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学者对民族与美声的理解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7705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学者对民族与美声的理解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谈初学者对民族与美声的理解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谈初学者对民族与美声的理解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谈初学者对民族与美声的理解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谈初学者对民族与美声的理解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初学者对民族与美声的理解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学者对民族与美声的理解毕业论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浅谈初学者对民族与美声的理解 所 在 系: 音乐系 专 业: 音乐学 学 号: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目 录摘要、关键词21、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31.1美声与民族唱法的起源1.2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发展2、初学者应该正确的理解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2.1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存在的差异32.1.1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技术(气、字、腔)2.1.2美声唱法的演唱技术(气、字、腔)2.2演唱技术上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3、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4、结论95、致谢96、参考文献10浅谈初学者对民族与美声的理解 摘 要: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

2、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声乐,本文从初学者的角度就美声、民族两种唱法从产生、发展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并着重其演唱方法(气、字、腔)进行比较,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与融合,并就我国现今美声化的民族唱法提出了见解,以及在声乐教学中怎样更好去引导初学者学习好适合自己的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初学者;声乐教学;融合;差异Abstract: Vocality art as human music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study vocal, this article f

3、rom the Angle of beginners will bel canto, national singing from two aspects of creation, development, and emphatically expounds the singing techniques (gas, words and cavity) to compare, and then analy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integration, and the present bel canto turn of folk songs, an

4、d puts forward opinions in vocal music teaching how better to lead the beginners study well suited to their own folk singing or bel canto.Key words:Bel canto; Folk singing, Beginners, Vocal music teaching, Fusion; differences浅谈初学者对民族与美声的理解歌唱作为一门艺术,初学者对歌唱艺术的学习过程是艰辛的,各种心理因素、生理因数影响着歌唱者的声乐艺术之路。它的学习过程并非一

5、朝一夕的易事,还须正确理解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之间的关系,以科学的练声方法经过一定时间的专门训练,才能形成一种自觉掌握歌唱规律的能力,并满足专业歌唱者在自如地运用声音技巧和表达歌曲思想感情的各种需要。1.美声与民族唱法声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特殊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代替的。学习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了解以及弄清它们之间的异同,是每一个声乐初学者所必须掌握的。民族唱法在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歌唱家 ,它们在演唱上融合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优点更有力地证明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的必要性与正确性。作为初学者不必过多的去强调何为“美声唱法”?何为“民族唱法”?

6、唱出好听的声音才是我们所追求的。1.1美声唱法的起源与发展美声唱法是歌剧的产物, 是文艺复兴的产物,文艺复兴又是欧洲资本主义初期萌芽的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的反映的因果关系。“美声唱法”到了十七世纪、十八世纪不论声乐教学与演唱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兴的,富有生命力的歌剧产生后,在意大利出现了四大歌剧乐派,它们是弗洛伦萨歌剧乐派,罗马歌剧乐派,威尼斯歌剧乐派,那坡里歌剧乐派。它们反映了不同阶级。阶层人群的不同要求,推动了歌剧发展历史中的不同风格的发展。音乐和戏剧相结合,加强艺术的感染力,走出中世纪至十六世纪时期教会统治一切的局面,在这个小组里珮里、卡契尼,蒙特威尔弟等在歌剧创作中创造了一种新颖的不同于

7、咏叹调特征的宣叙调,用来对歌剧情节的展开,这就产生了一个用什么声音来演唱这种宣叙调的问题,因为原来习惯使用的童声、假声都和艺术小组的艺术创作原则初衷相违背。为了宣叙调演唱能有古希腊人在广场演出悲剧朗诵调的效果,就不能采用声音虚弱的假声,而是需要个,有饱满有力的呼吸支持丰满而洪亮的共鸣,清晰而真切的咬字,集中,辉煌能传统致远的声音;为了用独唱取代合唱,就要充分发挥人体的共鸣,以获得强大的音量。 于是,在前人演唱恋歌剧的歌唱经验基础上,发展产生了美声唱法。“Bel Canto”这个意大利文词语的直意是“美妙的唱歌”,建有美丽的歌曲的含义,它不仅泛指一种发声方法,还代表一种演唱的风格和流派。美声唱法

