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英译一个文化的.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98712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6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心雕龙》英译一个文化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文心雕龙》英译一个文化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文心雕龙》英译一个文化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文心雕龙》英译一个文化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文心雕龙》英译一个文化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心雕龙》英译一个文化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心雕龙》英译一个文化的.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心雕龙英译,一个文化的思考,胡作友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文心雕龙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得益于文心雕龙的英译,而文化专有项的解读与翻译是考察文心雕龙英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文心雕龙中文化专有项的英译策略多种多样,但最有效也最为常用的翻译策略却是归化和异化。“文”、“神思”及“文心雕龙”等关键术语的英译说明,保留文化特色和异质性是翻译取得成功的必要手段。目前,文论失语症是我国文艺理论研究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破解之道在于,我们在奉行拿来主义的同时,必须实行送去主义,英译中国文论典籍正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有力举措。立足传统文化,坚守并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是中国文论打破失语症,走向世界学术

2、中心的应有方略和根本之道。关键词:文心雕龙;文化专有项;失语症;英译,一、引言:文心雕龙的英译,文心雕龙是中国古典文论的鸿篇巨制,体大思精,影响深远。西方世界对文心雕龙的了解,可以追溯到19世纪,但真正的翻译却不过六十多年的历史。1945年戈登(Erwin Esiah Gordon)硕士论文Some Early Ideals i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试图对早期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进行介绍和阐释,其中第三章专门对刘勰的“文心”进行阐释,并差不多全文翻译了原道(“赞”除外),算是最早涉及文心雕龙英译的文本1。,一、引言:文心雕龙的英译,后来,牛津大学汉学家休斯博士(E

3、rnest Richard Hughes)(又译修中诚、休中诚、许士、胡飞驷)用英语翻译了西晋太康年间陆机的不朽名著文赋,1951年刊于纽约,内含文心雕龙首篇。1959年,美国西雅图市华盛顿大学教授、美籍华人施友忠(Vincent Y.C.Shin)将文心雕龙全书译成英文(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在纽约出版。1970年于台北刊行中英文对照本。1983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中英双语新刊本。中国早期的文学批评(Early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文论选译,编译者黄兆杰(Siu-kit Wong),1

4、983年刊于香港。所选文章包括文心雕龙(黄译为“The Book of Literary Design”)神思和序志两篇。,一、引言:文心雕龙的英译,1962年,英文版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第8期刊载了杨宪益与戴乃迭合译的文心雕龙(Carving a Dragon at the Core of Literature)节选(神思、风骨、情采、夸饰和知音五篇文章)。1992年,哈佛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的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的中国文学思想读本(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出版发行,其中包含文心雕龙核心文本的

5、翻译。,一、引言:文心雕龙的英译,1997年,王佐良先生出版的翻译、思考与试笔一书中也翻译了明诗和才略两段译文。2003年,杨国斌翻译的文心雕龙(Dragon 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2。此外,文心雕龙的片段翻译还见于其他一些研究中国文论或文心雕龙的专著与论文中,如Liu(1975)3、Tkei(1971)4、Cai(2002)5 等。,一、引言:文心雕龙的英译,文心雕龙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中国传统从文化自觉完善到了艺术自觉,也标志着先秦百家争鸣的各个学派各自找到了自己确切的位置,并构成了一种互补的整体6。文心雕龙难懂,即便是今天的汉

6、语读者能看懂文心雕龙也殊为不易,将这么一件标志性成果成功地翻译,介绍给英语读者的确难上加难。英语世界的文心雕龙研究从最初的译介逐渐发展到深入的专题研究,从而在各种论及中国古代文学、文论的学术研究中成为常见的参引资料7,上述英译功不可没。,一、引言:文心雕龙的英译,考察文心雕龙英译,关键术语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对文心雕龙中带有宏观统领中国古代文论的关键话语和带有普遍意义的表现方式进行释意与结构分析,从关键词的概念出发,观察其存在的不同含义,就可能有助于中国古代文论翻译,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发展8。我们认为,如果把文心雕龙比作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雄伟宫殿,那么其中的关键术语无疑是通向这座宫殿的

