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中西文化在现代都市融合的结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9419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爱玲:中西文化在现代都市融合的结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张爱玲:中西文化在现代都市融合的结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张爱玲:中西文化在现代都市融合的结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张爱玲:中西文化在现代都市融合的结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张爱玲:中西文化在现代都市融合的结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爱玲:中西文化在现代都市融合的结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爱玲:中西文化在现代都市融合的结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张爱玲:中西文化在现代都市融合的结晶胡兰成曾经说过一句让我改变对他的印象的话: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他毕竟是了解张爱玲最深的人,我此后再也没有发现一句比他所说的更能概括张爱玲的话。我欣赏这句话,张爱玲是独一无二的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是最后一代贵族,又是最先一代现代者;她的作品同样也是独一无二的,既华美又悲哀,既富丽又苍凉,既雅致又通俗,既古典又现代,可以说是新与旧完全的和谐和统一。传统小说的笔调格式与现代小说的思想内容,抑或说东方的固有文化传统与西方的现代文明的碰撞交错,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基本特色。张爱玲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1921年)生于上海租界。作为官宦之家的历史虽然已经走

2、向没落,但是作为诗书世家的传统却为她成为独特的作家提供了基础。父亲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尽管不肖,但是却具有深厚的国学底子,母亲却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女性,长期旅居国外。父母文化修养的大相径庭使这个昔日的“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始终弥漫着一种独特的生活氛围既有“奇异的西方文化的鲜活”,又有“东方文化中厚沉沉的鸦片”。可以说,张爱玲是在西方现代文明和中国旧贵族旧传统同时的耳濡目染中逐渐成长的。东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使得张爱玲的生活充满了危机,父母不合,并不幸福的家庭生活使她出奇的早熟,整个少女生涯充满了阴沉、自卑、忧郁,而她中学毕业那年因参加母亲支持的留学会考被父亲毒打并禁闭达半年之久,染上严重的

3、痢疾差点丧命,千方百计逃离父亲家里才得以幸免,这件事情对于张爱玲的一生更是影响重大。当时上海战火弥漫,她独自一个人惶恐地体验着个体生命生死存亡的危机,在自家楼板上看到的蓝色的月光也透出“静静的杀机”。她过早的经历了乱世,独自走过成长的坎坷和生命的黯淡,体味了命运的肃杀之气,因此她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有一种过于深刻的冷漠,有一种令人震惊的过于深邃的早熟。她18岁在天才梦里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便体现了那种寒彻心扉的末世感,这是她对这个所谓走向现代的世界的最为直觉的认识,也是最为准确的认识。在谈论自己时她说:“我很少有正义感。我不愿意看见什么,就有本事看不见”。香港战争的恐怖,人类自

4、身兽性的暴力不仅使她变得自私冷漠,也使她对人类文明悲观绝望:“人类的文明努力要想跳出单纯的兽性生活的圈子,几千年来的努力竟是枉费精神吗?事实是如此。”张爱玲生于乱世长于乱世,在她的两个主要生长地上海和香港,历史和命运将超常的生命之重都交给了张爱玲,使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感受到一种孤独、空虚和荒凉。“荒凉”成为她人生的核心意识。 张爱玲自小深切的感受到了封建旧传统的压迫和西方文化的吸引,因此当她逃离父亲的家,奔向母亲的家这一象征性的事件发生以后,她的人生其实已经完全改变,她以优异的成绩到香港求学,在解放后,又最终离开了她不能忍受的政治空气来到了美国,从这些事件都不难发现英美思想空气对于她精

5、神世界的有意无意的浸染。而她基于自身所经历的生存危机、精神危机而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采取主动认同的态度,以西方现代主义者的眼光看取社会人生。张爱玲心理分析小说的成功既与“五四”以来弗洛伊德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关,也与许多西方作家对她的影响有关。在其文学创作中,以诗经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和以圣经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共同构成其潜文本。后者经她的创造性转化和与东方传统的奇特混融,形成张爱玲式的独特的现代主义美学特征。张爱玲小说的现代主义美学特征在思想内容上有着丰富的表现,首先便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问。作为贵族后裔,张爱玲敏感的感觉到能给她带来精神皈依的那个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缺少爱和精神均衡的现时世事将她

