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战木兰 ——透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8616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公战木兰 ——透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公战木兰 ——透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公战木兰 ——透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公战木兰 ——透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公战木兰 ——透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公战木兰 ——透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公战木兰 ——透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公战木兰透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张龙海摘要: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由于意见分歧而产生摩擦,演变成规模宏大的文化论战。本文首先梳理这场论战的来龙去脉,分析两位作家对美国华裔文学的不同见解和主张,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论战的内容和实质。赵建秀痛恨“白人至上主义”、“种族主义之爱”和“种族主义之恨”,这在种族主义根深蒂固的美国不是没有道理的。他激励华裔群体继续战斗,粉碎白人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种种刻板形象,为争取人人自由平等而奋斗。而汤亭亭的“另类神话”等表明,要在美国取得文化独立,只有继承发扬中国文化,将其与美国文化和华裔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出扎根于东西方文化

2、、反映华裔真实生活的上乘作品,从而打破白人对华人/华裔的“静音”,从另一渠道让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殿堂。关键词:美国华裔作家 赵建秀 汤亭亭 文化论战美国华裔文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特别是二战以来的发展,取得骄人的成绩 ,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作家,如赵建秀(Frank Chin)、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陈耀光(Jeffery Paul Chan)、梁志英(Russell Leong)、黄玉雪(Jade Snow Wong)、谭恩美(Amy Tan)、任碧莲(Gish Jen)等。然而,由于意见分歧,美国华裔作家之间产生摩擦,演变成规模宏大的文化论战。 1974

3、年,赵建秀、陈耀光等亚裔作家、批评家合编的哎呀!美国亚裔作家选读(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American Writers),将黄玉雪,黎锦扬(Chin Yang Lee),林语堂等作家排除在该书之外,因为他们是美国化的华裔作家,致力于传记创作。赵建秀根据作家本人是否“产生美国华裔感性”,将作家分成两类:美国化的华裔作家和美国华裔作家。根据这一标准,作家本人的出生地,即是否出生于美国,并不是很重要。朱路易(Louis Chu)虽然出生在中国,9岁才到美国,他的吃一碗茶(Eat a Bowl of Tea, 1961)却被赵建秀所推崇,因为它描写了早期唐

4、人街畸形的光棍社会,抨击了美国种族主义和排华浪潮。而其他的华裔作家,“通过自传形式,描写了自己身处双重文化之中的经历和感受,叙述了他们认同于美国主流文化的追着。”如李恩富(Lee Yan Phou)的在华的童年(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 1887),刘裔昌Pardee Lowe的虎父虎子(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 1943),黄玉雪的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 1945)等。赵建秀等坚持认为,“自传并非中国的创作形式。”(2)它是西方所特有的,类似于基督教的忏悔。他批评这些自传尽是描写中国的习俗、食

5、物、节日、重男轻女等,属于“食物色情文学”(赵建秀语)。这就是这场文化论战的起因和导火线。赵建秀以剧本创作起家。1970年,大学毕业不久的他参加由洛杉矶的东部、西部演员举办的剧本创作比赛,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他的参赛作品鸡舍华人(The Chickencoop Chinaman)不仅赢得比赛,而且还于1972年在纽约的“美国地方剧院”(American Place Theatre)上演,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 1974年,他的另一剧本龙年(The Year of the Dragon)问世,再次引起轰动。这两部剧本中的人物唐?兰姆(Tam Lum)和 弗雷德?恩(Fred Eng)分别追求理想

6、中的父亲形象和家庭的和睦团圆。唐所期望的阳刚之气的形象和弗雷德所向往的勇敢的个人主义都在关公身上体现出来。赵建秀对关公崇拜有加,认为“对士兵来说,他是战神,对士兵和高傲的索取者来说他是掠夺之神,对舞文弄墨的文人来说,他是文曲星,对于那些在舞台上扮演他的人来说,他是保护神。”(3)因此,“我母亲身上的关公血脉意味着,我的剧本创作就是打战,抛弃一切以获得安宁。”(4)从此,赵建秀与关公结下不解之缘。90年代初期,赵建秀进入小说创作。唐老鸭(Donald Duk, 1991)描述华裔小男孩唐老鸭通过梦境挖掘出那段曾被淹没的历史,重构美国华人/华裔历史。唐老鸭每天晚上都梦见关公在指挥华人修筑铁路,创造

