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峨山回族丧葬习俗文化调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峨山回族丧葬习俗文化调查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要 回族的丧葬习俗依照古兰经的圣示而行,与伊斯兰教紧密相连。宗教是文化中的核心要素,伊斯兰教是回回民族文化的主要部分,回族人的人生观是以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伦理道德为基础而建立的。所有关于人生的定律和生活准则均源自于真主所降示的(兰经。云南玉溪峨山地区的回族也是这样的,从峨山回族丧葬习俗文化中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境内回回民族文化的特色,了解伊斯兰文化的独特性。全文追根溯源,从云南回族的形成历史入手,追溯玉溪峨山回族形成的历史,进而探讨峨山回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归纳总结峨山回族文化的发展进程,阐述他的独特性。通过对峨山回族的丧葬习俗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详细介绍,并且与中国其它地区的回族丧葬习俗作对
2、比,挖掘其细微的不同点。然后证明伊斯兰教的丧葬制度已成为回族的丧葬习俗的准则,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坚持、完善,形成了全民共同遵守的习俗。再从峨山回族丧葬习俗的特点入手分析研究其所折射出的伊斯兰教丧葬习俗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宗教特征。通过对新平“彝回”回归后的丧葬习俗的影响比较,得出伊斯兰教丧葬习俗是有共性和地方性特点的。 关键词:峨山;回族;伊斯兰教:丧葬习俗;比较 础 ,啪 解 、蛳 , , ” 部旧稻 眦 缸 , , , , 弧 :; ; ; 扉页: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3、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云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明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之二压至! 日 论文使用和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云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和论文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授权学校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研究生签名:盘!坌:导师签名: 弘 日期:! 序言 回族是回回
4、民族的简称,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一个民族。从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国现在,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人口已超过七千万。其中,回族穆斯林人口居首位,约为一千万左右。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回族居住,以宁夏、甘肃最多,云南、贵州、四川亦广为分布。西南地区又以云南回族最多,据云南省民宗局年统计,云南全省有回族万人,约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到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回族已有万人。在区域分布上,全省各县(市、区)几乎都有回族居住。有以上回族人口的市县(区)为滇东、滇东北的昭通、鲁甸、会泽、宣威、曲靖、寻甸;滇中的嵩明、西山、盘龙、五华、禄丰:滇
5、南地区的个日、开远、建水、弥勒、泸西、砚山、文山、通海、华宁、澄江、峨山、玉溪;滇西地区的巍山、永平、大理、腾冲、洱源等地。昆明市、玉溪地区、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红河州、文山州、曲靖地区、东川市、昭通地区九地州市的回族总人口为人,占云南回族人口的;其中昭通地区和曲靖地区和昆明市的回族入口共有人,占云南全省回族总人数的,成为云南全省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余个地州中,只有大理州、楚雄州和保山地区回族人数较多,这地州的回族总人数为人。 玉溪全市的八县一区均有回族居住,据玉溪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年统计,市内回族人口共人。峨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现有回族人。由于居住集中,这里的回族民族性极强,宗教氛围较浓
