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祭祀祭祖.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2071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古族祭祀祭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蒙古族祭祀祭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蒙古族祭祀祭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蒙古族祭祀祭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蒙古族祭祀祭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蒙古族祭祀祭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古族祭祀祭祖.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蒙古族祭祀蒙古族的祭祀活动带有北方民族的特点,对大自然的崇拜,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祭敖包这是信奉喇嘛教的蒙古族会祭礼风俗,最为隆重,在民间也最被重视。 敖包,蒙古语音译,意思为堆子。也叫做鄂博、脑包、封堆。这是一种祭祀的场所,开始于清代。蒙古族地区的敖包,多以石块或者砂土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起来,中间填上砂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包形基座,大小规格不一,多为单一个,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排成的。中间的敖包要比两侧的大。包上坚起若干木幡杆,挂缀五彩绸、布条和经幡。敖包原为道路和境界的标志,以后逐渐演成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场所。旧时,蒙古族各盟、旗、区和寺庙等都有公用的敖包。并没有掌管敖包的

2、机构,在一些殷富的家庭里,设有自家的敖包。敖包一般都设在各路口的交叉点,一些缓坡上,山岗上。除了路过的行人进行日常祭祀外,每年都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 蒙古族祭敖包是很真诚的,按照习惯,平时,每次经过敖包,都要口念:俺、嘛、呢、叭、咪、哄六字真言,向敖包上投石3枚,以敬三宝。有的还献上钱财,供以酒肉,有的剪下马鬓、马尾系在敖包顶的幡杆上。住在敖包附近的牧民,挤完奶或早晨喝第一杯茶之前,要朝敖包的方向洒几点奶或茶,以表示敬意。大型的祭祀敖包活动,每年举行二次,春天和秋天。男男女女,扶老携幼,还上哈达、整羊内、奶酒、奶食等祭品,来到敖包前,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大喇嘛涌经祈祷,小喇嘛列座于两旁,或

3、吹喇叭,或打大鼓。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石块,或对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五色绸和经幡。并与祭神树结合起来。祭敖包在新蒙古族自治县概况中记载:凡各旗鄂博(敖包),岁于五月或七月,由各旗至祀。合祭鄂博(敖包)在海拉尔河北山上,每三年大祭一次,以五月为祭期。祭时喇嘛诵经,鼓钹竞作,先绕鄂博(敖包)三周,且绕且诵,官民随之,三周既毕,举火烧柴堆,以香火投之。礼事告终后,一般人民赴场竞艺,作驰马角力种种比赛。 蒙古族祭敖包,其缘由可能和古时蒙古人对山岳的崇拜有关。在传说化铁出山中,说他们的祖先居于额尔古纳山中,后来迁到草原上。他们离开自己的发祥地,但不忘祖宗,用石块垒起敖包,呈现同状,象征祖籍的山岳

4、以此为祭祀的对象。有的蒙古人把敖包解释为灵魂之山。后来祭敖包演绎为祭祀诸神的场所。敖包会,成为喇嘛宗教的节日,当地民族欢聚的节日,成为传统的民俗节日。同时进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游艺活动。 祭天蒙古语叫腾格里。藏族最早信奉萨满教,认为天是世界万物的最高主宰,它不仅操纵着自然界的一切,也操纵着人类的命运。它赋于人们各种权力,也能给人们各种灾难。古时,蒙古人对天是非常崇敬,把天称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凡事都要向天祈求,保佑平安。在蒙鞑备录里记载:其俗最敬天地,第事必称天,闻雷声则恐惧,不孜行师,曰:天叫也。元史说:无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每年都要举行祭天的仪式。 古代,蒙古族祭天,先要树起神竿,蒙语叫玛

