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976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论文.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论文:浅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先生真实的描述了旧中国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他们的命运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brief analysis mr. lu xun writing intellectual imagenin

2、g xiaomin【abstract】lu xun is china cultural revolution commanding general, he is not only the great writer, moreover is the great thinker and the revolutionary, is china modern literature founder. the principal production has the novel collection “call”, “paces back and forth” “story newly organized

3、”. in these works, mr. lu xun real description old china different type intellectual image. has manifested pitiful which on theirs body the old chinas intellectuals have. their destiny showed the feudal ethics and rites and poisoned to their oppression, have reflected societys darkness. had demonstr

4、ated intellectual own weakness and the shortcoming, namely the pursue academic honor, individual struggle, are separated from the populace, the weak vacillation and so on.【key words】lu xun; novel; intellectual; image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很多,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是代表人物。这些人物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但都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露,特别是对当时的科

5、举制度的强烈抨击。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这个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形象也受到了黑暗社会的摧残和迫害。这些形象憎恶黑暗的社会,他们有极强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震撼着每一个人。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知识分子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层,而任何一个反动统治阶级总要造就和网罗一批知识分子,作为剥削和统治人民的工具。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科举制度,诱使知识分子走上追逐功名富贵的道路,充当他们统治人民的鹰犬。但是,大多数考不中的人们,却被他们造就成一无所有的废料,如果出身贫穷或家境破落,那就要潦倒终身,落魄而死。孔乙己和陈士成都是在后一条路走向终点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6、、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下面具体分析这两知识分子: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孔乙己虽然和那些短衣帮们同样是站着喝酒的,但是他却看不起那些短衣帮。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竟然一直都不肯脱掉长衫,同时他说起话来又是满口的之乎者也,甚至当别人戏

7、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即使是生存成了问题,但这个孔圣人的门徒依然是整日里只想进学,对造成自己如此狼狈生活的原因没有丝毫反省。孔乙己鄙视农工商,因而他的生活自然十分穷困潦倒。当他不得已去干些偷书的事时,被人嘲笑,却硬要去涨红了脸的争辩,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大折腿的惨境。孔乙己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不仅表现在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也表现在短衣帮对他的嘲讽,但是最能表现出孔乙己一生不幸的是孔乙己的迂腐和麻木不仁。陈士成是一个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封建科举对他的毒害,使他无一技之长,最终穷困潦倒。这种人如果穷困无聊了,那就更要修破书,擦古瓶,读象

8、谱,怀祖德,甚至于翻肮脏的墙根,开空虚的抽屉,想发现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宝贝,来救这无法可想的贫穷。“陈士成的利欲之心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考试中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膨胀,终于导致了他的死亡。你也许会觉的他可怜、活该,是自取灭亡,谁让他那么贪心了。可是别忘了,他所有对科举道路的贪婪幻想是被那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刺激出来的。那个社会给他规定的人生道路就是那么狭窄,要么不计一切成为上等人,要么就被人踩在脚下”。终于陈士成在“白光”的诱导下,用尽心力所挖掘的也只是象征陈腐和终结的一具零落不全的下巴骨,而那具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笑吟吟的现出笑影,终于听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最后,有人在湖里发现

9、了一具尸体。陈士成的一生,除可悲之处之外,就只能看到封建思想渗透下的封建文人的心里变态了。不论是孔乙己还是陈士成,这两人都是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受害者。都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上的严重毒害与摧残,在他们身上都散发着腐朽的封建士大夫气息。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2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这类形象以 肥皂 中的四铭、 高老夫子 中的高尔础等为代表。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象个饱学之士,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已完全堕落,满脑子男盗女娼,是一些不学

10、无术的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首先我们先看肥皂中的四铭。表面上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组建“移风文社”以“挽颓风而存国粹”为己任,整日里鼓吹“专重圣经崇,祀孟母。”写什么“孝女行”,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前后矛盾,撒诳造谣,蝇营狗苟的伪君子,其灵魂的淫秽无耻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例如:“四铭为了满足他的虚伪而又无耻的淫念,竟真的买了一块香皂,想在妻子身上实现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的邪心淫念”又如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里却丑恶至极,当他听到挑逗女丐

11、的言语后,又情不自禁的讲述了“孝女”的德行及光棍的秽语,最后通过他老婆的“简直是不要脸”的唾骂,将四铭内心的淫秽揭露得淋漓尽致。肥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讽刺小说之一,鲁迅把这一群卫道之徒的丑态揭露的含蓄而深刻。四铭一面高嚷着:“学生也没有道德,社会也没有道德,再不想点法子来挽救,中国这才个要亡了。”而;另一方面却“不是骂十八九的女学生,就称赞十八九的女讨饭,都不是什么好心思。”虚伪的卫道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自己的良知,本我被道貌岸然的面具和男盗女娼的腹心给泯灭了。由此可见,象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给社会带来的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其次,我们再来谈谈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

