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藏语佛学院建筑创作研究——四川藏语佛学院设计(可编辑).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8551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藏语佛学院建筑创作研究——四川藏语佛学院设计(可编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现代藏语佛学院建筑创作研究——四川藏语佛学院设计(可编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现代藏语佛学院建筑创作研究——四川藏语佛学院设计(可编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现代藏语佛学院建筑创作研究——四川藏语佛学院设计(可编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现代藏语佛学院建筑创作研究——四川藏语佛学院设计(可编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藏语佛学院建筑创作研究——四川藏语佛学院设计(可编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藏语佛学院建筑创作研究——四川藏语佛学院设计(可编辑).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藏语佛学院建筑创作研究四川藏语佛学院设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藏语佛学院建筑创作研究 ?四川藏语佛学院设计 专 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硕 士 生:刘建 指导教师:毛刚 教授 摘要 藏传佛教的教育事关藏传佛教的生存与发展,各国各地区佛教界无不倾力关注。在我国社会大环境下,特别是昀近三 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背景下,一直被忽视的藏传佛教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近几年,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五大藏区在其省会城市相继建立藏语佛学院,进行培训藏传佛教高僧活佛,以促进藏传佛教思想的传播。 佛教思想往往通过佛教建筑来体现,在当今社会形势下的佛教思想发展必然要求一种与之适应的新的建筑型制作

2、为载体。而不应再是传统的藏式佛寺庙宇。 本文现代藏语佛学院建筑创作研究在对既有的藏传佛教寺庙及建成的藏语佛学院进行调研,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现代藏语佛学院这样一种全新的建筑类型进行了布局模式,功能配置及建筑形式等方面的探索研究。 将传统藏语佛学院有机的布局特色与现代大学校园的理性规划布局理念相结合,藏式建筑文化与特定地域建筑文化在建筑形式上的取舍问题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四川藏语佛学院(在建中)为例,以建筑设计过程为序,以其所处的地域场地环境与地域文化特征为研究背景,以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从与建筑设计相关的选址布局、功能配置、空间形态、形式风格各方面具体展开研究。分析在

3、设计中,如何在规划布局上及在建筑形式上应对新形势下功能配置及地域环境等提出的问题,探讨建筑与环境进行对话的思路与手段;给现代藏语佛学院的建设活动探寻总结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从而有助于现代藏语佛学院在今后的建设中得以借鉴。 关键词:藏传佛教建筑、佛学院、川地建筑、地域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 Design of Modern Tibetan Buddhism College ?The Design of Sichuan Tibetan Buddhist Institute Major: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Name:Liu Jian Sup

4、ervisor:Mao Gang Professor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Tibetan Buddhism is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Buddhist community effort to attention. In our soci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bac

5、kground, has been neglected educ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should cause us to think In recent years, Tibet, Qinghai, Gansu, Sichuan, Yunnan, Tibet, in its five major capital cities have established Tibetan Buddhist Institute, the training of monks living Buddha of Tibetan Buddhism, in order to promot

6、e the spread of Tibetan BuddhismBuddhism tends to reflect through the Buddhist architecture, in todays social situation inevitably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thought with which to adapt to a new building type production as the carrier. Should not be a traditional Tibetan Buddhist temple Th

7、is modern Tibetan Buddhism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Design in the existing built in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ies and Tibetan Buddhist Institute to conduct research, analysis and summary based on that of Tibetan Buddhist institute a new building type the layout model and the architectural forms and ot

8、her aspects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rganic traditional Tibetan Buddhist Institute and the layout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camp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tional combination of the layout concept and culture of Tibetan architecture and a particular form of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the c

9、onstruction trade-offs will be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n this paper, a key engineering project - the Sichuan Institute of Tibetan Buddhism under construction, for example, in order of the construction design process, its geographical site in whi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local 西安

10、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ulture as the background, the basis of the relevant theory of , from the loc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layout, function deployment, space form, the form of concrete expansion in all aspects of style. Analysis in the design, how to deal with issues raised by regional

11、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of ideas and means of dialogue; to the modern Buddhist Institute building activities to explore, summarize some reference experience to help School of Tibetan Buddhism constructionin the future to learn:Tibetan Buddhist architecture, Buddhist Institute, Arc

