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西渐说.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9981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学西渐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汉学西渐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汉学西渐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学西渐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学西渐说.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学西渐说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一 “汉学西渐”,是在世道中较为幽隐之一理,我们作为汉创造者的中国人,应当有相当的自觉,以慎其独。而如果我们有了相当的自觉,并化为切实的行动,使自己身不离道,“汉学西渐”就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二 作为道之一理,所谓“汉学西渐”,现在只是仅见有“几”,并非事实,也并非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作为事实,在当下只是有所铺陈,在未来则只是有所可能。也就是说,这里所谓可能“西渐”的“汉学”,只是指一个还需要我们在现代化生活中不断去创造和完善的有别于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它是与中国所承传的“道统”相关的东西,但并非就是指已经现成的摆在书斋里的“道统”。就“道统”而言,它需要我们接着

2、说,并用“汉学西渐”的实践来写就。这是其一。其二,“汉学西渐”作为世道之一理,所谓“西渐”的完成,将使“汉学”在人类生活中从文化转化为一种文明。中国文化为人类未来的文明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或者说,被称为“道统”的文化雏形,我将此视为中国人在现代生活或人类生命长河中所具有和可预见的价值。按理讲,中国人不仅不应被现代文明所抛弃,而且还应当在人类未来的文明中作出新的贡献。但是,这只是按理讲罢了,中国人在现代文明中的出路究竟怎样,这是另一回事。作为世道之一理,“汉学”的“西渐”有两种途径,一是西方人在西方传统的基础上将存在于故纸堆中的“汉学”作为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加以利用和吸收,进而使其文明更趋于进步

3、;一是由中国人通过自觉的艰苦努力而在社会实践中以体制文明的方式向西方。就中国目前的情形看,我对后一种途径的希望不是很大。这只是因为,在现实中,人们的浅薄,已经到了让人哑然失语的地步;而所谓的“汉学”,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过是一种飘浮在学人心中的游魂,而且在思想学术界还是那样的支零破碎。三 西方人在对自己文化的反思中宣告上帝死了,人也死了。其实,中国人又何不是已经在西方文明面前形同死去。只是没有人站出来宣告而已。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可思变者却只是寄希望于拔剑斩断现代中国人与历史中的中国人的联系,象送给别人做干儿子一样让人们都过继给西方人以传承西方的香火,但是,这却改变不了中国人仍是有着历史惯性的中国

4、人的事实。这种情形,就如同希望有意识的人患上失意症而重新学着做人,也等同于是希望中国人在人类的进程中作为某种族类生命的弃儿,而在另一族类生命的进程中去寻求生活的空间。问题则出在那个人并不能失意,而那个种族也还仍然存在。至于那些意识到要“传”其“统”,却又不识其“统”是需要有所“变”的人,则又不过是残缺的人苟延残喘罢了,走的也是绝路。也就是说,中国人现在所努力的,要么是自杀,要么是顽抗。如果说西方人意识到人死了是由于其理性发展的结果,那么,中国人之走向死亡,则是缘于失德。也就是失去了对于“道”的认同和体察。对于只有汉字而没有了汉学并由此失去了文化支撑的当代中国人来讲,由于灵魂出窍,或有魂无灵,大

5、概只能算是高级动物罢了。虽然毛泽东曾宣告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但所谓的睡狮却没有真正地醒来。中国人由于人为地在历史的割裂中隔断了思想的濡养而变得浅薄和懵懂,但“汉学”这中国人用血与火所煅造学问却还以幽灵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时空。尽管当今中国人的表现让人遗憾,但那徘徊的幽灵之未死却还是值得庆幸。四 马克思也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过有关幽灵的徘徊,只不过那是那是尚未出生之新生儿的幽灵,而不是一个死去的老人的。这东西各在一边的两个幽灵有没有联系呢?作为同是人的幽灵,想来应当是有相通之处的。中国人历史地选择了西方的,致力于建设一种异质于当今西方社会的文明。这里面没有所言之“徼”吗?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它的成

6、败如何?我们应不应该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先搁置一边。但就异质于西方社会的而言,汉文化是有着这样的属性的。凡是对于中西文化有过比较的人,大概对此都没有异义。同时,我们都知道,文明是由一定的文化所成就的,即文化是文明的基础。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可以想到,马克思在反西方所传之统中所意识到的共产主义文明,它要么是要等到西方文化再一次发生了质的飞跃之后;要么就是发源于与西方不同质的文化当中。它总之是不能建立在无文化支撑的荒漠之上。假使我们要在既无西方传统,也无中国传统的时空中去构建起所谓大厦,那不幻想,就是掩耳盗铃。由此可见,有关社会主义的问题,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

7、针大概是首先应予肯定的。或者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个方针,是我们要在我们所“主”之“义”中,首先应当明白的。否则就不成其为“义”。在这个前提下,问题便只是怎样用“中”和怎样用“西”?或者说是倒底用“中”还是倒底用“西”?对于这个问题,我以为就如同百川归海一样,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总归是人类生命,人们对于美的体验和感受在同一蓝天白云下是有相通之处的,这相通之美便会引导世间的人文理性趋于同一。即文化是多元的,而多元的文化不是为相互冲突而存在的,它们有异也有着同,总有着相互重叠的部分和可能。为此,我们当从重叠或同一之处着力,即存其异而求其同。以存异为基础,以求同为准则。而对此,我们可以这

8、样来思考问题,现在的西方文化是十全十美的吗?如果是否定的,那我们的文化又能够补其不足吗?如果有中国文化的着力之处,那不就有了我们努力达至的目标了吗?如果我们再把马克思所意识的有异于西方所传之统的文化或文明,其质看着是不在于异而正在于弥补原有之不足而使社会得以进步,那我们不也可以将马克思的努力与我们的目标联系起来吗?以此观之,中国人要按马克思所说去探索一条所谓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就并非只是乌托邦。或许,还值得我们去思索一下的,是这东方老死的幽灵与那西方呼唤新生的幽灵是否可能是一个东西。五 在我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实践中,我们曾提到过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由于这里面仍然涉及到其所“化”

9、的“中国”之体究竟应当是怎样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个命题,我曾认为似乎讲“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化”更为恰当。但不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好,还是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化也好,因为穷则变,变则通,中国的体制应当怎样变和变成怎样?才是我们社会实践的真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叫它社会之主义也好,叫它中国特色之社会主义也罢,或者其它再取一个与之更切合的名号也无不可。在我们的社会智慧中,主张中国文化转型的呼声很高,已经形成一种大势,似乎是人心之所向。其中有呼吁要有所保守的,而所要保守的东西也各说不一。这些智慧,根据其距离历史传承的远近,依次表现为文化保守主义,新左派和自由主义。作为社会意识的表露或对于社会呼声,这些都是情之切切,也不无道理的。但在我看来,都终因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而有失偏颇,分别表现为泥古不化,泥社不化,泥西不化。我们是要珍视古人的智慧,但神无方,道无体,我们不能用古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解决我们现在的问题;我们是可以走一条避开西方弊端的道路,但我们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者们的构想;我们是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就此跪拜在西方文化的脚下而视祖宗为狗屁。中国文化需要转型是肯定的,但这个“型”,不是只有再退回去与的礼教接轨,也不是只有去接毛泽东所思所想之轨,更不是只有简单地去接当下西方体制之轨。其实,所谓文化转型的问题,它是由于一个社会的体制必须有一定的文化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