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苍凉中的希冀.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913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苍凉中的希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苍凉中的希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苍凉中的希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苍凉中的希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苍凉中的希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苍凉中的希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苍凉中的希冀.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品苍凉中的希冀陇东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 李宏彦(庄浪县朱店镇人民政府)【摘 要】:张爱玲和她的文学作品,给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幅苍凉、凄婉的末世人生画卷。在她的小说集传奇中,她以女性独有的感触和才情精准地表现了末世王朝的那种颓废、没落的特征。并以反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姿态,以苍凉犀利的“审丑”视角,以男女婚恋关系为切入点,在精心营造的苍凉背景下,演绎了普通的、软弱的平凡人在时代转折之际古旧的封闭的没落的人性“记忆”,反应了普通的永恒的苍凉的悲剧人生。在她如此精美的文学作品之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作家张爱玲融入其中的传奇人生,并且以一种欲吐欲隐的口吻表达一种对现实、人生、人性的希冀

2、。【关键词】:(张爱玲;传奇人生;苍凉;人生的希冀)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Full of hopeAbstract: Eileen Changs literary composition aims at depicting the desolate existence of people living in the end of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leaving a unique mark on 20th centurys Chinese literature. In her legend, a collection of

3、novelettes and short stories, she manages to describe the decadence of the era with great precision. The success in large part is owed to her great talents and congenital sensitivity. Chang stands against both heroism and romanticism in her writing. Instead, she writes from a perspective of “appreci

4、ating the ugly”. By writing about love affairs of different types, Chang discusses the decadent humanity of normal people in details against the gloomy background of that era, thus bringing the tragic reality of life into light. Between her lines, readers can also catch a glimpse of the writers own

5、legendary life and her expectation for reality,life and humanity which is obliquely expressed in her works. Key words: Eileen Chalegendary life desolation expectation for life 张爱玲女士在她的小说集传奇扉页上的题词所写:“署名叫传奇,目地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面寻找传奇。”其实张爱玲女士的人生之路更应该用“传奇”来形容,或者说张爱玲女士的人生故事本身就是一部 “传奇”人生之路。了解了一位作家的人生之路才会更容

6、易的了解作家的作品,读者才会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的。并且,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本身就是一本书,只是张爱玲用她另类的笔触写了出来而已。张爱玲的传奇家世,多舛路途,执着凄婉的情路和晚年异国孤寂生活会让我们更加的了解和体会作品的深度,体味和感悟人生。、 张爱玲的传奇人生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麦根路(今太丰路),取名张瑛,祖籍河北丰润。1922年迁居天津老宅,张爱玲的父亲张延众是清末“清流派” 著名灵魂人物张佩伦的儿子,而祖母李菊藕,更是声势直动朝廷的李鸿章的女儿。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亦是清末南京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孙女。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是新式女性。3岁时随父母生活在天津的爱玲就开始

7、爬在母亲床上跟着父亲背诵唐诗了。 张延众在如此显赫的官宦世家中荣享富贵,却毫无长进,过着遗少的荒淫生活,鸦片、吗啡、赌博、狎妓纳妾、无所不为。身为新女性的一分子的黄逸梵和姑姑张茂渊因不满张庭众的堕落及其传统大男人沙文主义思想的生活态度,曾一起共赴法国留学,后来更是双双一起搬离张家。1930年,爱玲十岁的时候,留学回国的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的一样硬把她送走了。因为已经有相当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书的时候,因为“张瑛”两个字嗡嗡的不响亮,母亲想给她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把英文字胡乱译两个字罢

8、”,“ailing”这个词描述了她当时的心情,意为烦恼。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张爱玲在心也正名乎中开宗明义说道:“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母亲坚决把她送学校就读的记忆,这童年的成长记忆,肯定是刻骨铭心的。后来父母协议离婚,父亲再娶,母亲再次出洋,张爱玲曾这样记叙过母亲去法国时的情景:“于是眼泪来了,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1。1931年秋,入上海圣玛丽利亚女子中学,住校,很少回家,时有习作刊载于学校的校刊凤藻上,并不时有读书评论文章见于校外的国光年报刊杂志。1937年春天毕业,母亲再次回国,向父