12、hitecture of Sichuan, Key wordsRegiona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1 绪论. 1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缘起1 1.1.1 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1 1.1.2 佛教教育现状 1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3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3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6 1.4 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及概念的界定 7 1.4.1 藏语佛学院. 7 1.4.2 现代藏语佛学院7 1.4.3 研究内容的界定8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框架8 1.5.1 研究方法8 1.5.2 研究框架9 2 藏语佛

13、学院建设现状与分析. 11 2.1 藏语佛学院分布情况. 11 2.2 既有藏语佛学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2.2.1 盲目建设,忽视佛学院本意. 11 2.2.2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12 2.2.3 与地域文化脱离,缺乏特色. 14 2.2.4 细部处理及材料应用. 14 2.3 现代藏语佛学院建设与环境场地利用 15 2.3.1 建筑与自然环境联系. 15 2.3.2 在尊重环境前提下建设 16 2.4 既有藏语佛学院实例研究16 2.4.1 世界昀大藏语佛学院?五明佛学院 16 2.4.2 西藏佛学院19 2.4.3 藏传佛教寺庙?哲蚌寺21 2.5 现代藏语佛学院特点总结22I西安建

14、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5.1 在布局上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23 2.5.2 在功能上满足现代形势的需求基础上考虑精神功能23 2.5.3 在形式风格上反映环境特定的地域特征.23 2.5.4 在主题意境上体现藏传佛教文化特有的文化特色.24 2.6 小结.25 3 现代藏语佛学院设计理论初探27 3.1 现代藏语佛学院的总体布局.27 3.1.1 现代藏语佛学院的选址27 3.1.2 现代藏语佛学院的基本功能组成.27 3.1.3 现代藏语佛学院的布局28 3.2 现代藏语佛学院的空间形态.32 3.2.1 现代藏语佛学院的外部空间与环境的塑造.33 3.2.2 现代藏语佛学院的空间设计手

15、法.35 3.3 现代藏语佛学院的形式与风格36 3.3.1 藏传佛教建筑及其艺术特点.36 3.3.2 藏语佛学院的造型特点37 3.4 小结.38 4 现代藏语佛学院设计的几个研究重点41 4.1 传统藏式寺庙布局与现代校园规划模式相结合规划手段探索.41 4.2 尊重场地环境,因地制宜.41 4.3 藏语佛学院的本源文化与当地地域文化环境的冲撞42 4.4 小结.44 5 四川藏语佛学院的背景分析及总体构思.45 5.1 四川藏语佛学院的环境分析.45 5.1.1 自然环境45 5.1.2 特有的地域文化46 5.1.3 当地建筑的特点47 5.2 四川藏语佛学院的用地分析.48 5.2

16、.1 用地区划48 5.2.2 地形地势50 5.3 困难与问题.50II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3.1 如何协调和利用地势复杂的条件50 5.3.2 如何体现藏传佛教建筑性格与当地建筑风格相协调 51 5.3.3 如何解决不同地域材料,施工或适应气候等方面出现的问题51 5.4 总体构思 52 5.4.1 四种功能 52 5.4.2 因借环境,与环境得体对话. 52 5.4.3 营造具有川地地域风格的园林式藏语佛学院 53 5.5 小结53 6 四川藏语佛学院建筑创作研究 55 6.1 总体布局 55 6.1.1 选址55 6.1.2 对地形地貌的保护55 6.1.3 自由灵活的

17、总体布局. 55 6.1.4 功能配置 57 6.2 空间形态 67 6.2.1 “两轴,四组团式”的空间格局67 6.2.2 “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67 6.2.3 与地形要素的对话70 6.3 形式与风格72 6.3.1 体现地域环境特征是设计的出发点. 72 6.3.2 体量体型的控制 72 6.4 材料运用及细部处理. 72 6.4.1 地方材料的应用 72 6.4.2 色彩的过渡73 6.4.3 体现地域特色的细部装饰74 6.5 小结76 7 四川藏语佛学院建筑创作反刍 77 7.1 思考与探索77 7.2 比较与推敲77 7.2.1 设计方案一79 7.2.2 设计方案二7