7、一级级台阶。关键术语提纲挈领,含义丰富,往往能统摄理论的概要,蕴含深刻的道理。关键术语的理解与掌握是翻译文心雕龙的前提与基础,是译者无可避免的天然障碍。译者若要登堂入室,必先跨越关键术语所设伏的陷进,舍此别无他法。,二、文心雕龙中的文化专有项及其翻译策略,中西文论由于长期互相隔绝,形成了不同的文论体系,各自拥有一套特殊的术语和概念。中国传统文论的术语空灵圆活,很少有明确的定义,其内涵缺乏明晰的逻辑层次。其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些诗意的、点到即止的描述性语言,它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但往往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如飘逸、沉郁、雄浑、婉丽、神韵、风骨、兴趣、气象等,这些描述作品风格特点的术语

8、,其含义是很难言明的,讲究的是体验和感受。另一类术语虽不是感觉性的词汇,却很玄妙,无固定所指9。,二、文心雕龙中的文化专有项及其翻译策略,与之相反,大多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念和术语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阐述中其内涵会有所不同或变化,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限定。一般而言,西方文论术语在运用时都有一个大致明确的定义,即使是标举直觉和非理性的批评理论也总是把感觉理性化、条理化,其术语仍可作逻辑的分割10。文心雕龙中的术语众多,诗意而玄妙,要么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要么无固定所指,不仅给理解带来了困难,也给翻译设置了重重障碍。有鉴于此,我们从考察翻译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文心雕龙中文化专

9、有术语的英译。,二、文心雕龙中的文化专有项及其翻译策略,所谓文化专有术语也即艾克西拉所说的文化专有项。那么什么是文化专有项呢?艾克西拉给文化专有项下的定义是:在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由于在译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与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源文中的功能和涵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11。,二、文心雕龙中的文化专有项及其翻译策略,所谓有不同的文本地位,也就是因意识形态、惯用法或使用频率等方面的差异而有不同的价值。什么是文化专有项,不单取决于项目本身,而且取决于译语文化所理解的该项目在文本中的功能。这就是说,凡是译语文化中的一般读者或者任何当权者觉得在意识形态或者文化上不可理解

10、或接受的,就是文化专有项12。,二、文心雕龙中的文化专有项及其翻译策略,对于文化缺省,王东风教授曾在“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一文中提出五种翻译方法,即文外作注、文内明示、归化、删除、硬译。王教授提倡前两种方法,他的论点是,“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文化交流”;而“用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出发文化,”是“不尊重出发文化”的“文化霸权主义行为”,“实际上是对译文读者的蒙骗”13。,二、文心雕龙中的文化专有项及其翻译策略,艾克西拉从美国作家达希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的侦探小说马耳他猎鹰(The Maltese Falcon)的三个西班牙译本中,观察到十一种

11、处理文化专有项的策略,并按其“跨文化操纵”的程度排列出来。它们是重复、转换拼写法、语言(非文化)翻译、文外解释、文内解释、使用同义词、有限世界化、绝对世界化、同化、删除、自创。艾克西拉还提出了四类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即超文本因素、文本因素、文化专有项的性质、文本内因素14。,二、文心雕龙中的文化专有项及其翻译策略,张南峰认为,王东风所用的文化缺省理论,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并不是为翻译研究而发展出来的。艾克西拉的分类法的优点,在于细致详尽,排列有序,让人看到异化和归化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有不同程度的异化,不同程度的归化15。我们认为,王东风教授对文化缺省的连贯功能、文化缺省的翻译解读及文化

12、缺省在翻译中的连贯重构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理论观点深刻,发人深省,而文化缺省理论探讨的是文化缺省这一交际双方预设的情境认同在连贯构建中的作用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特殊地位,对文学翻译中的语篇重构富有启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艾克西拉的分类法种类繁多,且有未近善之处,如“文外解释”和“文内解释”的界限较为模糊,因而未必能反映不同的操纵程度。,二、文心雕龙中的文化专有项及其翻译策略,正如张南峰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如要真实反映操纵程度,这个“文”应定义为“源文”,而两种解释策略的分野应该在于是否标明由译者提供16。而把“使用同义词”这种语言类的处理手段作为处理文化专有项的策略,似有不妥之处。艾克西拉还提到

