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方鸿渐悲剧人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方鸿渐悲剧人生.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等教育-低等人物论方鸿渐悲剧人生提纲:一.传统教育和留学欧洲铸就方鸿渐的性格1曾受到的传统教育2.留学期间受到的洋教育3受到的教育决定其性格。二.性格决定命运。1爱情的悲剧2事业的不如意3家庭的矛盾三.成为范进式知识分子的现代人四结语三摘要:方鸿渐是围城中塑造得最典型,人物形象最丰满的一位知识青年。其性格懦弱、单纯而不失真诚,自卑、自守而不失善良,其行为怯懦、盲目,没有主见,但有良知,这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合体。在恋情、事业、家庭方面处处碰壁,始终没有自我,与外界格格不入,陷入自己的“个人天地”,一如无进口,一如无出口,使我们看到不仅是方鸿渐这位鲜活的人物形象,还代表了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一
2、种典型。从中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由此而产生的人生忧患。关键词:围城 方鸿渐 传统教育 洋教育 性格决定命运 生存困境 讽刺小说绪论: 早在高中时就已经听说钱中书的围城了,当时以为这是一部关于战争的长篇小说。直到上了大学,在老师的指引下,我才完全明白书中的内容与我的理解相差甚远。殊不知,说的是现代主义普遍关注的一个命题“人生的困境”。仔细想想自己又何尝没有主人公的追求与迷茫呢?对于自己的事业与爱情我又有何抉择呢?围城主要描写了方鸿渐这个人,留学,回国两年之内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一段生活,在情场上.家庭上.事业上如何地受挫,如何地陷入了一种茫然的困境,这样一个过程。书中的圈圈围城何不时常在
3、我的人生道路上出现。有道是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那么方鸿渐到底有哪些不幸及导致不幸之原因呢?一、传统教育和留学欧洲铸就方鸿渐的性格 、传统教育对方鸿渐的影响。 “正如任何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人们也不能选择出生就被包围着的传统文化。”“方鸿渐出生于传统士族文化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幼承家教,“国丈曾得老子指教,在中学会考考过第一。”可见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极深,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道释”文化,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而方鸿渐虽没有入世的精神,却持着道家的处世态度,随着历史的演变,道家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定势根植于中国人的国民意识中,道家的柔弱胜强宁静少私寡欲等观念,业已深入人
4、心,成为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它成为人们“全身选择”的法宝,也是形成人民懦弱无能无力抗挣等性格的重要遗传因素,使每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不论你是否愿意,都会在你的潜意识中留下痕迹,这是文化对人的制约性,而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了解的方鸿渐,这种制约性就愈加强烈。我认为,这就是方鸿渐性格中最大劣根性的根源所在。” 、留学期间接受的洋教育。 他出生一个封建味极浓的大家庭,但从小又在新学堂里接受新教育,传统文化和近代文明的结合生下了这个“混血儿”。中国传统文化的腐朽落后与西方近代文明的开放和浮躁培养了他懦弱无能、爱慕虚荣、荒唐无聊的性格特点,这是其一。其二是他身本还存有好的一面,如在好的社会环境里他很可能
5、发展成人才,但在那乌烟瘴气的环境里,好的一面反而成了他人生的困扰。以上两个方面都是社会座环境给予他的独特性格。而性格又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这某一类人即是以方鸿渐、赵辛楣为代表的一批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不少曾经留学海外,有西方的文化视野,然而,他们身上又有传统文化的因袭,在抗战的时代洪流中,他们没有选择作时代的斗士,却又不肯向现实低头不肯与现实的污秽合流。于是他们成了这个时代的流浪儿,无处皈依,内心找不到平衡的支点,百无聊赖,他们内心里有着深深的寂寞,他们既无法将自己在时代中安放稳当,同时,他们也无法将自己在婚姻与家庭中安放稳当。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也找不到婚姻,家庭,幸福的意义