18、9III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2.3 设计方案三.81 7.3 小结.82 8 总结.83 8.1 结论.83 8.1.1 现代藏语佛学院建设状况方面的总结83 8.1.2 现代藏语佛学院的理论研究成果.83 8.2 认识.85 8.2.1 现代藏语佛学院空间布局模式的探索85 8.2.2 现代藏语佛学院与场地环境的关系.85 8.2.3 现代藏语佛学院地方特色的传承与发扬.86 致谢87 参考文献.89 图表目录.93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95 附录97 附录一:四川藏语佛学院技术经济指标97 附录二:四川藏语佛学院方案图册.99IV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9、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1.1.1 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是输入我国昀早的,迄今已有 近两千多年的历史。在1我国的信徒众多,除汉地佛教以外,藏传佛教 及小乘上座部佛教在藏、蒙等少数民族中,几乎是全民的信仰。它在我国的影响不仅波及政治与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佛教源于印度,光大于中国。佛教传入我国两千多年来,逐渐与我国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化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也为传承和弘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创造了条件。佛教能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生存下来并流传至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里重

20、要的组成部分。 1.1.2 佛教教育现状 佛教教育(尤其藏传佛教教育)事关佛教的生存与发展,各国各地区佛教界无不倾力关注。佛教能否与社会相适应,符合世界性潮流,佛教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社会大环境下,特别是昀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一直被忽视的佛教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佛教教育是决定我国佛教未来前途的大问题。佛教工作昀重要昀紧迫的事情就是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将决定着将来我国佛教事业的兴衰存亡,决定着我国佛教的走向、前途、命运。这些年来,全国已有三大语系的三十余所大、小佛学院,培养了一批佛教人才。但数量还远远不够,且质量还有待提高。全国佛教院校存在着水平低重复多现象,

21、高素质的佛学院校教师队伍尚未形成规模。时代时刻呼唤着佛教人才的不断涌现。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随着1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 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因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到达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并纾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而传出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主要指中国佛教中的汉、藏两大系统。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梵文音译“希

22、那衍那”,今学术界沿用之,已无贬义,曾在中国古代相当流行,如禅数学及昙学、成实学、俱舍学等,现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及东南亚各国,自称“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中国云南上座部佛教也是。但目前在印度本土基本上已无佛教流传,有的只是印度教、锡克教与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三大系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属大乘佛教)之一,自称“佛教”,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佛教外在环境、社会经济生活的“沧桑巨变”,佛教如何把握时机,应对挑战,如何与变化中的社会相协调,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更多地奉献智慧和力

23、量,无疑都要有赖于一批合格、称职的僧才不断的涌现。 近几年,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五大藏区在其省会城市相继建立佛学院,以培训藏传佛教高僧活佛。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早期传统藏语佛学院相对较保守,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社会形势下的多元功能的需求,传统佛教建筑较保守,其建筑形式具有一种神秘色彩,给人超脱凡尘的感觉。现代藏语佛学院应提供医院,图书阅览室,活动中心及运动场等相关的设施以满足现代社会生活多方面多元功能需要。这些功能远不是传统建筑形式所能及的。 2. 现代藏语佛学院是一种全新的建筑类型,在国内外此类建筑类型建筑的建成案例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凤毛麟角。 3. 本文将把传统藏传佛教

24、建筑空间布局与现代大学校园的规划模式相结合以及建筑形式上融合地域环境又保持本源文化精髓等方面的探索研究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相关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单独针对藏传佛教寺院庙宇等宗教建筑或现代大学校园的。而对特定地域的藏语佛学院相关理论还没有。 4. 对这样一种建筑类型的理论研究是有价值的。未来几年国家将在五大藏区建设藏语佛学院,本文的相关理论研究也许会对以后藏语佛学院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帮助。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佛教大约在公元前5 世纪就已传入新加坡,以信仰小乘佛教为主。 18 世纪中期, 由于大量的华人移民到新加坡, 所带来的宗教信

