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祝福》中的祭祀文化.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5150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祝福》中的祭祀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论《祝福》中的祭祀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论《祝福》中的祭祀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论《祝福》中的祭祀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论《祝福》中的祭祀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祝福》中的祭祀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祝福》中的祭祀文化.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 程 论 文课程名称: 文化研究与中国新文学题 目:浅论祝福中的祭祀文化学 号:2010020471姓 名:刘 倩专 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日 期: 2011年6月22日浅论祝福中的祭祀文化201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 刘倩内容摘要:中华祭祀文化源远流长,祭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在民族文化传统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自古而然。先民的祭祀活动不仅极为频繁, 而且祭祀内容极为丰富。纷繁复杂的祭祀已不仅仅是民间的习俗,在古时已列入国家制度。祭典与祭礼的确定,使得曾被认为是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自古就已合法化。“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通过祭祀,使人们俯首帖耳,心甘情愿地服从统治

2、阶级,从而达到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特权和政治统治的需要。鲁迅的祝福则以犀利的眼光洞察出其根本之所在,用祥林嫂的悲哀警示当时麻木的老百姓,呼唤人们用行动来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从噩梦中惊醒。关键词:祝福 祭祀文化 祭神 祭祖一、祭祀文化的起源中国祭祀活动的历史很久远,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里能找到关于祭祀的相关记载。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 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的产生是源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的变幻莫测的敬畏和无助。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传统节日的源起,便不难发现它们大多与原始宗教仪式有关。在原始宗教中, 一些重要仪式一旦在时间上被固定下来并形成相当规模, 便很容易演化为岁时

3、节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传统节日元旦、元宵节、清明节、寒食节以及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鬼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腊月三十的除夕等,几乎无一不脱胎于原始宗教仪式。在少数民族地区,节日与仪式的关系,表现得更加直露。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三月三,藏族的雪顿节,迄今都还依然保存着原始宗教仪式的某些古朴内容。在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节日”一词的本义就是“祭祀”的意思,有些甚至就直接写作“祭”,例如端午祭就是例子。注重祭祀之礼,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

4、与戎。”由于人间有等级之分,鬼神也因此有上下之别,这就使祭祀活动成了维护和强化封建社会等级统治的有效手段。统治者如此重视祭祀活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治人之道”中最要紧的礼节。鲁迅以犀利的眼光明察出当时社会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以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小人物祥林嫂的悲惨结局来警示当时愚昧的国民,从而达到唤醒人们来推翻封建统治。二、祝福中的祭祀活动(一)祭神活动1、送灶祝福一拉开帷幕,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沉重而巨大的年节民俗风景画:“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

5、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年节风俗是送灶神。灶神是每年腊月二十四日上天,正月初一五更回来,所以腊月二十三日被定为谢灶日。小说第1段写“送灶”,一是交待“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二是表明时间已进入“年底”“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三是过渡因为“祝福”始于“送灶”的次日,这就很自然地引出“祝福”。2、“祝福”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也处处体现出祭祀文化中“祝福”这一仪式的重要,它是小说创作的一条主线。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 蓝夹袄, 明白背心脸色清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人物一出场就显示出悲剧之所在,但还有希望之所在。虽然祥林嫂经受了丧夫之

6、痛、四叔皱了皱眉,但“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从中我们不难体验出祥林嫂缺的不是力气、不是怕苦,而是精神所需,是一种安然生存的追求。然而祥林嫂的追求却是一种愚昧的、可怜的追求。“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煮熟之后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深夜举行的由男子祭祀“福神”,祈求来年好运的一种迷信习俗。小说一共4次写“祝福”。第1次,第2段作全方位介绍,表明鲁镇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社会环境依旧。第2次,第36段:“

7、到年底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这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不久为鲁四老爷家“祝福”做准备工作的描写。意在突出祥林嫂“安分耐劳”。第3次,第88段:“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这回须雇男短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微雪点点的下来了。”这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后,鲁家让别人做“祝福”准备工作不让祥林嫂沾手的描写。与第2次描写形成对照,并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第4次,最后一段:“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只觉得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是通过“我”的感受对鲁四老爷家和其他一些人家正在“祝福”的描写。它与祥

8、林嫂的死形成强烈对照,表现“我”对“祝福”的厌恶,对封建迷信、封建礼教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无比愤懑。(二)祭祖活动原始社会便有了鬼魂的观念,经过长时间言语口传的渲染,祖先俨然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他们能于冥冥之中监视子孙的行为并加以佑护或者惩罚,子孙也深信经由祭祀的仪式和祭品的供奉,可使祖神保佑与赐福自身。因此,与祭天、祭社合为古代的三大祭礼之一的祭祖活动也就有了基础。祭祖,一般每年三次:清明、七月十五、冬至。供酒、饭、菜,点香烛,烧纸钱,全家参拜,目的是给先祖送“钱”,同时祈求先祖保佑子孙后代。1、农历七月十五祭祖第7276段:“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

