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蒙古族民俗文化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56286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4.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蒙古族民俗文化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第五章蒙古族民俗文化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第五章蒙古族民俗文化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第五章蒙古族民俗文化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第五章蒙古族民俗文化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蒙古族民俗文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蒙古族民俗文化ppt课件.ppt(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蒙古族民俗文化,赤峰学院 孙国学,第五章 蒙古族民俗文化,第一节 蒙古族信仰习俗第二节 蒙古族生活习俗第三节 蒙古族游艺习俗第四节 蒙古族礼仪习俗,第一节 蒙古族信仰习俗,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前,蒙古族民间几乎没有系统完整的宗教信仰。在民间流行的主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英雄崇拜、萨满崇拜等。1、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原始人认为自然物和自然力有灵魂、精神和无穷的力量。因此他们崇拜和信仰自然物。所谓的最有威力和能保佑平安幸福的自然物质和力量。自然崇拜物由于各民族的生存居住的地理环境而有所不同。蒙古族的自然崇拜物里主要包括天、地、日月星宿、山水、火、敖包等。,

2、2、祖先崇拜在蒙古民间宗教中,先祖的亡灵都要受到崇拜。因为古代蒙古人都认为先祖的亡灵们会保佑子孙后代,赐给他们幸福,并且也能和人格化的自然力相抗衡。祖先崇拜是它有长期固定的崇拜对象,并且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先人们尊崇祖先的亡灵,定期举行祭祀,他们用这种仪式来维护宗法制度。因此,先民们特别重视祖先崇拜。十三世纪初蒙古大帝国建立,统一的蒙古民族形成,以民族的鼻祖成吉思汗为最高的祖先来崇仰。据蒙古传说认为,成吉思汗去世后,在元帝国内部四个地方建立了纪念和崇拜成吉思汗的圣址。时至今日,唯有鄂尔多斯的八白宫圣址尚为人所熟知。对成吉思汗的祭奠活动,发端于窝阔台汗时代,完善于元朝年间。忽必烈继位以后,为了表

3、示守制,仍然将其祖父-成吉思汗的偶像安放在富有蒙古民族特点的宫帐之中,并颁布圣旨,向成吉思汗四时献祭,规定祭礼的详文细则。,成吉思汗祭祀,1277年,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途中病逝,部下按蒙古族传统进行遗体秘葬的同时,遵其遗言将衣冠等遗物运到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安葬。 成吉思汗陵平日殿内圣灯长明,祭祀不断,是蒙古族的圣地,每年春祭,都有成千上万的蒙古族人前来祭拜。成吉思汗祭祀每年正月初一举行首祭和敬献圣灯仪式。此外,每年有大祭四次,分别为农历三月二十一日的查干苏鲁克祭,五月十五日的淖尔祭,九月十二日的禁奶祭,十月初三的皮条祭,这四次大祭各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史称为四时大祭。春季查干苏鲁克大

4、祭每年从农历三月十七日开始一直延续到三月二十四日,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是成吉思汗陵查干苏鲁克大典(“春祭”)的主祭日。仅这一天上午前来祭拜的各界人士就超过3万人次。”,祭祀日,来自内蒙古以及其他地区祭拜的人流不断涌向成吉思汗陵。人们身穿传统的蒙古族服装,带着酥油、砖茶、羊肉等供品祭拜自己的祖先。在歌颂成吉思汗的长调声中,祭拜的人流缓缓进入成吉思汗陵后殿安放成吉思汗及其夫人灵柩的灵包前,跪拜在供桌前。供桌后是一字排开的成吉思汗“八白室”(八个白色的毡包)。黄色绸缎罩面、金色宝顶耸立的灵包内,供奉着成吉思汗和夫人的灵柩及遗留的圣物。 2005年,成吉思汗祭祀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几年,

5、政府投入巨资对成吉思汗陵进了大规模维修,旨在传承成吉思汗祭祀这一蒙古族原始文化的代表。目前,伊金霍洛旗的部分学校已开设祭祀课程,着手培养年轻祭祀主持人。,3、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一种宗教形式。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4、英雄崇拜蒙古秘史格斯尔传和江格尔蒙古族三大英雄史诗。

6、秘史是一部内容繁富的历史文学作品。围绕着成吉思要汗这个主要人物展开。江格尔是明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格萨(斯)尔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篇幅最长、内容浩瀚的活态史诗传统。由我国藏族和蒙古族等民族共同创造。藏族称为格萨尔,蒙古族称为格斯尔,统称格萨(斯)尔。讲述了格萨(斯)尔王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各民族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英雄故事。,5、宗教崇拜原始宗教: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生殖崇拜、鬼魂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天神崇拜、行业神崇拜等)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宗教崇拜发展:从实物神到精灵神,从地上神到天上神,从动物神到人神,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从祖先崇拜到天神崇拜。,一、天父地

