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6386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 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 中文摘要 河曲的民歌主要以山曲为主,它和陕北民歌相互影响。这里的山曲民歌高亢、明朗、健康、朴实。左权,左权民歌以小调为主。曲调优美、欢快、亲切、朴实。最突出的就是河曲的走西口。这首民歌表现的就是一对新婚夫妇,为生活所迫,丈夫决定到口外去谋生时,妻子依依惜别的动人故事3。关键词 河曲民歌、艺术风格、 演唱特点山西省有着“民歌之乡”的美誉。民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这些民歌大多都题材广泛、内容深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们从各个角度,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农民的真实生活,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山西省各地都有不

2、同风格的民歌,原因是受地理环境、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一般习惯性把它们分为晋东南、晋南、晋中、晋西北四个色彩区2。其中晋东南地区的民歌调式比较古朴;晋南地区的民歌感情热烈:晋中地区以秧歌为主,风格灵活、自由富于变化,晋西北则以山歌为主,高亢明亮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厚憨直。四个地区民歌最集中的地方是河曲、祁县、太谷、左权等地,被誉为“民歌的海洋”。不同地方的民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2 民歌走西口的历史文化2.1 民歌走西口概述一曲走西口传唱了二百余年,至今听来仍让人唏嘘。这首哀婉的民歌广泛流传于山西、陕西、河北和内蒙,特别是在晋北、陕北、张北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可谓家喻户晓。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

3、著名的“走西口”大移民运动的写照,也是这一带老百姓数代人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忆。2.1.1 何为“走西口”“西口”究竟在哪里,在学术界一直都存有争议。很多资料认为最初的西口位于现在山西右玉县境内的山西、内蒙古交界处,它实际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杀虎口因位于长城的另一个通道张家口的西面,故又称“西口”4。内地人把从杀虎口等长城沿线进入内蒙古草原地区叫“走西口”或“走口外”。许多专家把“走西口”看作是一次中国历史发展中很典型且重要的移民事件,这是西北文化寻根中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2.1.2 何为“走西口”民歌走西口民歌是以“走西口”为内容的民间歌曲的总称,它们主要流传在山西、陕西、

4、内蒙古及河北省北部等地区5。真正的“走西口”民歌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和外延,它包括所有以“走西口”为内容的民歌,无论是在标题上还是内容、情感表达上大多都与特定时期“走西口的背景、生活基本一致,最常见的是直接以“走西口”为标题的一系列民歌小曲。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西北民间歌舞小戏,如:二人台的经典剧目走西口等。我们可以将以上这一系列的歌曲统称为以“走西口”为内容的“同宗民歌”6。3 民歌走西口分析3.1 曲式结构从全曲来看,走西口是由引子、首部、中部与变化再现部及尾声五部分构成的复三部曲式,首部与中部之间及中部与再现部之间有连接部分。 引子在完整的8小节基础上,由于第7、8小节的扩充而

5、打破结构上的完整性, 成为一个10小节乐段。首部由完整的四乐句起承转合式复乐段构成, 情绪较为舒展平和。首部与中部之间的音乐节奏打破完整平静的格局,情绪波折,预示着剧情将有大的转折,形成色彩对比,连接自然,从而引入该剧的核心部分中部。中部音乐由三个自然段构成,每段都有四句词。第一段前两句由撕心裂肺的散板起腔,后两句转入慢板。三小节间奏之后,音乐进入第二段。第二段共17小节。第一句5小节,第二句3小节,第三句4小节,第四句5小节。四句唱词以极不完整的格式构成, 将玉莲此时此刻心乱如麻的烦燥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段四句唱词的音乐结构与第二段基本相同,只在行腔上有少许变化。再现部由三个自然段构成,

