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重论元散曲中的隐逸情结———从民族文化交融角度说开去.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22786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论文重论元散曲中的隐逸情结———从民族文化交融角度说开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艺术论文重论元散曲中的隐逸情结———从民族文化交融角度说开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艺术论文重论元散曲中的隐逸情结———从民族文化交融角度说开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艺术论文重论元散曲中的隐逸情结———从民族文化交融角度说开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论文重论元散曲中的隐逸情结———从民族文化交融角度说开去.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论元散曲中的隐逸情结从民族文化交融角度说开去 重论元散曲中的隐逸情结从民族文化交融角度说开去*郭小转(中央民族大学文传院,北京100081)摘要:隐逸情结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永恒话题,在其他朝代出现的隐逸中多因官场黑暗和民族压迫,而在元散曲中大量出现的隐逸题材却不然。如果说汉族文人是因异族入侵或民族压迫等原因选择归隐,那么诸多蒙古族高官也向往山林又该如何解释呢?另外还有大量的乐道作品出现,加上作品语言的大胆直白,都不是用传统观点能说清楚的。元朝是蒙古族统治的多民族共存的朝代,各民族融合交流的过程中,汉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全真教的盛行和宽松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等民族文化交融因素也势必会影响元散曲的

2、创作。关键词:隐逸情结;民族文化交融;宗教影响;政治开放隐逸情结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永恒话题,可从未有哪个朝代像元代这样表现得如此强烈和普遍。唐以前的隐士大多生活在自然山水之中,他们没有名利的困扰,精神是超脱的,虽然物质生活清贫,但依然保持高风亮节,历来受人尊敬。盛唐隐逸的特点是以退为进,目的是出。概言之就是,在客观条件不利又力不能改的时候不必强求,可以暂避,目的就是明哲保身。这只是它的最低要求,而它的终极目的是蓄势以待,审时而动,等待时机成熟,仍要脱隐而出1。宋代最为士大夫所青睐的是虽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2。而在元代大量出现的隐逸题材中

3、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因素。元代出现了赞陶潜讽屈原的现象,涌现出大量乐道作品,隐逸作品中作者语言大胆,这些都不同于其他朝代。如再用传统眼光来看,有些问题似乎是说不通的。考虑到元代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繁荣期,汉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当时盛行的全真教的教化和相对宽松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这些交融过程中出现的突出因素,或许是解释元代隐逸作品不同风貌的一个突破口。故而笔者试从这些方面做些探索,权作“引玉之砖”。一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它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一统天下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历史论文)上版图最大、中外文化交流最活跃、社会情况极为复杂的一个朝代。随着蒙古族的入主中原,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的

4、政治文化交流也日渐增多,各民族间的互相学习与彼此影响给整个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文学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而在文学方面,单就隐逸这个题材来说,元代的隐逸也出现了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特色。赞陶潜讽屈原历代的文人在写到归隐时,都会提到巢父、许由、严子陵、邵平、范蠡、陶渊明等人,而元代文人对陶渊明更是情有独钟,他们动辄以陶氏的归隐为理想,对这个理想的归隐楷模顶礼膜拜,这从元散曲中大量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为摹本进行的创作可见一斑: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酒旋沽,鱼新买,满眼云山画图开。清风明月还诗债。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马致远【

5、南吕四块玉恬退】)叹光阴,如流水,区区终日,枉用心机。辞是非,绝名利,笔砚诗书为活计。乐齑盐稚子山妻。茅舍数间,田园二顷,归去来兮。仗权豪,施威势,倚强厌弱,乱作胡为。我劝你,休窒闭,此等痴愚儿曹辈。利名场多少便宜。寻饥得饥,凭宝得宝,归去来兮。(滕斌【中吕归去来】)而且,陶渊明在元代文人心目中不但是隐者的形象,还是智者的化身,陶渊明的种菊南山下,饮酒山林中,依柳靠五湖的形象也在元代文人的笔下多次重现,他们对他的向往与追求已蔚然成风,不管是哪种情况的归隐,言必称陶潜。郑光祖在【正宫塞鸿秋】中写道:门前五柳浸江路,庄儿紧靠白蘋渡,除彭泽县令无心做。渊明老子达时务,频将浊酒沽。识破兴亡数,醉时节笑

6、拈着黄花去。郑光祖俨然将陶渊明当作了“识时务”、超脱世外的偶像,陶氏的那种生活状态或许是元代很多知识分子的精神向往和目标,他们或身体力行的实践着,或相望而不得,只能心向往之,在文字中抒发自己的这种情怀。据不完全统计,全元散曲中共有五十多位曲家在二百多首作品中提及陶渊明和他的归隐生活。而被历代文人所推崇的屈原在元代却备受冷落,甚至被人嘲讽,笑他不识时务,枉送了性命。这类作品在全元散曲中也不少见,甚至被拿来做反面教材,教人不要学他。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贯云石【双调殿前欢】)78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

