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悲剧——从《半生缘》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9598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的悲剧——从《半生缘》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爱的悲剧——从《半生缘》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爱的悲剧——从《半生缘》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爱的悲剧——从《半生缘》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爱的悲剧——从《半生缘》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的悲剧——从《半生缘》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的悲剧——从《半生缘》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论文爱的悲剧从半生缘看张爱玲 笔下的女性悲剧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汉语言文学(本) 入学时间: 指导教师及职称: 目 录一、小说中的悲剧色彩 2二、时间之残酷推演悲剧 2三、不同的命运相同的悲剧 4四、半生缘中昭示了作者的悲剧心理 7 五、结束语 8爱的悲剧从半生缘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 摘要: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后因政治原因改编为半生缘。书中张爱玲用冷冷的眼神,看透了世间的一切,用冷冷的笔调书写了一段美好而悲伤的爱情。作为张爱玲最主要的作品之一,半生缘在语言艺术方面呈现出的高超技巧,华丽风格,冷艳风骨自然是人尽皆知。而半生缘在另一个重要层面上的意义在于

2、,它作为由女性作家创作的文本其深具悲剧意义的故事与极其复杂性格的人物,无疑成为剖析时代背景下女性悲剧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如何扩大延伸,以及研究张爱玲自身女性悲剧心理的重要范例。 关键词: 女性、悲剧、时间、命运 一、小说中的悲剧色彩 半生缘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一个满载着苦涩意味的名字。书中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曼桢、世钧、叔惠、翠芝一个个平凡的都市年青人,上演了一段段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半生缘,一世情,十四年的时间,一步步演义了悲剧。小说中对人性的洞察,细腻的心理描写,现实的表现手法,苍凉的人生观等都延续了张爱玲作品女性悲剧的写作风格。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他们所经历的情感与宿命的冲突极具典型意义

3、。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真诚和投入使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性。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人生经验和处世哲学时常给人以人生的启示。同时,小说也无形地暗示了作者的悲剧心理,以及作者所经历的曲折爱情。 二、时间之残酷推演悲剧 半生缘改编于十八春。原作品因为写的是世钧与曼桢前后十八年间发生的种种,所以叫十八春。1968年定居美国的张爱玲将其改编,先以惘然记定名连载,最后定本为半生缘。小说开头写到:“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从十八春减到十四年,表面看少了四年,然而改写后的十四年,却被安上了感觉上更漫长的“半生”。重点不再是那“十四年”,而是张爱

4、玲在全书开头第一段接下去写的: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功夫,这几年里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十四年就已经是“半生”,甚至超过半生了。整本半生缘讲的就是时间、时间感,时间残酷地改变人的一生。年轻时强烈的爱,中年以后的无奈甚至冷漠。时间残酷地推演着爱的悲剧。半生缘的结尾处,在那十四年“半生”的终点,隔绝多年的世钧和曼桢终于重逢了。相信读过作品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必定是那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张爱玲借曼桢之口,勇敢地说出了一般罗曼史故事里想方设法逃避的

5、人生现实。时间线性直走,不留给人们回头重来的机会。 这点明显区别于中国的传统小说,也有别于作者十八年前的十八春结局那样给人一个光明的尾巴。中国传统小说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满足大众的喜好,或者遵循于人们的思维习惯,往往在小说结尾安上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留给人们一个光明的尾巴。厌恶俗套的鲁迅写阿Q正传,故意将小说最后一段标题取做“大团圆”,然而阿Q的结局哪是什么“大团圆”!阿Q莫名其妙被抓了,莫名其妙在诉状上画了一个圆圈,就莫名其妙被送去砍头了。这里既无团圆更无喜剧的满足,可是鲁迅硬要安排“大团圆”,当然带着深刻的讽刺意味,呈现出他对中国小说那种老是要抹煞过程悲苦折磨,强迫快乐收场的习惯何等不耐

6、。大团圆就是漠视时间的威力。大团圆更是自欺欺人,是极为有力的自欺。小说中曼桢那么勇敢(也那么残酷)说出了不该说也不愿说的事实:“我们回不去了”。这事实如此清楚、如此简单、如此残酷,残酷到世钧的第一反应“知道这是真话” 。可是世钧毕竟不像曼桢那么勇敢。他在听过曼桢说完他原本不知道的曲折后,他在桌子上握着她的手,漠然片刻,才微笑到: “好在现在见着你了,别的什么都好办。我下了决心了,没有不可挽回的事。你让我去想办法。”想什么办法呢?不就是想办法跟翠芝摊牌离婚,再想办法和曼桢重续前缘,重新来过,再团圆吗,那是可能的吗?曼桢接下来的行动和话语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曼桢死抓住了“回不去了”的事实。曼桢不等他

