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和美学方面的贡献.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723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和美学方面的贡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析《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和美学方面的贡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析《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和美学方面的贡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析《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和美学方面的贡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析《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和美学方面的贡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和美学方面的贡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和美学方面的贡献.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浅析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和美学方面的贡献 内容提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专著对文学理论和美学方面的问题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在文学理论方面文心雕龙比较明确地阐明了文学与社会环境、自然的关系阐明了文学艺术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探讨了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探讨了作家的个性与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关系对鉴赏文学作品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在美学方面文心雕龙论述了美的存在探讨了美的产生认为艺术美的源泉在于自然美强调主观美与客观美要统一强调和谐是形式美的基本要求。文心雕龙创造性地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古典美学范畴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关键词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美学贡献浅析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和美掌方面的贡献南阳师院翟富生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取得长足进步的时代南朝齐梁时刘勰所著文心雕龙可谓集其大成。它总结了前人创作中的经验教训和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成果又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并使之系统化从而构成了比较完整缜密的文学理论体系。文心雕龙势素有“体大思精”、“体大虑周”的评价在浩繁的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中堪当如此称誉的实在只有这绝无仅有的一部。文心雕龙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和美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我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也是非常突出的。鲁迅先生说过“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

3、世楷式。”论诗题记这是确有见地之说。因此把刘勰看做是东方的亚里斯多德是不为过分的。一、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上的贡献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专著对文学理论和美学方面的问题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的文学理论和美学见解不仅对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有直接的帮助而且对我们今天开展文艺批评仍有借鉴意义。刘勰的精辟的文艺见解和美学主张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得到说明。第一刘勰用发展的观点比较明确地阐明了文学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刘勰之前许多文论家和美学家虽然看到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这个事实但他们还没有能够把文学内容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往往只看到作家的才性变化所起的决

4、定作用。例如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移子弟。”典论?论文他在这里认为文章的异同主要是作家的才性异同所致才性是决定的因素。曹丕没有谈到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对作家的影响。刘勰则逑了一大步。他虽然也承认作家才性的重要但他已明确地认识到文学艺术的变化主要是外界社会环境的变化起决定的作用文学艺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点他在时序篇中作了详细的论述。他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接着他在论述了唐、虞、夏、商、周各个时期文学的不同特点之后得出了岵受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的结论。刘勰还列举了文学史上的事实阐明了文学的变化与政治的动乱、风

5、俗的盛衰、人民生活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谈到建安文学时他就指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他认为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风骨”是由当时社会“世积乱离”、“风衰俗怨”这样的社会环境形成的而不只是作家的才性在起作用。在谈到东晋文学时他指出“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蝰奢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到了正始时期许多作家的生活和思想都受到当时的社会风尚的影响。在当时道家思想日益兴盛西晋谈玄之风已日渐蔓延东晋清谈之风则更盛。社会上和文人学士们清谈玄学之风直接影响到文学创作写诗一定要表现老子的宗旨撰赋则要成为庄子思想的发挥诗和赋都成为

6、玄学的“传声筒”。刘勰从文学史实的回顾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时序这就明确地指出了文学的变化是直接与“世情”即社会生活有关的。在这里刘勰虽然还不可能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释文学艺术现象但是他却看到了政治变迁、社会风尚、宗教学术对文学艺术的变化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就突破了他的前人仅仅把文学艺术作品的变化与作家才性的异同相联系的观点在美学和文学理论上前进了一大步。同时刘勰还注意到自然环境对作家的影响指出气候时令和山川风物对作家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物色篇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

7、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说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是不断变化的这种景色的变化就会影响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家思想感情随着自然景物变化而变化表达作家思想感情的辞呆也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刘勰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作家流连于纷纭复杂、千变万化的事物之中他听到和看到的许多事物自然就会产生丰富多采的诗歌形象。他认为自然环境不仅会刺激作家的创作动机而且能够影响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风格。刘勰这些美学观点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陆机的见解。陆机说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比陆机前进了一步他不仅看到了自然界万物对作家的影响更主要的是看到了社会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同时还看到文学艺术对社会的反作用。刘勰