9、亲提出留学要求,遭拒绝,后母借此与张爱玲冲突,父亲发威将爱玲禁闭在家中,生了沉重的痢疾,几乎丧命,姑姑奉劝也被父亲打伤,后在奶妈的帮助下逃到母亲家中,不久弟弟也跟着逃出来,被母亲劝回。1938年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因战事未能前往。1939年秋,改入省港大学中文系。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未能毕业。后插班上海圣约翰大学,11月因写作辍学,开始为泰晤士报和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 1943-1944是注定张爱玲丰收的两个年份。1943年,她在周瘦娟主编的紫罗兰发表了 沉香屑 第一炉香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她创作和发表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小说和散文,在1944年,8月和

10、9月分别结集为传奇和流言出版。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时侯,张爱玲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七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的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实安静。”前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后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就这样,他们的爱情有了一个踏实安稳的关系夫妻。1944年年底,时局明显变动,胡兰成开始

11、东躲西藏,却在所过之处处处留情,张爱玲千里追寻却终究没能挽回这段感情。张爱玲曾对胡兰成说:“我将是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张爱玲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要拜胡兰成所赐吧!1944-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1956年在美国与左派作家赖雅相识,同年结婚,1967年赖雅逝世。 1995年9月8日,被发现逝世于洛杉矶公寓,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员节日“中秋节”,享年75岁,9日林式同遵照张爱玲遗愿,将

12、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76岁冥诞时骨灰由林式同、张错、张绍迁、许媛翔等生前好友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二 、说不尽的苍凉 张爱玲的小说每篇都像是在叙述一个“家世性”的故事。在末世王朝的苍凉中,每一个家庭中的男女都在挣扎呻吟,混乱的情欲在错综的盘绕,纠结。在钱、权、利、欲的漩涡中,食色男女一个个都在无望的的寻找着救命的稻草。在此情此景中更把人性之中的欲望,贪婪,浮华,扭曲暴露无遗,更加昭示了一种变态的恶毒。张爱玲的笔触不仅刻录了一个个活活生生的场景,更像是一盏明灯把她笔下每个人的人性照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种人性既不是鲁讯式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弱国子民的麻木不仁孱弱愚昧,更不

13、是冰心女士笔下的温婉可人宽厚博爱。 张爱玲小说的魅力还来源于富有传奇性的故事以及弥漫其中的梦魇般的氛围,她的笔端流溢而出的文字似梦呓如幻境,诱你走入一个神奇而虚幻的世界,跟随她犀利的笔触,独特的话语。我们遭遇到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等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从她们身上我们能切身感受到当时生活的没落和乱世的苍凉,惊悚于故事人物传达出来的人性的丑恶,生命的无常,欲望的疯狂。读者可以抽身逃离这种苍凉的故事文本,但她们梦魇般的经历却像一双魔掌般牵扯着你,使你刻骨难忘。(一)独特的“苍凉”意蕴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都不乏苍凉意蕴:有勇士荆轲似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那种于雄浑壮美的意蕴中渗

14、透出来的崇高悲剧意蕴的苍凉:有楚霸王项羽似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那种站在烈风中別姬之痛,英雄无路的悲情美中渗透出来的喟世叹息的悲凉意蕴;有马致远似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饱含着无比深厚的眷恋之情的苍凉意蕴;更有谭嗣同似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雄壮,有气魄,无畏牺牲和奉献自我,坚持信仰之中渗透出来的坦然的苍凉.纵观这许多的苍凉意蕴,背后总隐含着一种雄浑阔达的背景。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鲁迅先生的也用他的笔演绎了他所认识的“苍凉”人生。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一类如孔乙己、陈士成、祥林嫂、闰土乃至阿Q等,他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