25、仰文化其实既为新加坡佛教发展的根源。早期新加坡一些的寺院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寺院的布局相比会发现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由于其建造者及很多建造材料都是从我国带来, 使得早期的新加坡佛教建筑特点表图 1. 1 新加坡天福宫外观 图片来源:/0. 现出中国闽粤地区的一些建筑形式风格。 众所周知寺庙主要是拜佛功能, 而新加坡的现代寺庙还有一些不同于别处的教育、文化交流等社会职责。使得早期的新加坡寺庙被赋予较多的世俗功能。如新加坡的天福宫图1.1即为这样的一种场所。新加坡早期的“佛教建筑”特点是: 1. 多教合一;新加坡的华人主要信奉佛教,儒教和道教三个宗教。由于在他们的世界里每个神宗都可以赐福保佑他们,信奉不

26、同的神宗就可以得到所有福祉保佑。这种情况也是新加坡比较佛教世俗化的一各方面。 2. 世俗功能;现代新加坡的很多寺庙大多都具有活动中心、会馆等等综合的职能,有的更是把医院、学校等搬到寺庙中来, 给居民提供相关的方便的相关服务。 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具有中国寺院的布局特征;新加坡寺庙收到中国传统寺庙布局特色的影响, 再加上东南地区移民建筑风格的带入, 致使新加坡传统的寺庙带有很多中国特色。如新加坡莲山双林寺图1.2,运用轴线布局;1把大殿作为中心, 左僧右寮 的设置;院落图 1. 2 新加坡莲山双林寺 组合式的空间布局图1.3等。图片来源: 双林寺宣传册随着全新的佛教建筑形式相继出

27、现,其具有寺庙几乎所有功能。它还受到很多广大青少年的喜欢。其现代建筑材料及施工方式的建造手段;大空间的布局;分层布置复杂的平面;具有现代感的建筑形象等等。佛教居士林和光明山普觉禅寺就是很好的示例。图 1. 3 新加坡莲山双林寺平面 新加坡昀早实例之一佛教居士林图图片来源: 双林寺宣传册 1.4 建于上个世纪的50 年代。 其为5层 建筑,一层为纵向空间是拜佛的大厅,纵向可使佛教僧徒自由的出入;二层为斋堂,部分用来办公; 三层主要为供居士修行空间;四层则为设放骨灰,还有部分的图书室;五层主要设办公空间图1.5。其完全运用现代技术及现代建筑材料建造, 只在细部的装饰上用了一些经过简化过的传统符号,

28、如“万字图 1. 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观 符”, “坡屋顶”等等, 一些细部处理如扶 图片来源: 双林寺宣传册手栏杆,踏步等,则用石材做些1指禅林中僧众日常修禅起卧之堂舍。又称云堂、坐堂、选佛堂、圣僧堂、枯木堂。禅宗七堂伽蓝之一。 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简单的佛教符号的雕刻。图1.6图1.7。 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的典例?光明山的宏船法师纪念堂,是新加坡昀大的一座佛教圣地。光明山有十几座的建筑单体群落, 整体布局没有运用轴线关系, 而是灵活的依山布局图1.8。 与传统寺庙相比,看来现代佛教建筑不一定在于建筑形式, 而重要的应该是将其内在空间型制作为重点进行探索分析。 图 1. 5 佛教

29、居士林平面 (1)空间结构的沿革?从分散到集中,从图片来源: 双林寺宣传册 水平到垂直。新加坡早期的寺庙多为一到两层。由于受到我国东南地区寺院的影响, 早期寺庙的空间布局大多有着共同的特征,如轴线,封闭的院墙围合,庭院组织空间等。随着佛教建筑世俗化及用地资源的匮乏, 现代新加坡佛教建筑大多正向集中,垂直高处发图 1. 6 佛教居士林 展, 昀后变为一幢建筑, 将各种功能一起纳入图片来源: 双林寺宣传册其中, 其中昀为典型的是佛教居士林, 在空间布局上由铺开的平面向垂直方向的发展。早期新加坡的寺庙空间大多以大殿为中心并轴线布局, 而现在佛教建筑的空间布局越来越出现集中化现象, 这种现象不单满足了

