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论文先例现象与诗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22787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翻译论文先例现象与诗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英语翻译论文先例现象与诗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英语翻译论文先例现象与诗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英语翻译论文先例现象与诗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英语翻译论文先例现象与诗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英语翻译论文先例现象与诗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翻译论文先例现象与诗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先例现象与诗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 提要:从语言文化学先例理论视角来看,中国古诗词的意象中饱含极为丰富的先例现象。诗词翻译中常常出现文化意象的失落,造成这种失落的原因是译者对意象深层蕴含的先例现象存在不解或误读。对先例现象的正确解读及处理是传递诗情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诗词、翻译、先例现象、意象转换 引言 英文中的一词源自拉丁文,作为一个理论术语,首先出现于认识论和心理学领域,可译为“表象”、“印象”或“影像”。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意象被认为与知觉、思维等认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即我们在感知、认识外界事物时伴随着一种心理意象的产生。 西方最早将意象列为艺术审美范畴的是德国的哲学家康德(),他说:“

2、诗人肩负了这样的工作,要把看不见的一些理性观念的东西翻译成为可以感觉到的东西;再或者把经验中所发生的事情,借助于想象力的帮助,不仅使它们具象化,而且在具象化的当中使它们达到理性的最高度。”(转引自赵毅衡:)英国诗人及剧作家艾略特()认为,诗要透彻到我们看之不见诗,而见着诗欲呈现的东西,诗要透彻到我们在阅读时,心不在诗,而在诗之“指向”。(转引自叶维廉:)就是说,诗是意象的艺术,诗要用意象说话,让意象承担诗情的表达。 诗歌翻译中最重要的就是诗意的再现,即“诗情”的传递。 众所周知,中国古诗词的产生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这个时代背景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语言特色,决定了它独有的表现方式,包括语

3、词、音律和节奏等。即使用本民族的当代语言来“转换”,也不能避免古诗词许多独特魅力的流失,何况用外族语去再现。翻译时“诗情”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文化意象的失落。所谓文化意象,特指那些承载着本民族文化积淀和文化信息、凝聚着本民族智慧结晶的意象。造成文化意象失落的原因是译者对意象深层蕴含的先例现象存在不解或误读。 因此,翻译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就是尽可能从各个方面减少文化意象的流失或对这种流失予以弥补。 先例现象与意象的转换 于年首次提出“先例文本”这一概念。他认为,先例文本包括三方面涵义:)先例文本对某语言个性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具有特定意义;)先例文本具有超个体性质,为该语言个性先辈及同代人所熟知

4、;)先例文本在该语言个性话语中多次复现。(:)后来,. ,等将“先例文本”概念扩展为“先例现象”,用来指所有那些“)为民族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所熟知的(具有超个体性质的);)在认知(认识和情感)层面实际存在的;)在某民族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话语中经常复现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他们将语言形式的先例现象从结构上分为先例文本、先例话语、先例名和先例情景。我们所说的文化意象,其实就是指蕴含着先例现象的意象。在诗词翻译中,文化意象若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转换,翻译就成功了一大半。 先例情景与意象的转换 先例情景是带有伴随意义的、“标准”的、“典范”的情景,通过本民族语言文化群体长期的认知和情感评价之后得到认

5、可,表示一个反映民族特色的固定意义,当在该群体内部成员间的言语交际中复现时,能够引起共同的联想,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明就能被理解。 每个民族的诗歌都承载着自己的历史传统,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的中国诗歌,文化特色鲜明、独特,这些特色大多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意象表达和传递的。从语言文化学先例理论视角来看,我们发现,中国古诗词的意象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先例情景。 就诗歌创作的取材来说,其民族性、地域性是非常突出的。 大凡中国诗歌中选取的历史事件、风土人情、山川景物、风俗习惯都是中国独有的,表现这些人、物、事、景、俗的意象都传递着中国的人文特色,很难混同于哪个异国他邦的诗歌意象。这些浸染着中国文化独有特色的

6、意象具有超个体性质,为本族人民所熟知,能够引起文化同源的读者们共同的联想,原因就在于意象中拥有的先例情景使我们形成了思维定式。以李白的忆东山为例: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归谁家。译文是这样的:. . ?()我们看到,译者用来诠释“不向东山久”,易使读者误认为这只是普通的写景之作。其实,东山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隐居的地方。李白向往东山,是由于仰慕谢安。这位在肥水之战曾击败符坚百万之众的传奇人物,在出仕前曾长期隐居东山。“东山”意象是借助典故表达作者厌倦仕途,向往东山之隐,渴望归去的情绪,同时,东山是和谢安这样的政治家结合在一起的,诗人也可能借此表达“东山再起”的渴望。“蔷薇几度花

7、”也不是诗人随意写出的,东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之地,给译文读者的印象是山上开满粉红色的花。白云、明月也不是信笔写出,指的是山上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另外,也语带双关,既切合东山之景,又衬托诗人澹泊明洁的品格。的译法使读者无从了解原作者真正想要抒发的情怀,无从体会诗人借“东山”之名既渴望归隐,又打算待时而起的矛盾心境。 可见,虽然典故把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注入到凝练的语言中,但作为一种先例情景,只为文化同源的读者所熟知,给译者增加了理解和翻译这类诗词的难度。这首诗的译者未能深入探究全诗的写作背景,没有弄通典故,因此不幸使译文流于写景之作,影响了诗情的传递。 先例话语与意象的转换 和等学