8、继承并发挥了孔丘“兴、观、群、怨”的观点提出了“政教贵文”、“事迹贵文”、“修身贵文”的思想肯定了文学的认识作用和对社会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反作用。从我国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来看刘勰对文学和美学的这些见解是当时美学思想吏上的一个很大的进步。第二刘勰比较正确地阐明了文学艺术中“质”和“文”即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对当时重文轻质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的错误倾向作了坚决的斗争。刘勰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骈丽声律的初盛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正趋向于注重形式雕饰的美而缺乏社会的内容。“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贵形似”都是这种重文轻质的表现。刘勰认为这种单纯追求艺术技巧的趋向虽然对文学的发展不能说毫无作用

9、但是它引导文学脱离人生和社会终究是一个大缺陷。刘勰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种倾向提出了文学作品应该文质相符即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理论。他用非常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质和文的关系。他说“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尊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情采意思是说性能浮虚的水才能产生波纹质地坚实的树才能开放花朵虎豹的皮如果没有花纹做出的皮革就同犬羊的皮没有区别犀牛的皮毛虽有很好的用途但要涂上红漆才有美丽的色彩。这就意味着形式有它的反作有好的内容必须有好的形式来表现。刘勰在这里所说的“文附质”、“质待文”说的是内容和形式要互相配合才能相得益彰。但是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刘勰强调内容是

10、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他说“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雨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情采这是说铅黛这些化妆品虽然可以给人打扮但一个人的盼倩之美还是因为她的本质好看美丽的言辞虽然可以增加文章的光采但一篇著作的雄辩而有力还是它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决定的。不过如果“铅黛”“文采”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使内容表现得更充分达到“文不灭质博不溺心”的地步。从内容出发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是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美学见解。在附会篇里刘勰还用人的肌体作比喻把文章的情志和事义看做文学作品的“神明”与“骨髓”“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呆和声律看做文学作品的“肌肤”和“

11、声气”“辞呆为肌肤宫商为声气”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犹如人体的骨髓与肌肤那样是不可分离的。刘勰提倡质文并重两者不可或缺既注意不要因文采过度而使内质贫弱也不要因为强调内质而使文采枯淡这些观点是汉魏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和美学家不可能那样完整地提出来的这是与同一时代的文学理论比起来刘勰的观点也略胜一筹。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刘勰提倡“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为情”和“为文”是两种不同的美学观和创作倾向这两种倾向“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为了表达感情而写文章文章就显得精炼而真挚单纯为作文章而作文章文章就显得矫揉造作。刘勰尖锐批评了当时“体情之制目疏逐文之篇愈盛”精采的创作倾向由于作者

12、们只注意了虚浮的形式忽略了真实的内容所以表现真实思想感情的作品越来越少而追求虚假形式的作品越来越多。刘勰这些看法对当时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文风对“为文而造情”的矫揉造作的倾向是深刻有力的批判。第三刘勰对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提出了许多精湛的见解对我国文学艺术创作的发展特别是艺术技巧上成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文心雕龙内容非常丰富除了讲文体和批评的部分之外其余的所谓“创作论”就是探讨文学艺术规律的。从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比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到辞章、句法等等都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比如关于艺术构思问题刘勰之前的文论家如陆机等人已经发表过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陆机在文赋中“以

13、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即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探讨作家艺术构思的方法。陆机谈到艺术构思时指出作家要有丰富的想象“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神鹜八极心游万仞”要“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刘勰继承了陆机这些理论并加以发挥神思篇专门谈艺术构思问题。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他的意思是说作家进行艺术构思时他的思想活动的天地是非常广远的当作家静静地凝思的时候可以想到几千年的事情暗暗地动感情的时候也可能联想到万里之外作家偶一吟咏就

14、象听到珠玉一般悦耳的声音或者凝眸一顾就看到了风云变幻的景色。这就是艺术构思的特殊效果。所以构思的妙用可以使作家的精神世界达到与客观事物融为一体的地步。刘勰还说“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神思刘勰精辟地指出作家开始构思的时候无数的念头都涌上心头来作家要赋予这些抽象的概念以一人具体的形态把尚未定形的事物都形象地刻画出来。作者想到登山满脑子就充满了山的秀丽景色想到大海心里就充满着大海的景色。不管作家的才华多少他的思考可以随着风云的变幻而任意驰骋的。在这里刘勰虽然没有使用“形象思维”这个概念但相当深刻地阐述了文学创作中艺术想象的重要意义