7、母蒙古族的自然崇拜,天,蒙古语叫“腾格里”。蒙古人崇拜和信仰“上天”和“长生天”。“长生天”是蒙古人的最高神灵,是保护神。蒙古人崇拜她、保护她,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大地山川均由各种神灵分别掌管;日月星云、风雷雨雪等都是按照天意活动;天灾人祸是天的惩罚。太阳给以温暖,月亮给以光明,北斗星指示方向。“长生天”主宰一切,大地养育万物。蒙古人把天比做生身之父,把地比做养身之母,于是产生了敬天地之俗。据蒙古秘史记载,当成吉思汗创业时,有一巫师(萨满)向成吉思汗传达天的旨意,要他战胜敌人,收集百姓,统一蒙古。成吉思汗当了大汗后,认为自己是“赖长生天之赞力”,托“长生天的护佑”。元代,祭天为国俗,封建帝王每

8、年都会同蒙古诸王“躬天”。,二、祭山习俗的由来,祭山也与成吉思汗时代不无关系。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尔乞人追赶时,藏在不儿罕山里,蔑尔乞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蔑尔乞人远去,成吉思汗下山后说:不儿罕山掩护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祀,每日祝祷,让我的子孙都知道这件事。元代,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与蒙古诸王,每年必须致祭名山大川。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山或离山较远,群众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见蒙古风记)。这种山只是“像山”,不是自然的山,是人用石头或土堆起来,所以蒙古语称“敖包”。,三、祭祀大典祭敖包,“敖包”一词,系蒙古语原,意为土包或堆砌物。在蒙古族先民们的思想范畴内,敖

9、包被当作是本地神灵的所在地和汇合处。“敖包”,原来是供祭山神的地方,后来演变成包罗许多自然崇拜内容的祭祀场所。 蒙古人祖先认为,山水草木万物都有神灵。蒙古民族作为神物供奉的敖包,是一种用石块、泥土、柳条等堆砌而成的塔形建筑,通常建在山顶、隘口、湖畔、路旁、滩中等显眼的地方。 各地的敖包形状不同、规模各异。现存敖包的典型模式,一般都是在圆坛上环叠三层石台,基础宽广厚实,往上渐小渐尖,中间竖起一柱高杆,杆上端安有铁矛一柄,矛锋四刃,分指四方,矛下端承一铁盘,盘上缀有枣骝公马黑鬃做的垂缨,这就是敖包的顶饰苏鲁德神物。苏鲁德周围,多用柳条树枝装饰。敖包的东、西、北竖三根木杆,杆顶分别刻有日、月、云图形

10、,用彩带与苏鲁德相连,带上多悬挂哈达、旗幡之物。,除了上述单个的以外,敖包还以群落的形态出现。其中主要有三、七、十三、十九、二十五个一组的敖包群落等等。敖包的祭祀,一般分为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类。所谓血祭,就是杀羊宰牛,向敖包献牲。所谓酒祭,就是将奶酒鲜乳之类祭洒于敖包之前。所谓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燃起柴薪,将肉食、奶食象征性地投入火中焚烧。所谓玉祭,就是将珠宝或硬币之类扔到敖包顶上。黄教流行以后,喇嘛活佛们认为血祭污秽而造孽,力主用素供奶食代替。,敖包祭祀仪式,祭敖包这天,人们穿上新衣,骑上好马,从四面八方向敖包进发。到了敖包跟前,一般要从西南登上敖包山,由西向东绕着敖包顺时针转一圈,来到

11、敖包正前方香案前叩拜以后,将带来的石块加在敖包上,用五色哈达、彩旗等将敖包装饰一新。然后在敖包前的祭案上,摆上全羊、鲜乳、奶酪、黄油,圣饼、白酒、盐、茶等红(肉)白(奶)食品,念一种专门的经文,使这些食品变得圣洁以后,喇嘛们开始燃放柏叶香火,进行烟祭,这时鼓钹大作、号管吹响、法铃齐鸣,香客们不论僧俗尊卑,均大襟铺地,向着敖包三拜九叩,祈祷“风调雨顺、五畜骤增,无灾无病、禄马飞腾”,继而将马奶、醇酒泼洒到敖包上,诵读敖包祭酒词。这时香客们便群起仿效,围敖包顺转一圈,将食品象征性地祭洒在敖包上,接着献哈达、举佛灯。最后众人双手托举哈达、食品等物,口喊“呼瑞呼瑞”,举行招福致祥的仪式,至此祭礼便告结

12、束,大家也回到山下帐篷之中,分食祭祀敖包的酒肉,称为“敖包的口福”。饭罢以后,便开始好汉的三项比赛,即那达慕大会。2006年,祭敖包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苍狼白鹿蒙古族的图腾,苍狼白鹿是蒙古人远古的图腾观念。元朝秘史和史集都记载了关于蒙古人祖先的传说。远古时,蒙古部落与突厥部落发生战争。蒙古部落被突厥人所灭,仅两男两女幸存,逃到山中。后来子孙繁衍,分为许多支,山谷狭小不能容纳,因而移居草原。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名叫勃儿帖赤那(意为苍狼),他的妻子名叫豁埃马阑勒(意为白鹿),他们率领本部落的人迁到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居住。这一传说反映了蒙古先人从额尔古纳河西迁的事实,其时间大约在