6、。 3、受到的教育决定其性格。 “任何人对文化的选择,首先都要受制于文化对他自身的限制。”复杂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他复杂而矛盾的人生理想和性格特征。方鸿渐生活于三、四十年代,正直中国新旧文化的交替阶段,才留学西洋,受西方现代文化尊重个性,重视人的价值,鼓励个人发展的影响,方鸿渐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有了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但在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专制的束缚下,他的理想和愿望化为泡影。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将社会的外在规划化为个体的内在欲求,从而使人处处以公众的道德尺度制约自己的行动,异化自我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新旧文化、东西文化的矛盾冲突不仅表现在方鸿渐生活的外部环境,悲剧人生的客观因素中,更
7、积淀和内化于他的心灵深处,直接构筑着他的“精神围城”,在这两种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文化的夹击中,形成了方鸿渐对立的人生态度和双重人格认真而又玩世,正直而又脆弱。 二、性格决定命运 方鸿渐人不笨,口才很好,加之又有海外留学的背景,关系网也很完善。就是放到现在,也该算个难得的人物。何况是在抗战时期呢?但事实是,方的事业很不顺利。回国之后,先是在旧丈人的银行里做了三个月事,闹翻了出来;之后是靠朋友的关系去了三闾大学,一年之后也被解聘;后来回到上海,做个报馆的资料室主任,闲差一个,一样的没有做长!对这些怎么解释呢?难道是方的能力不够?其实不然。方鸿渐自小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长大之后,也是在正规的大学学
8、习,后来,还留欧几年。就算是没学到什么东西,看的也比别人多啊。况且,他学的是文科,多多游历并不是坏事。并不是说一定得有那么一张文凭的。从那时到现在,混文凭的人多了。有文凭不一定就是真有本事。方鸿渐不过是太随意了些,只是为了对热衷功名的老辈人有个交代,才不得不去买一张假文凭。在不同的职业经历中,比方鸿渐还差的人多了去了,可单单是方鸿渐总是被人搞了下来。这就只有一个解释了:性格决定命运! 方鸿渐,面对虚伪丑恶,荒唐无聊的现实世界,面对新旧文化的尖锐冲突,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委曲求全、妥协退让、客观上只能助长恶势力的嚣张气焰,这就导致了构成悲剧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
9、的悲剧性冲突”,方鸿渐有的只是欲望本身,没有的恰恰是把欲望化为实践的真正动力,他只能在顺境中驰骋自己的想象,而不能在逆境中改变自己的命运。对方鸿渐而言,他只有一条路,除了退怯、就是逃亡,在这矛盾和痛苦中徘徊、迟疑、苦闷、挣扎,从而决定了他悲剧的一生。 1.爱情的悲剧。 方鸿渐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虽有点玩世不恭,但却不失善良、单纯。令他困惑的是他想追求的却得不到,他得到的却是不想要的,他总是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由他人摆布。究其自身原因来看,主要是方鸿渐性格中的怯懦、迷惘、盲动性,对外界力量无力抗争所造成的。方鸿渐还在高中读书期间,随家父做主订了婚,未婚妻并没见面,只瞻仰过一张半身照相,也漠不关心。两
10、年后在大学读书期间,看人家一对对谈情说爱,便萌生自由恋爱的念头。于是,方鸿渐壮着胆写信到家里要求解约,却被父亲一顿痛骂,顿时“吓矮了半截”,一下子便打消了这一念头,不敢妄想,开始读叔本华,常自我安慰地对同学们说:“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方鸿渐的怯懦性格,一方面他想冲破旧式婚姻的樊篱,想追求自由恋爱;另一方面迫于父命难违,不得不死心,甘受命运的安排,等待毕业去完婚。然而,使他意外的是,未婚妻却因患伤寒夭折。此时,方鸿渐有犯人蒙赦的快感,他为自己获得自由而高兴,虽然这种态度对死去的未婚妻是不尊重。为了表达他内心的一点真诚,给岳父写了一封吊唁信,这封信使他得到了一份意外
11、之财,使他有机会留洋学习。他从内心里感激死去的未婚妻。因为这一次胎死腹中的“爱情”使他有留洋深造的机会,还使他有追求自由爱情的权利。如果说这次的经历没能给他带来爱情的体味,那么,他在留洋归国的船上与鲍小姐的一次短暂恋爱却是他第一次对爱情的追求。鲍小姐是一个已经有了未婚夫,但打扮得被人称为“熟食铺子”或“局部真理”又黑又粗的女人。方鸿渐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很快被鲍小姐勾引,两人出双入对,情意缠绵。但是,好景不长,鲍小姐对方鸿渐的感情只是旅途寂寞的一种解脱,随着香港的迫近,她对方鸿渐的热情很快消逝。当方鸿渐看到鲍小姐扑入又胖又黑声称像他的未婚夫的怀抱中,他才如梦初醒,一种被无情女人所玩弄的极大