15、以及想象思维方法的运用问题指出作家要把广阔的现实世界概括在自己的艺术想象之中要“神与物游”把丰富的社会生活熔铸在自己的艺术构思里从构恩的开始到创作的完成都有生动而具体的外界事物的形象在作家的脑海里作家丰富的感情生动的艺术形象都贯穿在作家整个创作过程的始终。在艺术创作上刘勰还提出“诗人感物联类不穷”、“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物色的见解。所谓“联类不穷”、“以少总多”就是运用艺术想象和虚构用形象化的语言将大量无穷无尽的事物概括在有限篇幅之中。“以少总多”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典型化”艺术概括理论的一个雏形。刘勰这个见解在他之前是没有提出过的。第四刘勰探讨了作家的个性与作品艺术风格的关系。认真地研

16、究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对于正确地评价作家的作品总结文艺创作的特点探讨文艺发展的规律促进文艺的发展繁荣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刘勰之前曹丕就谈到作家的气质、才性和文章风格的关系。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气以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典论?论文意思是说作家的气质才性不同他的作品的风格也就不同。陆机也谈到“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文赋。这些都是指作家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的一致。刘勰对风格的问题比他的前辈有了更进一步的论述他专门写作体性篇探讨作家才气与作品的风格的关系问题。他说“才性异区文辞繁诡”就是说作家的才性各有不同文章的风格也就多种多样。而这种风格多样化是因为“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

17、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他比前人高明之处在于他不只从作家的“才性”一个方面来探讨作家的风格而是从“才”。“气”、“学”、“习”四个方面来探讨作家的风格这就比曹丕、陆机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了。风格的形成是与作家的个性分不开的。风格的多样性刘勰用八个字加以概括“各师成心其异如面。”风格的各不相同就象人的面孔各不相同一样。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布封曾经提出“风格就是人”这个著名论点。马克思曾表示过赞赏。比布封要早一千二百年的刘勰提出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同“风格就是人”的论点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从这个观点出发刘勰把作家的风格分为八种类型他叫做“八体”。他说

18、“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日典雅二日远奥三日精约四日显附五日繁缛六日壮丽七日新奇八日轻靡。”他对这八种风格又一一作了具体的分析。而这八种风格是随作家的个性的不同而变化的“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他举例说明“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意思是说贾谊豪迈而通达所以文章干净风格清新“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司马相如为人骄傲怪诞所以说理夸张而辞藻过满。刘勰在风骨篇里明确提出了作家的作品应该“风清骨峻”即要求作家有明朗健康、道劲有力的风格。刘勰关于风格的论述比曹丕、陆机都进了一大步。第五刘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鉴赏实践为我国古代文艺批评和文艺鉴赏树立了一个典范为文学批评史和美学史的建立开拓了道路。文学批评是推动文

19、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有了文学就会有文学批评但文学批评专门理论的出现则是文学发展到一定时期才有的。在刘勰之前已经有了一些文学批评的文章和涉及文学批评方面的著作对文学批评的建立起了带头作用。从曹丕的典论?论文起诸如曹植的与杨祖德书、应场的文质论、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等等都论及作家、作品或创作理论但在刘勰看来他们的文学批评都还偏重于主观与印象备有其弱点所在。刘勰认为曹丕的典论?论文“密而不周”曹植的与杨祖德书“辩而无当”应场的文质论“华而疏略”陆机的文赋“巧而碎乱”等等这些文艺批评论著都只是“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序志也就是说都是从某一个角度看问题

20、很少照顾到全面更没有做到寻根求源历史地看待文学问题。他认为前人的理论批评著作中的缺点和弊病都是因为文艺批评家没有公正的态度、广博的知识和客观的标准所造成的。刘勰认为过去的文学批评往往存在“贵古贱今”、“崇已抑人”、“信伪迷真”这样一些通病要纠正这些通病就是要提倡“博观”。他提出鉴赏文学作品要做到“六观”“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官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知音他这六观就是要求全面分析作品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理解这篇作品一要看它的主题思想二要看它的形式文采三要看它的继承与创新四要看它的风格的雅俗奇正五要看它用的事例是否贴切六要看它声律是否优美这些方面都观