6、,他们以不同于周围其他民族的,自己独特的面貌生存、发展,并且保存较完备的伊斯兰习俗,特别是其丧葬习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们拥有自己的专门活动场所清真寺,在此商议本民族的大小事宜,有专门的管事阿訇,办有经学,和世界穆斯林的往来比较密切,深受穆斯林文化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由于受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各民族在丧葬习惯上的表现有很大的不同。回族信仰伊斯兰教,遵循伊斯兰教法有关丧葬的规定,并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丧葬习俗。这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死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看法。 作者本人因亲自参加了外婆的葬礼后对穆斯林的丧葬习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到峨山、新平等地多次进行田野调查,查阅
7、收集相关资料完成了本文的写作。 本文主要以峨山县的回族群体为调查对象,试从峨山回族的丧葬习俗入手,探讨从中折射出的伊斯兰教丧葬习俗的特点。从峨山回族丧葬习俗文化中,我们可以透视云南回族文化全貌,了解伊斯兰文化的特色。 一、云南玉溪峨山回族的源流和特点 “民族文化的起源与民族的起源同步,或换句话,民族文化的形成与民族的形成同步。正如民族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样,民族文化也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因此,探索民族文化的形成,首先也就必须探索一下民族的形成。”。 (一)云南回族的形成历史 据史料记载,大量的回回进入云南定居,始于元代。在明清初期,回回移民又先后两次大量入滇,故从十三世纪至十八世纪初,三次回回移居
8、云南的高潮,使云南成为仅次于西北的第二个回民大聚居区。 回回入滇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元代。十三世纪东迁来的回回(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及波斯人,阿拉伯人)是云南回族的主要来源。元宪宗三年(年),忽必烈、兀良合台率蒙古军和西域回回亲军十万人南下平定大理国,是回回人移居云南的开端。此后七十余年间,回回军人派驻云南多达数次,每次多则万人,少则数千人。一批批回回军派驻作战和屯田,世代过着“兵农合一”的生活,他们从中亚及西亚迁徙至云南,多数人没有眷属,就与当地共同居住的汉、蒙古、白等结婚,繁衍子孙。到元朝后期,出现了回回人聚居的村落、街道,开始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特点。所以在元朝末,云南回族的雏
9、形已出现,为回回民族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 明代初期,大批内地回回人入滇,是回回人移居云南的第二个高潮。洪武十四年(年)九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万大军征讨云南。云南平定后,傅友德等班师回朝,明朝廷又命回回人沐英率数万将士镇守云南。随沐英入滇的将士中有相当数量的江南回回,他们因此落籍云南。沐英治理云南,重视屯田,主滇九年,屯田总数达数百余万亩,从省外来滇屯田的军民达四迨蛉耍渲杏胁簧俳稀隆驶鼗厥勘嬷氲崧浼庑群笄朐颇系幕鼗兀话愣佳乇啪废摺煌赖逆湔净蛲吞锎印盼难肝镎攀榛圃螅褡逦幕艿冢欤弦常白时纾!钫拙颇匣刈迨贰镜罄鳎涸颇先嗣癯霭嫔纾保梗福材臧娴隰玻兑常?下来。在明代,回
10、回民族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分布特点益加明显。回回拥有了明显的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等共同心理素质,所以在明代初期,云南回回的民族共同体最后形成。 清代初期,出现了回回移居云南的第三个高潮。公元年清兵入关,建立了清王朝,但全国各地反清斗争仍在继续,明桂王退入云南后,其部下中有湖、广一带回族大姓。随后,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廷在对滇东北一带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过程中曾频繁用兵,分别来自河北,山东和四川的回回将领如哈元生、冶大雄、许世亨、哈国兴等在川、黔、滇三省交界地区驻防,最后在滇东北地区落籍生根,因此,在昭通、鲁甸、会泽、巧家等地发展起了许多回回村镇,于是滇东北成为云南回族较多的
11、又一地区。到清代前期,云南已成为仅次于西北(陕、甘、宁、青)的第二个回民大聚居区。 , 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云南回族是一个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共同体。 (二)玉溪回族的形成历史 从世纪到清代的三次回回移居云南的高潮中,都有数量不等的回回定居玉溪。大部分是屯田定居的回回军人,一部分是做官、经商、开矿的。玉溪全市八县一区均有回族居住,人口分布上,以澄江、通海、华宁、峨山最为集中,占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为。 (三)峨山回族的形成历史 峨山回族主要聚居于文明、大白邑、甸百亩三个村,原属于河西小街镇,康熙、民国河西县志都有记载:小街元明时期是军屯区。文明村原称文沙冲(又名芦苇丛),据说回族的
12、先辈因驻军进入,驻扎在现林予上边的“营盘”,其后人口兴旺治理了下边的芦苇丛,发展成为文沙冲村。村中基本姓马,有少数的姓合和姓木。现在村后坟山合、木、马碑文多是顺治、康熙、乾隆年问的。据大白邑村马春琴等老人讲,元朝时回族的先民就屯军在此村,原为摆夷(傣族)居住。回族入村后,傣族迁往元江、新平。年前,这里有很多“元碑”,后因修水利散失。据现存清真寺的一些碑文考证,木姓、马姓始祖是元代进入的。大自邑大 平滩“穆氏老祖”木永兴碑记载:木姓老卒“家居山西临洮府狄道县也,祖明初游宦致滇移居于河西大白邑迨至明万历辛卯(年)莆建新平,分移一支于新,纵支分派别而本源则同也”在文明村后的二甲山顶现存的“马氏祖碑”