15、的弱者,遭遇是不幸的,不幸的根源来自社会的黑暗,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他们的命运令人怜悯;另一类如狂人、夏榆、子君、吕纬甫和魏连末等,他们是社会的反叛者,出于黑暗势力的强大和民众的不觉悟,他们的反抗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他们的命运是可悲的。鲁迅小说中还突出表现了另一类人,那就是广大精神麻木的民众,他们对自己悲惨的处境无动于衷,甚至想做奴隶而不得,在英勇就义的革命者面前他们只是麻木的看客,这使鲁迅的许多小说笼罩着巨大的悲哀。由此也构成了鲁迅小说的“苍凉”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作为伟大思想家的鲁迅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 然而,张爱玲传奇之中的“苍凉”意蕴既缺少传统意义上的雄浑悲壮,也没有鲁迅先生的“哀

16、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天悯人情怀,而是加重了女性的阴柔的“凉”的感觉一种透彻心肺深入骨髓的“苍凉”。为了凸现这种“苍凉”她在作品中大量使用色彩话语,用玄妙绚丽的色彩铺展人生画面。“灰色”是令人抑郁和悲哀的色调,它是艳丽色彩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相反性质的非彩色色调,这本身就有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伤。翻开张爱玲的作品,你会发现,一切都笼罩在一层“灰蒙蒙”的迷雾之下:金锁记中弥漫在人物头顶的是毫无生气的“墨灰的天”,倾城之恋中白流苏连声音也被灰色吞噬了,变的“灰暗而轻飘,像断断续续的灰尘吊子”。就连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理想人物振保也难逃此劫,“灰赭色流线型的大屋”,“像大的不可想象的火车,正

17、冲着它轰隆隆开过来,遮得日月无光”。在张爱玲眼中,它所写的时代就像这巨大灰暗的火车,它肆无忌惮地席卷生命中脆弱的光彩,无情的将一切涂抹成“灰色”,于是那个时代只剩下一层灰影,还有与世隔绝的大孤独、大悲凉。张爱玲在色彩的搭配选择上也用到了大量的彩色色调,但情感趋向却不同于其他作家。这些亮色在她的笔下却变了味,成了“丑”的强化物。如花凋中写道:“郑夫人对于选择女婿很感兴趣。那是她死灰的生命中的一星微红的炭火。”在这里这缕“微红”给读者带来的不是片刻的温情,而是对苍白人生的戏谑,带有嘲讽和调侃的意味。又如心经中对于许小寒的描写:“薄薄的红嘴唇,微微下垂,有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这点“令人不安”的

18、异样的“红色”仿佛暗示着这段畸形父女恋的“苍凉”的悲戚。张爱玲的小说中始终笼罩着浓重的悲凉气氛,这种悲凉深刻的表现出了人情的冷漠,人扭的曲格,人性的沦丧和人生的空虚。正如沉香屑 第二炉香中所说的:“都是人的故事,可是没有人的气味”。张爱玲把尘世的喧嚣恼人,人生的惨伤沉落,生命的琐屑卑微化成一阵阵失落感,荒诞感,苍凉感,娓娓道来。走进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像走进“那颤巍巍的白房子,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很有点像古代的皇陵(沉香屑 第一炉香)”,“睁着眼睛走进鬼气森森的世界(沉香屑 第一炉香).让你切身感受着生活的没落和人生的悲凉。这梦魇般的苍凉,这末世人生的荒凉,这人性的彻骨的阴森的“凉”使人刻骨难忘

19、!(二)最爱的苍凉意象 张爱玲的传奇世界里表现的是一种毁灭,是一种自戕。七巧、长白、长安之类人格的毁灭,不过是为一种腐朽的末世世界的殉葬。而佟振保、罗杰先生之辈人格的退婴,萎缩则是这种末世中翻起的几朵小小的浪花。七巧打翻了玻璃杯酸梅汤淋淋漓漓溅了季泽一身,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在寂寂的一刹那间有如此长久的感觉,是因为七巧期待的太久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代女性期待的太久,期待的对象像酸梅汤一样,想着解渴,想着慰藉,却始终抓不到手中,感觉不到真切,看着流去,期待的主体在焦虑中由人变鬼。月亮阴晴圆缺,故事周而复始,这种种意象让人倍感苍凉。 在传奇