5、尼杆高约束4-5米,粗0。2米,多用桦木、松木。杆顶上安有铁制的长 (神 )。祭祀时,在蒙古包前,先要树起二根神竿,二根之间扯起一条绳,挂红、黄、监、白、绿五面彩旗,有的挂上经幡,绣上六字真言的梵文。有的还把干净的肉挂在竿上,然后洒马奶、谷物等,对天祝颂,祈祷所求之事。后来萨满教不起,祭天活动由萨满主持。他们祭天的供品有乳制品和肉制品,摆在供桌上,直接上供祭天。这项活动,由男萨满(波)率领,呼叫天的祷词,众人相合。 蒙古族平时也要对天神表示敬意。逢年过节,每次宴请,举杯祝酒、食肉都要先敬天,然后才能吃喝。蒙古人认为天有天神,赋于生命的;地有地神,它是保佑人畜平安的。天神、地神,都被格外地受到尊

6、崇。 那达慕为蒙语的音译,意为“娱乐”,是蒙古族从部落联盟时起每年或隔年都要举行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最初只有摔跤、射箭和赛马三种活动,如今又增加了喜庆丰收、物质交流和科技传播等内容。 勒勒车是蒙古族传统的交通工具。全车的部件大多用桦木制作,车轮相当于成年的牛高,车体轻便,易于在草地、雪地和沙漠中运行。牧民们在野外游牧时,往往把勒勒车连在一起,形成一串,行走起来十分壮观。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摆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

7、、黄油和奶酪等等。祭祀时,在古代,是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求神降福。蒙古族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变化。 祭成吉思汗陵: 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崇敬的民族英雄。他在十三世纪初,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横跨欧亚两洲,震撼世界,成为“一代天骄”。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

8、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祭礼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 祭火: 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有个别地方在秋季祭火,在婚礼上还要祭火。不同于汉族的祭灶。蒙古民族,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

9、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古代蒙古族萨满教巫师认为火与火神可以驱逐各种妖魔与邪恶,医治疾病,施恩惠于人类。由此也可以说蒙古民族的祭火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遗俗。 祭尚西: 尚西是蒙古语,神树的意思。过去蒙古族群众有祭尚西的习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颜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一位扮装的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之下,男女老少汇聚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主祭人手捧哈达、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献。仪式结束后,便进行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体活动。年青的健儿们,有的赛马,有的射箭、摔跤。祭祀大会充满了欢乐的景象。 祭苏鲁锭: 苏鲁锭是成吉思汗的军旗或军徽。蒙古民族

10、最珍重的古代文物之一。珍藏于鄂尔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园内。苏鲁锭有大小之分。大苏鲁锭位于中央,小苏鲁锭呈剑形,剑头或剑峰长39公分,宽3.9公分。旗杆高300多公分,插在石墩底座上。苏鲁锭是成吉思汗远征时所向披糜的旗徽,又是太平无事时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阴历3月17日,都要隆重举行祭苏鲁锭的仪式。祭祀时,祭桌上摆放3只整羊,还有马奶酒、奶食、黄油、油果子等供品。参加祭祀的蒙古族群众络绎不绝,各自带着祭品,虔诚地叩拜苏鲁锭,借以表达对成吉思汗的敬仰,缅怀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 达力根巴雅尔: 一种“招福致祥”的民间祭祀仪式。多于丰年或战争凯旋时举行,以示感恩,祈求康乐太平。祭祀完毕,所有参加者便

11、开始在草原上尽兴欢歌起舞,往往跳至更深不止。主要动作有甩臂击鼓、跪蹲请安、拧身跺足、横摆漫步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真挚地表现了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人民欢乐时的情感和豪迈的精神气质。蒙古族祭祀活动简要介绍祭敖包 敖包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体的 传播下已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民歌,更是将敖包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宣传热度,红透大江南北。 在无际的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谓神树,神树上插有五颜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 敖包,又称“鄂博”、“脑包”、“堆子”、“石堆”、

12、“鼓包”。指的是在自己游牧的 区域内,选择一个幽静的地方,用石头堆起的 圆形堆。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九云:“鄂博随在皆有-其形圆,其顶尖,矗立方角蒙經旗,其上下则埋哈达一方,粮食五种,银数钱,每年比一祭”。阮葵生蒙古吉林风土记云:”垒石象山 ,悬帛以致祷,报赛则植木表,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敖包在蒙古牧人看来是神圣之所在。 祭祀活动于每年农历5月13日召开。届时敖包密插树枝,并四周悬挂五颜六色的布条和纸旗,旗上写着经文。焚香点火、喇嘛诵经念咒,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与宗教色彩。祭祀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和歌舞表演。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神圣的成吉思汗祭奠 祭奠成吉思