13、马元清墓碑记载:“马氏者,陕西原籍之所也,自始祖元清万历年间宦进入滇,而潜河西西乡大白邑田园建大厦”。可见文明、大白邑的建寨远在元代,至迟也是明代。甸百亩村,村史中有关于“进士老祖碑”的记载:合揆系哈刺十一世孙,往下回村,后分为两房三支,合揆系第三支,康熙戌子年乡试居第二名,清雍正丁未年会试中进士,以后选择甸百亩落籍,为甸百亩村回族之首。 (四)峨山回族的历史文化特点 自十三世纪一批批西域回回入滇落籍致今,峨山回族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七百多年来,峨山回族人民与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经济上互通有无,生活上互相帮助,文化上互相学习,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亲密关系,这是历史的主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
14、中形成了峨山回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峨山回族并非土生土长而成,其先民多半是历代外来的士兵、工匠和商人,他们入滇驻防、屯垦土地和经商,分布在临近交通要道离县城不远的的文明、大白邑、甸百亩三个村。现在峨山回族也有很多籍贯是外地的,其中以通海嫁入峨山的女性最多。也有部分在峨山学经的其它省份的学生通过婚姻形式定居峨山的。因工作原因移居峨山的也不少,这一部分回族主要居住在县城里。 第二、由于历史上相当多的回回“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在平川沃野上驻防和屯垦,于是农业成为峨山回族的主要产业;峨山回族富于开拓精神,以前从事马帮运输,现在是峨山运输业中的主力军,每个村子里
15、都有几只汽车运输队,垄断了玉溪至峨山,蛾山至小街的中巴客运;峨山回族还有善于经营工商业的历史传统。并且,从峨山向周边主要交通要道辐射,散居全省各城镇从事商业和餐饮服务业等等。解放前,峨山回族,经商的足迹遍布东南亚,现在在泰国清迈、缅甸景栋等地区,仍有大量祖籍峨山的回族居住。而这些早年离家的回族,近年来返回家乡投资建设,其后代也有回国或出国经商生活的;还有很多回族从。小街镇民族志田第页事家族手工业、钢铁冶炼、汽车修理等生产,在当地属于较富裕的群体。 第三、峨山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既不受外国宗教团体的干预,也不向其他民族进行传教活动,坚持“各信各教、不宣教”的原则。坚守自己的信仰、代代相传,与周边广
16、大汉族群众各信各教,和谐相处。只求内部进行自身完善,传承伊斯兰文化,归顺唯一神安拉的旨意,服从安拉的戒律。从历史上讲,伊斯兰教之所以能在中国有一席之地,和它从不公开传教,不广纳信徒以壮大声势,避免引起统治阶级的反感,树立敌对面有密切关系。 第四、峨山回族不是由中国境内某个民族、部落发展而形成的民族,而是在伊斯兰教的纽带作用下,将各种不同来源的群体凝聚成一个新型的民族的外来迁移民族。 历史造就了一个民族,也造就了一种文化对于穆斯林而言,伊斯兰文化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生活方式。伊斯兰文化以不同的形式,不同渠道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回族的群体和个体。 峨山回族的丧葬
17、习俗文化 民俗,是时代的一面境子,是透视社会的窗口,是社会生活组成部分中的重要基因。云南玉溪峨山回族民俗现象同人类社会的其他现象一样,是人民群众长期共同创造的,是一个历史的范骋,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自然根源。 我国著名学者黄遵宪在民俗中指出: “风俗之端始于甚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而,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至成。虽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入,习以为然。上智所不能察,大力所不能挽,严刑峻法所不能变,夫事有是有非,有美有恶,旁观者或一览而知之,而彼国称之为礼,沿之为俗。” 根据回族民俗学研究专家王正伟的观点,回族民俗按内容分为四大
18、类型。第一是经济民俗,主要包括回族民间传统的生产民俗、经商民俗、消费民俗、居住民俗、饮食民俗和服饰民俗等。第二是社会民俗,主要包括目族民问礼仪民俗、。黄遵宪民俗固商务印书馆印行,年版第页 语言民俗、婚姻民俗、丧葬民俗、卫生民俗、姓氏民俗,称谓民俗等。第三是信仰民俗,主要包括禁忌民俗、节日民俗等。第四是游艺民俗,主要包括回族工艺美术民俗、武术民俗、体育民俗、文艺民俗等。 云南的回族大多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杂居,日常交往中互通有无,无论经济民俗、信仰民俗或是游艺民俗,都在很大程度上染上其他民族的特性,很多都被同化或异化。但社会民俗中的丧葬民俗由于受传统伊斯兰文化的深远影响,一直以来都体现出了伊斯兰
19、文化的特点。而且还同回族宗教信仰紧密相连。信仰是一个民族意识的再现,是一面永远不倒的旗帜。丧葬是人类的自然淘汰,是死者遗体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表现。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自然环境以及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甚至不同地区有着不相同的丧葬活动方式和丧葬习俗。 关于回族丧葬习俗的记载在我国也有不少。明初周密在其葵辛杂识(续集卷上)回回送终中记载: “回回之俗, 凡死者专有浴尸之人, 以大铜瓶自口灌水,荡涤肠胃,秽气令尽又自顶至踵净冼,冼讫,然后以帛拭干,用拧丝或绢或布作囊,裸而贮之,始入棺殓,棺用薄松板,仅能容身不