13、唐代末叶。苍狼白鹿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蒙古先民的一种图腾观念。,五、蒙古人崇拜的“天神”蒙古马,蒙古民族是世界公认的“马背民族”, 蒙古人与马有着不解之缘。蒙古马是在蒙古高原上生存的,它的前身是野马,蒙语叫“达赫”。大约在8000年前到5000年前,蒙古族先民在世界上最早驯养了马匹。遍布于蒙古高原上的关于马的岩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此,蒙古人与马产生了不解的渊源,同时马也成为蒙古人所崇拜的“天神”。蒙古民族部落纷争时期,马和人是一种整合的文化现象。蒙古人只要离开了马不可能成其为英雄。此时的马不只是一种工具,已经成为一种让一个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现在蒙古高原上马的数量越来越少,但马的精神仍然在闪烁

14、。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象征或图腾,马将会永远影响蒙古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成吉思汗陵八白室中有两个就与马有关系。一室中摆放马用具,另一室中祭祀“温都根查干”(比喻象鸡蛋一样洁白的骏马),这匹马是成吉思汗曾祭奠过的苍天赐予的神马。蒙古民族被称为马背民族,蒙古人与马有着不解的渊源。在精神世界里,马是蒙古人所崇拜的“天神”;在现实生活中,马是牧民的伙伴和朋友,生产生活及过去的战争都离不开马。驯出来的马同主人感情非常深厚,能按主人的意思做事,成为牧民的伙伴和朋友,不仅有“老马识途”的寓言,实际中更有“马救主人”的故事。因而,牧民一般不吃马肉,特别是不杀马。成吉思汗借助于马,驰聘欧亚大陆;在革命战争年代蒙

15、古马又同蒙古族骑兵一道立下了赫赫战功。,六、苏鲁锭战旗蒙古民族的吉祥物,苏鲁锭的蒙古语意思是“成吉思汗的军徽”。据耶律楚材自传记载,成吉思汗手握着“苏鲁锭”出世,是上苍派来拯救蒙古民族的英雄。后来由俘获的俄罗斯能工巧匠按此图案打造了一个标志物,取名苏鲁锭,设在成吉思汗金帐的顶部,并作为蒙古军队的军旗和军徽图案。苏鲁锭就是战旗。传说成吉思汗曾被围困在一个叫千棵树的地方,正在危急时刻,他向着苍天大喊:“长生天父亲啊,请救救你的儿子吧。”话音一落,从天上落下了长矛一样的东西。木华黎要从树上取下来,但他三次都没有成功,成吉思汗恍然大悟,他亲自踩在马背上,取下了这个东西。从此,成吉思汗举着这个长矛,长矛

16、指向哪里,哪里就奏响凯歌。它成了成吉思汗所向披靡的旗徽,又是太平无事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纪念。苏鲁锭有三种颜色白、黑、花,白色是蒙古民族的整体象征;黑色是蒙古民族的苍天之灵;花色是哈萨尔部落独有的。,七、北方民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萨满教是古代蒙古人的原始宗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它由满洲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的巫师称为萨满而得名。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其基本特征是以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信念为思想基础,既有自然崇拜,也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具有一定的崇拜内容和祭祀仪式。萨满教崇拜神灵,把世界分为三种:天堂在上,诸神居之;地为之中,人类居

17、之;地狱在下,恶魔居之。而掌教的巫师则宣称自己集万能于一身,除了能役使鬼魅为人祛除灾难外,还能占卜吉凶,预言祸福。他主持传统仪式,代氏族成员求儿、求女,求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为氏族成员治病等。在早期,则参与解决部落的重大疑难问题,直至决定首领的继承,战争与和平等。,萨满教作为以大自然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原始宗教,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萨满教的自然观即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思想。“天”是人以外的一切自然,“天”与“人”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万物有灵”论是萨满教的基本理论,由此产生了以无生命的自然神系统和包括有生命的生物神系统。无生命的自然神包括天地神系统和山水神系统两大部分,自然现象之神

18、则包括风、雨、雷、火等自然诸现象的神灵。生物神系统包括各种动植物之神灵。于是在萨满教万神殿便有了各种腾格里神、地神、日神、水神、山神、树神。在萨满教的观念中,宇宙万物,人世祸福,都是由神灵来主宰的。超自然神灵的威慑,宗教信条的规范,久而久之,便自然内化为蒙古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生态道德。,八、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喇嘛,是藏语汉译。喇嘛者,无上之意。喇嘛,是对僧人的尊称。喇嘛教亦为对藏传佛教的尊呼。蒙古族与佛教发生关系,始于元太宗窝阔台之子阔端。那时传入的是西藏佛教的萨迦派即红教。喇嘛教之所以广泛传入蒙古地区,始于蒙古土默特首领俺答汗(阿拉坦汗)。这次传入的是喇嘛教中的黄教,即格鲁派。,“蒙古敬信

19、黄教,实始于俺答。”东蒙古的封建主俺答汗,也称阿拉坦汗,是个雄心勃勃的历史人物。到十六世纪六十年代,整个蒙古,俺答汗最强大。他出入长城内外,转战大漠南北,而要统一蒙古诸部,取代大汗。但蒙古汗统嫡长继承制的传统观念却使他不能嬗越,阿拉坦汗只能做“藩屏”博迪克拉汗的“索多”小汗。传统的观念与其政治理想相违背,他迫切需要理论武器,而陈旧的以信奉天命为特征的萨满教已是生锈的枪戟,他希望有崭新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支持他的政治目的。而此时,黄教僧侣也视蒙古右翼封建主为可靠的倚仗。,1574年,阿拉坦汗派特使赴藏恭请索南嘉措活佛,并于青海湖畔修建了颇具规模的“仰华寺”。1578年,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与阿拉坦