13、另外三种策略,即补偿、移位、淡化,也和其他策略有重合之处,如“补偿”相当于文外解释或文内解释,“移位”相当于删除或自创等。艾克西拉的翻译策略过于琐碎,界限不明,在实践中容易让人顾此失彼,进退失据。,二、文心雕龙中的文化专有项及其翻译策略,不过,王东风教授的分类针对的是翻译实践,颇有规范性,而艾克西拉的分类针对的是翻译研究,颇有描述性,两者的对象不同,目的也不同。再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艾克西拉的翻译策略针对的是从英语到西班牙语的翻译,前者是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后者是拉丁语族,也属印欧语系,二者血缘相近,关系密切,这和英汉关系不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相距较远,汉英翻译远

14、不同于英西翻译。,二、文心雕龙中的文化专有项及其翻译策略,对于文心雕龙文化专有项的英译,我们认为最有效也最为常用的翻译策略就是归化和异化,其他翻译策略也时有所见,但都不占有主导地位,将在下文中举例说明。现主要对归化和异化说明如下:归化。在翻译中采用透明的、流畅的风格以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17,即使用目的语文化中现有的术语翻译原著中的术语,不把源语文化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体系,但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的读者。译者尽可能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译文尽量适应、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归化涵盖王东风教授所说的文内明示,能使读者迅速建立连贯,阅读的兴奋惯性不会

15、受到影响。,二、文心雕龙中的文化专有项及其翻译策略,异化。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陌生感、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策略 18,即选择能够体现源语文化特征的语言对术语进行翻译,通常采用音译或生造词汇的方法,让译文读者了解目的语文化,将源语文化移入目的语文化以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译文尽量遵从源语文化习惯及源语的表达方式,完成翻译目的,从而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异化包括文外作注,能较好地体现原作者的艺术动机和原著的美学价值,同时可以利用注释相对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点,比较详细地介绍有关的源语文化的知识,并有利于引进外来术语。,三、文心雕龙中文化专有项翻译举例,1.“文”的英译“文”是文心雕龙也是整个

16、古代文论的关键词。刘勰论“文”,以文章性为基始,标举文学的界域、声色和体势:文学无界有心,清声秀色,循体成势。文心雕龙之“文”,以其界域之廓大、声色之清丽、体势之无定,整合性地书写着汉语言文化背景下“文学”的外观与内质19。,三、文心雕龙中文化专有项翻译举例,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As an inner power(德),pattern(文)is very great indeed,born together with heaven and earth.And how is this?(宇文所安译)Great is the virtue of patterns!How are t

17、hey coeval with heaven and earth?(杨国斌译),三、文心雕龙中文化专有项翻译举例,Wen,or pattern,is a very great virtue indeed.It is born together with heaven and earth.Why do we say this?Note:The term“wen”has no simple English equivalent.As it is used here at the outset of the treatise,it signifies a wide variety of patter

18、ns that envelop all aspects of the universe.The fact that each aspect has its own particular pattern seems to have struck Liu Hsieh with great force.The use of a single term to cover all these different patterns suggests that in Lius mind the presence of some kind of pattern is the common feature of

19、 all aspects of the universe.(施友忠译),三、文心雕龙中文化专有项翻译举例,上述三种翻译都将“文”译为“pattern”或“patterns”,那么“pattern”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据美国传统词典,pattern作为名词有14条义项,其中前六条和“文”颇为相近的义项为:A model or an original used as an archetype(原型,典型);A person or thing considered worthy of imitation(模范,榜样);A plan,diagram,or model to be followed in

20、making things(图案,花样);A representative sample;a specimen(样品,标本);An artistic or decorative design(图案式样);A design of natural or accidental origin(自然逼真的图形)。上述义项虽与“文”有交叉的含义,但显然无法涵盖“文”的全部内涵。,文的英译,文心雕龙以“文之为德也大矣”开篇,以“文果载心”终章,可谓始于“文”而终于“文”。“文”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狭义的“文”则指“人文”,即人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此处,“文”包