8、是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形成的歌唱艺术,它包括了歌唱的科学方法和声乐美学观点、声乐技术理论及统一的声乐教学原则。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美声唱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歌唱方法。美声唱法采用科学地发声练习,它的特点就是音色优美,发声自如。演唱者通过对发音位置的准确掌握、气息运用自如来追求发音的本质美,追求声音的力度、发声的通畅。歌唱者的演唱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称为美声唱法。演唱者完全领悟美声唱法的风格,演唱者的发音自然优美,演唱过程中的声音均匀;对华丽的音乐作品演绎的极为自如。1.2民族唱法的起源与发展民族唱法是指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具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演唱方法;之后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

9、美习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统称为民族唱法。民族唱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有人类活动的那一刻,有了人类的生产劳动,就有了原始的“民族唱法”。从原始的,无意识的“民族唱法”发展到今天的,科学的系统的“民族唱法”,可以说,它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不断进化、演变而来的。无论从表演形式、发声技巧、艺术风格及科学理论上,都由最初处于混沌状态的劳动口号,逐渐演化成为今天这种风格多样、形式各异、技巧丰富、理论充实的“民族唱法”。从风、雅、颂到今天的新民歌,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

10、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式。我国最早的民歌基本上是运用纯真声(民间称大嗓、真嗓子)演唱。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这种声型主要用于中国传统戏曲、说唱和民歌中占有相当数量。说唱北方个别地方的民歌如青海的“花儿”在高音区则运用了假嗓(民间称小嗓)演唱,而且很具特色。这种原始的演唱方法声音与语言结合紧密,具有很强的地方风格,普遍带有说唱性,其声音音质明亮,声音位置靠前。这种声音由于呼吸较浅,共鸣较少,因而显得不够柔美圆润。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民族唱法才开始逐渐走向专业化。部分音乐院校开设了民族声乐课程,设立了民族声乐研究机构,在继承传统的戏曲、说唱、民歌发声方法的同时,大

11、胆的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吸收了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化。它包括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声乐的歌唱艺术方法和流派唱法的总和。如流行音乐、戏曲、曲艺、艺术歌曲等。民族唱法以我国文化与语言为基础,融入了科学发声方法。它展现了民族气质,符合广大人民审美标准的歌唱艺术。民族唱法历经不同历史阶段,逐渐形成系统完整的歌唱体系。民族声乐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北方民歌豪放粗犷,江南民歌委婉阴柔,高原民歌高亢挺拔,牧区草原民歌自由辽阔1。民族唱法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在民族新唱法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地继承了古代传统歌唱技巧,有合理地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有益部分。

12、最终,使民族唱法音域宽广,声音圆润,真正走向了更完美的艺术境界。2、初学者应该正确的理解美声与民族唱法当今的民族声乐称谓是我国现代乐坛的提法,这种唱法正是在传统的声乐艺术基础上,随着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不断地提高而向前发展的,民族声乐的发展在演唱方法上和演唱风格上不断地变化,它代表着社会发展,人民的需要,使我国的音乐艺术的舞台上增添了绚丽的光彩。而此的西方音乐更多的是建立在多声部音乐教学和复调的基础上,唱法的本身还是为宗教服务,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随着歌剧的不断发展,戏剧性唱短的增加;阉人的歌唱满足不了剧情发展的需要,经过歌唱家们的探索、钻研、不断地改进唱法,以适应剧情的需要,

13、美声唱法就产生了。初学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社会在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不要纠结于自己“是什么唱法,属于什么女高音”而忽视了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美的声音。正确的看待两者的差异与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1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在演唱技术上存在的差异2.1.1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技术(气、字、腔)民族声乐的特点:民族声乐是以中国语言为基础, 以吐字、行腔韵味为特点, 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准则的歌唱艺术。掌握这些应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要从民族语言上进行学习和训练, 熟知中国汉字结构, 掌握吐字方法、语言规律和语言在歌唱中的运用。二要进行严格的声音训练, 掌握发生法, 扩大音