12、耻辱涌上心头,感到“女人真可怕”。鲍小姐弃他而去,使他有些心灰意冷,但他并未吃一堑长一智,面对苏小姐的献媚、暗示,方鸿渐只一味迎合,他背地里提醒自己,“自己总太心软,常迎合女人,不愿触犯她们,以后言动要斩截些,别弄假成真。”他明知自己与她“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由于内心的寂寞、无聊,还是主动去拜访她。面对苏小姐的施恩,他迟迟不敢表明自己的心迹。本想好好把握,但自始自终受苏小姐的控制,让她牵着鼻子走,使他不得不充当恋人的角色。而方鸿渐真心爱恋的却是苏的表妹唐晓芙摩登文明社会里的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当苏小姐知道真相后,反目成仇,从中作梗,
13、破坏了他与唐晓芙之间的恋情。方鸿渐面对苏文纨的频频施压,无法左右自己,任其事态自然发展。到了事情严重的时候,才狠命写了一封绝情书告急,这难免使我们看到他性格懦弱的一面。当他失去一生中最心爱的女性唐晓芙时,他“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去。”方鸿渐却无力挽回他们之间的恋情,只是讷讷地说:“你说得对,我是个骗子,我不能再辩,以后决不来讨厌了。”然后站起来就走。在这把握幸福的关键时刻,他连争取理想爱情的勇气都失却了,就这样让它烟消云散了。方鸿渐与孙柔嘉之间恋情的意外收获,也是体现了他失掉自我,由他人所摆布的人性弱点。方鸿渐的确没有把这种感情培植成爱情的愿望,孙柔嘉倒是对他一
14、见倾心,在他面前装得天真幼稚,事事请教方鸿渐,使方鸿渐如在云里,失掉自我,最后不经意间作了孙柔嘉的俘虏,成就了她的良苦用心。正如赵辛楣所说:“孙柔嘉就像那条鲸鱼,张开了口,你这糊涂虫就像送上门去的那条船。” 在方鸿渐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主要的性格是软弱怯懦,他总是被他人,被环境所左右控制,他如一片白云,一片树叶,在随风飘荡,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在上大学时,他爱欲觉醒,但父亲的一纸家书打消了他追求自由恋爱的念头;在归国船上,他与鲍小姐虽有点逢场作戏,但也算是第一次对爱的大胆追求,可他终究是鲍小姐的玩物;他和苏小姐接近不是真的爱她,而是内心的寂寞、空虚无法排遣,但他又不能控制和苏小姐的关系,最后被
15、苏小姐报复,葬送了他与唐晓芙之间的理想爱情;而他后来与孙小姐的偶然结合,也是孙柔嘉极富心计进攻的结果。正如司马长风所认为在围城中展现给我们的是“理想的爱情,多归虚妄;婚姻多是不由自己遇合。”1在这种虚妄的爱情追寻中,人们总感到一种无奈的痛苦:爱自己的人自己不爱,自己爱的人不爱自己。“生活本应该怎样是一回事这往往是你从自己的个人天地去希望、去期待、去期盼、去追求的,但事实怎样总会是另外一码事相关的他人也都有自己的不同于你的个人天地;换言之,人生常叹事与愿违,与其说是命定,莫如说是人为,是人们彼此间的不沟通甚至相互折磨,由此便构成了所谓人生婚姻困境”。22事业上的不如意方鸿渐在事业上的遭遇也很悲惨
16、,不是遭人辞退,就是遭人暗算,他内心仅存的良知被当时的黑暗社会击得粉碎。小说一开始就点明了方鸿渐等留学生面临的荒诞现实,一方面他们大多数职业无着落,急急忙忙回国谋事;另一方面,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加上日本入侵,职业不易找到,这一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为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提供了一个荒诞背景,为他们的生存空间蒙上了一层阴影。方鸿渐回国后,在挂名丈人的点金银行里工作,但是并不顺心,加上当时与苏小姐闹反,与心爱的人唐小姐分手在即,他觉得天地惨淡,至少自己的天地变了相。“人家的天地里,他进不去,而他的天地里,谁都可以进来,第一个拦不住的就是周太太,一切做长辈的都不愿意把小辈瞒着自己有秘密;把这秘密哄
17、出来,逼出来是长辈应尽的责任。”而方鸿渐偏偏不领情,一味躲她,不见她,至使丈母娘大发雷霆,要赶走他。方鸿渐又不肯主动与他们解释清楚,丈人听命老婆,辞退了方鸿渐。幸好有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的邀聘,他可以逃离这座“围城”,然而等待他的将是一座更黑更深的“围城”。面对着现实世界的荒诞,方鸿渐缺乏理性、信仰、力量,时时流露出怯懦、迷惘、盲目和焦虑情绪,也表现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矛盾态度。在去三闾大学途中,他看着李梅亭、顾尔谦卑鄙、无耻的表演,只有“自惜自怜,愈想愈懊悔这次的来。与李梅亭、顾尔谦为伍,就是可耻的堕落。” 方鸿渐曾对赵辛楣讲,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围城之感,尤其是赴三闾大学途中,那个破门框使他感到整