20、置一物也,其棺即日便出”清代,清政府虽然对回族实施严格的封建专制统治, 但承认回族宗教与习俗的合法性。清雍正帝在上谕中说:“数年来屡有人具折密奏回民自为一教,异言异服,且强悍刁顽,肆为不法,请严加惩治约束语,朕思回民之有教,乃其先代留遗,家风土俗,亦犹中国人之籍贯不同,嗜好方言亦遂各异。是以回民有礼拜寺之名有衣服文字之别,要亦从俗从宜各安其习,初非作奸犯科惑世诬民者比,则回民之有教无庸置疑也。” 本文着重要论述的是峨山回族民俗中的丧葬民俗。因为丧葬民俗是峨山回族保存最完好的民族习俗。研究峨山回族的丧葬习俗,不仅可以具体的了解回族与众不同的丧葬习俗,更重要的是透过丧葬习俗的折射,可以更深刻的了解
21、伊斯兰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回回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永恒信仰。壬正伟回族民俗学概论【刁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年版绪论。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伊斯兰教十叶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第页。清实录世宗宪皇帝实录: 卷八。嗍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一)峨山回族丧葬习俗的历史传承 回族的丧葬礼,是人一生结束后由邻里乡亲、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祈祷的一种仪式,是回族民俗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回族群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作为在世的人,对于亡人不论其贵贱或贫富,不管是子孙满堂,还是鳏寡孤独,都要尽埋葬的责任,并要葬之以礼。回族的丧葬习俗至迟在明代就已基本形成。从明代回族著名学者李贽生前遗
22、嘱中我们就可以看出: 。倘一旦死,总择城外高单,向南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复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岂有一毫不清净者哉!我心安焉,即为乐土。勿太俗气,摇动人言,急于好看,以伤我之本心也。虽马诚老能为厚终之具,然终不如安余心之为愈矣。此是余第一要紧言记。我气已散,即当穿此安魄之坑。未入坑时,且阁我魄于板上,用予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头照旧安枕,而加以白布巾单,总盖上下,用裹脚市甘字交缠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去。待五更初开
23、门时寂寂抬出,到街扩所,即可装置芦席之上”。 回族的葬礼,既有回回民族的习俗特点,又有伊斯兰教处理死者的信仰性质。回族丧葬习俗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而逐渐形成。云南居住的回族作为穆斯林,在丧葬方面实行着伊斯兰教的丧葬制度,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坚持、完善,形成了全民共同遵守的习俗。 笔者的外婆于年月日,因肺部感染住进了峨山县医院,日病情加重,老人家强烈要求放弃抢救,把自己运回老家蛾山大白邑村,她要在那“归真”。日老人在亲人们的关爱祈祷下,平静睦肟耸溃砟辏罚杆辍哉馕峨山回族老人的整个丧葬前后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探讨峨山回族丧葬仪式共有的特点以及与国内其他地方回族的丧葬仪式的细微差别。回族的丧葬历史照
24、鲤;丛盟盟墨!垫蛩鲢鲤盘堕亘直丑竖:墅啦矗苎 (二)峨山回族的丧葬仪式死亡来临前的仪式 回族人在临终前,一般都要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 , ()念。讨白”(阿拉伯语意为“悔过”“悔罪”、。忏悔”) 请阿訇给念“讨白经”,祈祷真主饶恕病人的罪过,要求病人忏悔和反省自己。当弥留者神志清醒时,家人要提醒他一心归主,念作证词,。我作证:除安拉外,别无神灵,我作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不能亲自念诵的,可由亲人或别人代念。意在使弥留者清醒“伊玛尼”(信仰)的情况下离开这个世界,实现“魂有所归”临终“讨白“是回族穆斯林最后必行的一种悔罪仪式。在场的人会劝慰病人,放下思想包袱,一切功过都带到后世,一心归主,坚
25、定他的信仰。 ()要。口唤”(阿拉伯语意为。许可”、“命令”) 在病重时,回族穆斯林都要与自己的亲朋互要“口唤”,即平时接触过的邻里乡亲、朋友与病人如果发生过口角、矛盾,甚至结下仇恨的,这时要主动向病人说“色两目”要。口唤”,讲明原情,消除误会与隔阂,互相原谅,抚平彼此的歉疚感。愉快的了决往事。 ( 祝福先知穆罕默德及其家属 真主说“信士们啊!你们应当为他祝福,应当祝他平安!”。要求穆斯林祝福先知穆罕默德。此外,先知穆罕默德在愿真主赐福他安祥中说:“谁祝福我一次,真主和他的天使将祝福他十次”,而真主和天使的祝福将给祝福先知的人带来安宁。 ()保持肃静 病人病危时,要求周围肃静,不乱哭乱喊,嬉皮吵闹,要屏除各种噪音,甚至禁止在旁走动。除了病人的亲属成员和守侯在病人身旁的阿訇或在群众中德高望重并懂得伊斯兰教规的人以外,其他人均不能入室,直到病人逝世。平静的话别对生者和亡者都有极大的益处。 ()洗大、小净 即死亡临近者自己或他人帮其洗双手,嗽口,呛鼻,洗脸、双手要至肘部,用水抹头部,洗双脚至踝骨部,然后洗身体的各部位。此礼仪可使死亡临近者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