7、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空快活了湘江鱼虾鳖。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张养浩【中吕普天乐】)三闾当日,一身辞世,此心倒大无萦系。淈其泥,啜其醴,何须自苦风波际。泉下子房和范蠡,清,也笑你;醒,也笑你。(陈草庵【中吕山坡羊】)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麯埋万丈虹蜺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白朴【仙吕寄生草饮】)文人历来对屈原的殉国和爱国主义情怀,都抱有一种崇敬和仰视的态度,人们还是希望能有更多屈原那样的正义直臣,还是希望他们所处的时代不要再发生这种无忠臣立足的悲剧。可在元代散曲中却有那么多讽刺屈原的作品,这不能不让人

8、诧异。对陶渊明的崇拜是历代隐逸思想里的必备内容,可在元代,对他的推崇似乎也远远超出其他朝代,这两种现象并存,我们便不得不从元代的大环境中去寻找答案了。大量乐道作品如果仔细分析元散曲中的隐逸作品的话,会发现一个或许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现象,那便是出现了大量乐道作品。作者或劝人淡泊名利、远离官场,或劝人及时行乐、勿忧子孙,或劝人享受田园生活之趣,超脱世俗尘杂之扰,甚至还有直接写如何修道成仙,如何炼制丹药的描写。这些作品在整个隐逸作品中占到一定比例,就值得注意了。人生于世,休行非义,谩过人也谩不过天公意。便攒些东西,得些衣食,他时终做儿孙累。本分世间为第一,休使见识,干图甚的。休图官禄,休求金玉,随缘得

9、过休多欲。富何如,贵何如,没来由惹得人嫉妒。回首百年都做了土。人,皆笑汝;渠,干受苦。休学谗佞,休学奔竞,休学说谎言无信。貌相迎,不实诚,纵然富贵皆侥幸。神恶鬼嫌人又憎。官,待怎生;钱,待怎生。天机参破,人情识破,归来闲枕白云卧。向岩阿,且婆娑,琴书笔砚为功课。轩裳倘来何用躲。行,也在我;藏,也在我。(张养浩【中吕山坡羊】)张养浩一首山坡羊道尽了修道的诸多好处,劝人们远离尘世的种种欲念,不贪图富贵,不争名逐利,不要为了转眼成空的虚名而蹉跎岁月,要向仙山中去求得真谛,求得逍遥世外的一种安逸。再看下面同样称颂修道的作品:一心待悟真常修物理(物理论文),萦方寸绝名利,离尘寰远世交。游阆苑达仙契。呀,

10、我如今参透静中奇,识破动中机。人我山为平地,是非海波浪息。莫待要呆痴,将意马心猿系。休纵放奔驰,现一轮皓月辉。颂南华讲道德,谈周易见天心,察地利明人事,须持心炼已。分宾主,定浮沉,辨疏亲,识老嫩,通造化,别真伪,晓屯蒙否泰交。知消长盈虚意。甚的是先天至极。打破了太虚空,便是那出世超凡大道理。(范康【双调新水令乐道】)此外,还有一些乐道的作品中,直接写了如何修炼,如何炼丹等具体的修道事宜:炉中真汞长黄芽,亭上仙桃绽碧花。吟边苦茗延清话,玄玄仙子家。小舟横浅水平沙,芳草眠驯兔,绿杨啼乳鸦,门掩青霞。79(张可久【双调水仙子道院即事】)金丹大药不难求,家家有种可自修。修,休离丹灶头,无中有,坎离颠倒

11、收。天边月,月上弦,卯酉不虚传。八两汞,八两铅,一觔全,照破了三千及大千。天边月,月应炉,铅汞鼎中居。金凭火,练就珠,一葫芦,三百八十四铢。(无名氏【南吕金字经】)隐逸作品中劝人远离世俗,修身养性或者求仙问道的思想,其他朝代也有过。可像元代散曲中这种赤裸裸的修道事宜,在其他朝代中或许并不常见。为何到了元代,道教的盛行能有如此势头,而社会盛行修道的风气又是由何而来?隐逸作品语言大胆直露隐逸的文人多是因为对朝廷和社会现状不满,或不得志,满腔才情无处施展,愤而归隐。在历代隐逸作品中,文人也多是“顾左右而言他”,含沙射影的表达自己的不满,满腹牢骚却只能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即便如此,历代的文祸却并不少见

12、3。奇怪的是,在元代的隐逸作品,作者不但有地位低下的汉族文人,也有身居高位的蒙古族高官;作品语言不再是遮遮掩掩的影射,好多已经是直抒胸臆,有的甚至矛头直指朝廷。如此大胆的语言和作者身份的迥异都是其他朝代很少见的。宁可身卧糟丘,赛强如命悬君手。寻几个知心友,乐以忘忧,愿作林泉叟。混江龙布袍宽袖,乐然何处谒王侯。但樽中有酒,身外无愁。数着残棋江月晓,一声长啸海门秋。山间深住,林下隐居,清泉濯足,强如闲事萦心。淡生涯一味谁参透。草衣木食,胜如肥马轻裘。天下乐明放着伏事君王不到头,休休,难措手。游鱼儿见食不见钩,都只为半纸功名一笔勾。急回头两鬓秋。柳叶儿则待看山明水秀,不恋您市曹中物穣人稠。想高官重职难消受,学耕耨,种田畴,倒大来无虑无忧。更多内容: 1 2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