6、敏感多疑的心灵的思考牵引到“生命的存在意义”这一问题上。在霸王别姬中,她借助一个古代故事给予人们一种现代生活启示。虞姬常怀疑“她这样生存在世界上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故事里从历史传统凝结而来的“女人是月亮”的生存意义遭到彻底的否定。虞姬也在拔剑自刎的一刻,才具有了作为“人”而存在的耀眼的光华。作品充分表现了追问个体生命价值的动机。其次,在于揭示现代社会中普通人种种病态的生存方式,体现了对现代文明的深刻怀疑。张爱玲本人的生存体验,这也促使她对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进行关注。宋家宏在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中指出,揭示“在不可避免的时代没落中人的生存状态”是张爱玲前期作品的基本主题。其作品所揭示的现代

7、人的“心理生存状态”主要是孤独、压抑、扭曲、不安和丧失自我的迷惘等。如聂传庆(茉莉香片)无法摆脱亲情冷淡,孤独寂寞,压抑自卑最终精神变态。潆珠(创世纪)家里有完完整整的祖孙三代,然而“家族之中仿佛就没有过她这样的一个人”,有她不多,没她不少。潘汝良(年轻的时候)为避免与家人相处时是有如无的难耐的孤独,空虚之余开始和一个俄国女子没结果地精神恋爱起来。都市社会的人们常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生存的恐怖和不安。正如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分析的:“人们只是感觉到日常的一切都有点儿不对,不对到恐怖的程度。”葛薇龙(沉香屑第一炉香)学业无成,终日过着不是给梁太太弄人,就是给乔琪弄钱的卖身养夫的日子。她付出惨痛代价得

8、到的生存感受却是“无边的现代主义的本土化的荒凉,无边的恐怖。”曹七巧(金锁记)以10年青春年华为代价得到了黄金,也得到了与黄金共存的恐怖不安。警惕和压抑使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并不断扭曲变态。霓喜(连环套)一生的命运都伴随着恐惧不安。她一旦物质生活有保障,便为自己不是“正头太太”耿耿于怀,处于现实家庭中身份、地位始终不确定的惶恐忧虑之中。生存的寂寞恐惧威胁着张爱玲笔下的每一个人。他们也就是在这样黑暗荒凉的生活中丧失自我的。霸王别姬中虞姬对自己生存价值的怀疑正是她对丧失自我的反省。在金锁记和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人物丧失自我的生存状态被表现得更加深刻而令人警醒。畸形的婚姻使曹七巧首先成为

9、黄金枷锁下的奴隶,金钱对人性的异化又使她最终成了吃人的兽。振保一面享受着放纵自己的快乐,一面又绝不允许这快乐毁掉自己拥有的“对”的世界。“真”与“好”的两种面具使他成为典型的具有双重性格的人。正与邪、真与伪、灵与肉的冲突时时困绕着他,使他饱受双重人格不断冲突、纠缠的精神痛苦。如果要说对张爱玲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红楼梦,因此,在她的作品中,随处可以找到一种透彻的“红楼味”,这种味道不是学的,更非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透彻的了解和契合。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作品对于传统的回归。首先,象中国传统的小说一样,其作品的主要框架是一个故事,是以故事外壳来包容心理分析。她的每篇作品都是一个有头有尾、有滋有味

10、的故事。与其说作者通过故事在说明某个主题,不如说在说明某种心理情结。“将心理分析与故事叙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张爱玲的创新”。虚构故事是作者的心理分析手法在小说外在形式上的体现。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伊赖克屈情结”用心经里父女的乱伦之爱完整地表现出来;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三层次的学说通过振保与三个女性的故事而得到生动的阐释。金锁记在讲述曹七巧的故事时如不借助心理分析,人物最多也是个闺中怨妇形象,而不会成为阴鸷狠毒的姜老太太。可见心理分析有利于作者对人性的把握达到一定深度,它与故事性在张爱玲的创作中已达到血肉似的难解难分的融合。作家也由此实现了使心理分析小说适应中国大众审美心理的目的。其次,作者的心理