20、增订本印刊时,张爱玲曾对封面设计做了如下说明:“借用了晚清的一张时装仕女图,画着个女人幽幽地在那里弄骨牌,傍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仿佛是晚餐后家常的一幕,可是栏杆外,很突兀地,有个比例不对的人形,像鬼魂出现似的,那是现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望里窥视。如果这个画面里意象使人感到不安的地方那也是我希望造成的气氛。”这就是张爱玲小说的另一个鲜明夺目的特点了,用一种压迫的与原有的宁静和谐形成破坏的很突兀的意象来袭扰传奇中的故事,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更促就一种苍凉的氛围,确实是妙不可言的,这另外又加强了作品的寓意。在张爱玲的文字中我们能找到很多这样巧妙的意象,但属于张爱玲最爱的意象,应该说是月亮、墙和镜子

21、了。 小说金锁记是以月亮始,以月亮终的。月亮作为中国传统意象,已经被用滥,而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月亮具有了非常强的结构作用,不同月亮意象的书写也各有不同:“年轻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的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2这是小说的开端,以月亮来写时光流转,并无新意,但将“三十年前的月亮”转成“朵云轩信笺上的泪珠”,调得“陈旧而模糊”,这样的意象显然带上了岁月的沧桑感。它已经奠定了小说基本的调子:苍凉。“天就快要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底一点

22、,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下去了。”3月亮沉下起了,而七巧的故事开始了。但开始也就预示了结局。“.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生透出街灯淡淡的学校圆月” 4这是七巧的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已经决定牺牲自己的幸福,离开学校,而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这里的月亮意象有种诗意的苍凉。“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的从云朵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 5。这是在长白娶妻之后,七巧不许儿子回房,母子两人一边抽鸦片,一边议论着东邻西舍乃

23、至长白妻的隐私。“狰狞”与怪诞的月亮意象,与七巧变态的心理是同质的。同时,这个月亮的意象更具荒诞性,更具寓意感。七巧与儿子议论的竟是儿子夫妻的隐私,这种变态的“狰狞”,可怖的让人毛骨悚然,而又把七巧的黄金枷锁诠释的深彻苍凉。“今晚上的月亮比那一天的都好,像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 6,“.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却的尸身的颜色” 7。这是长白的妻子寿芝的绝望,她生活在一个疯狂的世界里,“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月亮却好的“反常”,像一个令人窒息的白太阳。但这太阳却绝无温暖,

24、绝无光芒,却是刺眼的,恐怖的“尸身”的“白”。这样荒诞的月亮意象充分表达出寿芝的恐怖之感,让人感到惊悚与绝望。 变幻多端的月亮的苍凉意象是张爱玲的所爱,除了金锁记中用众多的月亮意象描摹主体,体现苍凉外,在倾城之恋中有:“眼泪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在沉香屑 第二炉香中有:“大半个月亮,不规则的圆形,如同冰破处的银灿灿的一汪水。”在这许多苍凉的月亮的意象之外,张爱玲同时还喜欢墙和镜子的苍凉意象。 “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

25、睛看时,翠竹帘子易褪色了,金绿山水换了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8这是七巧在姜公馆的煎熬,人生中最美丽,青春,饱满的十年在煎熬中煎熬了。十年的人生煎熬张爱玲只通过一面镜子轻轻巧巧的揭过去了。可十年,七巧情欲和生命挣扎的十年该是怎样的痛苦和悲凉呢?张爱玲用一面镜子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沉思的空间,而人生的一眨眼的十年更像一场梦,一个十年,两个十年,三个十年,以致到最后七巧“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 9。“流苏突然叫了一声,掩住自己的眼睛,跌跌冲冲往楼上爬,往楼上爬.上了楼,到了自己的屋子里,她开了灯,扑