12、与四铭相比,高尔础更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表面上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卑鄙肮脏,腐败丑陋。“高老夫子本名高干亭,朋友们叫他高老杆,与老钵和黄三是一伙儿,专门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但是会得写几句洋八股,提倡国粹,得了社会上的称赞,他便追随俄国文豪高尔基改名为高尔础,同时被贤良女学校聘为历史教员,于是他便由老杆一跃而变为高老夫子了”此人虽身为一个女校的历史教员,虽然易字“尔础”以表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心,还发着“中华民皆有整理国乐之义务”的宏论,但却是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坐在牌桌上凑着“清一色”,看戏、喝酒、跟女人,无一不做。“他教课的动机是看女人,正如他的牌

13、友所说:外面看看还不够,又要钻到里面去看了,在备课过程中功夫全费在照镜子和如何遮住眉棱上的瘢痕上。”作者通过高尔础这个表面挂着“顺应世界潮流”招牌,内心却是个不学无术的文人败类的形象,来嘲讽了维护封建思想的无耻文人。进而有力的讥讽和抨击像高尔础之流的文人墨客的无耻嘴脸。3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鲁迅先生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的知识分子,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如 狂人日记 中的狂人、 在酒楼上 中的吕纬甫、 孤独者 中的魏连殳、 伤逝

14、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 药 中的夏瑜、 长明灯 中的疯子、 一件小事 中的“我”和 幸福的家庭 中的“文学青年”等。鲁迅希望大家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其中伤逝中的子君、涓生以及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家”是当时新一代知识分子。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子君和涓生是鲁迅倾注最多爱心塑造的两个形象。这里展现的是五四以后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涓生和子君都是 20 年代初期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主思想的知识青年。是一对年轻的恋人。经过一个时期的恋爱之后,同居不到一年,感情就破裂了。结果,子君回到了原先那充满威严和冷眼的家,涓

15、生回到了原先那充满寂静和空虚的会馆。直到最后,子君被吃人的旧社会毁灭,涓生却还是不知道怎样跨出那新的生路的第一步。子君曾经是一个娴静、温存而又纤弱的姑娘,不慕名门,不求显贵,她只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无邪的真情。她并不怎么了解外界的生活,没有经受过风雨的锻炼。当一线光明照到她身上的时候,她的心灵就呈现了异彩。有人给她指出一条切实的道路,她就勇往直前地走去。她勇敢地反抗家庭、社会的束缚,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多么无畏的反封建的宣言!本来,子君连看一张秀美的雪莱像都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现在,为了幸福家庭的理想。她不顾叔子不再认她做侄女;“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

16、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她毫不在意,“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这是“五四”时期一个觉醒了的中国少女的可爱形象。涓生呢?他接受新思想比较早,也比较多,但是,仍然生活在寂寞和空虚之中,没有真正说得上勇敢的行动和追求。这本身就显示了他身上有着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怯弱。子君闯入他的生活,他的心变得充实一些了。他启发子君,鼓励子君。为了爱情,他开始反叛自己所处的环境。但他又怯弱,多顾虑,在别人的反对和阻挡面前,甚至常常失去自制的力量,一不小心就“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他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在和黑暗社会的最初交锋里,他就不如子君那样勇敢、无畏和坚强。新生活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有过欢

17、乐。然而不久,这新生活也同旧生活一样渐渐暴露出它的空虚。社会的压力,经济的威逼,致使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很快就失去了光彩。婚后的子君,拼命地想方设法维持小家庭的存在,埋头于繁重的家务劳动,“吃了筹钱,筹来吃饭”。结果,精神空虚,思想狭隘,“已经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子君因为怕房东太太嗤笑,奚落,就把轻易不吃的羊肉喂给小叭儿狗“阿随”;为了油鸡,与小官太太争吵、暗斗,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了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同时,子君又害怕爱情消失和破裂,只能靠对“靠虚伪的温存,来弥补她和涓生之间爱情的裂缝。”通过子君婚后的变化,鲁迅深刻地刻画出爱情至上主义者的心理变迁,暴露出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实质以

18、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固有弱点。子君竭力维系的爱情,再也维系不下去了,当涓生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的时候,她绝望了,终于离家出走,回到她曾经毅然走出了的封建专制家庭中去。子君当初是在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指导下,靠着爱情的力量冲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但是,光靠个人爱情的力量是无法逃脱封建势力的魔掌的,以至连个人的温饱也无法求得解决。她终于又被旧势力抓了回去。子君临走时,郑重地把两人共同生活中剩下来的盐、干辣椒、面粉和半棵白菜放在一起,旁边还放着几十枚铜钱,留给涓生维持以后的生活。这一细节描写的寓意是深刻的:一方面,说明子君对涓生仍保持了一腔深情,直到依依惜别了,还在为涓生着想;另一个方面,也说明