6、每段皆有四句唱词,其结构基本方整, 第二段及第三段之结构省与第一段基本相同,其旋律是第一段的变化重复。尾声由带重复句的四句唱词构成,为单乐段结构。走西口曲式结构,全曲是有引子、连接、对比中部、静止再现的复三部曲式。3.2 调式调性由于“二人台”音乐是由不同的民歌连缀或以某一曲调为基本音调做板式变化形成的,它的调式也较为多样,主要有徵、商、羽、宫等调式。走西口的唱腔由徵调式和商调式构成7。如图3.1调式分析图示图3.1调式:c微调式转F微调式转c商调式转c微调式从以上调式分析图我们可以看出,开头第一部分为c徵调式;第二部分采用“清角为宫”的方法转入F微调式;进入慢板后转到F徵调式同宫系统的C商调

7、式,第三部分又采用“变宫为角”的方法回到c徵调式,直到唱腔结束。“清角为宫”、“变宫为角”及“同宫系统转调”是我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调性转换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既增加了唱腔在调性上的色彩变化,又保持了唱腔内部的联系,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8。3.3 旋律特征走西口旋律以五声正音为骨架,偏音只起着装饰正音的作用9。分析走西口的旋律,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1 二、三度为主的环绕旋律 走西口旋律,主要是由二、三度环绕进行形成的旋律。如图3.2:图3.2这种二、三度环绕的旋律,对于表现孙玉莲对丈夫绵远深长、不绝如缕、缠绵不断的爱恋之情,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2 八度大跳的运用 在走西口唱腔中,还留存着“山曲

8、”旋律的特征,经常出现八度大跳的旋律发展手法10。如图3.3:图3.3二人台唱腔中特有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就是八度大跳。在此,八度大跳和前面的下方小三度音形成了一种类似哭腔的音调,极为生动逼真地表现出孙玉莲面对丈夫即将离别时痛苦悲伤的心情。 3 装饰音的运用 由于受地方语言及民歌的影响,在走西口的唱腔里有许多二度、三度、四度、六度的装饰音,在这些装饰音中,三度的装饰音最具特色11。如图3.4:图3.44 走西口民歌的艺术特色41走西口演唱特点1口语化众所周知,走西口有一个鲜明的特色,那就是口语化12。一方面,唱词采用男女主人公面对面的叙述语气,口语色彩浓厚。另一方面,由于唱词采用了具有浓郁地方色

9、彩的河曲方言,更增强了口语化的特点。唱词中有不少地道的河曲方言,比如“外前”、“恐害怕”、“不美口”、“难过下”等等,以及“泪蛋儿蛋”、“人儿”等当地口语色彩浓厚的儿化音的使用。这种口语化的唱词真切自然、通俗易懂,在简洁明快中表现出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深情,清新质朴,富有感染力13。2衬字的运用衬字是我国戏曲和民歌常用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它是日积月累、长期锤炼的结果14。衬字是为了补充音节的需要而加在句子里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字。走西口采用的衬字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单字衬字:单字衬字是指由一个字构成的衬字。如:“起名我就叫一个一个孙呀嗨哈孙 上 玉莲”。 2 双字衬字:双字衬字是指由两个字构成

10、的衬字。如:“新生下我这一枝 那个 花”。 3 多字衬字:多字衬字是指由三个以上的字所构成的衬字。如:“爹爹名叫孙鹏 呀咳咳咳 安”。以上这些衬字插入歌词空隙之间,位置灵活,既赋予唱词更大的自由度和强烈的音乐性,又有着加强语气、强化感情的作用,使整个唱词流畅自然,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间风味15。3叠字的运用 叠字即把同一个字或词重叠起来使用16。在走西口中有多处运用叠字,有叠一个字的,如“爹爹名叫孙鹏呀 咳咳咳 安”等。也有叠一个词的,如“起名我就叫 一个一个 孙呀嗨哈孙上玉莲”等。这些叠字的使用,使得唱词和谐悦耳,韵律协调,形成语言的回旋美,增加了唱词韵律的美感,增强了唱词的音乐性,既具有