13、汗,从窝阔台汗时代开始。后来,元世祖忽必烈钦定用“四季大奠”来纪念成吉思汗,并规定了详细的法规。成吉思汗祭奠,大体可分为三类:平日的祭奠、每月固定的月祭和季祭。平日祭祀是祭祀者选择吉日良辰,或是司祭的牙门图德根据祭祀者的要求认为可行的日子进行的一种祭奠。月祭从正月开始,到十二月每月都有固定的日期。季祭包括春季的查干苏鲁克大祭、夏季的淖尔大祭、秋季的需日格大祭和冬季的达斯门大祭。 查干苏鲁克大祭 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一的查干苏鲁克(洒奶)大祭,是元世祖钦定的春季大祭奠,也是成吉思汗祭奠中最大的祭奠。据传,成吉思汗圣主刚到五十大寿之时,忽染贵恙,两月后方愈,为从此了结八十一天的凶兆,便在三月二十一这天

14、,拉起万群牲畜的练绳,用九十九匹白马之乳,向长生天祭洒,并将“神马白骏”涂抹成神,谓之神马。又记载,成吉思汗五十岁的那年春天,碰上罕见的荒年旱月,成吉思汗认为春三月主凶,于是就用许多白马之乳,向苍天祭洒。又将一匹选出的灰马用白缎披挂,使之神化,作为神马加以供奉。于是,春季的这次大祭被称为查干苏鲁克大祭。淖尔大祭 淖尔大祭,在阴历五月十五进行,也是由忽必烈钦定的。淖尔,意为湖泊。据说,每年的这个时节,牧民们的奶食饮品开始象湖泊一样丰盛,因此,就把第一批挤下的奶汁向苍天和圣主成吉思汗祭献,希望蒙古草原的物产更加丰富。需日格大祭 阴历九月十二,举行秋季需日格(禁奶)大祭。按达尔扈特长者的说法,从这天

15、开始,母马不再挤奶,马驹都去掉嘴上的禁奶叉,脱去头上的笼头,从练绳上解放出来,便可自由吸吮母马的奶汁。达斯门大祭 达斯门大祭,在阴历十月初三举行。达斯门,意为皮条。据说,成吉思汗出生的时候,包在一个新缝制的襁褓中,外面用领了牲的山羊皮条包扎起来并加以祝福,从刚断脐带到脐带干缩脱落,都用达斯门包扎着,为纪念此事,忽必烈钦定了达斯门大祭。拜火歌与祭火节火是蒙古族崇拜的对象,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所以对“渥德嘎赖汗 额赫”(火神母)更加崇敬,蒙古族拜火歌唱道: 永存的敖包上,燃起飞腾的火。 燃烧吧,永生的火, 有火就是有生活。 按照蒙古族的习俗,继承财产权的幼子,在名字之后通常要加上“翰惕赤斤”

16、字样,就是继承父亲最珍贵的遗产火(包括火盆、火灶等),就是守灶人。这样,火,就与蒙古族崇拜的天地、祖先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为祭祀的主要内容之一。祭火的习俗蒙古族自古就有,这与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一脉相承,人们把它视作自己民族的起源。据蒙古族风俗志记载:一次部落战争中,蒙古部落不幸战败,只剩下男女四人逃进额尔古纳山,此山重峦叠嶂,高耸入云,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到了山里,却出人意料地发现一片水草肥美的草原,可谓天赐宝地。这两对青年男女遂结为夫妇,立了两个帐篷居住下来。后来人口多了,要返回故乡,可偌多的牛、马、羊和勒勒车越不过陡峭险峻的高山。于是他们把砍下的大片树木堆积起来,点起了大火,烧化了矿石