7、出日铺设10英里的记录。甘卡丁之路(Gunga Din Highway, 1994)融合中国神话和美国通俗文化,包括电影,讲述关家父子父亲龙曼?关(Longman Kwan)和儿子尤利西斯?关(Ulysses Kwan)两代人对饰演陈查礼的不同态度,从而讽刺白人对华裔的刻板形象。由于赵建秀的每个作品都有关公,再加上他个人刚正不阿,不屈不挠地与种族主义作斗争,他成为美国华裔文学的捍卫者,成为关公的化身。 1976年,汤亭亭的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和赞扬。作者运用丰富的现象力,融会中美文化,突出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通过拼贴等手法创造出在美国成为家喻户晓的花木

8、兰形象。书中的五位中国女性姑姑、母亲、姨妈、花木兰、蔡炎虽然都生活在同一种文化之中,各人的命运却不相同。无名氏姑妈在丈夫出洋淘金多年时与人私通,怀孕生子,为村民、家人所唾弃,最后以死殉情,以死抗议。软弱的姨妈恪守贤妻良母的妇道,含辛茹苦地把儿女拉扯大,可是到了美国找到丈夫后,却被他所抛弃,以发疯告终。花木兰代父从军,勇敢杀敌,显示出巾帼英雄的气概。母亲虽然孤单一人,却努力求学,朝自己的目标前进,最后到美国和丈夫团圆。蔡炎虽为匈奴所掠,却不忘家乡,通过音乐抒发思乡之情。这些女性的不同命运说明,“只有自己奋发图强,不畏强暴的女性才能找到立足之地。而这正是作者本人的写照。”(5)作者笔下的花木兰不仅

9、冲锋陷阵、杀敌在前,而且还在军中建立家庭,生儿育女,这个美国式的花木兰从此在美国生根发芽,成为汤亭亭的象征。赵建秀和汤亭亭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俩都是1940年出生,只是赵建秀出生在加州的柏克莱,然后移居加州的奥克兰,是第五代华裔,而汤亭亭出生在加州的斯特克顿,是第一代华裔。有趣的是,两人同在1958年进入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英语系,成为班上仅有的“一对”华裔学生。赵建秀的创作才华在大学时代便已显露。他大学时开始为校刊写作,已小有名气。1960年毕业后,在南太平洋铁路公司当铁路扳道工,这一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的素材源泉。1970年,他前往夏威夷从事建筑工作,无意中参加剧本创作比赛,遂以鸡舍华人一举成

10、名。 赵建秀的英雄传统一反对自传赵建秀捍卫美国华裔文学的纯洁性。首先他反对自传或者传记形式的作品。虽然华人/华裔在美国已有150年的历史了,但是,由于十九世纪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和排华浪潮,在美的华人/华裔遭到种族歧视。他们不仅生活困难,只能局限于某些下贱的工种,而且还成为种族主义的直接牺牲品,稍有不慎便会遭到灭顶之灾。因此,早期的华人/华裔三缄其口,以避免祸从口出。再加上早期的华人多以劳工为主,文学创作甚为少见。即使有一些作品发表,也只是描述个人的经历,文化的差异等为主(除水仙花Sui Sin Far1865-1914外)。由于描述的是个人经历,作品中肯定涉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等。这就是为

11、什么这些作品能够找到市场的原因白人读者从中涉猎异国情调,以满足个人的好奇心。赵建秀坚持认为,自传并非中国形式,它是基督教的,源于该教的忏悔。他反对一些作家接受“种族主义之爱”(racist love),进行传记创作,成为模范少数族裔的楷模。首先,汤亭亭和谭恩美等人都是基督教徒。其次,主流文化的出版社只愿意出版美国华裔的自传(当然,还有烹调)。最后,这些华裔的作家完全遵循基督教关于亚洲/中国的刻板形象的规则:在道德上,亚洲/中国完全不同于西方,就象其区域的不同性一样。(6)因此,有些华裔作家急于认同主流文化,发表自己的作品;而主流文化的出版社以利润衡量一切,只出版有市场的作品;加上白人读者为了满