7、说完已经像受不了痛苦似的低声叫道:“你别说这话行不行?今天能见一面,已经是心里不知多痛快!”见一面已是最大痛快,因为比见一面更大的痛与快着着实实就是不存在的,统统已经被时间洗刷的难以辨认了。 曼桢经历过大痛,被姐姐算计,被姐夫强暴,被姐姐、姐夫幽禁怀孕生子。在最痛的时节,她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见到世钧,要怎样告诉他,也曾经屡次在梦中告诉过他,做那样的梦,每回都是哭醒的。可是真的见着了真的讲过了,又是怎样的光景?现在真在那儿讲给他听了,却是用最平淡的口吻,因为已经是那么多年前的事了。 时间使得曼桢无法自欺。她明明白白再痛再想念再强烈的情绪,那么些年之后都淡了,再也激动不起来了。就连世钧,他又能在假装

8、还能团圆的自欺里,待得了多久呢?没有多久,曼桢讲完话,世钧被时间的无情也唤醒了。世钧现在才明白今天为什么老是那么迷惘,他是跟时间在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决别。可今天从这里走出去,却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世钧跟时间挣扎,只挣扎了一不,就倒了。然而谁又真的斗得赢那看似无形、看似无力,其实更无情的时间呢? 包括曼桢、世钧、曼璐这些半生缘里平凡的角色,只能在时间面前节节败退。分析小说里直接造成世钧与曼桢悲剧最可恶的恶人是祝鸿才,然而藏在祝鸿才狰狞欲望背后的何尝不是曼璐对时间流失的无可奈何,红颜老去的无能为力,为了不缴械,为了与时间最终一斗,最终牺牲了曼桢。 张爱玲

9、是个硬心、狠心的作者,尤其在传递时间的残酷本质上,她不让小说终结在世钧与曼桢的“永别”那一点,因为这样时间就停了。她要提醒我们,就连“永别”都无法阻止时间的流淌,时间的恶作剧,时间的折磨。或许可以这样说,那惊觉“永别”的世钧,与承认“回不去了”的曼桢,这算是比较幸运的,至少他们无从结果的恋情有了终点。相比下叔惠、翠芝却还在时间的巨掌里被抛来掷去。两人没开始的爱情也就无法结束,也无从结果,还要见面,还要想念,还要爱诱惑,还要一次次“若有所失”,一次次生发“此生虚度之感”。张爱玲不轻易用小说的结束,放过她笔下的角色。小说写完了,张爱玲却坚持让角色停留在没完没了的故事情境中,加深了悲剧的推演,更体现

10、了时间的残酷和无究无尽。 三:不同的命运相同的悲剧 张爱玲的创作视线之内,毫无疑问女性是永恒的主题,悲剧是不变的基调。小说半生缘就是典型的例证,它向人们演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温婉凄迷的旧上海,一对恋人有缘相遇却无缘相聚的爱情悲剧。作品以顾曼桢与沈世钧命中注定的情深缘浅为主线,同时牵出了翠芝、曼璐等女性不同的命运,相同的悲剧。各种原因使这几个女人最后都嫁错了人,进错了门。 (一)小说中的主要悲剧人物-顾曼桢。她善良、坚强、守旧,却遭遇着让人意想不到的命运悲剧。父亲在她十四岁时就去世了,家里上有祖母,下有两个弟弟。姐姐出嫁后,她又担起赡养家人的责任。白天上班,晚上做家教,与世钧平淡真实的爱,使她在忙

11、碌中找到了一丝慰藉。但是,为了家人她拒绝了世钧一次又一次地求婚。第一次是小说的第六章,世钧道:“曼桢,我们什么时候结婚呢?我上次回去,我母亲也说她希望我早点结婚。”曼桢道:“还是等等再说吧。现在家里人也需要我。”第二次是在第八章豫谨走后,世钧又一次提出结婚,曼桢又一次的拒绝,怕自己连累了世钧。这时悲剧就开始慢慢上演。曼璐假装有病,设计将曼桢骗至家中,串通禽兽不如的她的姐夫祝鸿才强暴了她 。曼桢性格刚强,却也成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尽管如此,曼桢还是抗争命运,打碎了一扇玻璃窗,打破了吃饭的碗。她手上拉了个大口子,血渗渗的流下来。她拿手看看倒先看见手上那只红宝石戒指。她的贞操观念当然和从前的女人不同