20、汗会面,召开法会,举行入教仪式,观者十万人,盛况空前。阿拉坦汗尊称索南嘉措活佛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意即法海无边的伟大上师。索南嘉措称阿拉坦汗为“转千盆轮咱克喇瓦尔弟彻辰汁”,意即“睿智贤明的转轮王”,二人互相呼应,一拍即合。索南嘉措以佛教转世学说支持阿拉坦汗雄踞蒙古。喇嘛教是适应封建领主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型宗教,它比萨满教更适合于维持封建经济的基础。它使古老的草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蒙古族文化产生了深远重大的影响。,九、清朝蒙古地区黄教的兴盛,黄教是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又称喇嘛教,在蒙古封建领主中早有信奉。清政府把扶持黄教作为国策,把黄教作为统治工具加以利用,“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

21、皇太极说:“蒙古衰弱,中国之利也,以黄教柔顺蒙古,中国之上计也”。康熙更加直接:“建一庙胜养十成兵”。清朝时,清政府在蒙古地区建庙千座。大量寺庙需要喇嘛,喇嘛可免去兵役、徭役、受社会尊敬,上层喇嘛拥有一定特权。蒙古族哥三去俩,哥俩去一,有的即使是独子为了还愿或受优厚待遇诱惑也出家。清末时,当喇嘛人数达蒙古男子一半。如此庞大的人口既不生产,也不娶妻生子,给蒙古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的繁衍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喇嘛教的传入也维护了民族团结,同时传入了一些科学文化知识。,第二节 蒙古族生活习俗,一、走“敖特尔”古老的生态保护,“敖特尔”是蒙语译音,意为“移场放牧”,俗称“走敖特尔”或“走场”。蒙古族牧民

22、根据季节规律和草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轮牧外,在水草不足或遇到自然灾害时,需要“走敖特尔”来解决牧畜的缺水缺草问题。 “走敖特尔”既能做到在灾年使牧畜安全度过,又能有效地使草场休养生息。畜群本身是移动而食,用过的草场只能第二年才能重新使用,就是夏营地,也只能随畜群移动放牧。否则,不仅牧草不够吃,而且会加速草场的退化,从根本上威胁草场的再生。蒙古族牧民深深懂得这些道理。所以,轮牧是一种人类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属于最古老的历史文明范畴。这是数千年来能够与自然和谐统一,做到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轮牧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同时,也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二、流动的家蒙

23、古包,蒙古包或称穹庐、毡帐。蒙古人在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居室的时候,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终于造出了用木料、毛毡建造的造型独特的蒙古包。蒙古包不但能够经受大自然的考验,也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1.适合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流线型抗风雨,冬暖夏凉。 2.适应游牧生活(1)搭盖迅速 (2)拆卸容易 (3)装载方便(4)搬迁轻便3.修造方便4.由内知外,三、蒙古包的结构,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覆盖物)、绳带三大部分组成。1、架木 蒙古包的整体框架是木质结构,由套瑙(天窗)、乌尼(椽子) 、哈那(网片墙壁)、门组成。 2、苫毡苫毡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3、带子和毛绳,

24、四、草原之舟勒勒车,勒勒车,是蒙古族牧民的传统交通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是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在一米五六左右。可以完全用桦木或者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一辆勒勒车自重约100斤,可载货五六百斤至千余斤。牛拉勒勒车排成长长的队伍缓缓远行,曾经是草原上特有的风景。勒勒,是牧人赶车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的特点为:车轮高大,结实耐用。勒勒车的车轮长达一米四至一米五,相当于牛身的高度。车轮较大,适于在并不平整的草地、低凹坑陷的沙滩、白雪覆盖的高原上长时间地行进。勒勒车最讲究的就是简单实用,可以用来拉蒙古包、拉灶具、拉人。可是,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矫健的马跑得飞快,为什么不用马拉勒勒

25、车呢?在大草原上,用牛拉车比马有优势。由于牛走起来非常平稳,又有耐力,所以成为拉勒勒车的首选牲畜。勒勒车制作工艺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蒙古族服饰,蒙古袍 蒙古袍是一种适用于马背民族游牧生活的服装,是蒙古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装。按面料可分为皮袍和布袍。皮袍蒙古语称“德勒”;有绵羊皮、山羊皮、狼皮制作的袍子,也有狐狸、水獭、貂等贵重皮毛制作的袍子。布袍蒙古语称为“特尔利克”,可分为棉袍、夹袍、单袍,面料为棉布、缎、绫、丝绸等。蒙古袍的款式主要有:宽下摆和窄下摆袍;开衩袍和无开衩袍;直筒式和收腰式;单层袖口和马蹄袖口等款式。蒙古袍的色彩:依据蒙古族对颜色的崇尚和理解,最