12、足好奇心,喜欢欣赏阅读不同文化的作品,特别是那些带有异国情调的自传。这三方一拍即合,形成美国华裔文学的早期作品多以自传为主,华裔自传抢手脱销的局面。二反对刻板形象1849年,加州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到广东,这令当时饥寒交迫的中国人兴奋不已。他们不顾危险,远渡重洋,前往美洲淘金。而当时的白人也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加州。就这样,双方的工作之争演变成种族主义。由于华工的黄皮肤特别显眼,特别是他们都是刚到美国,没有任何的政治关系,终于成为种族主义的牺牲品。为了掀起更大规模的排华运动,一些别有用心的白人利用东西方的地理差异、不了解彼此文化的特点,刻划一些旨在丑化华工的刻板形象,从而在白人中间制造“黄祸”和“恐黄

13、症”等。赵建秀把种族主义歧视称为“种族主义之恨”(racist hate),把这些刻板形象归纳成三点:首先,所有的黄种人都是过客,他们无意在美洲定居,只是想赚了钱走人,带走美洲的财富,回去中国享受。其次,中国文化是一种厌恶女人的文化,应该消灭。中国男人虽然聪明,但是变态。有的象陈查礼可以皈依成好基督教徒,有的象傅满州一样邪恶变态,无药可治。最后,亚洲/中国文化反对个人主义,主张集体主义,消极被动,神秘诡异,伦理道德观念与西方文化背道而驰。(7)这是西方运用想像力杜撰出来的、强加在华人身上的刻板形象。著名的美国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萨伊德(Edward Said)在东方主义(Orienta

14、lism,1978)中详细描述了东方主义化的过程,强调“东方不是东方”,揭示欧美属性强加于其他非欧美的民族和文化的霸权意识形态。西方利用自己的强权政治,变成法官和陪审员,结果必然导致误现或者再现不足,必然导致一些非真实的叙事。东方主义中的东方是欧美的想像物和创造物,是他们根据普遍性原则,把东方刻板形象化的结果。这种刻板形象无处不在,在白人的主流文化中随处可见,从历史到哲学,从宗教到文学等。赵建秀认为,华裔作家的任务是修正刻板形象,重构华裔历史,创建英雄传统,而不是助纣为虐、加深扩大刻板形象的传播。西方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中国妇女的地位极其低下,三寸金莲、弱不经风,而中国男人没有阳刚之气,厌恶女人,

15、视女人为草芥。汤亭亭女勇士中无名氏姑妈的通奸、怀孕、自杀,和“养女不如养鹅”、“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片断的描写恰好印证这个刻板形象。谭恩美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在中国的遭遇也是这一刻板形象的佐证。赵建秀对此极力反对。“自从容闳、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恩美等以来的美国华裔自传和自传小说作品都是出自基督教徒的华裔之手。他们不仅全盘接受,而且还发展了有关中国文化的刻板形象极端邪恶,对女人极端残酷、极端变态。这样,任何一位有良知的华裔出于道德都要扼杀这种文化。”(8)他认为,早年在美华人缺乏阳刚之气是历史造成的,是美国移民政策禁止华工妻子入美的产物,以致当时的唐人街变成畸形的光棍社会。至于妇女裹脚等问题,那只

16、能是一种特殊性,并非普遍性,否则,汤亭亭的母亲何以出外求学、越洋寻夫?喜福会中的四位母亲如何迈着三寸金莲前往美国?三 反对失真赵建秀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是不能歪曲、改写中国文化。汤亭亭女勇士中的“白虎山”描写一位女孩上山学艺,艺成回家后父母在她后背刻上“报仇雪恨”四个大字,让她不要忘记仇恨。从此,她披挂上阵、东征西讨,而且还在营中与丈夫团聚,生下一子。这个改写来自“木兰替父从军”和“岳母刺字”等故事。赵建秀在“真真假假的亚裔作家都现身吧”一文中不厌其烦地将“木兰辞”的中英文全文引用,指出汤亭亭歪曲这个传说。“木兰辞”是一首儿歌,等同于“伦敦桥在塌陷”,而汤亭亭却把其中的主人公改写成深受中国“邪恶文