18、个世界是“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他内心感到很迷惘。来到三闾大学,本想谋个教授职位,一展事业宏图。校长高松年以方鸿渐未能在履历表上填博士为由,只同意聘他为副教授,让他任教无人肯教的伦理课。对于校长的虚伪、欺骗、威胁、利诱,初涉社会毫无城府之心的方鸿渐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忍让和迟钝,他不但不恨,还很感激,觉得自己是一个被人收留的无处可去的弃儿。后来,他亲眼目睹韩学愈利用与他一样克莱登大学毕业的假文凭获取教授职位,当了系主任,才猛然惊醒,感叹自己“撒了谎还要讲良心,真是大傻瓜。”难怪赵辛楣对他说:“你不讨厌,可全无用处。” 正当他鼓起勇气,准备好好干一番事业时,方鸿渐却在不知不觉中卷进了学校
19、派系之间的斗争,使他身心疲惫,最后因赵辛楣留下的一本共产主义论而遭解聘。可方鸿渐内心却很矛盾,充满幻想。他“虽然厌恶这地方,临走时偏有以后不能再来的怅恋。” 方鸿渐与孙柔嘉正要上路,高松年的亲随奉校长之命送来大信封,方鸿渐以为是聘书,心跳得要冲出胸膛。回到上海后,在赵辛楣的帮助下,他来到华美新闻社工作。但是好景不长,华美新闻社会刊登言词激烈的文章而得罪了当局,王总编出于正义而辞职,方鸿渐也因同情王总编而离开报社,他又再次失业,前景渺茫,令他不知所措。我们纵观方鸿渐的三次就业经历,从上海点金银行到三闾大学又回到上海,绕了一圈,还是一无所有,而且每次就业都是依靠他人介绍,没有一次是自己主动去争取。
20、在上海华美新闻社再次失业后,他又寄希望赵辛楣在重庆为他谋个职。难怪孙柔嘉说他“你自己想想,一辈子跟着他,咬住他的衣服,你不是他的走狗是什么?你不但本领没有,连志气都没有。” 方鸿渐自己内心也是实属无奈。他也联想自己像老头儿篮子里粗拙的泥娃娃,无人问津,所以职业难找。方鸿渐生存在三四十年代,正值中国新旧文化交替阶段,他本人一方面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一方面留过洋,接受西方现代文化的洗礼。他想追求自己生活,独立自主,但在强大的封建文化牵制下,他的愿望和理想一次次都破灭了,这两种异质文化在方鸿渐身上产生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他既丧失了传统文化可能带给他的完全泯灭自我,消溶个性,安分守己或宁静超脱的境界这
21、种境界既是一种逃避,也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又丧失了完全地拥有西方文化强烈的实现自我,张扬个性,与物相争的精神这就使他在追求自由自主的过程中很容易被传统文化所淹没。” 3所以,作为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方鸿渐既没有能力跳出自己的困境,也没有勇气逃脱世俗,超然物外。他是一个既有追求又安于现状,既要超脱又不得不随俗的具有多重性格的矛盾人物。他只能在一丝夹缝中求生存,在“围城”中作无望的挣扎。3家庭的矛盾。经历了爱情的多次失败和事业上的种种挫折之后,方鸿渐与孙柔嘉在三闾大学订了婚,在香港结了婚,在上海成立了一个新家庭,从此,方鸿渐又深深地陷入了自己编织的婚姻家庭围城中难以自拔。应当说,方鸿渐与孙柔嘉
22、的结合是缺乏足够的感情基础,孙柔嘉在婚前装得幼稚可爱,使方鸿渐对她缺乏真正的了解。方鸿渐当时事业受挫,内心无奈、空虚,想逃避现实,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下躲入了孙柔嘉为他预设的温柔港湾。婚后两人缺乏理解,争斗不休,互不相让,至使原本并不牢固的婚姻出现了危机。方鸿渐在感情上倾向于父母,而孙柔嘉对方家礼节祭拜很反感,不肯同去,为此方鸿渐常遭父母责骂;而孙柔嘉常因他父母古板,弟媳的纠缠受到奚落,为了生计,她常去讨好姑母,姑母对方鸿渐的能力和资格坦白地瞧不起,令方鸿渐有自卑感。事业上受挫,家庭里围困,使他不免生出这样的感叹:“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
23、。”内心的孤独、苦闷无人诉说,只能化作家庭的争斗,家庭的矛盾也不断激化,以至走上破裂。在家庭中,方鸿渐因薪水不高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而被轻视,甚至在仆人面前,方鸿渐也没有享受到一个主人应享受到的尊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方鸿渐生活十分艰难,他想挽回这局面,凭他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望,碍于男人的面子,又不想当“资本家走狗的走狗”。在他身上始终非常矛盾,他想超脱现实,却又不敢面对现实,小说的结尾孙柔嘉骂了自己丈夫三声“懦夫”,给方鸿渐的悲剧性格极大的渲染。就是这样,方鸿渐在爱情、事业、婚姻的围城中拥进拥出,每每以希望始,最后以失望告终,在茫茫人生之旅中,失去了追求的方向,也失去了追求的勇气。在生活上,在精
24、神上赤条条,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在那座祖传老钟的伴随中,进入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间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4.成为范进式知识分子的现代人他的一生与范进的人生悲剧没有什么不一样。范进形象特点: 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