26、常见的颜色有代表圣洁、吉祥的乳白色,有标志高贵、热情的红色,有标志辽阔、忠诚的蓝色,有标志繁衍生机的绿色等。蒙古袍是蒙古族最珍贵的礼服,在盛大节日和隆重场合,都要穿蒙古袍。穿袍子是一件正经、严肃的事情,既尊重自己又尊重别人。,腰带 蒙古人穿蒙古袍时有系腰带的习俗。对长期生活在草原,依附在马背上的人来说,系腰带既可保暖又可保护五脏,还能使双臂活动自如,易套马、拉弓等。男子系腰带更是成为男子汉的一种象征。蒙古人将男子称为“布苏泰昆”(意为系腰带的人)。男子汉系腰带,要上提袍襟,这样才显得朝气蓬勃和严肃稳重,骑马也方便。腰带较宽,长约20尺。女子的腰带较短而细,系腰带不需要上提袍襟,反而把袍子往下拉

27、,使衣服紧帖着身体,把线条突现出来。青年男女的腰带为翠绿、黄绿、桔红、紫红等颜色。已婚妇女在家一般不系腰带。,帽子、头巾 由于常年在野外游牧,而且地处高原。冬季寒冷,夏日炎热,蒙古人无论春夏秋冬都有戴帽子的习惯。帽子不仅能够防寒遮阳,而且是吉祥权威的象征。蒙古人把帽子视为与头同样高贵,并形成了多种习俗。如:不许随便触摸别人的帽子,不戴时要把帽子放在高处。参加婚宴接酒、敬酒时必须带帽子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蒙古族牧民戴的帽子种类很多,主要有圆顶宽檐帽(礼帽)、风雪帽、陶尔其克帽(蒙古骑兵头盔式)、三耳帽、四耳帽、圆帽等。蒙古族缠头的习俗古已有之,男子缠头的布巾或绸巾为棕色、黄色、暗绿色等。妇女所缠

28、的头巾多为粉、绿、白等颜色。姑娘缠头不封顶,右侧打结,垂下一穗,媳妇缠头则封顶不打结。,坎肩 蒙古族牧民无论男女都有穿坎肩的习俗。坎肩着在蒙古袍外,有保暖、修饰和礼仪等作用。坎肩的种类和款式很多,坎肩的面料十分讲究,要用丝绸、丝绒、平绒等各色各样的锦缎缝制。男式坎肩一般较短、较肥,有各色锦缎镶边,图案对称或不对称。女式坎肩镶有多道彩边,绣有不同的吉祥图案,光彩夺目、华丽典雅。饰物 蒙古族男子佩饰甚多。其传统饰物主要有蒙古刀、褡裢、鼻烟壶、烟袋、烟荷包、火镰、戒指、手镯、鞭子、蝇拂子等。男子饰物多为随身体携带的生产、生活用具和装饰用的贵重金属、宝石、玉石等珍贵工艺品。女子的饰品主要有用金、银、珍

29、珠、珊瑚、玛瑙等精雕细琢的额箍、坠子、索勒和手镯、戒指、项链等,还有绸缎缝制的绣有精美图案的荷包和发套。,靴子 是马背民族最具特色的与蒙古袍配套的民族服饰之一。传统的蒙古靴有皮靴和布靴两种。皮靴用牛、马皮制成。其特点是靴头上翘,靴身宽大,靴内或衬皮、或衬毡。布靴是以条绒或各色布制成。做布靴是对蒙古族妇女的一种考验和炫耀。靴尖、靴根、靴帮上都有刺绣和纳出的花纹和图案,有云纹、回纹、草纹、万字及蝙蝠、蝴蝶、鱼虫、花卉等等。就是牛皮靴的这些部分也有装饰,香牛皮本身就有压出来的各种花纹,夹条上常有连续的图案,靴头、靴根也常有云纹或连成一体的图案,非常精美。目前各种传统皮靴、布靴已成为民族工艺品,为世人

30、所青睐。,六、奶食品,奶食品蒙古语叫“查干伊德希”,是用五畜天然纯奶制成,品种繁多,营养丰富,味道芳香,品尝奶食品是一种口福,令人向往。奶食品是牧民的主食之一,也是待客的佳品,具有独特风味。鲜奶 也叫甜奶、生奶,既是美味、营养食品,又是加工各种奶制品的基本原料。鲜奶可分为牛奶、羊奶、马奶和驼奶。奶皮子 鲜奶在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房间里经六、七个小时即可取奶皮子。有的地方把熟奶上的皮层叫奶油干,生奶上的皮层叫奶皮子。一般情况下,五公斤奶可取一至一点五公斤奶皮子。奶皮子有丰富的营养,亦有医疗作用。奶嚼口 也称凝固奶油。把积存的奶皮子放人白布袋里,悬挂空中,待乳清渗漏下来,然后把纯奶皮子放入容器里,

31、用木棍搅拌,再加凉水,就可把奶皮子凝聚成团状,即是凝固奶油。,黄油 把凝固奶油倒入铁锅加热,出现清澈的黄色油脂叫黄油。煮黄油最好是铁锅,烧牛粪火,不会破坏黄油的营养,而且色泽更黄,味道更甘纯。常吃黄油可安心养神,润肺通络、明目长寿。寒冬腊月若有人冻僵,黄油可有急救之奇效。奶酪 冬天,牛奶很难发酵,所以要放进铁锅加温,一边扬,一边把浮起的泡沫取出放进容器,直到不沫为止。放进容器的泡沫会变成固体,即成奶酪。奶酪不仅是美食,还可治小儿食积,有提神养心之功效。奶豆腐 把酸奶放入铁锅加热后,会析出浮清,继之酸奶聚成团块,这时边淋出乳清,边加温,使奶进一步凝固,再用铁勺搅拌。然后取来奶豆腐模子,把团状物放