17、,烧通了道路,走出了额尔古纳山。从此,额尔古纳地域,就成了蒙古族的发祥地,化铁出山的传说就成了长者在拜火节教育子孙继承祖先奋斗精神的民族教材。 祭火可分月祭、年祭两种。月祭,一般在农历每月初一、初二举行。有的地方除了祭火以外,也要在火盆里烧树条,然后向火中浇洒酒、奶油,并献上“白食”。 年祭,也叫拜火。祭火仪式定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间举行。蒙古族自 13 世纪以来,增加了与国内各民族,特别是汉族的交往,促进了文化交流。明代以来,俺答汗、三娘子更加重视与中原汉族的往来。所以,祭火节选择的日期是受了汉族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影响。祭火节常常是农历的前奏。拜火开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塘前、灶

18、前),主祭人(家庭的长者)先要摆上供品焚香,然后取一捆柴草点着。将黄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长者率领下,全家人向火堆磕头。主祭人还要祷告说:一年多亏火神爷的庇佑。有些不干净的东西扔进了火里,请火神原谅。祈求明年人畜两旺,吉祥幸福。蒙古族的祭祀种类酒 祭即把鲜奶、奶油、奶酒一滴一滴地洒在敖包上。洒奶酒而祭,这是蒙古民族最崇尚的礼仪。这种习俗在蒙古秘史第103节里早就有载:成吉思汗在祭祀布尔罕山时,曾把带子像数珠似的挂在脖颈上,帽子搭在臂上,手捧胸膛,向着太阳,给布尔罕山行九叩礼,跪拜祈祷,洒马奶子奠祭。 火 祭即在敖包前焚烧一堆干牛粪或干树枝,排列成队绕火转三圈,并叨念着自己氏

19、族的姓氏,手捧祭品,把全羊肉投入火堆里燃烧。蒙古民族的萨满教认为火是最圣洁的,因而以火祭敖包。 玉 祭玉器在远古天人相通的祭祀和招魂中成为仪式法器。在辽西红山文化的遗址中发现大量的古玉,可为佐证。玉为通神之桥梁。古代汉族也用玉祭。 血 祭又叫红条,即杀牲祭祀。他们认为牲畜为天所赐,故杀牲以报天。满文通鉴纲目云:依蒙古风俗举行祭礼时,杀牲畜,用牛马奶行灌礼,再由萨满做祈祷。他们还取心脏、洗血浆、切肉脂,吊起来,且用濡革细筋来缠绕鄂博。萨满教时代蒙古祈祷方式是垂下头来,用姆指、食指和中指合掌,撑住额部。血祭的习俗是最原始的。 敖包在平时尤其是供奉以后也有不少禁忌。诸如妇女不能上敖包顶,不能在敖包会

20、上骑马参赛。行人不能骑马从敖包旁边经过,一定要下马才准通行。敖包附近不能捕鱼捞虾、打柴伐木、围猎杀生等等,因此直到今天,敖包山上的自然环境都是保护得比较好的。 敖包文化中的藏传佛教文化也是比较浓厚的,只是因为受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影响特别浓。祭祀时有喇嘛诵经、摆供,甚至于祭祀活动由喇嘛来主持。拜祭者除了绕敖包泼洒奶食,还要向喇嘛叩头,接受灌顶礼,都有着浓厚的佛教文化内容。 敖包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游牧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敖包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同样地具有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文化成分。在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有很多敖包均恢复了多年没有举行的活动,更主要

21、的是在原有的祭祀活动得到充分保留继承的同时,娱乐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更加浓烈地表现出来,而且在这两方面又有许多时代性的文化成分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具有新鲜感和实用的内容,倍受牧民的欢迎,这样,就将敖包活动由固有的传统文化氛围,扩展到贴近现代文明的轨迹。祭天 祭星 阴历正月初八的晚上,大小村屯都举行祭星星活动。到那天傍晚,各村屯的蒙民都要集聚在“艾丽达”(村长)的家中,请若干喇嘛,由艾丽达主持,团聚诵经。期间,由大喇嘛吩咐小喇嘛将手洗干净,把芝麻油和小麦粉合在一起,做成面人、面碗、面灯等祭祀品,其中以面灯最多。诵经过后,晚上十点钟左右,在大街上放一张桌子,大喇嘛手捧面祭品走至桌前诵经,并点燃所有面灯