21、含了“日月叠璧”之天文、“山川焕绮”之地文等无比宏大的“文”的观念,但刘勰最终落实到对“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人文之“文”和文章之“文”的讨论,它与天文、地文一样,自然而生,体现永恒变化的“道之文”。,文的英译,宇文所安将“德”“文”两汉字加入句中分别作为inner power和pattern的解释,看似原生态的标签,比较别致。这种做法既译出了原文的含义,又保留了原文的形象。杨国斌直接译为patterns,没加任何解释,语言流畅。施友忠先拼音后解释再加注,功夫最多,足见苦心孤诣,读来虽然无流畅之感,但对西方读者理解“文”的含义大有好处,有利于他们的进一步研究。,三、文心雕龙中文化专有项翻译

22、举例,2.“神思”的英译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创作论的第一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可以称为刘勰创作论的总纲。刘勰在神思中阐述了文学创作与想象之间的关系,认为想象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想象不受身体的约束和限制,“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志气与辞令在相象中起着关键作用,“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但相象不是胡思乱想,“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请看“神思”英译。,三、文心雕龙中文化专有项翻译举例,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

23、镂无形。When we give rein to our fancy,innumerable paths open up ahead;we plot any course we please,inlay and invisible pattern.(杨宪益、戴乃迪译)When shen-ssu or spiritual thought is in operation,all possible vistas open up before it.Rules and principles become more formalities and there is not the least trace

24、 of carving or engraving.(施友忠译)When your imagination is at its most active,millions of avenues are open to you.Rules are no longer intractable and conscious craft leaves no marks behind.(黄兆杰译),三、文心雕龙中文化专有项翻译举例,三种译文分别将“神思”译为“fancy”、“shen-ssu or spiritual thought”和“imagination”。据美国传统词典,fancy作为名词有8个义项,

25、其中与“神思”相近的有The mental faculty through which whims,visions,and fantasies are summoned up;imagination,especially of a whimsical or fantastic nature(想象力);An image or a fantastic invention created by the mind(想象的产物);A capricious notion;a whim(奇想)。,三、文心雕龙中文化专有项翻译举例,可见,fancy的对象是非实体事物,而刘勰却要求作家在积累的基础上“使玄解之宰

26、,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想象与外在的自然现象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所谓“思想为妙,神与物游”,“神用象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可见,“神思”高于fancy。,三、文心雕龙中文化专有项翻译举例,施友忠的译文,杨国斌认为有问题。其一,一个词有两种译法,做标题尚可,放在正文中不太合适。如果两者并用,译文就很啰嗦,像解释不像翻译。其二,spiritual thought两词本身也欠佳。施友忠的处理缺少一个前后一致的标准20。但笔者认为,施译更接近于原文的含义,能让西方读者理解中国文论中的“神思”到底是什么?,三、文心雕龙中文化专有项翻译

27、举例,再看imagination如何呢?据美国传统词典,imagination也有8个义项,与“神思”相近的有The formation of a mental image of something that is neither perceived as real nor present to the senses(想象,虚构);The mental image so formed.(形象);The ability or tendency to form such images(想象力);An unrealistic idea or notion;a fancy(空想,幻想)。杨国斌指出,英

28、人柯勒律治关于imagination的论点与“神思”的特点多有契合21。我们赞成这种观点。上述三种译文,杨译流畅,风格近似原作;施译虽拘谨生硬,缺乏生气,但宜做研究材料,且有利于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原貌;黄译理解深刻,但少妙笔,无风格特色。,三、文心雕龙中文化专有项翻译举例,3文心雕龙篇名的英译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施友忠译)Carving a Dragon at the Core of Literature(杨宪益、戴乃迪译)The Book of Literary Design(黄兆杰译)wenxin diaolon

29、g(宇文所安译)The Literary Mind and Its Carving of Dragons(休斯译)The Literary Mind and Ornate Rhetoric(梅维恒译)A Serious and Elegant Treatise on(the Art or Secret of)Literature 海陶玮(Hightower)译,三、文心雕龙中文化专有项翻译举例,“文心雕龙”到底何意?中外学者和翻译家的解释各不相同。如滕福海认为,“该书书名可翻译为:华美地阐述为文之用心;或者径译成:美谈文章精义。22”李庆甲认为,“文心雕龙四个字的意思是:用雕镂龙文那样精心的功

