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蒙古族民俗与民间音乐浅淡.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20661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论文蒙古族民俗与民间音乐浅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音乐论文蒙古族民俗与民间音乐浅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音乐论文蒙古族民俗与民间音乐浅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音乐论文蒙古族民俗与民间音乐浅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论文蒙古族民俗与民间音乐浅淡.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蒙古族民俗与民间音乐浅淡 摘要:世界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与各民族的民俗,不仅联系密切,而且存在着某种渊源的关系。民俗是产生民间音乐的土壤与条件,而民间音乐(音乐论文)则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古老的风土人情,民风习俗,民间音tf产生于民俗活动,服务于民俗活动,脱胎于民俗活动,发展于民俗活动。关键词:民俗;民间音乐;民族;蒙古族中图分类号:K892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1001402纵观世界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与各民族的民俗不仅联系密切,而且存在着某种渊源的关系。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历史论文)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

2、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既包括物质文化生活,又包涵精神文化生活,生动地体现一个民族的民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传统特点是构成民众生活文化史的主体与核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认为民俗是产生民间音乐的土壤与条件,而民间音乐则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古老的风土人情、民风习俗;民间音乐产生于民俗活动,服务于民俗活动脱胎于民俗活动,发展于民俗活动。由于笔者长期工作在内蒙古,生于斯、长于斯,曾多次聆听那独具特色的民问音乐深感民俗与音乐互不离分,相互依存,是个很重要且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由于我不是这方面的研究专家缺乏实际调查研究及理性上的思考,故仅就蒙古族民俗

3、与民间音乐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蒙古族民俗。是产生蒙古族民间音乐的土壤从根本上来讲,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音乐,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音乐并非仅仅产生于劳动,也在民俗中孕育而生。应该说民俗是产生音乐的土壤与条件之一,是能够被人们所理解与接受的。翻阅内蒙古各地的民歌集,其中民俗风情的内容占有较大篇幅,并且在群众中较为普及。内蒙古地区是礼仪之邦,假如你有机会来到内蒙古草原,无论相识与否,热情好客的蒙古族都会热情地给你端上香喷喷的奶茶,醇香的奶酒,唱上一曲曲祝酒歌,吟上一首首祝福的赞词,令你心旷神怡!在这歌的盛会、诗的海洋中,会把你一切烦恼荡之已尽,并从中体会到蒙古族风情与酒歌的魅力:假如你有机

4、会目睹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那达慕的风采听着摔跤场上那充满着和声效果“潮尔”音调的摔跤歌,欣赏赛马场上那韵味十足的颂马的祝赞词,你会被这高亢嘹亮的音乐、优美抒情的祝赞词所倾倒,不由地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蒙古民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节庆活动是他们展示艺术(艺术论文)才华的舞台。草原处处离不开歌,生活习俗中充满了歌;假如你再有机会,参加草原上传统的蒙古族婚礼,一14一那更是歌溢满全部仪式,祝赞词贯穿始终。听着那缠绵的送亲歌、出嫁歌,欢腾的祝酒歌,深情的离别歌,眷恋故土的思乡歌,会使你大饱眼福、留连忘返。还有那古老的狩猎歌,眷恋已故亲人悲切的葬礼歌,悼念阵亡之将士哀婉的安魂曲,神秘的宗教色彩的祭神歌

5、,构成一曲曲草原蒙古民族风情的乐章蒙古族音乐的天赋,不仅在日常生活习俗中表现还应用于征战。马可波罗游记曾有这样的记载:“当两军列阵之时,种种乐器之声及歌声缘起,缘鞑靼人作战之前各人习为(转载自论文库,请保留此标记。)歌唱;弹两弦乐器其声颇为悦耳。弹唱久之,迄于鸣鼓之时,两军战争乃起”。这种用音乐来做战前动员、鼓舞士气的习俗,在世界其他民族中是很少有的。更为神奇的是蒙古族将音乐直接服务于畜牧业生产,当母畜生第一胎时,不肯奶子畜时,牧民们便唱起动情的劝奶歌,一直唱到母畜回过头来奶子畜时止。笔者在牧区采风时曾亲眼看到骆驼听到演奏劝奶歌的马头琴声竞潸然泪下,使得生第一胎羔的母驼主动奶幼驼这样生动的场面

6、。不见不会相信,音乐竟是这样的神奇!还有蒙古族在庙会上丢了人,唱着寻人歌去寻人的风俗等等兹不一一列举。综上所述,可否得出这样的结论:蒙古族民俗是蒙古族民间音乐的载体,蒙古族民间音乐在民俗中得以产生、继承与发展。蒙古族民间音乐若离开了民俗风情,则黯然失色失去它应有的生命力,也就失去了它深厚的群众基础。蒙古族民间音乐正是在各项民俗活动中走向成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二、蒙古族民俗活动场所。是造就蒙古族民间音乐家的摇篮一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家,从出生、成长,以至走向成熟,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个人的才能、天赋;二是促使他成熟的客观氛同:i是给予他充分展示艺术才华的机遇。氛同在