17、明”之害的白人至上主义者。这种有失真实的改写让不懂中国文化的读者信以为真,成为以讹传讹。例如,黄哲伦不仅重复使用汤亭亭改写的新花木兰,还进一步描写花木兰家庭的贫困和被屠杀的情形,以凸现中国文化残害女性。“汤亭亭、黄哲伦和谭恩美是第一批大胆从家喻户晓的亚洲文学和历史知识中伪造作品。为了使他们的伪造合法化,他们只得伪造所有美国亚裔的历史和文学。他们争辩说,在美国定居下来并组成美国华人、华裔群体的移民与中国文化失去联系。因此,错误的记忆和崭新的经历构成这些传统故事的新版本。这一历史版本是他们对刻板形象的贡献。”(9)赵建秀和汤亭亭原本是同窗学友,但是,由于对美国华裔文学和文化的不同理解,在女勇士发表

18、后不久,两人便断绝书信往来。1989年,赵建秀发表一本短篇小说集,在结尾的“后记”中戏仿汤亭亭。“戏仿”是一种旨在嘲弄被戏仿对象、具有很强的破坏性的文学手法。“后记”中史密斯?美金写的书是“娇气懦弱的勇士”(Unmanly Warrior)。这个题目一语双关。首先,“女勇士”不是“男勇士”,所以,赵建秀有意使用“unmanly”,与汤亭亭的“woman”对应。其次,赵建秀通过“unmanly”指出,汤亭亭书中的人物,包括她本人,根本就不是什么勇士,而是娇气懦弱、没有男子汉气概的假勇士。赵建秀在后记中塑造一位女作家,她的名字(Meijin)也同样具有双层意义。从广东话来说,女作家名叫“味精”,是

19、一种调味品。换句话说,汤亭亭的作品只是白人读者的调味品而已。这个名字的另一层含义是“美金”。赵建秀讽刺汤亭亭为了金钱出卖灵魂。美金在中国南方出生长大,父母是法国人,在中国开一家洗衣店。她本人信奉法国天主教,在中国发表娇气懦弱的勇士,描写想象中的、被迫女性化的法国祖先。法国人骂她写的不是历史,而是艺术,是她自己想像中的作品。“对于法国人来说,她本人的经历是对法国基本知识的疯狂的、偏执狂的扭曲。”(10)但是,喜欢这本传记的中国读者却认为作者的个人经历完完全全是法国的,这本书成为他们了解法国历史和文化的唯一途径。通过这个短篇,赵建秀别出心裁地讽刺汤亭亭,抨击她的女勇士失真,完全扭曲中国历史和文化,

20、只是迎合白人读者的口味,成为白人文化餐桌上的调味品罢了。 汤亭亭的另类神话一笔战群儒面对赵建秀的种种批评,汤亭亭不置可否,直到1982年才撰文澄清。她在“美国评论员的文化误读”中归纳批评界对她的作品的三大误读。首先,她反对美国读者把她的作品当成“异国情调”、“不可理喻”“神秘的东方色彩”等来阅读。她先肯定读者对她的作品的接受,“但是,很不幸,我怀疑他们大部分无意识地感觉到作品的质量他们表扬错了东西。”(11)汤亭亭列举了许多评论,它们都把女勇士当成茶余饭后打发牙祭、作为满足个人对中国的好奇心罢了。比如,“对西方人来说,再也没有其他人象不可理喻的中国人一样仍然保持其神秘性。”(12)汤亭亭对这些

21、评论感到无可奈何,同时又指出,这是西方人的无知他们把自己的无知当成东方人的不可理喻。“说我们不可理喻、神秘、异国情调等否认了我们的共同人性,因为这说明我们完全有别于正常人,天生就是一个未知数。因此,刻板形象制造者咄咄逼人,捍卫自己的无知。我们也不想被当成不可理喻、异国情调或者神秘。这些看待我们的方式都是错误的。我们根本不想被一个错误的准则来衡量。”(13) 汤亭亭接着指出,评论界另一个令她讨厌的观点是无视她是美国人这一事实。有的评论只涉及女勇士中的中国文化成份,甚至说它是中国作品,有的评论还指出,汤亭亭是个华人妇女,尽管她出生在加州。汤亭亭对此大为不满,说她出生在加州,是个美国妇女,同时也是美