11、分析小说常采用传统小说的全知叙述视角。杨义评价说:“沉香屑开启了张爱玲日后经常采用的类乎传统说书人的全知叙事方式”。如茉莉香片。如果上面两篇小说里张爱玲作为说书人的身份过于显露,那么在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封锁等小说里,她将全知视角的开头、结尾用“一种很文学化的语言来表达”,把讲故事的氛围描述出来,与后面正文的故事连成一片。如金锁记由写月亮的哀怨缠绵过渡到月夜中的姜公馆;倾城之恋由写胡琴咿呀的凄凉过渡到白四爷在黑沉沉的阳台上拉胡琴。这就使故事的开头具有艺术性的意境,增强心理分析小说的文学性成份。再次,张爱玲运用心理分析手法不是对人的意识、感觉、心理、情绪流动等精神现象进行纯粹的、直

12、接的展示,而是把丰富生动的细节、场景或情节作为心理分析小说的细致肌理和内在构成,增强了小说心理分析的生动真实感。比如写家庭环境使聂传庆心理变态,就写到他家花木枯死掉、太阳晒着却倍感荒凉的庭院,只有一线流光在楼梯扶手上的黑沉沉的穿堂,他见客来就躲到阴暗处的细节等,把人物的变态心理揭示得真实可信。即使描写人物片刻的心理感受作者也追求一种生动形象的效果。如写振保听到娇蕊的话七上八下的心理感受,被作者转化成许多钟摆挂在半空中各自摇晃的可视性空间图景。最后,其心理分析小说的细腻生动也得力于作者对意象使用的继承和创造。意象是我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也是传统诗学的核心理论,它构成了古典诗歌的主体性

13、特征。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像夏夜晴空的满天星斗,在作品的角角落落熠熠生辉。她任意调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意象,为心理分析小说增添了“诗一般的飞扬神采”。其意象使用在“貌似写实的叙述中寄寓了现代的心理含义”,并常和比喻、联想打成一片,具有移情、象征、讽刺、暗示等功能。意象成为“张爱玲体”的风格表现。如“整个花团锦簇的大房间是一个玻璃球,球心有五彩的碎花图案,客人们都是小心翼翼顺着球面爬行的苍蝇,无法爬进去。”(鸿鸾禧)“玻璃球”成为一切厚重可靠的东西的象征,指现代人理解的能带来稳定感的婚姻。这段揭示了都市人并没有由婚姻得到稳定感的普遍心态。“月亮”意象作者使用的频率最高,且多数充满了死亡之象与迷

14、幻之景,给人恐怖忧郁、哀怨缠绵之感。“遍地的蓝影子,帐顶上也是蓝影子,她的一双脚也在那死寂的蓝影子里。”这是写芝寿(金锁记)的孤独恐怖感,暗示人物的死亡心理。再如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写“丛林月色”的一段,用“蓝阴阴的火”一样的月光象征欲望能带给人毁灭的可怕。作者也常用“花”代表女性或某种美好事物。“干枯的小玫瑰花一个个丰艳起来,变成深红色”(怨女)。这里“花”既指与姚三爷对饮的银娣,更象征此情此景渐渐回到她心中的脉脉温情。意象的极力辅陈使小说展示的心理感受是那样精致生动。意象作用的尽情发挥还表现在通感和讽刺上。桂花蒸阿小悲秋写哥儿达的长相:脸蛋是特别滋补的半孵出来的鸡蛋,黄胡须则成了鸡蛋里长出的小

15、黄翅,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讽刺。正是通过以上四个方面,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内容与形式等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都出现了诱人的融合,呈现出参差对照的美。张爱玲立足于传统,使西方现代主义本土化,把心理分析手法运用得得心应手,最终创作出具有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和恢宏气度的心理分析小说。小说中似曾相识的题材、人物,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繁复的意象全都经由与现代主义的结合而异彩纷呈。现代主义成就了张爱玲,她也以个人化的创作方式回应了西方现代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并使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日趋走向成熟。生命的吟唱试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声响描写张爱玲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从来都是令人称道的。无论是人物的形貌,心理,