14、域, 统一 声音, 达到运用自如。三要熟悉各地区民族声乐的风格, 增强表现能力。这三个方面是民族歌唱的基本表现和要素。气-我国古典声乐著述中,有很多对气息的阐述。意思是让气息自如地贯穿于整个歌唱之中,寻求“头顶虚空,两肩轻松,气沉丹田,全凭腰转的境界。而在传统的民间唱法中,从整体的效果来看,气息偏浅、声音薄、明亮、甜美。对于气口的掌握比较灵活,有“偷气、取气、歇气、就气、提气、沉气”等富有特色的技巧。在演唱时,不同的声情、行腔以及音色、力度等,都必须依靠气息的调整来促成气息与咬字、气息与声带的巧妙的配合。比如在歌曲孟姜女中,很多次从一个词语的中间换气、偷气,依靠气息的调整来使声音的音色发生变化

15、,模仿出抽泣的感觉,以表达心中的哀怨和悲愤的情感。民族唱法实际上和美声唱法呼吸的基本方法大致是相同的,所遵循的自然规律也是一致的,都要求深呼吸和气息的畅顺、流动,一样都强调横服膜、两肋及腰腹肌肉的作用,只不过民族唱法的气息向上向外输送的“口子”要小一些、集中一点。另外由于所演唱作品的风格、语言特点、唱腔风格、感情表现和对声音的要求等方面的不同而配合不同的气息方式。字中华民族的语言自身具有独特的发音规律。汉语中每个字的发音一般都是包括字头、字腹、字尾。韵母发音时口腔形态变化有“开、齐、合、撮”四种,简称“四呼”;声母发音的五个部位唇、齿、喉、舌,牙,被简称为“五音”。要求在歌唱时,对每一个字都准

16、确地做到咬字、归韵、收音。这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字正腔圆。主张“以字带声”,注重声音的民族特性。在中国传统民间唱法中对吐字的主要观点,就是准确把握民族的韵味。由于我国古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与文学诗词歌赋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唱腔与吟唱技术联系非常紧密,从而也就形成了民族唱法独特的审美追求,要求声音明朗、甜美、高亢、脆亮。传统的声乐艺术产生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在演唱技术上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唱工,地方民歌各具特色的不同声腔使其在风格上借鉴了独特的韵味美,这种美服合我们民族审美习惯的质朴感和亲切感。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高度的准确性、丰富的音乐性和突出的形象性。民族唱法则植根于多彩多样的民族语言特点,所以

17、用方言母语演唱民族声乐作品能更好地表现个性特色。音乐家周荫昌教授曾呼吁“大力提倡用母语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在此基础上推动民族声乐的建设与发展。”他说:“没有山西话哪有郭兰英不会说陕北话肯定唱不好信天游。”再如郭颂演唱的乌苏里船歌开头和结尾用的“阿拉赫尼拉”采用了赫哲族母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湖南民歌浏阳河歌词中有一句“几十里水路”,“出了个什么人。”其中“路”唱成“楼”,“出”唱成“屈”,这种湖南方言的演唱,给人以十分亲切的感觉。腔民族唱法共鸣情的运用是:以鼻腔(头腔)共鸣为主,辅以喉、咽、口腔,加上适当的胸腔。形成一个上至头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以求达到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

18、相对来说,民族唱法由于咬字和润腔等技法的运用,在共鸣效果上,与美声唱法的宽、洪、粗、大有所不同。在共鸣腔管的使用上,比美声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些,喉咽腔不要求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喉咙打开适度,放松下巴。这样获得的共鸣集中在头腔(鼻腔)。使声音通畅甜美,便于咬字行腔。民族唱法对于鼻腔的强调,主要基于语言便于清晰表达。因为鼻腔和口腔离得较近,口腔是咬字吐字的主要器官。口腔所发出的字音虽有原始的口腔共鸣,但远远达不到歌唱艺术的嗓音要求。当口腔的字迅速进入鼻腔被加工后,口腔共鸣不足的情况得到弥补,口腔中字音的清晰度不仅不会受到影响,还因此变得圆润。由于鼻腔共鸣比较集中,又使得字和声得到统一,歌声变得