11、浓郁的乡土色彩,又增强了作品的意境17。4不规则的句式结构 由于走西口唱词运用了方言色彩浓厚的口语,以及衬字、叠字的大量使用,使得唱词中,每句的字数不等,长短不同,最短的句子为5个字,最长的则为21个字,句子或长或短,并没有定式,形成了不规则的四句式结构18。如走西口唱词第九段:吃饭你要吃熟,生饭冷饭哥哥吃上可不美口,出门在外吃下一个头昏脑热不好 活活 你要难过下,孤苦一人该叫人家谁把哥哥你来伺候。 这一段中四句的字数分别是6字、12字、21字、16字,这种不规则的句式错落有致、曲折迂回,富有动感,使作品能够更加自由地表现男女主人公纯朴真挚的爱恋之情,刻画细腻生动,委婉动人,富有抒情表现力。4

12、2丰富多变的演唱形式421推、躲、让、闪四种基本唱法 “推、躲、让、闪”是在二人台演唱中经常用到的基本唱法,这种描述生动形象,而且体现在演唱的种种细节当中,歌唱者在表演中的声音控制能力能极好的保证这几种基本唱法的基本呈示,体现出高超的演唱技巧。 推是指旋律出来以后,在该唱的时间不马上唱,而是推迟一点点出来,一般时值不超过半拍,发生在一个乐句的结束处。图4为走西口中“推唱法的演唱谱例:图4.1 在这段谱例中,共有两个乐句,每一句的结束处都用“推的唱法,用“表示,这种唱法避免了旋律的单调性韵律,为旋律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内在的活力。 “躲”与“让”是在旋律进行到特定的地方的一种音乐处理方式。躲是指演

13、唱者躲开个别高音的一种唱法,在演唱者连续演唱声带过于疲劳时一种省劲的办法,只有在高音时使用;让是指把某些旋律音让给伴奏,演唱者时隐时现,与伴奏相为填补、形成互动。躲只在高音区使用,让在任何音区都可以使用。这两种演唱方法都需要演员演唱时灵活运用,在乐谱上无法反映出来。 闪即艺人在演唱时本应从强拍起,但他们故意把强拍让开休息半拍,而从后半拍起19。这种唱法很常见,如图4.2的谱例走西口男腔:图4.2422装饰音的演唱 二人台走西口的唱腔来自于民间,其中演唱的语言也会受到地方语言以及民歌旋律的影响,通常会使用较多的倚音和滑音等装饰音。这里所出现的许多装饰音也都是由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根据音乐发展的需要

14、,依据二度、三度、四度、六度等音程关系自由地运用和演唱20。 运用丰富的倚音和上、下滑音可以使歌唱旋律更加耐人回味,有一种、轻巧飘逸、回肠荡气之感,更具地方风格。在这些装饰音和上、下滑音中,三度的装饰音最具特色。如和等,这种装饰音从谱面上看来是前倚音,但是从演唱效果上来看,却是俏皮、活泼的下滑音效果,在演唱时,需要轻巧、灵活。423滚白 滚白是指在演唱过程中讲演唱和念白相结合的传统唱法,在戏曲唱腔中是一种惯用的演唱形式。但是,说与唱相结合,又不能脱离基本的板式结构21。 在二人台这种剧种的演唱中滚白的运用是极为丰富的,对于作品走西口,出于剧情的需要,有很多妹妹对哥哥嘱咐的话语,所以这些地方用包

15、含韵律的说要表现更显得真实、亲切,如图4.3:图4.3该谱例中的等几处地方,旋律基本上都是同音重复,这就不是唱旋律,而是采用朗诵的方式。在演员演唱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现感情,甚至觉得以唱不足表达当时的情绪时就往往采以朗诵式的方法,实际上是伴随音乐将唱词念出来,似说非说,似唱非唱,正如这段谱例中的同音重复。43回归自然、注重细节的地方语言特色 民歌总是要求结合当地的方言土语来演唱,所以,民歌旋律表达歌词的音乐美,也包含地方方言的语音美,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民俗本色。一位音乐学家曾经说过:“语言对音乐的影响是致命的。二人台走西口的道白就采用纯正方言;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时,都必须要有非常准确、清晰的语言

