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同为石中生 性格各不同.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721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同为石中生 性格各不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学论文同为石中生 性格各不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学论文同为石中生 性格各不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学论文同为石中生 性格各不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同为石中生 性格各不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同为石中生 性格各不同.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同为石中生性格各不同 同为石中生性格各不同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同为石中生性格各不同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同为石中生性格各不同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石是普普通通的。质地形态却千差万别。它的磊落、奇特。神秘被赋予诸多美好的旨趣。孙悟空和贾宝玉同为石所化,同具石的耿介坚贞的品性,但差别很大。从二者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文人对石的崇尚与关爱。关键词:石;品性;共

2、性;差异古典名著西游记和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作品,其人物孙悟空与贾宝玉即同为石所化。笔者试从石的品性探析二人形象的异同。一、孙悟空与贾宝玉形象的共性1、同为灵石诞育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写道: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国,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块仙石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进裂,产一石卵,似圆球一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惧备,四肢皆全。目光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开篇写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元稽崖,炼成顽石36501块。女娲氏只用了36500块,单剩了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

3、,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哀。嗟叹之际,一僧一道携石飘然而云,人红尘,历尽一番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书中写贾宝玉降生时,口中含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青埂峰下那块补石。”(第八回)石是贾宝玉命运的起点、过程和归宿。因此说,孙悟空和贾宝玉出自同源,均为石之化身。2、同具石的坚硬品性孙悟空的坚硬体现在他勇敢无畏。从不懂什么叫惧怕。他不避艰险。对妖魔鬼怪毫不手软。他闹龙宫,入地府,偷吃仙桃,蹬倒炼月炉,炼丹炉里,炼上七七四十九天,没有化成灰烬,却炼成“钢筋铁骨,火眼金睛。”“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依然不屈不挠。“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

4、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正是他坚硬性格的写照。他就像一块巨大的磐石,不可动摇,坚不可摧。宝玉的坚硬性格表现在他的不同流俗,他的“叛逆性”。他虽在衣锦花簇的生活中长大。却自小追求个性自由的解放。父亲为他安排一条“仕途经济”的道路,他却偏偏不肯俯首听命。他憎恶哥嫂们荒淫霸道的行径,痛骂那些追逐科举功名的人是“国贼”、“禄蠹。”他对那些被奴役被蹂躏的“女儿群”是同情的,这实际上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叛逆。他对林黛玉生死不渝的爱情,饱含着他对封建势力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似石之永葆耿介坚贞的品性。他就像一块小小的石子。投入到封建的大潮中,显得是那么渺小无助,势单力孤。却又格格不入。但

5、最终被大湖淹没。3、同具石的火热情怀孙悟空和贾宝玉的内心世界同样是火热的,不管外部条件如何恶劣,如何艰难,也无法阻止这种热能的散发。他们这种火热情怀集中体现在对统治者的憎恶。对人民的同情和关爱。孙悟空对妖魔鬼怪毫不手软,除体现他坚硬的性格外,更主要体现他对人民同情与热爱。比丘国降伏白鹿精,使一千一百一十个小孩免遭毒手,驼罗庄铲除食人畜的蛇精,白虎岭三打白骨精等等,都是为民除害。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例证。另外,他对师傅的忠心也可圈可点,师傅人妖不分。师傅的误会使得他只能恋恋不舍的离去。回到花果山。当师傅处于危难,他又不计前嫌,挺身而出。孙悟空的情感来的外露。坦率,没有丝毫虚假成分。贾宝玉任性、清高、

6、放荡不羁,怨恨束缚他自由的封建家族。他对“女儿群”的情感是真诚的、纯洁的、热烈的。他认为。只有她们才是清白的、纯洁的,正如他所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与利禄无关,纯属感情的自然流露。爱的是那么真诚、执着。可见。石所进发出的火花是那样的强烈,那样的可贵。4、同有石的归宿孙悟空不避艰险,保唐僧西天取经。历尽艰难。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贾宝玉历尽人生的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一无所获,最后出家当了和尚。但不管是“终成正果”,还是“一无所获”,最后都人了佛门,这是他们相同的地方。他们的超然世外,这里包含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否