32、入模子成型,放在阴凉通风处,即成奶豆腐。奶豆腐是牧民日常不可缺少的食品。,奶茶和炒米,奶茶 用鲜奶加水、砖茶熬制而成,是蒙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上乘饮料。谚云:“学之初啊(a,蒙文的第一个字母),食之初茶”。茶是蒙古人的面子,又是蒙古人的主食。古时,蒙古人招待宾朋或为客人送行,都要献上一碗雪白的奶汁,祝他们吉祥如意。后来以奶茶代替奶汁。一直到今天,牧区的蒙古人还是早上、中午喝茶,晚上吃一顿饭。有时忙起来,晚上的饭也用茶代替了,这就是“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 牧民一日三餐奶茶不断,一般要掺加炒米、黄油等奶食品一起煮熟食用。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含有益于身体的无机盐,长期饮用奶茶可以解除疲

33、劳,生津止渴,促人兴奋,帮助消化,增强食欲,还能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炒米 是蒙古人的主食。牧民每日两顿茶一顿饭,茶茶不离炒米,不可一日无茶,也不可一日无米(炒米)。炒米的原料是糜子,经泡、炒、碾等工序加工制成,因制作的方法不同,炒米又分为脆炒米和硬炒米两种。炒米便于储存,易于携带,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炒米食用方法简单多样,即可用奶茶泡食,也可干嚼,还可与多种奶食品搭配食用,是蒙古人的最佳食品,也是用作旅途干粮的最好食品之一。,七、肉食品,烤全羊即烤整羊。过去是由蒙古王府伙房烘制,常用于节日庆典活动招待客人。现今为草原牧民接待尊贵客人的传统名菜

34、。以烤全羊为大菜的宴席,也称为整羊席。蒙古族的烤全羊,选料精细,工艺考究。传统烹制是选择草原上的肥尾羯羊,用蒙古杀羊法宰杀,去毛、去内脏后,将佐料填装在羊胸、腹腔内,吊在专用烤炉中,烘烤45小时。出炉的烤全羊,色泽红、皮酥脆、肉鲜嫩、味香浓,上席时将全羊以平卧状置于大木盘,脖子上系一红绸带以示隆重。现代烤全羊,多用去皮整羊,在烤制工艺上吸取了“烤鸭”的方法,烤前在羊表皮上涂抹糖或酱油等,用大型烤炉烤制,色香味佳,并与葱、酱、薄饼一同上席,主人行食肉礼仪后,用餐者即可用刀割肉蘸调料食用。,手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来最喜欢的传统食品,因用手拿着吃肉,故名手把肉。手把肉是牧民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佳肴,常

35、有“到草原不吃手把肉,不算到过草原;蒙古人不用手把肉招待客人,就未表达真情”的说法。制做手把肉要选膘肥肉嫩的小齿羯羊,用蒙古杀羊法处理干净,去头蹄、内脏,将全羊按羊的骨节卸成数十块带骨肉,放入冷水锅中,用旺火煮开,撇去沫子,不加调味品煮约半个多小时肉变色,一般以用刀割开,肉中微有血渗出为熟。捞出装入木盘上桌,用蒙古刀割吃,肉鲜嫩,味纯正,易消化。传统吃法有的煮肉不加盐,吃时醮盐、葱的肉汤;有的煮时加盐,并蘸调配的佐料。现今手把肉,肉煮得较适合大众口味,并备有芝麻酱、韭菜花、酱油、香油、腐乳、辣椒油等各种佐料,供客人选择。草原上的手把肉不膻不腻,客人食后赞不绝口。,烤羊腿,是由烤全羊演变而来的。

36、据传在成吉思汗征战期间,伙食官员为缩短烹饪时间,又能保证成吉思汗吃到最好的烤羊肉,就将平时的烤全羊,改为卸开大块烘烤,每次烤一块上桌,成吉思汗忙于战事并不留意。侍从每次都挑选最好吃的部位烤羊后腿端给成吉思汗吃,肉质酥香,外皮焦脆,不膻不腻,成吉思汗非常爱吃。从此烤羊腿便在蒙古饮食中流传开来,成为一道特色名菜。经过长期发展,烘烤羊腿的技法吸取了各民族烧烤的方法,加入多种配料和调味品,使其形、色、味更完美。,羊背子,是蒙古人的餐中之尊,只有在婚嫁喜事、老人祝寿、祭祀、重大节日或接待贵宾时才能见到,场面也不同。制做羊背子选羊有区别,宴席用羊背子,要选肥尾大羯羊;祭祀、敬神、拜佛用羊背子,要选用当年羔