21、察比较过了一篇作品的优劣就可以看出来了。他这个六观未免失之烦琐但他强调评论和鉴赏文学作品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的分析这一点是对的。这样做比那些单从主观印象出发评价作品所得的结论要客观全面得多。刘勰不仅提出了这些文学批评观而且有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从辨骚到书记十一篇文体论的专篇就是他的文学批评实践。他对诗、辞、赋、颂、乐府等三十多种文体的论述都力求做到“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序志即分析每一文体都力求做到叙述它的起源和演变的情况说明它的名称的含义选择代表性的作家与作品加以评议论述它的写作原理与特色。刘勰在他二十多篇分类文学史式的篇章中对各类文体的作家与作品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对它作

22、了比较全面而中肯的评价不仅提高了人们对文学特点的认识而且对齐粱之前文学的评价和其后文学的发展都有帮助和推动作用。这是刘勰在文学批评和美学方面的贡献。上列数端并非全貌例如刘勰在文学遗产的继承与革新方面、作家和批评家的修养方面、文学语言技巧方面还有许多精湛的见解在此不予赘述。由此可以看出刘勰对文学创作是有深刻的研究的他的许多美学见解是非常卓越的。这些见解产生于公元五、六世纪我国南北朝齐粱之际不是偶然的是当时文学方面斗争的产物是文学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把刘勰的理论放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以考察刘勰文学主张和美学见解的积极意义就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出来。当然文心雕龙这部文艺理论和美

23、学著作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认识它的局限性对我们也是有好处的。首先在文学的起源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刘勰一方面看到了“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现象但他没有而且不可能揭示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唯一源泉这个唯物主义的命题。他认为文是“原于道”的。全书第一篇叫原道开宗明义就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他把“文”看做是与天地这个物质世界同时产生的东西。他又说“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定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原道在他看来“文”是与天地并生的“文”与天地一样都是产生于“太极”只是疱牺、仲尼这些先圣把它记录下来“文

24、”是天地之中心。这样解释文学的起源当然是缺乏科学性的。其次由于他的尊孔崇儒思想使他的文学理论和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存在着儒家的偏见。在序志篇中他直言不讳地承认他是尊孔的他把“圣贤之道”作为他写文心雕龙的指导思想。他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也云极矣。”序志这就是说他作文心雕龙是以道为本以圣贤为师以经为本体又参照了纬变化骚体这样也可以说作文章的道理是到了顶点了。从“原道”出发引出“征圣”、“宗经”的主张即所谓“征之周礼则文有师矣”、“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征圣他认为按照周公、孔子的办法作文章文章也就差不多到顶了。所以在文艺批评上他便以周孔的“圣言”作为标准把孔丘的话奉为

25、典范什么“圣言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他对别人批评孔丘很不满意动不动就给人扣上“訾圣”的帽子。他以孔丘的是非标准为标准那么其他不符合孔孟之道的就是异端了。这是一种僵死的教条照这个教条办文学也不必发展也不可能发展。所以他一方面研究文学现象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见解另一方面又自己划一些框框不能越雷池一步使他自己陷于自相矛盾的地步。由于他把圣贤孔孟著作作为典范所以他就轻视民间文学无视人民群众在文学创作中的贡献和才能。如在乐府篇中他只论文人的“乐府”对作为“乐府”精华的民间“乐府”则避而不谈。他一方面称赞“魏之三祖气爽才丽”但又批评说他们的作品“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乐府“郑典”这是一种贬词他们认

26、为是不正派的这种评价当然是不公正的。从这些方面来看刘勰的尊孔崇儒思想给他的文学理论、美学思想和文学鉴赏带来了一定的偏见和局限性。二、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美学上的贡献刘勰不仅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集大成者而且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在世界文化史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国人民的艺术实践的不断丰富诗歌、音乐以及其它艺术品种的发展开始产生了各种美学思想我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一些美学见解。例如先秦时期关于诗歌“美刺”和“言志”的观点是从文艺的社会作用的角度来提出问题的。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也