22、,命一蒙民站在桌子上鸣放鞭炮。面灯燃烧之光、鞭炮燃放之光与天上明星闪烁之光遥相辉映。当气氛达到最热烈的时候,大喇嘛将面制祭品抛之于地,回屋后继续诵经。之后,宣布祭祀 结束。也有的村屯的蒙古族牧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祭星星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项活动停止。祭火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小年”时,蒙古族人都要举行祭火仪式,送“火神爷”上天。晚上,祭火开始前,全家人都集中到庭院中,主祭人(家庭的长者)先摆上祭品焚香,然后取一捆柴点着,接着将奶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长者的带领下,全家人向火堆磕头,求“火神爷”保佑明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之后全家团聚,饮宴欢乐,通宵

23、达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祭火活动停止。 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族人的一项重大宗教活动。敖包,蒙语是“堆子”的意思,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在郭前旗王府的西山上,有一座“黑马敖包”, 解放前旗内的祭祀活动,常在这里举行。 祭敖包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水草旺盛的六七月份,也有的选在春秋吉日。祭祀之前,先要对敖包进行维修和装饰,在敖包上插上白布旗帜,上书经文,然后在正南方向放一木桌,将烹熟的牛羊肉或鲜果品供于其上。当民众聚齐之后,大喇嘛开始诵经,坐在两旁的小喇嘛以鼓乐相伴。大约经过二三小时,诵经完毕,大喇嘛 站起身来,自东向西绕敖包而行,小喇嘛们紧随其后,接着围观众人

24、拖儿带女相随,自前至后,由少到多。当绕敖包三周之后,大喇嘛将水果等供品向四下里抛去,众人争抢食之,以求“消灾获福”。之后,便举行盛大的摔跤、赛马、射箭等“男儿三艺”活动,获胜者受到奖励。赛事终了时,把祭祀用的牛羊肉切成小块,煮大锅肉粥给众人吃,无论参加祭祀的人和过路的人皆可食用。在散会之前,往往要齐唱太平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项活动停止。祭敖包 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地姑娘哟/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嘿“敖包”一词,因敖包相会这首优美动听的著名民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敖包”,是蒙古语,汉语意为“堆子”,还有“脑包”、“鄂博”两种变体叫法

25、。据史书记载,在成吉思汗时代,每逢大事或征战时,成吉思汗必定要亲自到神山之下,摘帽挂带,虔诚祈祷,以求苍天保佑。在古代游牧于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就以石块堆成敖包来作为道路或牧场边界的界标,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用它来辨别方向、区分游牧场地。久而久之,蒙古人就将其演化为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坛。蒙古人至今还保留着祭敖包的古老习俗。敖包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发展变化,成为了游牧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蒙古族所祭祀的敖包,名称生动有趣,形状多种多样,星罗棋布。而且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有多少敖包,就有多少美丽的传说。其中距巴林右旗大板镇附近的达尔罕敖包,就有这样的传说:有个叫琥尔巴彦的富人常在这里以活人作

26、牺牲品来祭敖包,因此当地群众非常气愤,有一次就趁他来祭敖包时,在那敖包旁挖了一个陷阱,人们就群起捧土活埋了他。为纪念这一喜事,人们当时就给此敖包起名为“达尔罕敖包”。又如位于阿盟额吉纳旗的宝如特格克苏木小山顶上的花敖包,虽叫“花”敖包,却其周围不见繁茂似锦的花草。这是因为花敖包的“花”不是花草的花,而是天花病的花。传说有一位喇嘛云游到了此地时,正遇上了在该地天花流行,不幸染上了此疾。此喇嘛医术高湛、医德高尚,他不仅治愈了自己的病,而且将治天花的医术传授了当地的喇嘛们,让他们学会之后为当地百姓治病。从此,这一带出了不少名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达喇嘛,就垒了这个敖包,“花敖包”一名也应运而生。除