26、在穿衣镜上,端详自己.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那音乐便戛然而止了” 10。这是倾城之恋中关于白流苏照镜子的一段,虽然这里的镜子不含有什么具体意象,可借助镜子白流苏完成了一次蜕变,在白公馆的煎熬中又一个女性“阴阴的”沉下去了。是冷落了的亲情的逼迫,是金钱和利益的压碾,是可悲而可笑的道德的失落,而人性的异化让人感到“阴阴的”凉。除此,张爱玲传奇中墙的意象,尤其是倾城之恋中墙的意象也给人深刻的记忆。 “桥那边是山,桥这边是一堵灰砖切成的墙壁,拦住了这边的山,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靠在墙上. 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11也

27、许有些读者感觉这面墙像是张爱玲为范柳原和白流苏的高级调情铺设的一面衬景而已,可是如果仔细的读完了倾城之恋再细细的品读一下,可以感觉出一种苍凉,一种从范柳原心底流出的,从末世的时代流出的,从白流苏悲惨的不得不注定要作情妇而流出的凄凉。在倾城之恋中多处提到了“墙”。“指尖贴在墙上,一帖一个绿迹子.哦.她笑了,索性在哪蒲公英黄的粉墙上打了一个鲜明的绿手印。”12 “到后来一间敞厅打得千疮百孔,墙也塌了一面,逃无可逃了,只得坐下来,听天由命” 13,“她确实知道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切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 14。这一面面的墙在见证着历史,公证着白范两人苍凉的恋情,而墙是成全不了他们的。“香港的

28、陷落了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城市倾覆了。”15像是白流苏的自语又像是张爱玲的自语,如此爱情,如此社会怎能不叫人感到怅惘和苍凉呢?(三)苍凉与生平 在许多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我们会发现没有哪两部经典是有同样的尺度和意义的,只是有许多作家会在他们的作品中坚持一种特色和审美的意象的。如巴金的小说对家庭题材情有独钟,因此叛逆者和忍耐者就成为巴金小说的两组形象。老舍就擅长于市民生活的解读,笔调幽默风趣,意蕴含蓄而深刻。而对于张爱玲呢?“苍凉”就构成了她一生创作的思想底色和感情基调,张爱玲的小说中到处都弥漫着凄惨的味道,她绮丽华靡的语言

29、沉淀的是永远的苍凉,这就是每部经典文学作品中饱含的一种价值,也是其成为经典的一个基点。但每个作家的这种独特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在一定的人生经历中感悟,领会或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一点点的积累和实践的来的,而每个作家的人生经历是不同的,感悟和积累是不同的,所以造就了没有雷同的经典。我们知道巴金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地主家庭,因为从小失去父母,在家庭中受到他房长辈的欺压,所以能真切地感受到家庭专制对年轻人身心的摧残,对社会生一切压制人性发展的专制制度的深恶痛绝,所以他的小说多无情的揭露控诉和深沉的谴责批判。同样,作为没落的北京市底层生活的旗人,老舍也熟悉他的周围,他的那种北京市民的调侃式的语言也是从“京味

30、文化”中生活出来的。同样,张爱玲作品中的“苍凉”的情感基调与她的人生经历也是息息相关的,并且理顺这种关系更有利于对她小说的角度赏析。 在前文中简单的介绍了张爱玲的一生。由此可以知道张爱玲的家庭是缺乏温暖的,因为父母的不和,母亲去了法国。在私语中可以看到:“眼泪来了,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父母的争吵是在幼小的张爱玲心中种下的一根毒草,不然不会生出:“喜欢鸦片的云雾,雾一样的阳光”了。生存在“张公馆”中的张爱玲痛恨着她的生活环境也熟悉她生活的环境,而且本身在这末世的“小堡”里产生的也是末世的情景,末世的人情。同样,在这种环境里培养了张爱玲早熟、敏感、聪慧、孤僻、冷漠的性格特质,导致了张

