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解读.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663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解读.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解读 关键词:约翰福尔斯 法国中尉的女人 存在主义 论文内容提要: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深受存在主义影响并且对之情有独钟的福尔斯在这部小说中为存在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的形象化的图解。本文从“孤独而神秘的个体”、“个体与他者”、“个体的存在与自由”三个方面对文本中的存在主义因素进行了分析,为这部小说的解读提供了一种途径。 Abstract: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novel of John Fowles. Fowles, who was deeply inf

2、luenced by and greatly interested in existentialism, provides an illustration for existentialism in this novel. Therefore, existentialism is a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novel.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existentialism from the aspects of “lonely and mysterious individual”, “individ

3、ual and the other”, and “individual existence and freedom” so that another way of interpretation for this novel is disclosed. Key words: John Fowles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existentialism 常被人称为“哲学小说家”的福尔斯于1947年至1950年就读于牛津大学时,深受当时弥漫于大学校园的存在主义的气息的影响。在他看来,存在主义不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一套僵死的哲学,而是一种工具,一种实用的哲学

4、,它帮助人们在特定的处境中生存。福尔斯曾于1965年这样称颂过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很好的一个方面就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它使得人们以自己的力量在自己特定的环境中创造性地行动,是一种最好的个人主义的哲学。它是20世纪的个体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的一种回应。存在主义关于积极行动以及在行动中发现现实的理论对福尔斯有很大影响。“因此,福尔斯的小说关注两个重要时刻,即人们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刻和随之采取行动的时刻。它们着力于给予读者强烈的存在震撼,这种震撼对于我们完全认识到在这种意识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行动的必要”(Olshen 12)。福尔斯的存在主义思想明显地反映在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当中。仅从文字表面上看

5、,作者在文本中就多次提到存在主义,如,“我们现在拥有的知识比他那时多得多,而且还有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可供我们使用”(73);“他们不赞成存在主义的环节,他们赞成的是因果关系链,是经过认真研究并反复应用的、能解释一切的正面理论”(265);“存在主义的恐惧再次对他发起了攻击,也许他早已料到会如此”(402)如果说小说是形象化的哲学,那么,法国中尉的女人就是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图解。作家告诉我们,人要实现个体的自由意志,要过一种自由自主的生活。 孤独而神秘的个体 虽然存在主义思想家们在观点和思想倾向上不尽相同,甚至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不容置疑的是,存在主义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存问题。而这里的“

6、人”不是指“群体”,而是指“个体”作为伦理主体的个人。存在主义哲学的始祖克尔凯郭尔首次把个人“存在”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而且将“孤独的个体”置于研究的中心地位。海德格尔也认为,当人被抛于世而与他人共在时,他总是感到他人和世界对他是陌生的、疏远的,感到自己处于一种孤独的、无家可归的状态。存在主义集大成者萨特认为“每个人是作为一种神秘而孤立的实在”(转引自刘放桐656)。 福尔斯笔下的萨拉便是这样一个作为“神秘而孤立的实在”而存在的人物形象。从萨拉“诞生”在福尔斯的脑海中的那一刻起,她便是神秘而孤独的。在“一部未完稿的小说笔记”中,福尔斯详细记述了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创作原因:1966年秋天的一个早晨

7、,在半睡半醒的福尔斯的大脑中持续不断地浮现出一个孤独女子的形象。她久久地伫立在空荡荡的码头上,远眺着大海。“我想她是维多利亚时代受谴责者的形象,是一个被遗弃者的形象。我不知道她犯了什么错”(转引自侯维瑞 张和龙18)这一神秘而孤独的形象强烈地吸引着福尔斯,以至于他中止了正在进行中的小说创作而转向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写作。小说开篇以哈代的“迷”为引言,奠定了萨拉神秘的基调。小说中的萨拉是这样出场的:“在昏暗、弯曲的防波堤上还有另一个人的身影那人站在临海的防波堤外侧,全身上下着黑装,风吹处,衣服飘动,但是人却纹丝不动,面向大海凝视着什么,很像是溺水者的一座活纪念碑,一个神话中的人物,不像是微不足道的乡