30、日益增加的佛教徒图 1. 7 佛士林细部 的需要, 而也更多的是体现出佛教大殿由拜佛图片来源: 双林寺宣传册 修行渐渐向传道说教转变。现在大殿完全是集修行、拜佛、讲坛等于一体具有明显实用价值的多功能厅。 这种形式是全新型的, 能够很好地体现了改良佛教以说教为中心的实用性价值。 图 1. 8 光明山宏船法师纪念堂 图片来源: 双林寺宣传册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复古到现代,繁琐到简约 新加坡早期寺庙极尽繁华,但是这些装饰施工困难花费极高且会显得繁复很不实际。现代材料的使用与这些华丽的雕刻也格格不入,现代佛教建筑逐渐简化甚至遗弃掉这些装饰。越来越多佛教徒对佛教建筑的

31、外部建图 1. 9 光明山整体俯瞰 筑形式已不是太关注,而更多是关注图片来源: 双林寺宣传册于佛教本身的精神还有佛教建筑的实用功能,这也是新加坡佛教建筑现代化的表现。 (3)潜在建筑性格的转变?从封闭到开放,从内在到外向。 新加坡早期寺庙布局很多都是较封闭的,主要是合院形式,在性格上呈内敛型。而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慢慢脱离掉合院的型制, 而向着敞开开放的形式适应所需。现代佛教建筑应该是服务于大众,宣传佛教内在精神文化的服务于现代化使用功能的公共场所,现代佛教建筑应该是宣扬佛法,应对挑战并走向国际化的一种对佛教文化的表述。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有关佛教建筑的相关资料大多都是有关佛教寺院建

32、筑,而藏式建筑一直是专业人士关注的焦点,却也是要么寺院要么就是藏式民居。佛学院是国内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相关的资料及成功的实例少之又少。国内相关资料大多是在研究佛教本身的思想,或是在对佛教教育制度进行研究,又或者是对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进行研究,对藏语佛学院的研究先例几乎没有,尤其是现代藏语佛学院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虽然国内佛学院相关的研究资料很少,但现有的有关佛教本身,佛教教育或佛教寺院等相近的资料也会为现代佛学院的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背景资料。对现有藏传佛教寺院及相关佛教建筑进行调研分析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再加上国外相关的资料使得对现代佛学院的研究更加全面更有利。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

33、位论文 1.4 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及概念的界定 1.论文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划定、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及课题研究的方法框架; 2.传统藏传佛教建筑相关理念、历史形成、发展及其与现代社会形势下功能需求的矛盾。 3.现代藏语佛学院概念提出,阐述其与传统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及传统佛学院的不同,并在规划布局,功能配置,建筑形式及细部处理上作出探索性的尝试研究。 4.以国家级重点项目?四川省藏语佛学院为例对现代藏语佛学院建筑进行详细阐述。 5.现代藏语佛学院建筑设计的衡量标准?建筑与佛学精神的交融,本源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结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织。 6.结论?主要是怎样从传统特种文化建

34、筑过渡到满足现代社会功能的现代建筑设计,并在规划布局,功能配置及建筑形式等方面如何在继承本源文化又能与特定地域环境性融合的这样一种方法论的探索性研究。 1.4.1 藏语佛学院 “扎仓”在藏传佛教寺庙中被称为“求知圣殿” 。后来由于佛教文化传播需要大量佛僧人才,于是就把“扎仓”从寺庙中独立出来,成为现在的藏语佛学院。 “扎仓”相当于现代大学里的学院,作为寺院教学组织所在地,是寺院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寺院一般分有多个“扎仓”,每个“扎仓”所学内容侧重点不同,分为密宗学院、显宗学院、医学院等等,内容包含了藏传佛教文化以及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知识。 一般情况下,佛学院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倚庙或傍

35、寺附属型佛学院模式,佛教寺庙中的以教育或培训佛僧的场所大多为这种;第二种是与寺庙或佛教设施联系密切但又独立的佛学院模式,如西藏喇嘛教的母寺?哲蚌寺;第三种即和佛教寺庙没有联系完全独立的佛学院模式,如中国昀早设立的佛学 院?中国佛学院。本文所要重点研究的即为第三种模式的现代藏语佛学院。 1.4.2 现代藏语佛学院 主要是指满足现代社会形势下多元功能的需求。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继承本源文化精髓的同时又与当地气候,文化,环境等因素相融合采用现代设计理论,现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代技术等手段建造的藏语佛学院。 现代藏语佛学院要满足新形势下的功能需求,并成为培养佛僧的教育基地,它是弘扬佛教精神文化