9、却清闲了。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看似淡淡的一笔,其实内涵极深。祭祀、祝福应当是每家每户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是让人得以生存的唯一的希望,剥夺了这一唯一的希望和盼头, 也就预示着人的生命的尽头。命运的悲惨,换来的是同一层次的愚昧人群的叹息、满足、厌烦、嘲讽。祥林嫂虽然在阳间已经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她还有最后的一个梦想即追求到阴间得以“免得死了去受苦”,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她从四嫂手中支取了历年积存的全部家当十二元鹰洋完成了自己为博得阴间安稳的事情的时候“神气很舒畅, 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正当祥林嫂似

10、乎以为自己将要达成自己的目的或摆脱精神痛苦的时候,小说又起一澜,“冬至的祭祖时节, 她做的更出力你放着罢, 祥林嫂! 四嫂慌忙大声说。”这一慌忙打碎了祥林嫂所有的一切,也预示着生命的终点。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是“有一年的秋季”,鲁四老爷“暗暗地告诫四嫂说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不就是“冬至的祭祖”前的这次“祭祀”。七月十五正在秋季(立秋之后),正在“冬至”之前,且与“祖宗”密切关联。无疑,这次“祭祀”是七月十五“祭祖”。这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第一次不让她沾手祭祀的描写,表明封建迷信、封建礼教开始吞噬祥林嫂,同时为第88段不让其沾手“祝福”作铺

11、垫。2、冬至祭祖第107109段:“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她才走开。”这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七月十五祭祖、“祝福”不得沾手祭祀,捐了门槛,以为“赎了这一世的罪名”之后,主人仍然不让沾手祭祀,宣告祥林嫂永世不得赎“罪”!表明封建迷信、封建礼教置祥林嫂于死地!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祀,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祭祖比“祝福”还重要,子孙们如果定期祭祀祖先,祖先就能保证子孙的繁荣。因此,鲁四老爷当然要高度重视祭祖的祭祀活动,并且鲁四老爷家又有许多祭祀时的禁忌,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就非常忌讳祥林嫂了,特别是祥林嫂二进鲁

12、家后,鲁四老爷就暗暗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当祥林嫂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取烛台的时候就被四婶连忙阻止了。祥林嫂二度成为寡妇,实在是不祥不洁之人,去拿祭器,被四婶大声喝止。这强大的心理压力,压得祥林嫂无法自由呼吸,直至精神恍惚,如木偶人。三、在“祝福”中乞求生存,在祭祀中扼杀希望从中国的传统来说,爆竹具有驱除给人们带来病灾、幽鬼的力量,而祝福则是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小说在浓烈的爆竹声中,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恰在这个时候,作为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代表的祥林嫂,怀

13、着痛苦、绝望、到阴间还要被锯割的担心离开了人世,给了“爆竹”、“祝福”以巨大的讽刺,无形中揭示了“祝福”中的巨大阴谋,告示人们“祝福”的真正目的就在于培植一种宗教道德感情, 使人们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敬畏鬼神的心理。使人们俯首帖耳,心甘情愿地服从封建阶级的统治 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从而使小说结局中祭祀情节的悲剧得到升华。作品恰恰以“祝福”为时间点,在浓浓的祭祀氛围中展示悲剧的发生,体现出了作为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的命运的悲哀。在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对人的生存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生之谜的困惑 也表现出一种孤独绝望的无奈, 甚至在祝福的祭祀中看到了宿命论的色彩之所在。也同样告诉人们祥林嫂的结局

14、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最终结局。如果要获得生存权,最终的出路必将是也只有是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爆竹给人避魂驱邪,祝福祈求幸福安康,祭祀是对悲惨地死在封建思想的束缚下的祥林嫂的深切悼念。为活着的人创造生存,也为活着的人真诚地祝福。参考资料:1鲁迅 鲁迅全集小说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版2何星亮 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 上海三联书店, 1992年版3詹鄞鑫 神灵与祭祀,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4李欣 论中国传统节日与祭祀文化选自文学自由谈2008年8月下月刊5单晓琳 浅谈上古四季祭祀文化选自文化学刊2009年7月第四期6张连银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漫谈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10月版7虞自求 中祭祀文化的探究与研究选自语文学刊2007年12月8李佩英 浅论中的民俗文化选自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