8、野生活里的正常景观”(4)。这样的一个出场亮相突出了萨拉的基本特征:孤独而神秘。叙述者告诉我们,由于她父亲强烈的“名门出身情结”,她被父亲强迫“离开自己原来的阶级”,可她父亲“却没有能力把她提升到更高的一个阶级”,于是,“在她已经离开的那个阶级中的男青年眼里,她变得过于挑剔而不可娶,而她渴望进入的那个阶级的青年男子则认为她仍然过于平庸”。因此,“她成了等级社会的地道受害者”(57)。在她父亲死后,早已过了当嫁年龄而成为“老处女”的她变得无家可归。随着故事的,情节的展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萨拉几乎是将自己与周围世界隔离开的一个“多余的人”,是在莱母镇居民的冷眼和鄙视中生活的一个孤独的“局外人”,人

9、们“不想走进她”(8),怕坏了自己的名声。而她自己似乎也在“享受”着这种孤独,我行我素,独来独往,游离于莱母镇的凡尘琐事。她自己就曾说过:“我一直过着孤寂的生活, 命运似乎注定我永远不能和同等的人建立友谊,永远不能住在自己的家里,永远觉得自己被排除在主体世界之外”(184)。 更为重要的是,萨拉的形象似乎是从破碎的镜片中反映出来的。故事每推进一步,碎片就增加一块,其整体形象自始至终无法从这难圆的破镜中露出“庐山真面目”,一直笼罩在神秘的氛围中。旁人说她是“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婊子”,而她自己也不否认,说自己“蝼蚁不如,几乎不再是人是法国中尉的妓女”(189)。但随着她与查尔斯关系的发展,查尔

10、斯发现所谓“法国中尉的女人”之称纯属编造,甚至完全是她本人把自己假想为一个“受谴责者”和“被遗弃者”的“有罪女人”的形象。萨拉似乎只有在假面之下才能真实地安置自身。情节的发展使她的神秘性愈发凸现出来。她似乎是同性恋者,但似乎又不是;她似乎是精神病患者,但似乎又不是;她似乎是查尔斯的拯救者,又似乎是他的陷害者;她似乎是贞女,又似乎是荡妇。福尔斯不断地在建构萨拉的形象,但又同时在消解这些形象。她一直笼罩在神秘的气氛之中,并且这种神秘性随着她的失踪以及多重结尾而更加强化。 存在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个人主义哲学,这种个人主义同传统的个人主义不同的地方是把孤独的个人看作是自己的出发点”(徐崇温27

11、)。而孤独封闭的自我所导致的神秘性乃是存在主义挥之不去的色彩。萨拉正是这样一个形象的体现。 个体与他者 关于个体与他人及外物的关系,从克尔凯郭尔到海德格尔和萨特都有着相似的看法。克尔凯郭尔说,自我“不仅是个人一己的自我,而是社会的、公民的自我”(转引自刘象愚207)。海德格尔认为,作为此在的人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独的存在,他总是处于不断地与外物、他人发生各种关系的过程中。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此在的基本存在状态是在世,而在世的基本结构或者说与外物、他人发生各种关系的过程就是“烦”,焦虑、烦恼。他在存在与时间指出:“只要此在是在世的在,它就彻头彻尾地被烦所支配,在世打上了烦的印章,这烦与此在

12、是一而二二而一的”(243)。萨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从自己的主观性出发来看待他人的,总是把自己当作主体,把他人当作自己的对象。他进而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主奴关系”,即每个人都力图维持自己的主体性,都互相把别人对象化为“身体”而占有。他在禁闭一剧中将他在存在与虚无中所阐述的人与人的关系用文学语言概括为“他人就是地狱”,即他者总是一个人在实现真实的自我过程中与之发生冲突并且必须克服的障碍。以上这些论述,都表明了存在主义哲学家对个体和他者之间关系的共同思考,即两者既相互依赖,又互为对立和冲突。 回到小说中,萨拉与他人的关系便是“地狱”的形象表现。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结识了一位法国水手,并自以为