37、羊;礼品羊背子挑选肥瘦重量适中的羊。羊背子也称羊五叉,实际上是一种摆放特别的整羊手把肉。典型做法是:将用蒙古杀羊法处理好的白条羊卸成头、颈、四腿和羊背七块,去胸叉,其中以羊身后半部留尾制成羊背子(是五叉形),一同入锅加盐煮到七、八成熟,然后捞出摆放在长方形红漆托盘中,羊的四条腿“卧”在盘的四角,羊背子放在四腿上,羊头和颈摆在羊背上,似羊趴卧在盘中,上桌时,羊头朝着主宾。食用羊背子时,有隆重的敬酒仪式,其卸法和献法多有不同。,涮羊肉,涮羊肉也称“涮锅子”,所用羊肉来自大草原上的羊,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羊肉中的上品。涮羊肉肉片极薄,每斤羊肉可以切成上百片,然后锅中放入煮肉的原汤,并配以一些海味,

38、再将切好的羊肉片放入锅中。熟后蘸酱食用,味道鲜美,回味绵长。 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厨师选了绵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种佐料,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厨师忙迎上前说:“此菜

39、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从此“涮羊肉”就成了宫廷佳肴。 据说直到光绪年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的老掌柜买通了太监,从宫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涮羊肉”才得以在都市名菜馆中出售。,元朝宫廷大宴诈玛宴,诈玛宴是元朝时期宫廷大宴。距今七百多年前,元朝太祖忽必烈每年巡幸上都,都要大摆宴席,招待宗亲、大臣、近侍等人员,也称“质孙宴”,即诈玛宴。这是一种集宴饮、歌舞、游戏、竞技为一体的欢庆活动,是当时最奢侈、最隆重的宴会。质孙宴的参加者必须穿质孙服,宴会连续开三天,与会者每天都换一次衣服。现代“诈玛宴”是内蒙古高星级饭店和4A级景点推出的隆重的宴会形式,宴会的场所

40、、入场形式、活动项目等都再现了元朝宫廷宴会的豪华肃穆,其食品集蒙古族传统美食于一宴。诈玛宴上最著名的大菜是烤全牛,烹制方法基本与烤全羊相同,要将剥过皮的整牛放入烤牛窖里,烘烤两天两夜方能出炉。当摆在台案上的烤全牛颈系红绸带,身披黄绸布缓缓推入大厅时,典雅的古乐随之而起,当绸布接开,出现色泽金红的趴卧式烤全牛时,宴会大厅顿时沸腾,接着便开始一整套隆重热烈的宴会礼仪,欢迎各方的尊贵客人。诈玛宴除烤全牛外,还配有手把肉等以羊肉为主的多种名贵传统菜肴,饮品有马奶酒、白酒、果酒,席间有蒙古歌舞和娱乐活动。,蒙古杀羊法,草原上杀羊都是从肚上进行的,先拔去胸口近腹部毛,后用刀割开二寸左右的直口,将手顺口伸入

41、胸腔内,找到紧贴脊椎骨的主动脉(距心脏5厘米)迅速拉断,心脏瞬间失血,羊在瞬间失去知觉,没有痛苦很快死去,谓之“掏心法”。这种杀羊优于“抹脖杀羊法”,即羊血除散在腔内一部分外,还有少部分浸在肉里,使羊肉呈粉红色,煮出来味道鲜美,易于消化,羊肉干净无损。这种杀羊法高手只用30秒,一方面牲畜没有痛苦很快死去(牧民认为活受过罪的羊的肉是不好吃的),另一方面羊血集中流在胸腔中,而肉中的余血也在剥皮过程中流回胸腔,凝成血快方便取出用于灌血肠。这种杀法是蒙古民族的传统屠宰法,有悠久的历史。草原的羊肉非常鲜嫩美味,绝没有膻味,这是因为采用自然放牧,羊采食干物质含量丰富的天然优质牧草,加上传统屠宰法的缘故。,

42、白月节蒙古族的春节,春节蒙古语叫“查干萨日因巴雅尔”,直译为“白月之节”。对畜牧业生产来说,其主要的收获季节不是冬季而是秋季。因此,蒙古人的新年从9月份开始,这个时候是白食最为丰富的季节,因而称之为“白月”。公历的9月份一般是农历8月份,人和牲畜也在这个时候增岁。这是公元13世纪以前的情况。在忽必烈时代改蒙古历法,接受中原汉族传统历法,在农历正月过“查干萨日”。查干萨日到来之前,把蒙古包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人还把蒙古包迁到新址。富裕人家给蒙古包换上新的蒙毡、围毡和内壁帘。这些一般都在“朱腊萨日”(点燃佛灯之月)即23(或24)日祭火节前完成。认为如果祭火时还没有清除旧年的灰尘污垢,就会引

43、起火神的不悦,在新一年里得不到火神很好的保佑。,第三节 蒙古族游艺习俗,一、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语译音,即“娱乐、游戏”之意。作为蒙古族牧民的传统娱乐活动,那达慕有着悠久的历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区特点。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82个部落,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

44、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而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大会。那达慕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哲里木赛马节,哲里木赛马节是由通辽市政府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赛马盛会。自1995年开始,每年的8月18日举办,被当地人称为“818赛马节”,内容包括:速度赛马、走马、男女搏克表演、民族歌舞表演、套马比赛、打布鲁、射箭、射弩、祭敖包、篝火晚会等。哲里木赛马节是2001年国家旅游局向国内外公布的内蒙古自治区三大节庆活