22、国华裔女性,但决不是华人妇女。“我是个美国作家。象其它美国作家一样,我也想要写出伟大的美国小说。女勇士是美国书。但是,许多评论员没有看到这本书的美国性,也没有看到我本人的美国性这一事实。”(14)同时,她还提出要去掉美国华裔之间的连字符,因为“最近,我一直在考虑我们应该去掉Chinese-American之间的连字符,因为这个连字符使得这个词的两边同等重要,好像是连接两个词。Chinese-American看起来似乎有双重国籍,这在当今世界是不可能的。去掉连字符后,Chinese变成形容词,American变成名词,美国华裔是美国人的一种。”(15) 最后,评论界指责女勇士里面的地方色彩,即该

23、书所描写的人物、地点等都局限在旧金山和洛杉矶,似乎早期华人只生活在这两个地方。因此,许多评论侧重书中的东、西(包括东方和西方,美国的东部和西部)冲突,以及事件的典型性等。有的评论甚至说此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代表大多数华人/华裔的实际经历,从而会给美国读者,特别是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产生负面的影响。汤亭亭却认为,人们不能光看这本书是否具有美国华裔的典型性,而是要看它是否具有人类的典型性,即华人/华裔根本没必要对号入座,而白人读者也没必要将书中的各种不同文化区分清楚。“我希望大家都是我的读者?我相信个人想像力的跨时间性和普遍性。这不仅是一本有关家庭的书,或是美国书,或是出自女人之手的书,它是

24、一本世界之书,同时也是我的书。”(16) 二戏仿赵建秀在女勇士出版不久后,赵建秀给汤亭亭写了一封信,表示对该书从体裁到内容的不满。之后,两人就停止书信往来。随着赵建秀对汤亭亭批评的不断尖锐,汤亭亭终于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于1989年在自己的第一本小说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Tripmaster Monkey: His Fake Book)中戏仿赵建秀。汤亭亭笔下的惠特曼?阿新是公认的赵建秀的翻版。他是个文学阿混,耶鲁少壮派诗人,剧作家。引路人孙行者描写这个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的年轻华裔剧作家对属性的迷惘和追寻,最后悟出“美国人”的真正含义。他虽然是第五代华裔,却常常被美国白人当成华人。他们经常

25、问他,“你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你是哪里人?”“你在美国呆了多久?”然后在交谈(当然是用英语)一会儿后,突然问他,“你会讲英语吗?”(17)白人这种愚昧无知、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思想和意识让阿新食不能安,夜不能寝,使他对“我是谁?”产生了怀疑。他虽然毕业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却只能在火车上当朗读员,为乘客解闷;他虽然雄心壮志,致力于剧本创作,但是他的作品却找不到演出剧场,得不到白人读者的认可,最后只能求助于唐人街的会馆,在那里找到自己剧本的演出剧场与观众。这让阿新懂得自己是“美国人”的真正含义自己既不属于美国文化,也不属于中国文化,而是属于一个第三空间,一种介于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美国华裔文化,自

26、己是这个文化群体中的一员。只有和其它群体和平相处,才能求得发展。汤亭亭戏仿赵建秀的另一层意义是把他玩弄于股掌之间,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我拿起一块石头,砸在主人公的头上,抓住他,把他扣在原地。”(18)赵建秀是孙猴子,而汤亭亭是观音。虽然观音大慈大悲,但是必要的时候,她会“拿起一块石头砸在主人公的头上,”让他受点罪,让他知道她的厉害孙猴子本领再大,也斗不过观音。三回击的升级在“文化误读”中,汤亭亭虽然没有提到赵建秀,但是,随着她的地位的提高,她对赵建秀的指责也逐渐升级。1989年,她在谈到戏仿赵建秀时还希望他会宽容大度,会理解这一点。可是,1991年,她在布朗德斯大学(Brandeis Univ