36、培养佛教人才的场所,更是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基石。新的藏语佛学院应表现出开放性,公共性的特点,让更多的人了解藏传佛学思想,走进藏语佛学院进行参观交流学习。现代藏语佛学院应提供图书阅览室,医院,运动场等相关设施。还应重视学院中公共交流空间的设置及绿化林卡的设计,供佛教徒可以自由愉快的交流学习。中国早期藏传佛教建筑相对比较保守,远远不能满足新社会形势下的要求,使佛教给人以浓厚的神秘色彩,让人感觉遥不可及,超脱凡尘。 现代藏语佛学院应满足三大功能:使用功能,精神功能,社会功能。通过分析研究传统藏传佛教建筑去体会其内在精神并通过现代建构方法及现代级地域材料把传统佛教建筑中的精华与现代藏语佛学院这类建筑型

37、制的外在形象完美的结合。 1.4.3 研究内容的界定 本文研究的内容是现代藏语佛学院。藏语佛学院的本源来自藏传佛教寺庙中的“扎仓”,“扎仓”是传统藏传佛教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现代大学中的学院后来慢慢独立出来成为如今的以培养佛僧人才为主要目的的藏语佛学院。 以四川藏语佛学院为研究对象,由于国内现代藏语佛学院的成功建成案例暂时还没有。现代藏语佛学院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建筑类型。所以本文主要以现代藏语佛学院为研究对象,从现代藏语佛学院的选址规划布局、功能配置、空间组织、形式风格和细部设计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将现代藏语佛学院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探索研究。 1.5 课题研究的

38、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读;对文献资料进行广泛的收集整理,研读藏传佛教历史、佛学思想,现代佛教教育、现代佛学院建筑设计,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特点,藏式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现代科技技术与传统宗教建筑的结合等相关书籍、研究专著和论文,昀终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和题目。 2. 实地调研;对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五大藏区现有藏语佛学院,藏传佛教寺庙以及各地现代化的佛教建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拍照、速写记录、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问卷调研等方式收集论文相关资料,通过向规划设计部门与园林管理部门相关人士请教并获得相关图纸资料。总结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借鉴之处,并将其结论成果运用到本课

39、题的研究中。 3. 实验手段;对调研的建筑从视觉感受,空间感受及精神领域等多角度的进行方案性构思,作为研究现代化藏语佛学院的实验手段。 4.比较研究;选取国内外类似地貌及气候条件的相近建筑案例的发展状况,横向空间,功能设置,现代理念,精神象征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5.分析归纳;根据所确定的研究框架和所收集的文献与现场资料,以及实验与比较研究的结果分析归纳,昀后得出结论。 1.5.2 研究框架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源 ,地域, 现代三者间的统一现代佛学院建设状况提出 佛教文化 佛教教育 佛学院 现代藏语佛学院 问的传播 现状 实例调查及定义 建设现状 题现代佛学院的特征与自然环境协调融

40、合;满足功能需求;反映地域特征;体现本源文化特色 共性研究现代佛学院设计理论初探分基本功能组成 空间形态塑造 形式与风格 析问个性研究 题现代藏语佛学院设计的几个研究重点1.藏传佛教建筑文化与地域各因 1.场地环境与建筑选址素交织 2.场地环境与建筑布局2.独特场地环境的形态特征 3.园林式佛学院的情境3.园林式景象空间挖掘与整合四川藏语佛学院背景分析环境分析 用地分析 自然环境 地域文化 当地建筑 用地区划 用地环境评价困难与问题,性质与地位,制定设计原则 总体构思四种功能;巧妙应对自然环境的挑战,与环境得体对话;本源文化与地域文化交织 解决问 研究与整理 题四川藏语佛学院设计研究设计实践

41、设计过程四川藏语佛学院 1.总体布局:选址、布局方式、功能配置 1.思考与探索2.空间形态:空间格局、空间序列 2.比较与推敲 3.功能配置:面积控制,功能流线 3.形式风格:地域性、体量体型4.细部处理:材料、色彩、装饰总结1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藏语佛学院建设现状与分析 2.1 藏语佛学院分布情况 我国在培养佛僧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56年开办了中国佛学院,设有专修科、本科、研究班及研究部,1962年开始增设了藏语佛学系,至“文革”前造就数百名具有相当佛学水平的汉藏僧材,其中多数人成了佛教组织及重要寺庙的骨干。为了适应佛教事业的需要,快出人才,于 1982 年 11 月