27、是从文艺的社会作用的角度来讲的他在论语?八佾中还提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尽管他所说的美和善的标准同我们今天不同但提出用美和善统一的原则来评价艺术这也是值得肯定的。萄子发展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美学观点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美学见解。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他虽然反对艺术却不否定美的客观存在。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美学观点他否定美的客观标准却承认自然界中存在着美。墨家哲学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反对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特别是反对音乐因为他觉得艺术不能给人带来物质利益不能满足人们最迫切的生活需要但是他并不否定美的客观存在和它感染人的能力。到了汉朝唯物主义的思想家王充兼收了儒

28、家和道家的思想提出了文艺创作的真实性问题他说过“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论衡?艺增他还提出“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论衡?佚文到了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他所说的“气”以及区别清浊的见解对后世起了很大的影响。这些朴素的美学见解都散见于他们的哲学及其它著作中。如果说这些美学观点有价值的话也还只是片言只语断简残篇而已。只有到了刘勰才对中国古代文学实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刘勰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集大成者。刘勰的美学观点也是总结了他的前人在美学思想方面的成就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正象亚里斯多德是欧洲美学的奠基人一样刘勰也是中国

29、古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刘勰在中国和世界美学思想史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刘勰的美学思想是丰富而复杂的。总的来说他的美学观点渊源于儒家也继承了道家的思想有唯心主义的东西也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在论述艺术创作的规律时还包含着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刘勰论述了美的存在并探讨了美的产生问题。他认为天地自然界是充满着美的“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迭璧以垂丽天之象山种焕绮以铺理地之形”“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风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鲡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文心雕龙?原道在这里他认为从山川草木到龙凤虎豹都存在着自然之美。同时他也指出反映这种自然之美的“文”也是美的。他说“故形立则章成

30、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原道也就是说作为“有心之器”的文学也是充满着文采的是美的。从这两点来看刘勰承认自然界和艺术中都存在着美。刘勰对于文艺的审美功能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文艺对入有美感作用有陶冶人的社会功能。他说“夫作者曰圣述者日明陶铸性情功在上哲夫子文章可得而闻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征圣这里所说的“陶铸性情”就是指文艺对人的美感教育作用。此外他谈到的“政化贵文”、“事迹贵文”、“修身贵文”以及“顺美匡恶”都是讲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他在明诗篇里谈到诗的美感作用时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再次肯定了文艺对人的感情的影响肯定文艺

31、的美感作用。刘勰的美学见解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就是十分注意文艺中的情”。他说“入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诗他认为自然的变化影响着人的感情人的感情又自然会通过文艺表现出来。在物色篇里他更进一步论述了“物”与“情”、隋”与“文”的关系把“情”在艺术中的地位提到美学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他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些见解都表明刘勰对于“情”的重视以及“情”在艺术美中的重要性。在文艺的内容和形式美的关系上刘勰提出了内容和形式两者并重、相辅相成的看法。他用质和文、情和采来表达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32、他认为有质无文不行有文无质也不行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主张“要约而写真”反对“淫丽而烦滥”情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辨骚这些观点都表明了刘勰美学见解中有某些辩证法的思想。刘勰在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成就得益于他对前人成果的吸纳和借鉴。刘勰无论在哲学思想、美学思想还是文学思想方面都是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历史上的优秀遗产广泛地接受了各种有益的思想资料的。尤其是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影响最深的儒、道、佛三家学说刘勰都是相当精通的。应该说文心雕龙主要就是在儒、道、佛三家的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熏陶下产生的是综合这三家的基本文艺观而形成的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巨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表现的对待前代思想资料

33、的基本特点是高屋建领不落一边集其大成取其精华融会贯通自成体系。这种基本特点使文心雕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传统并且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使它在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突出的重要地位。对于文心雕龙在我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发展史上这种重要地位绝大多数学者是给予了充分肯定的并且也为国际上的许多著名汉学家所承认。但是国内学术界也出现过一些贬斥文心雕龙的个别看法有人认为它根本不能“代表我国古代文论的最高成就”“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它对前人的结论往往不是择善而从而是把前代的许多糟粕当作精华继承了下来甚至加以发挥。这样这本书对文论的发展就不易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有时