12、,但这时看到手上戴的世钧送的戒指,心里却像针扎一样。一个新思想的女性,一个自食其力的女人,一个对爱情执着的女人,却也一度被社会世俗所迫害,面对自己所爱的人无能为力。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悲剧还在继续,曼桢竟然怀孕了,被幽禁一年生子后在金芳夫妇的帮助下,成功逃脱。经历了大劫大难后,曼桢第一个想到的人是世钧,想到怎样才能与他长相厮守,可是叔惠却接着说,世钧已经和翠芝结婚!她从叔惠家里走出来,简直觉得天地变色。真想不到她在祝家关了将近一年跑出来,外面已经换了一个世界。还不到一年,世钧已经和别人结婚了。爱人结婚了,新娘不是她。对爱情心灰意冷的曼桢和谁结婚区别都不大了,张三、李四,甚至祝鸿才自己最讨厌

13、生平最憎恶的一个人,何况还有个儿子荣宝,于是上演了第二次悲剧。曼璐死了,曼桢嫁给了祝鸿才。婚后的生活可想而知并不幸福。一提起祝鸿才,曼桢就是一种激愤的口吻。不仅如此,在祝鸿才男权主义的威慑下,因极度疲倦的缘故,曼桢不得不辞掉工作。当初曼桢是为了照顾荣宝才与祝鸿才结婚。可后来,祝鸿才经常在吃饭时找碴子,打骂荣宝,从孩子身上着手,还是为了伤曼桢的心。“长期以来,简直让人受不了。”这些年来她固然是痛苦的,她也没能够得到幸福。要说是为了孩子吧,孩子也被带累着受罪。当初她想牺牲自己,本来是带着一种自杀的心情。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比死更可怕,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的更坏,比当初想像中

14、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半生缘229页)。由小说中大段大段的叙述可以分析出,曼桢嫁给祝鸿才又是个错上加错。作者就这样演绎了曼桢这样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烈女所遭遇到中国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女性都必定遭遇的悲剧。 然而,悲剧还在上演。祝鸿才另有外室,更让人意外的是他特别喜欢那个不是自己亲生的“拖油瓶女儿”。曼桢觉得这是命运对她极大的讽刺。于是她负债一身,费了无数周折打官司,总算赢得了孩子抚养权,离了不幸的婚姻。可一切已经是许多年以后的事了。由此看来,作者笔下的女主角终究摆脱不了作为女人软弱的一面,人性的弱点使她一步步踏入悲剧之渊。半生的缘分决定了一生的命运,爱情消失在当时的制度中,灭迹在当时的世俗中,等到清

15、醒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可叹可惜!只留下荡气回肠的悲剧在三十年代旧上海的霓虹灯下飘摇。 (二)小说第二悲剧女性-顾曼璐。她是个令人痛恨却又同情的人物。从一个单纯的少女到妖媚舞女最后沦落为无耻毒妇。悲剧的开始源于家庭的生计,爸爸去世了,家里的弟弟妹妹都小,一个女人怎样在这不合理的社会中养活这么大一家子人,被迫无奈之下,她十七岁便开始了舞女生涯。她离开了最爱的,与她从小结亲的张豫谨,最不能辜负最终还是辜负的张豫谨。在设计害曼桢之时,她的心理多少是与听到母亲有意将曼桢嫁与张豫谨有关。她心中恨妹妹抢走了自己的爱人,才狠下心来决定“借腹生子”。随着年华渐逝,灯红洒绿的舞女生涯走向没落。被后辈抢饭碗的哀怨,

16、受尽凄辱凄惨,才华老去的无奈,为了有所依靠,她拼命想抓住一点东西,职业的缘故让她抓住了祝鸿才这根救命的稻草,实质上是一个害人的毒瘤。婚后,祝太太这个名分成了她重要的生活支柱。然而祝鸿才花天酒地,她又能怎样呢?原以为会就此过上平静的生活。不料想一段畸形的孽缘就此上演。面对情变,她变的愈加泼辣残忍,面对未能添丁而失宠的境地,她心生毒计,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妹妹葬送给祝鸿才这头“禽兽”。于是,妹妹成了姐姐的陪葬,曼璐最终也积郁成疾早早结束了生命。 其实小说中让我既痛彻心扉又痛恨无比的就是曼璐。是她造就了曼桢的贞洁,同时又是她毁了曼璐的贞洁,后者是不可饶怒的罪。为何弄成那样的残局,其实曼璐的道路,我们也许