25、,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通过对比手法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方鸿渐,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这位江南的绅士之子,在北平上大学期间,因为学不了他们家乡很看重的土木工程,于是转到社会学系,最后又转到中国文学系而勉强毕业。由于一个偶然因素的出现(未来丈人的帮助)便毫无心理准备地走上了留洋之路,学中文的人出洋“深造”就显得有些滑稽,但“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了,又不访永乐大典,也找不到太平天国的文献四年中倒换了三所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了几门功课,兴趣颇广,但心得全无,除了“夸夸其谈外,一无所有,临回国时,在父亲和丈人的威逼
26、下,为了搪塞才挖空心思地买了“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他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方鸿渐的思想性格,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困厄。他的本事不大脾气不小,即眼高手低,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人还不错但全无用处。 前者是知识分子自身的特点,而后者反映的更多的是时代社会的问题。 结语:方鸿渐作为一个留过洋的青年知识分子,他接受了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但是他所生活的社会和家庭被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所笼罩,因此,他必然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这两方面使这一人物性格呈现出一种多元、复杂性:他想摆脱旧式婚姻,追求爱情自由,却无法
27、得到父亲的认可和支持;他想追求事业的成功,努力工作,却难以应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他向往幸福美满的婚姻,却与妻子格格不入而最终失败。方鸿渐的人生悲剧,既是他本人性格怯懦、无能的体现,也是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负面影响的结果,更是中西方文化难以相容的产物。作品正是通过塑造方鸿渐这一典型文化人,道出了知识分子在现实种种困境面前,无法找到出路。他的悲剧体现了性格的悲剧,也挖掘出人性的丑恶,引发人们的深思注释: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 12引自张明亮:槐阴下的幻境第4、1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谢聪莉: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人格的艺术解析,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4钱钟书:围城
28、第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5陆文虎 :围城内外第35页, 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6)引自http:/www.tiandaocn.org/?gclid=CPPvjcepo5MCFQ4cewod2UOG6w (7)引自文学人物 (8)人物形象分析范进_百度知道 (9)范进_百度百科 (10)孔乙己、范进艺术形象的美学思考 资料 论述 文章 解读 参考文献:1 张明亮:槐阴下的幻境,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3 陆文虎:围城内外, 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4 钱鈡书:人兽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5 鲁迅:鲁迅文集,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年版。 6 王宁: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7 王延雄:中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分析,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8)-经典收藏本(北岳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