者,其一即沈万三秀也。”很多研究者据此认为,正是由于这位陆先生的巨资给了沈万三,沈万三才在经商道路上得以“起飞”。有些研究者还就此“分财说”作文进行细节性描写“复述”陆道判捐资中说过的那些话,以坐实这个“沈万三秀”就是周庄沈富其人等等。这则陆道判捐资出自苏谈一书,而苏谈关于苏州地方风情、名人逸事的记述在众多明清笔记里面是颇为有名的。因为作者杨循吉(1458年1546年),是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曾官礼部主事,弘治初辞官归里,是一个做官的文人。以一般人眼光看,杨循吉无疑是“资质”

3、较好、可信度较高的一位封建士大夫;又因他是吴县人,对苏州掌故有亲见、亲历、亲闻的优势,就尤能令人信服;更重要的是他离沈万三时期,不过晚百多年,在诸多明代笔记作者中,他算是靠前的一位了,他关于沈万三的记载当然也应该很可靠。所以,他这一条“分财说”笔记,不仅为当代沈万三研究者看重,而且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被广泛传抄,如明弘治吴江志、明田艺蘅留青札记、明朱国桢涌幢小品、清乾隆吴江县志,乃至周庄第一部镇志清乾隆年间的贞丰拟乘等等,都是袭用照搬,作为信史使用。然而,事实却表明,杨循吉的这一记载是完全错误的!明都穆辑录的吴塚遗文一书中载有陆德原墓志铭全文,让人们知道了杨循吉的这个错误。原来,杨循吉所说的“陆

4、道原”乃是“陆德原”读音的讹误,但这还是小错。细读陆德原墓志铭可知,这个所谓的“陆道原”并非是杨循吉所言以“货甲天下”闻名的,而是一位热心的文化人士,他在家乡办甫里书院,并任院长,亦即杨循吉所称的“甫里山长”。这位“陆道原”还曾捐资重建长洲县学,后又任徽州路儒学教授。为修复徽州路学,元至元六年(1340年)他回苏州“购良材,募善工”时病逝于家,时“一子颐孙,始八岁,长女仲端赘徐元震,幼女周保,生甫三月”。所以,杨循吉称“陆道原”把财产分给沈万三,自己去做道士等等情节,都是想像出来的,或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纯属子虚乌有,根本不是事实!陆德原是长洲县人,杨循吉是吴县人,长洲、吴县两县同城而治,陆可称

5、是杨的同乡先贤,但文化“资质”较好的杨循吉为何连百多年前同乡先贤的事都弄不清,而犯如此“低级错误”?认真分析陆德原墓志铭,再联系沈万三经商的经历和元末明初的社会现象,也许能找到原因。陆德原回苏州“购良材”买优质木材,必与商人联系,而沈万三就是著名商人,陆因此与沈有联系,做生意,甚至是做一笔大生意,是符合日常生活的。而外界不明真相,只知道陆、沈之间曾有过一笔资金来往之事,时间一长,知情人越来越少,内情就更说不清,最终衍生出陆向沈馈赠资财的“分财说”系列性情节。更重要的是,这种系列性情节还符合元末明初时出现的富人为避祸散财的社会现象。如当时的画家无锡人倪云林就放弃了家财,漂泊江湖,依从亲朋生活。这双重原因,使得百多年后的杨循吉道听途说,还深以为然,未经考证,就贸然写进自己的书中,铸成错误!同样,也正是这双重原因,使得明清时期有那么多公私著作的作者兴致勃勃地传抄这一错误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