27、ersity)接受名誉博士学位后,唐娜?佩莉(Donna Perry)采访她,谈及她和赵建秀之战是一场“为争取美国亚裔灵魂的文学论战”时,汤亭亭措词激烈。“有一段时间,我只是想,赵建秀干吗不闭嘴,回家去写作呢?他获得文学名誉的唯一途径是攻击我。除此之外,他一无是处。那就是他的职业。他这么做等于毁了他自己的写作生涯,因为他在枉费口舌?我再也不读赵建秀的作品。”(19) 之后,汤亭亭把论战提升到少数族裔男性与女性对立这一高度。赵建秀曾经说,他如果碰到汤亭亭会揍他。汤亭亭虽然对此没有回答,却这么解释,“我们不想回答,因为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小事都会损害他们男性的尊严。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本身已经十分脆弱

28、。”(20)汤亭亭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少数族裔男性的轻蔑与鄙视。在她看来,少数族裔女性优越于男性,“因为,与主流文化的男性相比,少数族裔的男性在成为男子汉的过程中必须经历更多的磨难。”(21)到了1993年,汤亭亭进一步指出,她和赵建秀之间的问题根本不是误会或者分歧,而是单方面的攻击,是赵建秀抨击她,而她自己懒得回答,因为她的回应会提高赵建秀的名声。而且,她还特别提到赵建秀对她的指责中国神话的失真。她认为,神话属于全人类,而继承与发扬神话的最好方式是将其世代相传。因此,她通过误读、误释中国神话,创造出另类神话。其实,我不再看他的书,因为他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争论中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两个

29、。其中之一便是种族的文化和神话。建秀总说神话属于真正的华裔,比如说他自己,不属于白人。我的感觉是,如果有人去书店买我的书,他们就买了那些神话。他们可以通过阅读而拥有中国的伟大神话。神话长存的唯一方式是我们将其世代相传。他也一直强调,神话有一个真正的文本,包括木兰辞。我现在明白神话不是通过文本流传,而是通过口头。你每次讲的故事或者听的故事都不一样。因此神话没有一层不变的权威版本。许许多多的权威版本都是因人而异。(22)赵建秀与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实质上已经超越个人界限,成为整个族裔所共同关注的焦点。赵建秀痛恨“白人至上主义”、“种族主义之爱”和“种族主义之恨”,这在种族主义根深蒂固的美国不是没有

30、道理的。他激励华裔群体继续战斗,粉碎白人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种种刻板形象,为争取人人自由平等而奋斗。而汤亭亭的“另类神话”等表明,要在美国取得文化独立,只有继承发扬中国文化,将其与美国文化和华裔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出扎根于东西方文化、反映华裔真实生活的上乘作品,从而打破白人对华人/华裔的“静音”,从另一渠道让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殿堂。因此,这场争论似乎很有必要,而且又很及时。它不仅敦促争论双方为实现各自的目标而奋斗,而且还让一些白人评论家、读者等积极参与讨论,扩大影响,从而使得美国华裔文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注释:(1)(5) 张龙海,“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外国文学动态,1999年,

31、第二期,第5页,第6页。(2)(6)(7)(8)(9) Frank Chin, eds., The Big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 Merdian, 1991, p.11, p.8, p.9, p.11, p.3.(3)(4) Frank Chin, The Chickencoop Chinaman and The Year of the Drag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1

32、, p., p. .(10) Frank Chin, The Chinaman Pacific & Frisco R.R. Co., Minneapolis: Coffee House Press, 1988, p.(11)(12)(13)(14)(15)(16) Maxine Hong Kingston, “Cultural Mis-readings by American Reviewers,” Critical Essays on Maxine Hong Kingston, New York: G.K. Hall & Co., 1998, p.95, p.96, p.96, p.97, p.99, p.103.(17) Maxine Hong Kingston, Tripmaster Monkey: His Fake Book,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1989, p.317.(18)(19)(20)(21)(22) Paul Skenazy, eds., Conversations with Maxine Hong Kingston,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8, p.88, p.183, p.184, p.184, p.2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