13、由此走进了她情感生活的绿洲,但实际上却陷入了这位水手为她营造的“地狱”。水手本有妻室,逢场作戏的他在腿伤痊愈后一去不复返,因此萨拉的爱也就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从此以后她就一直生活在不明就里的莱姆镇人的冷眼和咒骂中。由于生活所迫,她受雇帮佣于波尔坦尼太太家中。这位波尔坦尼太太“自认为是屹立在波涛汹涌的天主教海洋中一座纯净的帕特莫斯岛”(35),专横霸道、自以为是,把萨拉看成是一只“迷途的羔羊”,并希望听到她的忏悔。萨拉与波尔坦尼太太相处的过程实际上一直是抗争与压制的过程,最后终于由“冷战”发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波尔坦尼太太相信有地狱的存在,并害怕自己坠入其中,但却为萨拉设置了一个人间地狱。 在莱

14、母镇,萨拉仅仅得到了“在当时当地算得上是个开明的人物”(64)的格罗根大夫的同情。然而,格洛根大夫根据自己的分析,认为萨拉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并建议查尔斯将其送入精神病。在欧洲,人们最早是借鉴对付麻风病人的方法来对待精神病人,即采取隔离的方式。这些疯人与穷人、失业者和囚犯关在一起,甚至被带上镣铐。虽然到了19世纪,由于遭到精神病学家的猛烈抨击,疯子逐渐和其他被囚禁者分离开来。但是,在疯人院里,最有代表性的手段仍然是缄默、镜像认识和不断的审判。通过缄默的方式使得摆脱了镣铐的疯人真正成为自己的囚犯;通过观看和自我观看,精神病患者最终发现自己是疯子;通过不断的审判,“把医学变成司法,把治疗变成镇压”(

15、汪民安17)。这样的治疗环境和方式,对于桀骜不驯、我行我素的萨拉来说无疑将会也是一个”地狱”。看来,作家福尔斯本人对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理解并不抱希望。 萨拉与查尔斯的未婚妻欧内斯蒂娜虽未曾有过交往,但她们彼此却一直处在对立状态。在欧内斯蒂娜眼里,就像在莱母镇其他人的眼里一样,萨拉是一个有很多不雅绰号的女人,而且还有点疯,因此“不想走近她”。但就是这样一个出身低微、身名狼籍的女人却在不知不觉中把她的未婚夫抢夺过去,然后又弃之而去。而在萨拉本身就充满着对贵族、富人的嫉妒与憎恨,在她的心灵深处“有什么在燃烧,太奇异,太躁动,又那样不驯服”(54)。于是,她以自己的方式向时代挑战。戏剧性的结果是,查尔

16、斯背上了与法国水手同样的骂名,而欧内斯蒂娜或许从此以后也将成为一个像萨拉那样名声不洁的女人。在这个意义上,萨拉也成了查尔斯和欧内斯蒂娜共同的“地狱”。 同时,查尔斯与萨拉的邂逅,更是存在主义个体和他者关系的直接写照。萨拉那张带着忧伤的“悲剧性的脸”使得查尔斯难以忘怀。她先让查尔斯相信了她的“始乱而终弃”的不幸遭遇,唤起了查尔斯的同情心,并游刃有余地控制住了查尔斯。于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陷入了困境,一个拜伦被驯服了。他的思想又回到萨拉身上,回到视觉形象上。他努力回忆起那张脸,那张嘴,那张大嘴巴。它无疑唤起了他的某种回忆,它时时萦绕在他心头,使他心绪不宁;他开始注意到某种隐蔽的自我,他以前几乎不知道它的存在。他对自己说:这实在是最愚蠢的事情,可是那姑娘的确吸引我”(138)。查尔斯义无反顾地与未婚妻解除了婚约,失去了唾手可得的金钱和地位,从一个享有良好声誉的贵族青年成为受人垢骂的“厚颜无耻”、“背信弃义”的“大坏蛋”。但是,他发现了真实的自我。可就在这时,萨拉却神秘地失踪。在她身后为查尔斯留下了一串不解之谜和无尽的痛苦。 另外,小说中其他相对次要的人物关系,比如,查尔斯与他的仆人萨姆、查尔斯与他的伯父,等等,无不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对个体与他者的悲观而深刻的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