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集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调集萃》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调集萃教案 长阳教育研究教师培训中心 郭玲玲课 题:小调集萃 (一)教 材:人音版教材 第八册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教学年级:七年级课 型:综合课教学课时:一、教材分析小调集萃选自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下册,本册教材按四个板块布局,第一板块以体现以美育人为指导思想组织内容;第二板块介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第三板块围绕音乐相关姐妹艺术展开。本单元所属的这一板块以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为主,意在传承音乐文化过程中增强民族音乐文化意识。是继七年级上册关于劳动号子的学习之后,关于中国民歌这一内容的延续。本单元共选取了六首小调作品供大家学习和演唱,本课以无锡景、沂蒙山小调为教学内容。无锡景旋律细腻秀美,
2、富有江南特色;沂蒙山小调旋律舒展,感情奔放。两首歌曲都为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符合汉族小调民歌中“起、承、转、和”四句体的结构。这一南一北两首小调特点突出、朗朗上口、易学易唱,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到小调的独特韵味和魅力。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有学习了解的欲望。虽然它们对民歌中的小调不是很熟悉,但通过以往的学习,对汉族民歌有一定的了解,有一些相关音乐文化知识的积累。三、教学目标(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小调的音乐特点,激发对民歌的学习兴趣;(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赏析、比较、讨论、演唱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体验感受小调的独
3、特的韵味和魅力;(三) “知识与技能”目标1、欣赏无锡景、沂蒙山小调,初步了解小调的艺术特点;2、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无锡景,学习用方言演唱片段,能够背唱一段歌曲;3、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感受小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了解小调的艺术特点。难点:用亲切柔和、自然流畅的声音唱出无锡景的曲折婉转、清新秀丽。五、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可积累一些小调歌曲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想导入辨一辩初识小调、播放5首民歌片段,提问:请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这5个音乐片段进行分类。、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分类结
4、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归纳小结,并以此导入新课小调。聆听完后交流自己的看法。感受不同体裁民歌的风格,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同时通过对民歌分类、劳动号子等知识的回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阶段教学听一听品味小调魅力播放伴奏音乐,演唱无锡景,提问:你能听出这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歌词都唱了些什么?初听全曲后,交流提出的两个问题。通过教师的演唱将歌曲的美传递给学生,同时通过问题激发学生认真聆听的兴趣,并以此了解小调的内容:在叙事中抒情。、弹奏无锡景的旋律,让学生用衬词“啦”轻声哼唱,并用兰花指在面前画弧线,一个完整的乐句画一条弧线。、提问:刚才你画了几条弧线?有几个乐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
5、结:歌曲是单乐段反复的分节歌,每段四个乐句,“起、承、转、和”的结构”。跟随琴声哼唱,同时画弧线体会歌曲的结构,然后交流自己的理解。通过唱、动等方式让学生在体会歌曲韵味的同时弄清歌曲的结构。播放方言版无锡景,引发思考:与普通话版比较,带给你哪些不一样的感受?对比欣赏,交流自己的感受。感受吴侬软语演唱的魅力。体会歌曲细腻婉转的风格特点。、(师过渡:你们想不想也来体验一下江苏方言?)播放截取的由无锡景改编的电影插曲秦淮景,学生尝试用方言轻声模唱,并思考:歌曲中的哪些字最能体现江南小调的韵味?、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去掉衬词后演唱,让学生比较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唱行不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
6、: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用方言模仿演唱,并思考问题;、比较探讨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学习用方言演唱歌曲第一段,并体会方言对民歌的影响。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衬词的在歌曲中的作用。唱一唱体会小调韵味播放无锡景,教师带领学生运用四个简单的手势动作进行表演。聆听默唱歌曲,模仿手势动作。用听唱法学习歌曲。、让学生找出歌曲中曲折婉转、较难演唱的字;、帮学生解决一字多音的演唱难点;、钢琴伴奏,带领学生尝试用方言演唱第一段歌词。、找出歌曲中认为较难演唱的地方。、跟琴模唱,手中画旋律线,唱好一字多音的句子;、学会用方言演唱第一段歌词。重点解决演唱中的难点。为学生演唱进行伴奏。完整演唱歌曲,手势动作配合演唱。通过亲身体
7、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第二阶段教学议一议探讨小调特征播放沂蒙山小调,提出问题:这是哪个地方的民歌?你感受到歌曲风格与无锡景有什么不同?聆听歌曲、思考,交流自己的感受。对比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感受歌曲热情豪放的风格及婉转悠扬的甩腔韵味。、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的游戏;、弹奏歌曲旋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歌曲和游戏有什么关系?、介绍鱼咬尾的手法。、引导学生用音乐接龙的方法体会“鱼咬尾”。、进行成语接龙的游戏;、画旋律线,找到每一句的落音和下一句起音的关系。利用游戏做铺垫,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了解到“鱼咬尾”这一民间特有的旋律发展手法,玻璃钢迁移到创造练习中。、播放沂蒙山小调,提出问题:这首
8、歌曲与无锡景有哪些相同的艺术特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小调的艺术特征。聆听轻声模唱,探讨小调的艺术特征。通过两首歌曲的对比,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小调的艺术特征。拓展比一比丰富音乐积累组织学生演唱自己记忆中属于小调的民歌,其他同学猜猜是哪个地区的民歌,分组展开竞赛。对各小组的进行简单评析。分小组演唱自己熟悉的小调民歌,检验学生对小调的了解,丰富小调信息量,拓宽音乐视野。总结教师结束语。学生和着音乐离开教室。在意犹未尽中结束新课。八、教学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涵盖感受与欣赏、表现等领域的音乐综合课,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将无锡景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来赏析、演唱,同时让学生对比欣赏沂蒙山小调,
9、自主发现总结小调的艺术魅力。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突出音乐特点、弘扬民族音乐”等课程理念,力求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具体来说,我认为本节课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一、以音乐要素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小调的音乐特点。本节课把体验感受小调的独特魅力和韵味、了解小调的艺术特征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此,我在对两首歌曲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歌曲的语言、旋律、结构等方面去体验小调在叙事中抒情、曲调曲折细腻、分节歌的结构、格式固定等艺术特征;让学生发现、实践体验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巩固波音、倚音、一字多音的演唱;并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无锡景细腻委婉的
10、风格和吴侬软语的小调风味;沂蒙山小调热情豪放的风格及婉转悠扬的甩腔韵味。二、以“听”为主要手段,展开丰富的参与体验活动。本节课充分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音乐来展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反复的聆听、演唱来体验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每一次聆听都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目的和关注点,应该说很好地突了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同时采取辨一辩、唱一唱、动一动、比一比等丰富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及实践能力。三、以“生”为课堂主体,调动学习的兴趣与能动性。本节课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师只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与音乐间架起桥梁,为学生提供自主体验、主动参与、积极实践的机会。虽然在设计和课件制作中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但是要想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与音乐达到和谐共鸣的境界还需下一番功夫,同时也还需要教师用自己优美的歌声、琴声、语言去打动、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