7、哪里?对于蒙古族音乐家来说,就是那能歌善舞、富有音乐细胞的民族;机遇在何处?就是那年复一年、相沿成习的民俗文化活动。一般来说,对一个少数民族音乐家的培养,都不是专业艺术院校所能全部完成的,是靠世世代代民间艺术家的口传心授,潜移默化传承而来。它的承传方式,传统的节庆民俗活动,则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人从降生到成年乃至老死,无不处于周围民俗事象及民俗艺术对他的浸染和熏陶之中。作为蒙古族后代,从他们出生起,躺在摇车啼哭时,就听见母亲哼唱着摇篮曲;当他们跟随着父母,过上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时,父母那即兴而唱、脱口而出的牧歌,伴随着他们度过了童年的时光,民族音乐的根,便扎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当他们

8、存说书厅聆听那民间说书艺人的演唱,定会被那离奇而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干变万化的旋律所陶醉,你会觉得民族艺术的魅力竞如此令人折服!当他们参加民族传统的节日盛会,那此起彼伏、悠长而深情的牧歌,更令人激动不已。这歌中记载着民族的历史、先祖的魂魄与业绩,一代又一代蒙古人唱着它,告别过去,走向未来。作为蒙古族后代,一方面为本民族有这样悠久的音乐传统而骄傲、自豪,同时又在想,怎样使本民族艺术得以发扬光大?这既是形成蒙古族音乐家的客观氛围与条件,也是促使他们在蒙古族音乐海洋中艰苦跋涉的原动力。纵观在全国都很有影响的蒙古族歌唱家,无论是老一代的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还是年轻一代的拉苏荣、德德玛、滕格尔,都经历这

9、样一个对蒙古族民间音乐由欣赏、熟悉、热爱到执著地追求的历程。在他们的背后,都拥靠着一座诗山歌海:在他们的面前,都站立着无数个启蒙老师:在他们生活的地方,都有着富有艺术魅力的民俗文化活动。他们的艺术成就,来自只对蒙古族民间音乐的耳濡目染。来自一代又一代民间音乐家的口传心授。给予他们的机遇、促使他们脱颖而出的是那婀娜多姿的蒙古族民俗文化活动的舞台。三、要注重对蒙古族民俗的研究,继承与发展蒙古族音乐前面仅从一个小小的侧面,说明一个民族的民俗活动,对该民族的民间音乐,推而广之也可说对该民族的文化艺术的影响。其实,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的民俗,不仅作用于社会的发展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它是一个“民族

10、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集中表现是形成一个民族集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融合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的聚合力、凝聚力。”民俗的作用与功能,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由此而产生的民俗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参与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科学。作为每一个生活在民族地区的音乐家、文艺理论家应该特别注重对本地区民俗文化的研究。这不仅是进行艺术创造,繁荣与发展民族文化艺术的需求也是使艺术家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情感的需要,更是继承与发展民间音乐的最佳突破口。民俗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生活方式及经济形态的变革,总是在不断地扬弃与出新。无论是有意识、还是元意识,有外力、还是无外力,就民俗自身来讲,均朝此方向

11、发展。但应通过我们多方面的积极努力,促进民俗向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比如流传在内蒙古赤峰市的蒙古族民俗仪式剧呼图歌沁,历经二百余年的流传演变,它们“祭祀、驱灾、求子”的功能,已经越来越淡化,而审美娱乐的功能则越来越强化,演变成为元宵佳节期间与汉族秧歌同台表演的蒙古族秧歌。再如蒙古族的传统盛会那达慕,发展到今天,其原始宗教的内涵已逐渐消失,成为物资交流、经贸洽谈、民族文化艺术展示的盛会。既然民俗在不断地扬弃与出新那么在民俗中孕育而生的民间音乐,也应随之不断地扬弃与出新,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去创造、发展它,才会使民俗与艺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永远具有生命力。

12、说到继承与发展蒙古族民间音乐的问题我的心中便产生许多忧虑与困惑。我常常想,对于一个驰名中外、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能歌善舞的蒙古族,可以说它的音乐艺术在全(转载自论文库,请保留此标记。)世界已经闻名遐迩,但时至今日,纯属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机构与专业艺术院校,在偌大的内蒙古地区却寥寥无几,人民群众已经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理论上却说不清楚,道不明白比如长调民歌一人同时发出两种声音的“潮尔”等,这不能不是个遗憾。再说蒙古民歌是丰富多彩的,曲艺音乐也是干变万化的,应该说它为蒙古族戏剧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但时至今日,为众多蒙古族群众所企盼的蒙古族戏剧,仍处在初创的状态,这又是一个遗憾;另外作为蒙古

13、族代表性的音乐长调民歌,它的演唱方法及风格也绝非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一派,据我了解,曾见过毛主席、周总理的民间歌唱家阿拉坦格日乐。曾为清代巴林王府歌手的朝克钦扎布苏,就有别于他们,且风格各异。由于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也很难说清楚但我觉得草原各种风格流派的歌手大有人在,我们应该善于从中发现,并进行认真的总结。应该在注重研究民间音乐的同时,也应注重对歌手演唱方法及风格的研究。这有利于继承与发展蒙古族民间音乐。在我对蒙古族音乐忧虑与困惑的同时也有令我兴奋的举措。在各有关领导与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在呼市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该学会对蒙古族长调民歌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并将作为该研究会今后的重点课题,这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还专门举办了有关“潮尔”发声演唱方法的培训班,这对抢救蒙古族民间音乐更是一个有力的举措。总之,作为一个生活在民族地区的音乐工作者,要注重对民俗风情的研究,应该善于在那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去继承、发现、总结民间音乐,在不断地变革与出新的民俗活动中,去丰富与发展民间音乐。这是民间音乐得以继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