19、圆润和明亮。我国传统戏曲则是以表演为主,如面部细微的表情,眼神、手指、形体的一举一动都是依据剧情的变化而安排的。民族唱法由于民族语言的特点一般都把元音形成在口腔前部,所以在歌唱发声时相应地口腔共鸣(尤其口腔前部)的成分多了,加以充分的头腔共鸣,而对咽腔、胸腔共鸣使用较少。口腔四周上有硬胯,前有齿列等硬组织,对声波的反射能力较强,加之口腔共鸣中心较靠前,所以发出的声音明亮、靠前、单薄,声音呈“水平线”。但也因为少用咽腔、胸腔共鸣而失去声音的通畅、丰满和浑厚度。如唱到高音C3时,咽腔的发音管缩短了,喉头上提从而使得声音音量较小,音色较白、乍,穿透力较差,声音的表现力相应地受到限制。2.1.2美声唱

20、法的演唱技术(气、字、腔)而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发声自然,声音宏亮,音色美妙清纯,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特重的起音法,巧妙的滑音,稳定的持续音,有规律的渐强、渐弱以及装饰音等,其目的是要使旋律演唱得更华丽、更灵活、更圆润、更富有光彩,音高更为准确,声音更具有穿透力。气美声唱法认为呼吸是发声的原动力。它的气息以“连贯”为宗旨,对均匀的呼吸有着极高的控制要求,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科学性在于以少量气息获得丰满的共鸣,达到最好的歌唱效果。它要求吸气深,吸完气后保持胸腔的扩张来存储气息,并由横膈膜保持张力与小腹的内收压力形成对抗来调节气息。美声唱法的呼吸是整体的呼吸运动,强调呼吸

21、道的全方位扩张。吸气时,使整个肺部和胸腹部充盈,为通畅的声音形成管状基础,气息既深沉、实在,又充满活力,所以声音听上去松弛、自然、丰满、柔和。 美声唱法讲究的是咏唱,咏唱强调气与声的结合,连贯的气息正是咏唱的基础,因此,呼吸的畅通、连贯、流动就成了美声唱法的基本呼吸要求。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的呼吸方法采用的是当今最科学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因为是胸腹式联合,所以更准确地说是横膈膜呼吸法。顾名思义横隔膜分开胸腔和腹腔,它是极具弹性和韧性的韧带。随着呼吸胸腔扩张与收缩的运动,横隔膜同时也在做着上下运动,只要人的生命存在,这一系统就在永不停止地做着无意识的机能运动。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呼吸方法的精髓就是在

22、吸气时横隔膜下降,当呼气时有意识地要求横隔膜在保持下降状态的同时,继续推动腹腔向前以保持胸腔的吸气状态,扩大胸腔空间;在要求横隔膜有意识地做这一机能运动时横隔膜就产生了向下向前的力。这就是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气息的支持点,这也是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最重要的基础。由于横隔膜先天存在的机能特性,它的弹性非常好且运动稳定自如,这就使声音发出时连贯、流畅、自如、更具爆发力。所以世界著名的歌剧大师们都强调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的灵魂是呼吸+呼吸+呼吸。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它就像是一台汽车的发动机,发动机不好,其他的组件再好也不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字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和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是直接相关的,意大利语的语音清

23、晰、音序均匀、节奏明显,元音平正而圆润、流畅。声唱法运用以母音为主的语言发音,其他为辅音,所以他们咬字时是用舌头前部的三分之二为主。同时虽然美声唱法也将字分为五音,但与我们是大不相同的。其中所有的元音都必须是响亮清楚的,元音结尾比较单纯,有音节重音,加上意大利人说话有夸张性特点,扩张的适当紧张度比较容易形成歌唱需要的空间,有利于歌唱发声,对美声发声方式起了决定作用。他们的辅音唱得很轻而我们的子音或声母有时就要略微夸张,所以舌头前部的力量用得较多,加之又有舌尖字、舌团字等等之分,还有清、浊这分。演唱时首先是要观众听清歌词的内容。咽腔是气息主要通道,上腭是通鼻腔的主要因素,而舌头是吐字的主要工具,

24、如果这三者调节得好,就会产生不同的声形。我们必须懂得舌头在口腔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舌头吐字咬字的着力点在歌唱者的脑子里应当非常明确,按照每个字的需要运用舌头的着力点阻气。腔由于美声唱法在吐字时,一般在口腔后部或咽腔构成元音,并在歌唱发声时,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要求运用混合共鸣。所以,在发声时特别重视和强调用“半打呵欠”状态,使咽腔打开,并借助于软胯抬起和放低喉头使咽腔上下拉长,打开喉咙和鼻咽腔,以咽腔为核心,形成一个上下长而通的声道,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共鸣腔的作用。同时,借助于打开的喉咙和作为歌唱动力的气息的支持,使唱出的声音纵贯、通畅,呈“垂直线”。由于咽腔四周的软聘、咽壁、