7、定。这里不多说了。但从他们的出世我们就已看他们的结局。石的无补天之缘象征人才价值的失落,而石的向往,参与生活的渴望又只能归于幻灭。石的幻灭就是贾宝玉的悲剧。孙悟空一出世便初露头角“两道金光,射冲斗俯”,预示他结局以喜剧结束。不管是悲是喜,石由人世参与,愤世疾俗到超然世外,展示了孙悟空和贾宝玉复杂的心路历程,石化成人,增强了文学的象征性。二、孙悟空和贾宝玉形象的差异1、诞育方式的差异孙悟空是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受天地灵秀,由石到人,确切地说应是由石到猴,是一种自然直接的变化:贾宝玉不是仙石,而是补天神石。女娲氏所炼,而他步入红尘也是被僧道所携去:由于这点细微差别。二人品性也就存在不同:孙悟空坦露

8、、率真、质朴、活泼、热烈,接近自然,无雕琢之痕。而贾宝玉经过了“人为加工”。性格表现较为复杂,在“一点儿做不得主”,“能说不能行”的封建家族面前只能似傻如狂,而在“女儿群”里才能表现纯真,灵通,热情的天性。2、表象的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石的形态各异。清代画家戴熙习苦斋题画中有“物有定形,石无定形”。石大多为不元规则形状。孙悟空长了一张“雷公”脸,穿虎皮裙,让普通人见了害怕。这正和石的丑陋外形相吻合。可称他为“丑石”,“自然之石”。而贾宝玉正相反,他是经伟大的母性的代表女娲氏用细腻之手锻炼的五彩玉石,光彩夺目。是个“画皮白暂”的美少年。从这一点可以称他为“五彩石”。同时他又很“怪”。“怪”在不同流

9、俗。因此,也可称他为“怪石”。说到“怪”这就与孙悟空的“丑”有共同之处了。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也就是说怪石是将石的不规则形态发展到了极致。石的丑怪之貌,非但不掩其神。反倒更别致地透露神奇之美。孙悟空与贾宝玉凭着这种“丑”与“怪”个性之美的灵魂为人赏玩不已。3、质地的差异体现在孙悟空和贾宝玉身上的硬度,就是他们的斗争精神、叛逆性。孙悟空犹如一块金钢石,有棱有角,从里到外硬度统一。外部环境很少能使其变形。贾宝玉和纯神话英雄孙悟空不同,时软时硬,坚硬不能持久。其实,这也是普通人的一个共性。他更接近我们现代人的性格特点复杂深邃,他的棱角也是极分明的,只不过在更为

10、强大的封建思想、封建家族面前显得软弱一些罢了。4、情感的差异虽然两个人都有爱有恨,爱恨有相通之处。但两个情感中有一极大的差异,就是“爱情”。红楼梦中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生死不渝的爱情。可以说,爱情是文学永恒不变的主题。西游记其实也涉及到这个主题了,但不是发生在孙悟空身上。从两个形象来看,孙悟空毕竟是个神话中的形象,而且他还只是个猴子。动物也有情感。但那不能称之为爱情,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最高尚的情感。贾宝玉却是实实在在的人,正值芳龄,在女儿成群的环境里。没有爱情就极不现实。贾宝玉对爱情的坚贞和孙悟空没有爱情的坚贞是一样的,都昭示了石所特有的品性。总的说来,天地之间的石磊磊落落很少有完全相同的,但古

11、人心中关于石的传说凝聚着不尽的现实追求与理想企盼,又总有规律性和共同点可寻。从孙悟空和贾宝玉身上,我们可窥一斑而见全貌。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12、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

13、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

14、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