16、语言,又或是自然景物,都市一角,寥寥几笔就能让被描写的事物鲜活生动,跃然纸上;其中,色彩元素的巧妙运用尤为引人注目,往往既新奇而又富于震撼力和感染力。但在另一方面,张爱玲小说中对声响的描写也极为传神,并融入作品的整体意境,在气氛的营造和人物心理的刻画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细读张爱玲的作品,总能感觉到文字背后那种沉静而从容的意识流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小说也可冠以“意识流”的称呼;不过她的意识流动并非真如西方现代派那样信马由缰,而是伴随着情节流淌,借着精微的描写若隐若现。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罗杰安白登和愫细蜜秋儿的新婚之夜是不宁静的,“在这些花木之间,又有无数的昆虫,蠕蠕地爬动,唧唧地叫唤

17、着,再加上银色的小四脚蛇,阁阁作响的青蛙,造成一片怔忡不宁的庞大而不彻底的寂静”。洞房花烛之夜本应是祥和安宁的,但这些微小的声音在张爱玲笔下此刻并不是和谐的伴奏,而让人感到不安的情绪在涌动。加上前面对路边植物色彩的感觉“黑色的怪兽”“毒辣的黄色,紫色,深粉红”,色彩与声音的交织构成了隐隐的恐惧,为随后愫细从洞房中拼命逃出作了铺垫。封锁中故事一头一尾的电车铃声值得注意:“封锁了。摇铃了。叮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和空间”,文末对电车铃声的描写几乎完全一样,由此铃声似乎在生活长流中截取了闭锁的一段,为故事的主角们提供了无涉现实生活的、让内心意念自由伸展

18、的小小空间。而这冷冷的铃声其实也是人物心理的外化,当吕宗祯重新变成非礼勿视的正人君子时,吴翠远明白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青少年时代,张爱玲在教会办的圣玛利亚女校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会弹钢琴,熟悉西洋音乐,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浸淫又使得她的头脑中萦绕着一些古老而悠扬的声音。音乐常能表达人们种种微妙而难以言传的情绪,而中西音乐都在张爱玲作品中扮演了信使的角色。“薇龙上楼的时候,底下正入席吃饭,无线电里乐声悠扬,薇龙那间房,屋小如舟,被那音波推动着,那盏半旧的红纱壁灯似乎摇摇晃晃,人在屋里,也就飘飘荡荡,心旷神怡。”(沉香屑:第一炉香)薇龙的心里

19、,憧憬未来但又有些茫然,人生的前路朦胧、模糊,这使得她感到怔怔的,周遭的乐曲以及下文中雾蒙蒙的远景都有似她的心情。张爱玲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则首推倾城之恋中的胡琴,“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胡琴上的故事是应当由光艳的伶人来扮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在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然而这里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拉着胡琴”。中国古代的西北少数民族被称为“胡”,胡琴就是从那里传入中原的。大概是源于边地,为汉人广泛接受前又在北疆驻军中广为流传的缘故,胡琴常带着几分萧瑟的意味在文学中出现。笑傲江湖中莫大先生一曲潇湘夜雨,沉郁苍凉;而倾城

20、之恋中的胡琴声,与“黑沉沉的破阳台”浑然一体,也点染出一派惨淡气息,预示着白流苏不幸的遭际。但是白流苏显然不是个甘心在封建家庭的陈腐空气中窒息的人,尽管传统势力如此强大。这种心态也真切地反映在声声胡琴中:“她对着镜子这一表演,那胡琴听上去便不是胡琴,而是笙箫琴瑟奏着幽沉的庙堂舞曲。她走每一步路都仿佛是合着失了传的古代音乐的节拍。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那音乐便戛然而止。外面的胡琴继续拉下去,可是胡琴诉说的是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干了。” 张爱玲是特别重视感觉的作家,因而她笔下的音乐感能够超出单纯的声响,而上升到通感的境界。她笔下的那些女性,一如张爱玲本人般细腻敏感,有着上