25、舌根和喉管都是软组织,因此,对声带发的基音声波的反射能力较弱,并距口外较远,所以声音感觉较“靠后”、“含蓄”。美声唱法将共鸣腔分上、下共鸣腔;上共鸣腔都是根据人体的生理条件决定的。训练共鸣腔的运用应在自然发声的基础上,从最主要的共鸣腔,口腔、咽腔和鼻腔开始,由于发声与吐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则开口腔、开咽腔、开鼻腔以及灵活运用舌头,也应该是一个统一训练的课题。开口腔并不意味着嘴巴张得大而是应首先提起上腭作打呵欠状,绷开上腭的后牙槽,咽壁往后立,与此同时鼻腔才有可能打开。如果空气从鼻孔吸入,鼻腔后面的空间比我们想像的要大,空气进入鼻腔后的空间就往横向流去,将上下颌往上下和和横向打开,就可以帮助

26、气息流到鼻咽腔和头部的孔腔,以得到反射,这就是头鼻腔共鸣。所以打开口腔、咽腔和鼻腔,即现在民族唱法所谓的“开三腔”。这三腔开得适当,就会产生声音的共鸣,也会感到气息在振动。美声唱法主要是运用不同的嗓音配合上、下共鸣腔来达到以声音表现感情的目的,表演是居于从属的适当位置,在本世纪80年代美声唱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嗓音和共鸣腔、呼吸运用的潜力大大提高。歌剧演员的声音不但可盖过庞大的乐队的伴奏,声音表现力很强,很宏亮,同时又显得委婉、甜蜜;吐字清晰,听后使人心旷神怡。2.2在演唱技术上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美声唱法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饱满,气息流畅自如,声音托在气上;民族

27、唱法要求气沉“丹田”,即用横膈膜呼吸。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低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咙开大,允许喉头上下挪动,唱山歌或某些风格性作品时,喉头可上移。可见,民族唱法较美声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咙打开得也较小些;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麦克风来扩大音响,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允许中间换气,形成独特风格。民族传统唱法中称头腔共鸣为“脑后音”,胸腔共鸣为“膛音”;美声唱法

28、要求声音圆润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民族唱法,母音发音较靠前,声音反射至硬腭部分,嘴巴呈扁平状,嘴角向两边分开,让字吐得更清楚。美声唱法声音位置要靠后一些,民族唱法声音位置要靠前一些。特别是在换声区与高音区,美声唱法采用了“关闭唱法”,音色有一个明显的由亮转暗的过程。由于美声唱法采用混合声区演唱,这种唱法在真声的基础上,随着音高的上升,假声的成分逐渐增多而变得以假声为主。而民族唱法虽然也采用了混合声区,并且借鉴了美声高音区的转换方式,但声音明显地要比美声唱法的高音遮盖声要明亮,在中、高音区音色变化并不大,声音照样明亮靠前。美声唱法中所有的元音都必须是响亮清楚

29、的,元音结尾比较单纯,有音节重音,加上意大利人说话有夸张性特点,扩张的适当紧张度比较容易形成歌唱需要的空间,有利于歌唱发声,对美声发声方式起了决定作用。在这些美声发声的方法上,声乐教育者,如“周小燕”“金铁霖”等,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即用科学的方法练声,再在这种科学的基础上去唱民族性的东西,而我国民族唱法则植根于多彩多样的民族语言特点,所以用方言母语演唱民族声乐作品能更好地表现个性特色。民族唱法听起来声音明亮,位置靠前,语言清晰,演唱亲切自然、提倡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呼吸的运用上,借鉴戏曲唱法中的“气沉丹田”,在共鸣的运用上,更多地使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紧抓额窦、眉心,使声音集中靠前。