45、动之一。目前,818赛马节已经名扬国内外。每年前来观看赛马节的农牧民达到10至20万人,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内外客商也都会云集科尔沁草原。哲里木赛马节已经成为通辽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传承民族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一张亮丽名片。,二、好汉三赛,好汉三赛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也称“男儿三艺”。包括赛马、摔跤、射箭。赛马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对赛马很重视。多数牧民平时发现好马,进行调教,不是那达慕也进行赛马。马分为快马、走马和颠马。参赛者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主要视那达慕的规模而定。比赛的项目主要有30千米传统长距离赛马、15千米快马赛、走马赛、颠马赛。,摔跤 是“那达慕”

46、最激烈的比赛,也是力量和技巧的角逐。那达慕上的摔跤比赛又称之为“搏克赛”,即蒙古式的单淘汰赛。这种比赛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参赛人数按那达慕的规模而定,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乃至上千人。跤手参赛时,身穿“照德格”,即镶有铜钉的坎肩,下身着白色的大裆裤,腰间系彩绸做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袒胸露臂,威风凛凛。有的跤手脖子上还挂着用五颜六色的布条制作成的“景嘎”(在历次比赛中获胜的象征物),更增添了几分豪气。比赛开始时,跤手们以粗犷的“鹰步”列队上场,个个像展翅的雄鹰。那达慕的“搏克”比赛有时非常激烈,由于“搏克”赛不限时间,如果双方实力相当,往往要僵持几个小时才分胜负。,射箭 射箭比赛是

47、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沿袭至今已成为那达慕的保留项目。弓箭曾经是蒙古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武器,优秀的射手也就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因此,那达慕上的射箭比赛,也就成了射手们大显身手的场所,是男子汉的一大荣耀。射箭比赛一般分为静射和骑射两种,目前大都采用静射。一般距离70或45弓。弓身外用竹片,内衬角片制成。两角儿相接处是坚木做成的把儿。弓的两端用皮筋弦打紧。用于比赛的弓,其强度为25弦或50弦。箭用柳条做杆,鹰羽做尾,长3尺。射箭比赛时,选手们从指定距离,用同样数目的箭,向靶射第一轮。选优参加第二、第三轮比赛,以中靶心、内环、外环数折计分数。,三、蒙古族布鲁,布鲁,蒙古语为棒的意思。“布鲁”

48、游戏就是投掷的游戏。布鲁的形状像一把镰刀,头顶处包有铅头或铜箍环,分为掷远布鲁和掷准布鲁。布鲁是产生于狩猎时代的狩猎工具,作为御敌和打猎的武器,很早就在蒙古草原牧民中间使用了,后来渐渐地演化成了一种单纯的娱乐活动。关于赛布鲁,至今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草原上流传王爷府有一位名叫海日图的公主,生得很漂亮。海日图从小就喜欢玩布鲁的游戏,高超的技艺在方圆几百里的草原上都很闻名。到了出嫁的年龄,海日图说:“让那些公子哥们与我赛布鲁好了。”结果,这些公子哥们全都败在了海日图的手下。海日图又与牧民青年进行比赛,最后输给青年牧人巴特尔。海日图就要与巴特尔结亲了,草原上降下一片喜气。但在成婚的那天晚上,狠心的王

49、爷白音诺颜下令杀害了巴特尔。后来,草原牧人为了纪念海日图和巴特尔,便在那达慕大会上举行赛布鲁活动。 布鲁游戏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很流行。投掷的方法与手榴弹相类似,可以锻炼力量、速度、灵巧以及准确的目测能力。布鲁的制作简单,比赛场地也比较简单,只要有一长方形的平坦场地,在三十米处立三根圆木杆,投掷就可以进行了,第四节 蒙古族的礼仪习俗,一、尊老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素有敬老之风。蒙古包西北角为供佛处,包内坐卧,长辈居正北。居住,长辈在西侧蒙古包或正房西室。路遇长者,须垂手立于路边,待长者允许,方可走开。父母在,晚辈不得对面而坐,异辈食不同席,尤忌同桌饮酒、吸烟。长辈讲话,晚辈不得随便插嘴。晚辈外出

50、回来,先到祖辈、父辈面前请安。如果进城或外出时间较长,归来时,必带烟、酒、糕点等礼物,见面时双手敬上,然后禀告外出诸事。平时,男性晚辈为长辈递茶,要作单腿弯曲姿势;儿媳给公婆递茶要双膝弯曲,以示尊敬。向长辈和平辈年长者敬酒,不分男女,一律下跪拜敬。,二、蒙古族的待客之礼,蒙古族习惯养狗。狗除护畜外,还有传递信息作用。狗叫,孩童先出蒙古包,观察判断客人为谁,再返回告诉家长。来客如是长辈,全家出迎,并须整装、戴帽,否则是对客人不尊。客人进屋衣襟不能掖在腰带里,不能挽袖子,也不能手提马鞭进屋。按长辈、老人坐北面,其余分坐两边落座后,宾主互递烟袋或鼻烟壶问候。献茶时,主人须双手奉上,客人接茶后,要先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