16、,从发音、咬字上也非常遵循当地的语言风格22。很多人说,中国歌曲的演唱比外国作品难,就是因为中国的咬字十分复杂,很难达到理想的发声状态。 5 结论走西口是悲凉的、忧郁的、沉重的,但又是缠绵的,是一个女性发自内心对爱人和家的复杂情感表达。透过民歌我们可以看到走西口路途的艰辛、晋商创业的艰难和山西人的顽强生存毅力。而走西口一再被民众所传唱,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文化的记忆、性格的记忆和民众情感价值的另类张扬。它所传达的山西人吃苦耐劳、开拓拼搏精神和对家的眷恋、对夫妻情感的珍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具有了人性的色彩,其意义已经延伸到当下,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启示性,当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来欣赏走西口这部

17、作品。早期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是很迅速。后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系列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歌唱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对声乐艺术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重视,很多人对美声唱法开始有了深入的研究。由于我国不同地域的因素,各个地方的研究也不尽相同,北京以“金铁霖、孙东方、郭淑珍”等为首的一批资深教授为例,上海以“廖昌永、周晓燕、黄莺”等为首的一批资深教授为例。由于他们对当地文化艺术的理解不同,所以对声音的审美追求和处理就有所不同,唱出来的声音艺术效果也就不同。但在歌唱中,无论哪种声音艺术效果都不能脱离中国老百姓的审美趋向,所以哪个流派的声音更为老百姓所欣赏,那么他就代表着我们当下最先进的

18、审美趋向和价值追求。美声的来源美声起源于16世纪到18世纪,源于意大利,意大利叫做bel canto,翻译成中文叫做“美好的歌唱”,这种唱法对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叫法和国外的叫法含义并不是完全一致,国外“完美的歌唱”它不只是指声音,还包括歌唱的内容、形式等。而中国叫做“美声唱法”不言而喻意思就是“科学的方法和美好的声音”。田玉斌老师指出“完美的歌唱”不能理解为“美好的声音和科学的方法”,这种说法不准确、不全面。我们常把美声唱法理解为唱声音,认为声音高于一切,从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学习。所以,中国学习美声的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重视声音忽略咬字,有的重声音不重视乐感,所以歌唱并不感人。因

19、此,有人主张把“美声唱法”改为“美歌唱法”为的是更准确的认识美声,“歌”和“声”不能划等号,“声”是“歌”的“载体”,但不能完全反映“歌”的内容。所以,在我国使美声唱法和我国的语言和地域元素相完美结合,才能更好的使得美声唱法为群众所接受和欣赏。 美声唱法的基本特征第一,宽广的音域、流畅而又统一。第二,优美的音色、具有金属般的穿透力。第三,稳定流畅的气息是坚实的基础。第四,整体共鸣使声音极具震撼效果。 分析美声唱法流传于中国的发展美声唱早期在中国发的发展 中国美声唱法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声唱法刚刚传入中国,是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初创期,但是中国的声乐多以采

20、用民间戏曲为主,只是引用欧美的美声加以表现。后来,我国的老一辈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例如:张权、周晓燕、黄友葵等人就在欧洲的国家系统的学习了美声唱法,并且他们一直在舞台上活跃着,他们还为我国培养了更优秀的一代歌唱家,例如:李双江、马秋华、聂建华、廖昌永等人,他们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在音乐教育事业的岗位上闪闪发光。3.2美声唱法在中国中期的发展三十年代开始,我国建立了好多音乐高校,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声乐教育家来我国担任声乐教师。并且我国赴美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留学的学生相继返回到我国,这使我国美声唱法有了更快的发展,并且,美声唱法的歌曲在中国也渐渐成熟了起来,例如我们熟悉的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我爱你,中国(郑秋枫曲、瞿琮1周雪,电视剧,走西口民歌欣赏与争议.电影评介,2009 12 :50512加俊,河曲民歌走西口背后的艰辛与辉煌.晋中学院原学报,2005,22 5 3解翔,不同地域的同宗民歌演唱风格探究.才智,2011 2 4张娜,解析民歌走西口的文化内涵.音乐天地,2010 10 5王来刚,走“西口”简析.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6白秉权,走西口.中国音乐,1982, 03 :96977贾德义,如今走西口.黄河之声,1998, 06 :88郝志达,王延栋.戏曲浅说,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 08 :101 第 13 页 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