30、运用民族唱法的歌手喉器的位置相对美声唱法歌略显得高一些,这无碍于歌唱,但必须要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在放松下腭,打开颌骨,提笑肌,舌头平放,脖子、肩部放松,强调腰腹肌的力量等方面的要求与美声唱法一致。民族唱法大胆地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原则上,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这是民族唱法一个新的突破。不仅如此,在我国,通过美声化的民族唱法或通过民族化的美声唱法同样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和喜爱。如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岩口滴水,歌剧选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在演唱时强调呼吸深度、声音的通畅,胸腔、口咽腔、头腔共鸣的

31、混合使用,气息的支持与对抗以及高音区运用关闭或掩盖的方法来找到转换之后的最佳高音等方面,均作出了与美声唱法一致的要求,但某些要求如旋律的运腔等方面又突出了民族的风格与特色,使之更具民族唱法的韵味,这便是美声化的民族唱法。有些歌曲如那就是我、生命的星、我爱你,中华、,歌剧选段不幸的人生等,则属于民族化的美声唱法。虽然听起来美声味很浓,但这些出自中国人手笔的作品不论是旋律还是行腔都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理想与情趣,无不体现出固有的民族风格与特点。民族唱法美声化、美声唱法民族化,是中西文化相互溶合、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是我国声乐教育发展取得的一大成果。不失世界的欣赏性,也不缺中国风的特性,这是顺

32、应了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以及民族声乐的发展。 当然,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传情达意的方式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代替的。美妙的歌声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它可以使歌唱者自己引为无限的愉悦和荣光,并能感动万千听众。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九届“步步高杯”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曾牵动了亿万观众的心,人们在欣赏美妙歌声的同时,对各种唱法,歌手的表现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评论,这说明声乐艺术在我国的逐渐普及和人们的审美情趣的日益提高。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相信声乐艺术这朵奇葩将会开放得更加绚丽夺目。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20世纪美声唱法的传入,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有很大

33、的影响,声乐教学者在不断地摸索中,产生了很多的派别。目前的声乐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 在学习中美声为主,兼顾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在20世纪初期的声乐教学中,以国外的歌剧和艺术歌曲以及萧友梅、赵元任、青主等创作的优秀的艺术歌曲。在教学中尝试中西结合,慢慢的解决了因为语言的差异而出现的矛盾。培养了一批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歌唱家。例如:杨洪基滚滚长江东逝水、殷秀梅中国大舞台、关牧村吐鲁番的葡萄熟啦、万山红公仆赞、廖昌永跟你走、王莹节日欢歌、戴玉强我像雪花天上来等。他们用西洋方法演唱的作品声音畅通、浑厚,既有时代性,又符合民族的气质,给人们全新的审美感受。2演唱民歌为主,方法上借鉴美声 最早的

34、教学尝试是王品素,她开创了学院派民歌教学的先河。平日里经常有意识的观摩戏曲曲艺和民族民间音乐,向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发音,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提取美声唱法中有益的方法来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例如;才旦卓玛的藏族风味歌曲,蒋大为敢问路在何方、阎维文小白杨、李双江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李谷一我和我的祖国、彭丽媛我属于中国报答、张也走进新时代多情的东江水。宋祖英好日子大地飞歌。以及历年声乐赛事上的新人新歌,王宏伟、刘和刚。王丽达、汤灿、雷佳等。现在高校中的民歌教学保存了传统戏曲曲艺的吐字韵味和气口运用技巧的基础上,借鉴和利用了美声唱法中腔体混合的立体共鸣,增加了声音的可塑性和功能性,音域宽广,客家语高

35、难度的声乐作品,少了几许高亢,嘹亮,多了几分甜美与亲切,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声乐的韵味和艺术效果,受到了人们的欢迎。3.中西结合,可以成功把握外国作品和中国民歌的演唱60年代出现的一位能过准确把握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家,吴雁泽。他在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演唱了一首我的太阳震惊了意大利歌坛,被称为来自东方的第一位男高音成功者。他除了努力学习欧洲传统声乐艺术的同时,还在认真钻研中国民族民间的歌唱艺术。首唱了歌曲乌苏里船歌、啊!再见了大别山等民歌,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探索出了一条用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民间唱法相结合的道路。90年代出现的歌唱家吴碧霞。他被称为“中西合璧的夜莺”曾多次在国内国际比赛中获奖,既能