8、者进一步将先例话语和先例现象联系在一起,认为在每一先例话语之后都隐藏着特定的先例文本和先例情景,在形成先例话语含意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我们认为,与意象相关的先例话语主要指中国古典诗词中反复出现、表达某种特定内涵、具有浓厚的文化伴随意义的意象词语,或取自典故,或来自神话传说,或因袭前人。 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先例话语表现在诗歌中就成为能引发出某种固定情绪和习惯性联想的程式化意象,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都是关于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包含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荣格:)。 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先例话语,正是祖先们反复

9、体验的精神模式在我们心灵上的积淀物。如“落花”“暮春”“流水”“风雨啼鸟”等是凝聚了人类千百年来共同具有的特定感情而被不同时期不同诗人所重复使用的意象,多用来表现年轻女子相思中的烦恼和对即将逝去的青春的惋惜。“梧桐”大多表示凄苦之音;“杜鹃“(子规)大多在古诗中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落日”暗示韶华已逝的迟暮之感;要表达分别、相送、离愁之意就说“章台”“灞岸”等,而“章台”“灞岸”中已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情;用“豆蔻”说青春年华等等,不胜枚举。“落花”“梧桐”“杜鹃”等从心理学角度讲,它们是使用共同语言的人类的共同感情在深层意识中的长期积淀;从美学角度讲,它们是一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独立的

10、艺术符号系统。(陈植锷:)从文艺学的角度,我们把它叫做诗歌的意象,那么从语言文化学角度讲,它们就是激起文化同源的读者共鸣的先例话语。 在荣格看来,诗文中不断重复这些先例话语,目的是“唤起一种比我们自己的声音更强的声音。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吸引、压倒并且与此同时提升了他正在寻找表现的观念,使这些观念超出了偶然的暂时的意义,进入永恒的王国”。(转引自童庆炳:)也就是说,这是诗人为了增强表现力并使具有相同文化背景和语境的读者产生共鸣而采取的手段。 但是,对我们来说有着不言而喻的情感内涵的先例话语对译者来说却是理解和转换的障碍。如何处理意象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如何用

11、另一种语言在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再现原作的精髓,是每个译者面临3 的艰巨任务。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请看译文:,. ,. 爯爲,. 童丹王利众先例现象与诗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描写音乐,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同一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不难理解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表示分别、相送、离愁之意的折柳意象。从!可以看出,译者也是理解诗人此时此刻的离愁相思之情的。但译文读者可能会困惑,为什么听到这首曲子就会思乡?因为他们不会理解能激起文化同源读

12、者共鸣的先例话语。译文爯爲是不会在译文读者心中激起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波澜的。 再如王维的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诗中用“红豆”这个意象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抒写眷念朋友之情,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

13、更多的东西。诗人的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委婉含蓄,句句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所以此诗语浅情深。 请看译文: . . . 原诗的中心意象是相思,译文虽在字面上用了与原文同样的意象:,但从译文来看,我们似乎体会不到原诗的整体气质。首先,译者没有就红豆暗含的相思之意作出介绍,读者没有相关的文化预设,就不会理解作者借红豆意象这个先例话语抒发的相思之情;另外,从来看,读者会误认为红豆有解忧的功能,这样一来,译文就偏离了原文的中心意象。其实,即使译者给出文化背景介绍,译文读者对这种陌生的“豆”所产生的心理认同感也会大大低于原语文化背景下长大的读者,对诗歌深层意

14、蕴的感悟自然也会浅得多,这就是先例话语引起的文化意象失落带给翻译工作者的遗憾。 译者策略 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廖七一:)诗歌意象中拥有的先例现象使我们形成了思维定式,浸染着中国文化独有特色具有超个体性质的意象只为文化同源的读者所熟知,却给译者增加了难度。 如果能用加注的办法对意象中蕴含的先例现象进行诠释,则可以适当再现原语的文化积淀,或多或少避免文化意象的失落。 以春夜洛城闻笛为例,为弥补原诗文化信息的流失,可以对先例话语“柳”意象做如下诠释:爯爲;爯爲,. 再以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为例: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

15、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下面是这首诗的两个译文版本:译文一:,. . , ,. ,. ()译文二:,. . 年中国俄语教学第期. ,. . . ()原诗意象多处用典,其中蕴含的先例情景不胜枚举。仅拿“客心洗流水”来说,全句可从整体作为一个意象来看,是说听了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愉悦舒畅。这里包含着一个古老的典故: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诗人在这里是借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在译文中体现这个先例情景确实很有难度,可以采用加注的方法。第一位译者是这样注释的:,爯爲(),(:)通过译者的诠释,译文一的读者获得了解读原诗深层意蕴的文化预设,但译文二的读者则难以领会诗人借先例情景想要表达的与朋友间惺惺相惜的知己之感。 结语 从语言文化学先例理论视角来看,中国古诗词的意象中饱含极为丰富的先例现象。古代诗人多为饱学之士,受传统文化浸淫日久,各种典故烂熟于胸,常常博采经史子集中的人和事溶化在诗句中,表达某种特定内涵、具有浓厚的文化伴随意义的先例话语作为意象词语反复出现,其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对于决定意象的深层意蕴极其重要。好的译者应留意诗歌写作的历史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