21、佳的乐感和联想能力。白流苏看着“影树”,意识中涌起了音律,“叶子像凤尾草,一阵风过,那轻纤的黑色剪影零零落落颤动着,耳边恍惚听见一串小小的音符,不成腔,像檐前铁马的叮当”。葛薇龙试穿姑母为自己置备的衣服,竟试出了音乐的美感,“毛织品,毛茸茸的像富于挑战性的爵士乐,厚沉沉的丝绒,像忧郁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歌,柔滑的软缎,像蓝色的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衣服与人的肌肤之亲巧妙地与音乐给人的感觉结合起来:毛料给了皮肤微小但却遍及全身的刺激,使人心也躁动起来;厚实而光滑的丝绒,则像多瑙河轻柔的水波拂过身体。在张爱玲对声响的描写中,一些是注入了强烈主观情性的外界声响,另一些则纯是内心的一种感受,可称之为

22、“内心声响”,这些声响极为传神地表达了人物的情绪。“他的庞大的欢乐,在他的烧热的耳朵里正像夏天正午的蝉一般,无休无歇地叫着:吱吱吱一阵子清烈的歌声,细,细得要断了,然而震得人发聋”(沉香屑:第二炉香)。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罗杰喜悦的心情暴露无遗。而当这位不幸的男子面对有着畸形心理的妻子时,“他的笑声像一串鞭炮上面炸得稀碎的小红布条子,跳在空中蹦回到他脸上,抽打他的面颊”,就全不是喜悦了,而是在有点歇斯底里的笑声中蕴涵了绝望的苦痛。姜长安的爱情被母亲破坏之后,肝肠寸断;当她在深秋的园子中惆怅的时候,“悠悠忽忽听见了口琴的声音,迟钝地吹出了Long,Long Ago告诉我那故事,往日我最心爱的那故事

23、。许久以前,许久以前”。声音真实的来源不过是一个少年吹出的别的调子,但在长安听来却变成了承载她悲哀的心灵之声。在人的感官中,听觉常居于视觉之下,但却常给人带来特别深的心灵感受,“音容”是在“笑貌”之先的。张爱玲非常善于捕捉细微的声响,但又并不像许多西方小说那样把大段的听觉用作背景。她的小说中的声响描写,通常只有只言片语;但这一两句话又和她其他的细节描写一样,聪明,巧妙,点到为止,很有分寸,能引起悠远的联想,并且与她对人物语言,神情以及事物的描写浑然无间,共同透露着人物心理的流动。这样的描写,写的是现代都市世事人情,充盈着现代气息,又有着美丽的意境,艺术创作的整体感特佳,具备古诗的风格,实在是大

24、才智的彰显。如果说新文学的第一个10年是中国现代主义的发生期,第二个10年则是中国现代主义的生长期,第三个10年便是中国现代主义的成熟期。张爱玲的创作显然属于第三个10年现代主义成熟之标志。因此在本论文的题目至此在张爱玲身上可以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因为其是东西方文化的最为完美的结晶。参考文献:剑桥中华民国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阿英晚清小说史 东方出版社1996胡适胡适文存 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夏志清文学的前途 纯文学出版社(台)1975魏绍昌孽海花资料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

25、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新纪元(卷五十)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9 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商务印书馆2002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 历史小说叙事 三联书店1998顾颉刚等编古史辨7册上编 香港太平书局1963唐文权、罗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严复严复集1卷 中华书局1986章炳麟著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 中华书局1977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 中华书局1989唐才常觉颠冥斋内言 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李佩珊、许良英主编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 科学出版社1985陈平原、夏晓虹

26、编注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林辰神怪小说史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张爱玲张爱玲经典作品集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季季、关鸿编永远的张爱玲 学林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张爱玲传奇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张爱玲传奇与流言 张爱玲经典作品集 成都出版社1996 阿川乱世才女张爱玲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邵迎建传奇文学与流言人生 张爱玲的文学 三联书店1998陈子善编私语张爱玲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于青张爱玲传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唐正绪、陈厚诚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王喜绒张爱玲的传奇与绘画艺术 作家出版社1996 姚玳玫闯荡于古典与现代之间张爱玲悖反现象研究 文艺研究1992年第五期 林幸谦张爱玲:压抑处境与歇斯底里话语的文本 作家出版社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