36、唱原汁原味的湖南民歌洗菜心、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山东民歌包楞调;又能很好的演唱夜莺、笑之歌等这一高难度的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段。“她的松弛、畅通的良好状态保证了她的风格上的自由和可能。20世纪以后,通过对国外美声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吸收了一些美声的科学方法,我国民族唱法开始逐渐走向专业化。部分音乐院校开设了民族声乐课程,设立了民族声乐研究机构,在继承传统的戏曲、说唱、民歌发声方法的同时,大胆的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吸收了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化。一些优秀的民歌手被选送到音乐院校接受正规训练,使民族声乐步入了一个正常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经过多年来一代代民族声乐教育

37、家、歌唱家的大胆探索,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原则上,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在演唱时强调呼吸深度、声音的通畅,胸腔、口咽腔、头腔共鸣的混合使用,气息的支持与对抗以及高音区运用关闭或掩盖的方法来找到转换之后的最佳高音等方面,均作出了与美声唱法一致的要求,这便是美声化的民族唱法。这足以说明艺术家们的声音是中西结合最佳的产物。在他们的声音中更圆润、更有张力,表现作品的能力更强,这得益于美声唱法技巧与民族风格结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然而,就每个初学者在进行声乐学习时经常听到老师说“美声发声方法”。于是他们就开始纠结于自己是属于美声唱法呢

38、?还是民族唱法?的漩涡之中。所以在初学者学习声乐时,一边要学技法,一边还必须得了解些相关的声乐理论,这样他们的声乐之路就会变得相对平坦。只有让他们理解了,才能让他们做得到。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就是在这种民族性特质的影响下,我提倡广大的声乐教育者们在教学中,除了追求声音、位置、声区统一的条件下,不要忘记去寻找每个学习者声音的特质与个性,去确定什么是真正适合他们的。现今由于声乐教学的权威性,学生们的共性太多,而个性,微乎其微。这不仅是每个教学者该注意的,也是广大声乐学习者该努力做好的。我们的歌唱家应在祖国这片沃土上,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风格的影响下,形成我们自己的民族风格 ,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39、“中西结合、推陈出新”,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美声艺术与我国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并呈现出了多种的艺术风格,使得民族教学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这是国家繁荣的表现,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四结论 学习声乐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不管你在什么时期遇到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以及什么样的程度,需要的都是自己扎实的学习态度;不单是在技法上,还有理论。所谓的发声方法都是训练你能唱出美妙的声音的工具,善于钻研,多看、多听、多想是每个初学者所必须付出的。由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讨论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中国的民族声乐与欧洲的传统声乐在唱法方面有一些共同规律, 同时也各自存在着很多不

40、同的、鲜明的风格特征。这是声乐学习者们在学子的过程中必须去了解的。总之,在两种歌唱方法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也能在共性中看到二者融合的可能,说明这两者之间没有截然反差,相反却有相通的地方。我们要从主观上打破这种歌唱观念的局限,不要人为地制造一堵墙。所以,民族唱法要结合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原理,达到扬长避短与取长补短。使民族唱法风格与科学的歌唱方法的演唱紧密结合,讲究科学性,更好地揭示内涵,表现自己的歌唱风格,体现洋为中用,使两种唱法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赋予人们更多的审美方式。以此为基础,在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结合与运用中,带动原有的民族声乐文化,在借鉴与发展中领略我国新的民族声乐艺术的

41、魅力。 6、参考文献【1】刘大巍,夏美君. 声乐艺术论【M】.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0.【2】张幼文. 声乐理论研究【M】.北京 华月出版社 2003.【3】H.K.那查连科.歌唱艺术【M】.济南 山东省出版社 1999.【4】张伟 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M】.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5】俞子正 著 声乐教学论【M】.北京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6】李维渤 . 西洋声乐发展概略【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7】刘朗 声乐教育手册【J】.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8】石惟正 97全国声乐论文综述【J】.人民音乐 1998。.12【9】毛慧 2003全国声乐论文综述【J】.人民音乐 2004,12【10】王新力. 初学声乐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黄河之声2010(3)【11】翁季福. 提高初学者对歌唱声音的鉴赏及发声技巧的认识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1)【12】石惟正 什么是贯穿中西歌唱的桥梁?-评吴碧霞2003年9月5-9日独唱音乐会【J】.人民音乐版 2004,【13】杨晓青. “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 的借鉴与四大不同J. 美与时代,200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