34、还会阻滞古代文论沿着正确的道路生气勃勃地前进。”本来对这种毫无根据的指摘在文心雕龙和广大古代文论的研究者中间绝大多数人是不同意的而且也觉得对这种意见根本不屑一争。不过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看法也说明我们对文心雕龙的意义和价值的研究确实还是很不够的。另外近年来有较大发展的关于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中很多同志比较重视乐记、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以及王夫之、叶燮等人的美学思想之研究而对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研究则也是很不够的。因此认真地深入地探讨一下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看来也还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理论和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严格地讲中国古代鸦片战争以前基本上没有

35、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除了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和著作中包含有一些重要美学思想和美学观点外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主要是从文学和艺术理论著作中反映出来的。象乐记这样一篇秦汉时期最完整的美学论著即是一篇音乐理论著作。而在文学艺术理论著作中文学理论又占有主要地位因此研究中国古代美学必须充分重视对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研究。文心雕龙有没有重要的、系统的美学思想其实这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虽然这种争议似乎还未明显地见之于文章不过确有一些同志认为文心雕龙根本没有什么美学思想而只不过是一部文章学著作。但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当我们愈是深入地研究文心雕龙就愈觉得它有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并且在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

36、的地位。其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论之“文”就其最宽广的含义来说和“美”的概念是一致的。刘勰认为最广义的“文”比用语言文字书写的文章之“文”的含义要大得多。情采篇说“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日形文五色是也二日声文五音是也三日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为黼苗龟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可以包括各种形式艺术在内绘画、音乐、书法也都是一种“文”不过和“情文”有所不同而已。再由原道篇看“文”的范围不仅包括一切艺术美而且也包括种种自然美在内。“天文”、“地文”、“人文”都是“文”“傍及万品动植皆文”。自然界也有形文、声文“龙凤藻绘”、“虎豹炳蔚”、“云霞雕色”、“草木贲华”这都

37、属于“形文”“林籁结响”、“泉石激韵”这都属于“声文”。人区别于物是因为人是“有心之器”而不是“无识之物”故而“人文”即是“情文”。这样一种广义的“文”的概念不是就相当于“美”的概念吗把广义的“文”理解成“美”这并不是刘勰之首创而是对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挥。春秋之前我国古代的“文”与“美”的概念即是很接近的并且常常是互相交叉使用的。国语?郑语中记载史伯提出的“物一无文”即是说事物太单调没有对立统一构成的和谐则没有美。国语?晋语中说的“身为情成于中。言身之文也”。此所说“文”则和刘勰所说的“人文”、“情文”是完全一致的。我国古代所谓的“文身”即是在身体上刺画花纹以为美的修饰。礼记?乐记中所

38、说“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此所谓“文”亦即是美的意思也有善的意思。在我国古代广义的“文也即是“美”不过它是指以某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美”。刘勰从广义的“文”说到狭义的文正是为了说明“人文”也是一种“美”。他的文心雕龙所论之“文”主要是“人文”雨不是最广义的“文”之一种从根本上说它也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心雕龙?原道篇虽未讲到一个“美”字但实际上是一篇极为重要的美学论文刘勰说广义的“文”乃是“道之文”实质上正是要说明事物之所以具有这种美的形式从基本原由上说乃是因为它是“道”的体现。形式是表现内容的内容藉形式以显。所以“美”的本质是在于“道”。而宇宙万物的“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

39、、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它内在的“道”也有它外在的“文”。由此可知“美”正是“道”以具体感性形式的显现。刘勰的这种基本的美学观大体上接近于后来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的意思。“人文”也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即是“心”所以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序志篇中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人文”是“心”之美的表现形式。刘勰之所以定其书名为文心雕龙者正是为了表明他的书要探讨的即是“人文”之美。他从最广义的“文”来说明“人文”的本质和起源把文学理论提到了美学的高度来认识这是非常清楚的就他