31、爱玲对于挖掘人性黑暗面的极大兴趣。 作为遗少的张延众的生活越来越堕落了,离婚的母亲与姑姑一同搬出去了,父亲再娶,张爱玲与弟弟的生活也渐渐的不好过起来,张爱玲在童言无忌中回忆了一个少女誓言复仇的故事:在饭桌之上,为了一点小事,我父亲打了他(弟弟)一个嘴巴子,我大大的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来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我丢下了碗冲到了隔壁的浴室里去,闩上了门,无声地抽噎着,我立在镜子前面,看我自己的掣动的脸。看到眼泪滔滔的流下来,像电影里的特写。我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这个故事使我们想起了聂传庆,那被父亲打聋的耳朵,变态的心理

32、,畸形的情欲幻想了。张爱玲的这种痛彻心扉的“苍凉”正是源于自己亲身体验的生活环境。另外,在私语中还写道:“父亲的房里永远是下午,在哪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我前进的一方面我有海阔天空的计划,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有一个时期我想学卡通影片,尽量把中国画的作风介绍到美国去。我要比林语堂还要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不管说这是一种上进的思想,或说是一种偏激的思想,但多半的原因也是拜那个“觉得沉下去”的家所赐吧! 张爱玲的性格中积聚了一大堆的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

33、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于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一堆的矛盾,苍凉的一生。在细细的体味之下,不难发现张爱玲作品中透骨的“苍凉”可以说是张爱玲从“苍凉”的生活中带进去的。受后母的虐待,父亲的拳足交加以及扬言要用枪打死的威胁,后来的监禁,得严重的痢疾无人照顾差一点死掉等等这些生存、人情的“凄凉”沉淀到了

34、张爱玲的血液之中了。所以张爱玲的作品中的“苍凉”也应该是自己凄凉人生的写照了。三、 张爱玲沉淀人性之后的希冀 张爱玲的作品穿透了历史的宥锢,在现今的读者眼中依然熠熠生辉。许多学者在以不计其数书的文字论述着张爱玲的“苍凉”,难道仅一个“苍凉”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吗? 胡兰成在论张爱玲文中这样写道:“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寻求着。和鲁迅不同的地方是,鲁迅经过几十年来的几次革命和反动,他的寻求是战场上受伤的卫士的呼唤,张爱玲则是一枝新生的苗,寻求着阳光与空气,看来似乎稚弱的,但因为没有受过摧残,所以没一点病态,在长长的严冬之后,春天的消息在萌动,这样的苗带给了人间健康与明朗的,不可摧毁的生命力。”一

35、些学者认为此文是捧场出生的胡兰成的“ 噱头主义”,并且两人正在热恋,生发于情而难免辞藻华丽,甚至有伤真切。但是既然是热恋中的人真诚率真和灵犀相通之处,故所发之言,可能正好揭示了对方的某些特点。并且作为当事人,又是评论者,这双重身份可以使胡兰成由此获得远比别人更多地进入张爱玲文学世界的机会。我们可以看看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一方面她在“杀父”。张爱玲对父亲的不满,怨恨和讽刺,在她的书写中被转移到文本中,以一个创造者,发言者和主宰者的身份对父亲和代表父权体制的父亲展开攻,她笔下的父亲(男人形象),是软弱的病痨,没有多大的发言权,只是以一个衬角来到了,我们面前,并且让人讨厌憎恨。二是对人性的关注:女性生

36、存的艰难。张爱玲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对那种新旧时代交叠下的女性命运极为关注,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真切的传达出她对人性的特殊感悟以及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在她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她对“人”尤其是“女人”的极尽笔墨的刻琢。然而她的刻琢展现的并不是美丽,而是丑恶,她在涤荡、漂白、沉淀着人性,在小说中一次次的组建和解构着人性。她以她稚弱的,寻求着阳光与空气的,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另类,终于把血肉混杂,人性丑恶的餐盘端给了读者,在这沉淀了人性的餐盘中,我们读到了她的寻求:真实的苦难,不逃避现实的卑微、猥琐。从这方面考虑,我们会从另一个方面了解张爱玲文学作品具有极大魅力的另一个基点了。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写到