30、夫去分析文章写作的用心。23”周勋初指出,刘勰分从构思与美文两方面着手而探讨文学问题,魏晋南北朝人普遍如此,时人却每求之过深,又不重视骄体文的写作特点,而是用现代人的意识去规范古人,以致每多歧解24。其实,文心雕龙这一书名,刘勰在序志的开头就解释得很清楚。,三、文心雕龙中文化专有项翻译举例,文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褥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前后两层意思分得很清楚。前言“文心”,乃“言为文之用心”;后言“雕龙”,乃因自古以来之文章以雕褥成体。“文心雕龙”即是“文章写作精义”。,三、文心雕龙中文化专有项翻译举例,上述翻译中,采

31、用异化策略,保留原文形象的是施友忠译文、杨戴译文、休斯译文,采用归化策略,靠近目的语读者的是黄兆杰译文;宇文所安采用的是音译,百分之百的原汁原味,这种译法颇有越来越流行的趋势,如红楼梦之译为 honglongmeng等;梅维恒采用的是综合法,“文心”用的是异化,“雕龙”用的是归化,但和原意相去甚远;海陶玮用的是阐释法,即用英文中的抽象词另立一个标题,回译过去的意思是一部关于文学(艺术和秘诀)的严肃的和优美的论著,这无论如何也还原不成文心雕龙了,其翻译的效果可想而知。,三、文心雕龙中文化专有项翻译举例,文心雕龙的英译不多,有代表性的译本不过施友忠译本、宇文所安译本、黄兆杰译本、杨国斌译本。上述译

32、例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保留文化特色和异质性是翻译取得成功的必要手段。文化特色是原著的内在特色,保留文化特色是翻译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使然。异质性和主流话语有一条截然分明的界限,但它代表了新鲜的血液,是鲜活的力量,必然和文化特色形成了异质同构。保留了异质性,实际上就是保留了文化特色,保留了中国文论空灵圆活、诗意玄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质。,四、从文论失语症看文心雕龙术语乃至中国文论的英译,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心雕龙内涵丰富的文化概念和文化思想,这些都是翻译时绕不开的坎。中国文论诗意而玄妙,西方文论理性而明确。两条系统背向而行,似乎永远也不会有交集。但文化的车轮滚滚向前,推

33、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汇与交流,乃至融合与创新。回首过去,汉语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中,一直处于强势地位。然至鸦片战争,中华文化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今天,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大浪淘沙之下,地位已显得摇摇欲坠,岌岌可危。这种形势使得通过汉英翻译向西方世界介绍和宣传中华文化变得尤为迫切。,四、从文论失语症看文心雕龙术语乃至中国文论的英译,曹顺庆先生指出,文论失语症是我国当今文艺理论研究最严峻的问题。这种“失语症”,是一种严重的文化病态。所谓“失语”,并非指现当代文论没有一套话语规则,而是指她没有一套自己的而非别人的话语规则。当文坛上到处泛滥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象征、颓废、感伤等

34、等西方文论话语时,中国现当代文论就已经失落了自我。她并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话语系统,而仅仅是承袭了西方文论的话语系统。,四、从文论失语症看文心雕龙术语乃至中国文论的英译,其主要表现有:1.民族心态的失衡;2.偏激心态的泛滥;3.文化价值判断的扭曲;4.理论创造力的低下25。曹先生认为,中国固有的文化规则并没有死去,而是在多重话语霸权的打压下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就是要把处在边缘化状态下的文化规则恢复到主流状态,从而接续中国文化的血脉26。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关键是要自觉运用中国的文化规则、文论话语27。,四、从文论失语症看文心雕龙术语乃至中国文论的英译,当我们慨叹失去了意义生成和话语

35、言说的固有文化规则时,当我们慨叹失去了中国与西方在跨文化对话中产生理论成果的良机时,当我们慨叹失去了文化的“杂交优势”时,我们不得不惊叹我们先人的伟大。作为跨文明对话者的翻译人员,我们应该对中华文化报有一种危机意识,自觉承担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历史责任。季羡林先生说:“想使中国文论在世界上发出声音,要在世界文论之林中占一个地位,其关键不在西人手中,而全在我们手中。当年鲁迅主张拿来主义,我们现在要在拿来的同时,大力张扬送去主义。28”这就是说,中国的学者应该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弘扬中国文论,这个使命不能让西方人替我们完成。,四、从文论失语症看文心雕龙术语乃至中国文论的英译,怎么送去呢?季羡林先生说:

36、“送之必有术。其术在首先认真钻研我们这一套植根于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文论话语,自己先要说得清楚,不能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29”要说得清楚,就是要译得清楚。曹顺庆先生提出要认识中国话语,就是要把活着的规则高度重视起来,广泛运用起来30。这就要求我们用中国话语来翻译中国文论,而不能用西方话语切割中国文论。如上文中施友忠对“文”和“神思”的翻译、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的翻译,虽然抛弃的是流畅的英文,但得到的却是西方读者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解与尊重。,四、从文论失语症看文心雕龙术语乃至中国文论的英译,刘颖曾谈论从文心雕龙“风骨”英译及阐释看关键词的重塑和话语秩序的建立问题31,其中曾提及对“风骨”的翻译,

37、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风骨”的含义看似具体实则非常抽象,宇文所安将之译为“wind and bone,Feng-Ku”,杨宪益将之译为“sentiment and structure”,李又安将之译为“The air and bone(feng-ku)”,施友忠将之译为“the wind and the bone”,但不论哪种翻译都无法与原文对等,无法涵盖“风骨”的所有层面。汉学家认为,wind and bone太浮于表面,无法让英语读者获得足够的信息。施友忠的译文虽然未得到汉学家的赏识,但却迅速流行起来,促进了欧美文心雕龙研究。这的确不无启示意义。,四、从文论失语症看文心雕龙术语乃至中

38、国文论的英译,福柯曾指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话语的生产总是受到某些程序的控制、选择、组织及再分配32。”翻译也是这样,总是受到各种各样文化因素的制约。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从文化自醒到文化自觉,我们不能放弃民族文化的根。在警觉和抵制西方中心主义的同时,我们必须立足传统文化,坚守并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失语症的怪圈,从而走出封闭,走出边缘,找到与西方他者平等对话的舞台,参与话语秩序的建设,真正走向世界学术研究的中心。,注释:,1 7 刘颖:关于的英译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第143页,第146页。2 胡作友:英译述评,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39、008年第5期,第130-131页。3 James J.Y.Liu.(刘若愚).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4 F.Tkei.(杜克义).Genre Theory in China in the 3rd-6th Centuries:Liu Hsiehs theory on Poetic Genres.Budapest:Akadmini Kiad,1971.,注释:,5 Cai,Zongqi(蔡宗齐).Configurations of Comparative Poetic

40、s-Three Perspectives on Western and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2.6 殷国明:关于,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第21页。8 陈蜀玉:中古代文论基本话语的法译思考,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58页。9 10 胡亚敏:中西文论术语检讨,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11页。,注释:,1112 Javier Franco Aixel.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Roman v

41、arez and M.Carmen-Africa Vidal eds,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6,52-78.转引自张南峰: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评介,中国翻译2004年第1期,第19页。13 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外国语1997年第6期,第58-59页。14 15 16 张南峰: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评介,中国翻译2004年第1 期,第19页,第22页,第21页。,注释:,17 18 Mark Shuttleworth,&Moira Cowie.Dictionary

42、of Translation Studies.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pp.43-44,p.59.19 李建中:文之为德也大矣关于“文”的现代思考,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1页。20 21 杨国斌:英译三种之比较,中国翻译1991年第4期,第43页,第44页。22 参见文史知识1983年第6期,第121-122页。,注释:,23 参见文心雕龙学刊(第三辑),齐鲁书社1986版,第350页。24 周勋初:书名辨,文学遗产2008年第1期,第22页。25 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第50-58页。26 27 30 曹顺庆,靳义增:论“失语症”,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第80页,第81页,第81页。,注释:,28 29 季羡林:门外中文文论絮语,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第13页。31 刘颖:“从文心雕龙风骨英译及阐释看关键词的重塑和话语秩序的建立”,中外文化与文论,2009年第1期,第49-60页。32 Michael Foucault.The Order of Discourse,in M.J.Shapiro ed.Language and Politics.Oxford:Basil Blackwell,1984.p.1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