27、了为祭奠或纪念神灵和先人之外,镇邪也是垒建敖包的原因之一,甘珠尔敖包的传说就是个例子。相传有一年在乌珠穆沁地区,灾害不断,邪气冲天。有一天,科尔沁诺颜来到了乌珠穆沁,他就走到了一个无名敖包前说:“不是说这一带邪气逼人吗?它能把我怎样!”说完他就策马往回飞奔。可是没走多远一声炸雷响起,向他三次袭击险些断命。不久诺颜被雷击的可怕的遭遇传遍了乌珠穆沁及邻近地区,听之震惊的当地人们就请来了几位喇嘛,对敖包念了几次甘珠尔经之后,这一带就没有了邪气,人畜常平安。该敖包,也由此得名于“甘珠尔敖包”。内蒙古草原上的敖包,从内容上可分为:与英雄人物有关的敖包;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敖包;与蒙古族圣物崇拜有关的敖包(苏

28、勒德敖包);旗王爷敖包(也叫诺颜敖包);召庙敖包(与佛教有关);部落或阿塔天神敖包(与萨满教有关);家族敖包;家庭敖包;旅游景区的新敖包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草原文化旅游业迅猛崛起,为了突出民族特色,各地景区新建了极为豪华,而且样式新颖的多种敖包,吸引着四方来客,创造着文化与经济的双丰收。在内蒙古地区贡奉的古式敖包,多数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块、柳条等堆砌而成的塔型敖包。而现代式敖包,其垒建形式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风格,近年以来出现了有砖砌敖包、水泥敖包、琉璃敖包等各式各样的敖包。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建敖包时都选择山顶、隘口、湖畔、路旁、滩中等特殊而易见的地方。虽然各地敖包的形状不同,规模各异,但

29、现存敖包的模式,一般都是在圆坛上,环叠三层石台,基础宽广厚实,往上渐小渐尖,顶上竖起一柱高杆,杆端有铁矛一柄,其下承一铁盘,盘上缀有近似苏勒德的马鬃作的垂缀。在东部地区敖包的顶饰多为佛庙顶的甘珠尔般圆顶,在中心柱杆周围多用柳条树枝装饰,敖包的东、西、北则各竖三根木杆,分别刻有日、月、云图案,用彩带与中心相连,彩带上习惯悬挂哈达、风马旗幡之物。在鄂尔多斯地区,敖包前均设有风马旗台,敖包的向阳处设佛龛和香烛坛。敖包还分单体敖包和群落敖包。比如四子王旗罕乌拉敖包就是群落敖包,敖包周围有100多座卒从敖包,多数敖包群都以中间一个大敖包,两边有三个小敖包的形式排列。还有十三个一组的群落敖包,排列形式多为

30、一行排列或以大的为中心,呈十字形排列,或呈三角形排列。还有十九个一组或二十五个一组,组成的组合。据史料记载:“古时称作三敖包,分别代表天、地、人加以贡奉。进而演变为七个,代表七曜”一说。自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以来,对敖包的形式内容曾作过一系列改造和革新,增添了与佛教相关的哈达、禄马旗幡、佛龛、蛀香等饰物和祭祀内容,对原有的各种敖包和礼仪内容也重新作了解释。例如将七个敖包称为七星敖包,十三个敖包组中的中间的大敖包称为须弥山,其余十二个叫做十二部洲;或者把大敖包视为浩日模斯特腾格尔(即长胜天),其余十二个称为其护卒等等。在民间,把敖包群中的小敖包习惯称为徒弟敖包或士卒敖包。敖包祭祀,一般分为血祭、

31、酒祭、火祭、玉祭四类。血祭,就是杀羊宰牛,向敖包贡献牺牲。酒祭,就是在敖包上泼洒酒水、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燃起柴薪,将肉食、奶食、柏枝等投入火中焚烧。玉祭,就是将珠宝或硬币之类撒到敖包上。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后,祭敖包时一般都有喇嘛活佛们参与和主持祭祀礼仪,因而他们认为血祭污秽而造孽,力争想以奶食、奶酒等素贡物代替“血祭”。但是未能如愿,至今还有个别地方仍按萨满教的礼仪祭祀着敖包,比如乌拉特中旗等地区,仍用原始的方法将公牛或公羊宰杀,用其皮做成皮筋缠绕敖包,将肉焚烧的形式来祭敖包。敖包祭祀活动,由于每个敖包的由来和性质不同,也由于各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其祭祀的日期、规模、形式和组织内容都有所