40、本人来说也是非常自觉的。从这样一种对美的本质认识出发刘勰十分突出地强调了美的客观性在文学批评上把自然之美作为最高的标准。美既是事物内在的客观的自然规律一一“道”的一种具体的感性的表现那么它必然是不依赖于人为的一种客观存在。原道篇中说“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林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美是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而不是人力所外加的。情呆篇说“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倩美淑资在于天生丽质胭脂粉黛决不可能使嫫母变作西施。这里也涉及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问题“画工”、“锦匠”的创造都是以自然为模型的是对自然的一种摹仿因此从某种角度

41、来说它总不如自然本身来得更美说明艺术美之源泉在于自然美。刘勰在文学和现实关系上强调现实的决定作用提出“情以物兴”、“情以物迁”“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等一系列重要命题都是建立在对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上的。然而更为可贵的是刘勰在强调美的客观性同时并没有否定人在刨遣美的过程中的作用相反地是比较充分地肯定这种作用的。艺术美都是人所创造的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有一个“杼轴献功焕然乃珍”的过程。艺术美应当以自然美作为其最高标准但是只有经过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接近和达到这个标准隐秀篇云“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缯帛之染朱绿。朱绿染缯深而繁鲜英华曜树浅而炜烨。”天然美和人工美的结合才能创造最

42、高的美的境界。因此文心雕龙中处处强调美的客观性以自然为遵循原则然而决不废弃人为努力以极大篇幅从各个方面具体论述了人工创造美的途径和方法。刘勰在指出美的客观性同时又深刻地看到人的审美意识是主观的因此往往产生片面性不能正确地对客观的美和丑作出实事求是的公正评价。他在知音篇中说“夫麟凤与垂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楚人以雉为凤魏氏以夜光为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麟凤与庞雉谁美谁丑这本来是非常明显的珠玉与砾石谁贵谁贱也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都是有客观标准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由于人的审美观念的差异性有的人就会以丑为美以贵为贱。文学批评中之所以产生“知多偏好人

43、莫圆该”的状况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人的美感的主观性而造成的种种复杂差别。人的审美观念的主观性与差异性也造成了文学作品艺术风格上的千差万别的多样性。在文心雕龙中也反映出了刘勰对形成人的审美观念的主观性和差异性的原因的认识。这里既有人的天资禀赋不同造成的个性气质差别也有不同的学识水平、家庭环境、社会风气等条件所产生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不同的心理、爱好、兴趣、习惯造就了人们特定的政治、伦理、道德观念使他们对美的认识和判断具有各自不同的标准。然而刘勰认为虽然人的美感、审美趣味是存在种种差异和不同的但是美毕竟是有客观标准的因此在对事物作审美判断时应当力求使美的客观性与美感的主观性相统一努力避

44、免主观片面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形式美基本要求是强调和谐。美是和谐的思想在我国古代美学史上有悠久的传统。春秋时期史伯、晏子等论和与同强调和的重要性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国语?郑语到了六朝时期陆机、葛洪等均对此有所发挥。文赋提出“应、和、悲、雅、艳”的美学原则葛洪提出了“非和弗美”抱扑了?勖学的命题。刘勰于此更有进一步发展在文心雕龙中关于整个艺术创造论述都贯穿了这一重要美学恩想。它比较突出地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强调艺术创造中的整体和部分的和谐统一“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务必使“众美辐辏”、“而一毂统辐”。其次不仅形式美应当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且形式和内

45、容也应当达到和谐的统一力求做到“文不灭质博不溺心”否则“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第三艺术创造中各种对立因素的辩证统一构成的和谐之美。例如奇与正的统一、通与变的统一、隐与秀的统一、一与万的统一、风骨与辞采的统一等等。不仅如此刘勰在论述许多具体艺术创作问题时也都以和谐为形式美之最高标准。比如讲声律注重“同声相应谓之韵异音相从谓之和”。讲对偶注重和谐的对称之美“左提右挈精味兼载”。讲用典注重才学之和谐配合“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学褊狭虽美少功。”对和谐的形式美的论述在“文心雕龙中可以说是到处都是。刘勰对文学创作理论的论述善于提到美学的高度认识因此他的精采的创作理论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诚如我们前面已经详细分析过的他对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主观和客观的融合统一、心和物的交互作用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他对艺术风格美的基本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