37、的:“对于普通人的错误弱点,张爱玲有极大的容忍。她从不拉起清教徒的长脸来责人为善,她的同情心是无所不己的。一般讽刺作家看见世界上的人不肯正正当当老老实实的做人,激于义愤,所以笔下刻薄。可是中国近代一些政治兴趣过于浓厚的讽刺作家,对于道德问题并无充分的认识,他们的讽刺只是歇斯底里式的发泄一股怨气而已。张爱玲并不标榜什么主义,可是这并不是说她的道德观念较那些教条派作家为弱,她深深知道人总是人,一切虚张声势的姿态总归无用。她所记录下来的小人物,不可避免的做些有失高贵的事情;这些小故事读来叫人悲伤,不是得使人对道德问题加以思索。”不得不说夏志清教授以平静的公正的态度对张爱玲的论著是卓尔不群不同凡响的。

38、尽管张爱玲的文中确有着讽刺,尽管张爱玲运用时不能不语带讥诮,笔含鄙意,但却仍然掩饰不住她作品中流露出的温和的暖色,这种暖色因持久的的散发而造成的讽刺只是一种微温的讽刺,这种讽刺不属于鲁迅的尖酸刻薄,也不属于钱钟书的张牙舞爪。在张爱玲这里,讽刺具有了双重作用:一方面用它去嘲笑乃至否定人生中那些不合理的人与事,另外一方面有用它去表达作家对人生的充满同情的温和的关爱之情。张爱玲创作中讽刺创作技巧的设计根本上体现着张爱玲的人生态度,她用一种讽刺的眼光看人生。她所讽刺的对象不是一人一事,而是整个人类。张爱玲的的充满同情的讽刺不仅出现在某个作品的局部,也不仅在某种题材上有突出的表现,也不是对某类人物的评价

39、,而是作为创作精神存在的。并且由于她的讽刺融汇于她的整个艺术生命之中,使她的艺术生命丰富而有活力。在面对一个死气沉沉的人生现实时她会用讽刺为矛戟,划开人生现实的假面具,挑明人生现实的真相,使人生回到本真状态,成为无蔽的存在。她的这种与悲悯不可分的同情的讽刺是抽打人生的软鞭,期望的是人类意识的的自我清醒,绝非大声断喝那样,令人类在惊栗中失魂落魄而不知思索。我曾问自己,读金锁记,曹七巧是那么的残酷,但为什么恨不起来呢?我想原因当然是张爱玲所创作的曹七巧,虽然用黄金的枷锁劈杀了好几个人,但她之所以如此,那是事出有因的。大姑娘是的曹七巧是原始,美丽无恶的。她的打情骂俏、青春泼辣充满了生机,朝气勃勃。后

40、来的七巧乖戾丑恶,凶狠变态。其实,不是她的情欲造成的,而是她的正常的情欲遭到了社会的压抑产生畸变造成的。若骂七巧太残酷,还不如骂社会太残酷。张爱玲对金锁记的描写不是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杀人,引向坠落。恰恰相反的是它将我们引向了深层的思索,引向了人之所以如此的追问,引向了人性的探寻与维护。静静的品读张爱玲的作品,在看看胡兰成的论张爱玲,想想当时的时代背景。张爱玲确如“一株新生的幼苗,寻求着阳光和空气”。在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抗战文艺声势高涨,而张爱玲却在关注着人性,用平实恬静但严峻的笔触剥落着人性的外壳。她把生活,金钱,利欲一层层的揭去。在此过程中难免疼痛,难免鲜血淋淋,难免鬼气森森,难免让人厌恶作

41、呕。但剥去外壳后沉淀下来的人性却让人记忆,让人了解,让人反思,让人抉择。这也正是张爱玲的美好的心灵的所在了。虽然张爱玲让自己的同胞们正视自己的处境的方式有点残忍,而最后也没有指出一条道路来,但是这种善良是我们应该尊敬的,她沉淀的道德和人性问题依然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在浮华的背后,沉却自己的思想,穿透历史的尘埃,我们还可以看见张爱玲那种对现实人性的深切希冀的眼神。参考文献:1 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14卷)M 合肥.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2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3 张爱玲.传奇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4 刘泽杰.想象张爱玲: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5 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 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