32、不同。鄂尔多斯、乌拉特等地区多在农历五月十三举行敖包祭祀活动;察哈尔、乌珠穆沁等地区多在农历六月十三或二十五举行,阿拉善(土尔扈特)地区多在农历7月初三举行。一般一年进行一次,如果风调雨顺,也有一年举行两次的祭祀时间的长短也各异,乌珠穆沁、鄂尔多斯、察哈尔地区均在当天祭完,可巴林地区则需五至七天。各种敖包中旗敖包的祭祀,不但有严密的组织(如有达玛勒、霍牙格、宝什嘎、尼尔巴、德木其等专职人员),而且规模颇大,内容丰富。祭敖包时,人们都要身着盛装,骑上心爱的骏马,从四面八方来到敖包前,按顺时针方向绕行敖包三圈,把带来的石块加在敖包上,在敖包正前的方形香案或佛龛前叩拜以后,用哈达、彩带、禄马旗等物将

33、敖包装饰一新,敖包就会立刻有了生机。然后在敖包前的祭案上,摆放贡奉礼物。送贡品是自愿的,可以送整羊、砖茶、钱币和其他物品。草原牧民一般都奉献全羊、鲜乳、哈达、奶酪、黄油、圣饼、白酒、什绵粥、砖茶等物品。然后由喇嘛念无垢经,使这些食品变得更加圣洁以后,开始燃放柏叶香火,进行烟祭,这时钹鼓、号管齐响、法铃齐鸣、香客不论僧俗尊卑,大襟铺地,向着敖包三拜九叩,祈祷“风调雨顺,五畜骤增,无灾无病,禄马飞腾”,继而将马奶、醇酒、柏枝等泼散在敖包上,诵读敖包祭祀苍,“苍”就是祝赞词。而后众人群起,围绕敖包顺时针转行三圈。将一些牲畜奉为神畜,是游牧文化所独具的特色。在北方草原上,往往祭祀敖包时进行奉神畜仪式。

34、仪式很简单,一般是在牲畜胎鬃或脖颈上系上彩带之后用鲜奶进行洗礼,然后主人要手捧祭火,牵上受过洗礼的牲畜绕行敖包转一圈,过后那牲畜便成为神畜了。这种牲畜是禁杀、禁打骂、禁骑乘的,尤其是妇女和外人更不能将它打骂、骑乘。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和溜圆白骏就属于这类神骏。神畜老死后,要将其骨骼或头骨放到敖包之上,加以祭祀。奉神畜仪式,要举行招福致祥仪式,至此祭祀仪礼便告结束。祭完敖包之后,分享敖包口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主持祭祀者先从祭敖包贡品中取上一份,献给德高望重的长辈之后众人可前来分享敖包的贺喜格(福份子)术兀思和马奶等。据说若能分享敖包的福份子,将会万事如意。祭完敖包之后大家回到各自的帐篷或聚在

35、一起,可以畅饮美酒享用美食尽情欢乐。敖包祭祀礼仪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原有的祭祀礼仪形式和内容上增添了许许多多新的文化内含,逐而发展成了群众性小型那达慕。在敖包盛会上一般而言都进行男子汉三技比赛。过去在大型敖包集会上,当地的旗王爷便利用这一机会进行一些加官晋爵、封赏功勋摔跤手、提审或赦免犯人、判断官司、划分牧场界线等公务。蒙古人在敖包附近禁捕鱼、打柴、伐木。任何人任何时候从敖包旁边经过时,一定要下马绕敖包转三圈方能前行,反之他会万事不顺的。敖包,是北方草原的一种标志,是草原人美梦成真的一种标志。您若来到古老神奇的北方草原,若见到那神圣的敖包,那么请您虔诚地绕它转三圈吧,它会给您带来吉祥安康的!“吉祥安康”不就是人类永恒而共同的愿望与追求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