17、觉得没有颜面,但不可否认的是没有她的牺牲,就不会有曼桢的贞洁,更不会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曼璐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当时那个不合理的社会逼的她那样的。但也正是她的错,铸就了曼桢的悲剧,她的错是不可饶怒的,是令人痛彻心扉的懊恼。曼璐,她的母亲,以及她家里的佣人,都是那个时代的命运所造成的。 (三)小说第二悲剧女性-翠芝。小说塑造曼桢姐妹悲剧形象的同时,其他几位女性的命运悲剧也颇为值得关注,翠芝就是其中之一。缘,妙不可言,用在她与许叔惠的身上再适合不过了。她一个千金小组,大家闺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贫却很知趣。在南京的初次邂逅,让他们一见钟情。然而,门第观念作崇,翠芝家人的阻挠,双方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的那

18、么滴水不漏。在家庭的影响下,她与堵气在心的沈世钧草草结婚了。许叔惠赌气留学美国。这段爱在尘封了14年之后被打开,那时的许叔惠已离婚,而翠芝自己膝下一双儿女,与沈世钧双方都同床异梦,所以她并不幸福,但她又能怎样呢? 曼桢的婚姻,世钧与翠芝的结合都是必然的,像是命中注定的。他们几个人都像小孩过假家一样,无意间闯了祸,但这种祸只有一错到底,他们并没有找到彼此感情的归宿。他们的另一半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这正如世钧所想:“那样的恋爱大概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有一回吧?也许一辈子有一回也就够了。”很多人在命运中苦苦挣扎,乞求能有一丝亮光,但也许每个人都逃不脱命运的网。人生真的有许多热闹与张扬,但对于一些人来说

19、,看到的只是满眼的苍凉,不同的是眼睛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世界造成了不同的命运,但不同的命运在张爱玲笔下却走上了相同的悲剧。 四、半生缘中昭示了作者的悲剧心理。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原名张瑛,曾用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出生于上海。因上学缘故,母亲随意的英文音译为“爱玲”。她出身名门,却有着不幸的童年,十岁那年父母离婚。对女儿极为喜爱的父亲因嫉妒女儿对母亲的爱把她囚禁在家,设法逃出投靠母亲才得以完成中学学业。先后考取伦墩大学、香港大学,皆因战事影响,最终都未能完成大学学业。一生两次婚姻,经历了第一任丈夫的背叛,第二任丈夫先她而去,最后孤孤单单一个人逝世于洛杉机公

20、寓,其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享年七十五岁。 与其说是张爱玲选择了悲剧,毋宁说是悲剧选择了张爱玲。张爱玲对于悲剧,尤其是女性身上的悲剧情有独钟,先后多部分作品都充分地体现过,包括她的成名中篇小说金锁记。作品塑造的大多女性悲剧很显然地根源于她的悲剧心理,半生缘也不例外,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小说中曼桢的求学经历,被囚禁在姐夫家里长达一年等细节,无不受作者童年生活及随母求学等家庭生活的影响。曼桢与沈世钧的相识相恋也模糊中影射着张爱玲与第一任丈夫胡兰成的感情历程。从曼桢与世钧的有情人难成眷属,也很容易找到了作者本人第一次婚姻生活的短暂和悲哀。 张爱玲无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旷世才女。作为一个普通

21、平凡的女性,这一切并不是她所在乎的。她有着一个女人最平常的憧憬和追求,渴望爱情、渴望美,一生都没有放弃追求。但是,毫无疑问她在感情世界里放下了自尊,做不了文学世界里那个昂头的公主,而是个卑微的失败者。作者因父母婚姻和自己婚姻的失败,对于中国旧时代婚姻的弊端,看的更加清楚仔细,悲剧也就自笔端涌出。同时她邂逅的各种女性,包括她的母亲、姑母、她自己,无一不是曾经被封建家庭逼迫的走投无路的。她们最初都怀着美好的憧憬,以新式女性的姿态走向社会的,却又遭到世俗的评论和批判,自己做不了多少主。在张爱玲眼里,女性是时代的弃儿,是悲剧的主角。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张爱玲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半生缘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阐述了时代背景下的女性悲剧。整篇小说将张爱玲的写作风格渲染到极致,是时间推演了悲剧,是命运铸就了悲剧,更是家庭社会大环境注定了悲剧,也是作者内心安排了悲剧,通过悲剧剖析了世俗生活中最残酷的真实。另外,半生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张爱玲的爱情生活、人生命运。作为一部经典的爱的悲剧,其悲剧中也隐隐透出恒古不变的爱情主题。参考文献:1张爱玲:半生缘,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2刘勇: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3杨照:时间残酷物语-重读张爱玲的半生缘,网易社区,2005年9月。4百度百科:张爱玲5新浪网文教专区: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人物之四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