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网络教育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期末作业.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6763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大网络教育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期末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华师大网络教育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期末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华师大网络教育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期末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华师大网络教育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期末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华师大网络教育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期末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网络教育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期末作业.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作业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期末作业1第2题试比较孟浩然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朱庆馀诗近试上张水部,谈谈两首干谒诗的写作意趣与艺术手法上的特点。您的答案:张水部即水部郎中张籍。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这另一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居水部郎中的张

2、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绝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

3、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

4、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我们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5、。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孟浩然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孟诗前四句虽为起兴,却从大处落墨写出了湖水的壮阔和气势。特别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更是气魄非凡,与杜甫“吴楚东

6、南坼,乾坤日夜浮”齐名;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后四句所叙不甘隐居、迫切求仕心情,亦由“望”湖水而起,因景设喻。所谓“欲济无舟楫”,字面说想要渡过洞庭湖而没有渡船,实际是说想走上仕途却无人援引,所以“端居耻圣明”,只好在圣明之世赋闲于家,令人羞愧,表达了出仕的愿望。全诗寓情于景,自然、委婉,几乎看不出干谒的痕迹。 朱诗运用比喻,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比考官,就应试前景征询于他。分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却又充满成功的期待;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

7、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刻划了新嫁娘自信而又含羞、期待而又迟疑的心理,可谓隐讳而妙极。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含蓄是好的干谒诗的必备条件之一。干谒诗之“干谒”,乃是“求拜”的意思;即自我推销、毛遂自荐。但诗歌又要顾及含蓄之美,作者还要籍此展现自己的才华。既有求于人,又不能低声下气,满脸寒乞、谄媚,更不能矜夸自大,孟浪狂傲,尺度的把捏非常之难。不是高人,难成佳作。 两诗在艺术表达上同样采用了比喻之体,得委婉含蓄之美,不落俗套。而尤为难得的是将眼前景、心中情、书中典等融为一体,艺术造诣极高。题目分数:30此题得分:26.02第1题简述苏轼饮湖

8、上初晴后雨一诗写作上的艺术特色。您的答案: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

9、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题目分数:15此题得分:12.0批注:3第3题解释谢灵运登池上楼一诗,并谈谈该诗的主旨及托物抒怀的写法。您的答案:登楼所见,发泄了对官场失意的不满和避世的伤感情绪,全诗分为三个段落,

10、第一段落伟前八局,托物抒怀,抒发出任永嘉太守的处境喝心情。第二段落为中间八句,点题写景,是全诗重点,既有音响,又有画面,并把近景喝远景结合起来,错综变化,有声有色,尤其是其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平中出气,但中见浓,用平直的语言,生动写出春回大地、生机黯然的景色,第三段落为最后六句,即景述志,以诗经、楚辞中的两个典故,抒发登楼观赏锁触发的归思之情,全诗因景生情,抒志抒怀,层层写来,自然妥帖,语言福利精工。 人称道的是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典型地体现了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风格。其写景体察入微,描写生动;布置工巧,由远及近,从听觉到视觉,错综变化。达到了“造语天然,清景可画,有

11、声有色”的艺术境地。尤其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毫无藻饰雕刻之痕,如“芙蓉出水”,妙在自然天成,而又清新工丽,的确是神来之笔。所以历代倍受赞赏。 有有佳句无完篇之讥,而此篇层次之间联系紧密,由托物兴词、感怀喻志、借景遣怀到决意隐居,转换自然,浑然一体,并且沟通并融化了玄言和山水,寓理于情,寄情于景。尤其是对春色的描绘,诗人调动各种艺术手法以准确地捕捉大自然的各种形象,画面鲜丽清新,再加上有“池塘”一联为全诗增色,因而愈加神光四射,引人入胜,因之可称佳句完篇俱在的上乘之作。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14.0批注:4第4题简述张岱小品文湖心亭看雪在写景抒情上的艺术造诣。您的答案:湖心亭看雪

12、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本文记叙了作者雪夜前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雪后西湖山水浑然难辨的茫茫景象,反应了作者孤芳自赏的避世心情。写景,能在“雾凇伉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浑芒背景上,着力突出湖中的美,将堤、亭、舟、人和白茫茫的雪相互映衬,增加了画面的生气与层次,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却将对话,叙事、写景、抒情熔于一炉。洋溢着浓郁的诗意,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14.0批注:5第5题简述李白独

13、坐敬亭山一诗的艺术手法,寄托的情感,塑造的意境。您的答案: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题目分数:15此题得分:12.0批注:作业总得分:78.0作业总批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