42、在南京栖霞山又开办了僧伽培训班, 已有百余名学僧结业。福建、苏州、上海 、成都等地先后也开办了尼众、僧众佛学院。 1987 年 9 月 1 日,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首届学员开学典礼。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就设在北京西黄寺内,西黄寺院殿宇相连,古木参天,就感觉被一种宁静致远的气氛所包围。 藏语系佛学院在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开办或正在筹办中。培养佛教人才的事业正展现出空前兴旺的前景。 2.2 既有藏语佛学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藏语系佛学院在西藏、甘肃、青海、云南等地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经过现场调研在藏语佛学院的建设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由

43、于对现代藏语佛学院这样一种新的建筑类型研究不够深入,修建的风格大多照搬藏式寺庙建筑,没有考虑到适应现代社会形势下功能块的整合及与当地地域文化气候等方面的结合,使得建成后的风格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在场地布局规划,结构选型及材料应用等方面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对周围自然环境也造成了许多无法挽回的破坏。 通过对藏传佛教寺院及已建成的藏语佛学院的调研,作者分析总结后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2.1 盲目建设,忽视佛学院本意 由于佛学院建设工期紧张且此类型的建筑先例凤毛麟角,只能靠设计师对其功能规划,空间形式及施工手段细部处理等方面自己摸索研究,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成功的现代藏语佛学院几乎不可能。

44、只有通过不断的建筑实践,才可以找出一套适合这种类型建筑的设计理论。现代藏语佛学院不应只是满足使用功能的一个佛教场所,它更应该是一个满足精神功能并承载社会功能的载体。现代佛1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院建筑应该具有多元的并可与现代社会形势相适应的功能: 1.象征功能;可作为佛教精神上的一种象征载体,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佛教,并使佛教教育深入人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佛教中来。现代感的现代佛学院在外部形式,内外部空间设置,细部处理等方面都应考虑到其内在的象征意义。 2.实用功能;主要通过3个方面老说明: (1)在总体布局上的实用;一般佛教建筑在总平面布局上呈现纵向的长形布置, 这样的布局在利用土

45、地上比较浪费且在土地资源比较紧张时较难实现,所以现代藏语佛学院应把这种布局模式提取演化,并结合场地环境,因地制宜。藏语佛学院相当于现代大学校园中的学院,受其启发,现代藏语佛学院完全可以借鉴现代大学校园的布局模式,并与传统藏传佛教寺庙的有机布局相结合的全新布局模式。(2)外部空间的实用;传统的藏传佛教建筑往往布局较集中,外部空间已不能满足现代藏语佛学院的要求。现代藏传佛教建筑不应再是封闭内敛,而应该重视对室外空间,广场节点,视线通廊,景观小品等方面的设置,另外在室外对停车场的考虑也尤为重要以满足现代生活中所需。(3)大殿空间的实用;现代佛学院中的大殿其实就应该是现代建筑设施中的多功能厅的角色,以

46、满足现代形式需求。不仅可以用于平常的拜佛修行讲道,而且可举行一些佛事活动等。 3.社会功能;现代佛学院应改变以往封闭的不问凡尘的性格特点而应尽量多地去关注于社会。如在寺院中设置敬老院和托儿所等设施,举行积极的社会活动,对外开放图书室等等。现代佛学院对世人应该是亲切的、应成为基层社区交流活动的公共设施。 2.2.2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中国古代建筑选址非常重视“因地制宜,构图得体”。寺庙建筑由于宗教观念及其气氛的需要,对选址的要求则更为突出。中国的寺庙往往喜欢隐居于风景秀美的山川,“名山”与“古刹”相得益彰,“深山藏古寺”便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若不考虑场地内外的场地地势环境,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则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两个方面。1. 忽视自然环境 忽视自然环境主要体现在建筑因为造型、体量、尺度等问题造成的对场地环12西安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