19、他们的日子过得太清苦了,实在太穷了,以至于穷得分手时只剩了这一点可怜的“财产”。可见,妇女在经济上没有独立的地位,其他一切都是空话。涓生呢?婚后不过两星期,就觉得他对子君的热情沙漠了。失业的打击,使涓生开始苏醒过来,他“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人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的。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路。”他要振作,他要展翅,但却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个人奋斗的幻想上,企图通过个人的奋斗,获得个人的解放。他登小广告寻求抄写和教书的工作,同时写小品文、翻译书稿。他幻想着生活的路无限宽广,他“从此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他拼命挣扎,力图摆脱困境

20、。然而,路虽然很多,涓生却走不进去:“小广告”如石沉大海,毫无反应;小品文登出来了,仅仅收到五角钱的书券,5万字的译文,没有下落,一切求援的书信都无回音。涓生的双翅只能振动,而无法飞翔。在这里,鲁迅揭示出一个深刻的思想:知识分子如果把自已的奋斗目标仅仅局限在追求个人出路的狭小圈子里,仅仅凭着个人奋斗的微弱力量,是决然冲不出封建势力的樊笼的,是找不到一条生路的。于是,在冷酷的现实的逼迫下,涓生暴露了他的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思想。他错误地把堕入困境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子君。更有甚者,他虽然已经预感到和子君的分离是把她推向死路,但他还是固执地向子君说出绝情的话:“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

21、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在强大的黑暗势力的压迫下,涓生固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私自利思想的彻底地暴露出来了。为了自己,他竟把子君送回了宗法社会那个大牢笼。子君终于含恨离开了人间。子君死了,不能说涓生没有责任。鲁迅写涓生的内疚,悔恨,悲哀,固时也是对涓生行为的严厉遣责和批判。这种批判的深意在子君,鲁迅让人们从涓生上看到,年轻的知识分子不能再迷恋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了,不能再走个人奋斗的道路了。 子君与涓生的恋爱悲剧表明,任何离开群众的、集体的斗争,单凭个人主义的力量去争取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必然是要失败

22、的;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等到问题是不能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问题而单独解决的,如果社会不解放,这些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即使暂时取得了,在强大的黑暗势力面前,也终于会失掉的。鲁迅让人们从涓生身上看到的是更多的希望,让他在失败中清醒,再也不要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了。新的生路还很多,赶紧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吧!涓生、子君是更有希望的一代,他们的人生追求为什么仍然不能实现?他们的人格为什么还是不能归于完整?中国知识分子,不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个人的命运总是维系在时代社会的大命运之上,他们始终未能“超然”于现实层面,也似乎根本不可能超然物外。总之,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都刻划得深刻生动,

23、有相当的典型性。他们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与其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遭遇和命运必然反映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从孔乙己、吕纬甫、魏连殳到子君、涓生,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深深带着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印痕。毫无疑问,在历代封建社会,只要科举制度还被作为一种控制知识分子的手段而存在,孔乙己和陈士成的悲剧就不可避免。许许多多的孔乙己们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产物,从他们可以照见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形。吕纬甫和魏连殳更是如此,他们思想性格中新与旧的矛盾,反抗与失败的痛苦,正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生动写照。吕纬甫和魏连殳的民主思想和反抗要求,反映

24、了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我们看到,象吕纬甫,魏连殳这样一批知识分子是怎样具体地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他们本来是应该推动中国社会向前迈进一步的。遗憾的是由于封建力量的顽固,也由于他们这样的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实际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局限性),中国社会经历一次小小地震后又一切恢复了原样。吕纬甫的颓唐,魏连殳的死亡,都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想斗争的激烈和严酷。今天我们读这样的作品,犹如身临其境,不但主人公的痛楚使我们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认清了一个社会。至于子君和涓生,通过他们,可以看到五四时期年轻一代和封建势力的斗争,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从各个方面把罪恶的手伸向它的叛逆者,以便最后使

25、他们失败、屈服。毫不夸张地说,读鲁迅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认识新旧民主革命交接时期的中国社会。综上所述,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是深受封建礼教压迫和毒害的另类社会群体,他们又是整个社会改革的思想启蒙主体,时代先觉者的鲁迅,在他的有关知识分子的小说里活生生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扭曲和裂变,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与时代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他们自身的“没路可走”;他让我们感到,如果时代和社会现实不根本改变,知识分子势必永远的处于孤独与失败的境地,心灵也永远不复完整。鲁迅是伟大的。他最了解知识分子,既知道他们的长处,也知道他们的短处,既看到他们的不足,又看到他们的苦难。他没有在知

26、识分子和劳动群众之间划一条鸿沟,而是认为他们“只是大众中的一个人。”了解到这一点,就能正确认识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参考文献1鲁迅研究.第十一期.主编:赵晓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彷徨.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2月北京第1版1991年11月北京第3次印刷3呐喊.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2月北京第1版1993年4月北京第4次印刷4走进当代的鲁迅.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5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林非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6论伤逝个性解放问题.第348页,主编:冯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张梦阳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8鲁迅小说绝望与希望的对比结构.彭博著.学林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