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0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23090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0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少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0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少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0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少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0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少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0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少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0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0篇.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2012年12月1日,在临沂人网组织下,到临沂保利影 院观看了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在这里再次对临沂人 网和临沂保利影城表示感谢。 首先说这部电影是今年我最期待的两部电影之一,作为 最优秀的华语电影导演,李安导演的电影当然值得我们等 待,最终李安也没有让我失望,能把一部主旨在探讨人生、 宗教、信仰、生存的电影拍的这么好看,喊李安一声大师可 以说名下无虚。整部电影的质量非常高,甚至有点超出了我 的想象,观感非常好,很喜欢这部电影!另外奉劝各位还没 看这部电影的抓紧时间到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就是因为3D 技术成熟了才能拍成功,只有在3D效果下你才能真正被电 影震撼到,电脑

2、前真的就算了,再贵的电脑也不行! 坦白讲,刚刚进入影厅的时候我就被震惊了!没想到一 部已经上映到第十天的电影,上座率居然还能这么高,我简 单数了一下,居然超多了一百人!今天上网看了一下,凭借精湛的品质和爆棚的口碑带来极高的上座率,现在少年派在全国电影院的排片量已经反超了晚一周上映的王的盛宴,全国的票房已经逼近3亿,恭喜!很喜欢电影的开头,在3D效果下尤其出彩,和谐而美丽,春华秋实、大地天国、心醉神迷、惬意满足,影厅里的孩子马上就被吸引住了!少年派是今年看过的3D效果最出色的电影,之前看过的几部3D电影,例如2012、太极2之流与之相比只能说是弱爆了,简直就是阿富汗民兵和美军正规军的差距。在这里

3、还要继续批评国产电影制作公司,麻烦你们不要再为了圈钱制作只有字幕是3D的伪3D电影了,请您尊重一下观众,请您认真一点做电影,观众挣钱不易出钱更难,更重要的是观众的见识会不断提高而忍耐是有限度的!批评一下当时一起在看电影的两个人。看电影的时候最在我左手边的两个人,一男一女貌似是夫妻或者情侣,在电影放映的时候一直在不停的吃东西加聊天,颇为有点影响到坐在旁边看电影的我了,这样的行为真的十分令人讨厌!奉劝去看电影的人您不要聊天,好好看您的电影就是了,须知这不是在您家里是不是!就算骨鲠在喉不得不说,请您也不要胡说,那个男的不懂装懂随口放炮居然说什么少年派是世上最卖座电影,票房超过了阿凡达,笑死我了!您老

4、以后吹牛找个不那么容易被戳破的谎言好不好!普及一下:影史票房最高纪录阿凡达全球票房达27 亿美元。 少年派票房虽然不错,但现在连人家的零头都 没有,而且我可以在这里果断预测少年派最终票房也不 会超过阿凡达的零头7亿美元,甚至连7亿美元的一半 都未必能拿到! 电影的最后十分钟才是最重要的,可惜很多观众就在这 个时候提前离场了。结尾说了有两个不同版本的故事,我更 愿意相信第一个是真的,不是吗! 最重要的是不要绝望,我们相信并守候上帝!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周日,爸爸妈妈带着看了一场十分精彩的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这部电影特别紧张惊险。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叫派,他们一家人住在印度,开

5、了一个动物园,养了许多动物。后来,他们家准备带着动物一起坐船迁移到加拿大,结果在海上遭遇了大风暴,狂风怒号、波涛汹涌,将大船沉入了海底,派的爸爸妈妈和哥哥也失踪了,只有他侥幸坐着一只救生艇和一只孟加拉虎活了下来。暴风雨中的小船像一只摇摇欲坠的落叶被吹的东倒西歪。最初,那只凶残的老虎总想吃掉少年派,但是少年派用机智和勇气驯服了老虎,他们还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坐救生艇漂到墨西哥湾获救。 派很聪明、坚强,他能在海上和一直孟加拉虎一起漂流了227天,非常了不起。少年派说:“没有老虎,我早就死了。敌人会帮助你成长,困难和苦难也会帮助我们成长。小时候,我们摔倒了,要是身边有人,我们就大哭,要是没人就自己站

6、起来。当我们真的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不要哭泣,不要恐惧,静下心来,想想如何去解决它。 通过这部影片,让我学到了派的坚强与勇气,以后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要坚强面对。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绝望,要有信心,要怀着希望迎接明天。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周末,我和爸爸去电影院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有一个叫派的少年,他出生在印度,他的爸爸开着一间动物园。在派十六岁那年,家里决定搬离印度,坐船去加拿大,船上还有要卖到北美洲的动物。半夜里,遇到一场暴风雨,船沉没了。派侥幸上了一艘救生艇,救生艇上还有一只斑马、一只鬣狗、一只猩猩和一只老虎。后来,鬣狗咬死了斑马、杀死

7、了猩猩,老虎咬死了鬣狗。于是,派和老虎呆在了一起,而且老虎总是攻击他。他不知所措,幸运的是,他有一本海难求生日记。为了不让老虎吃掉,派把好多生活物品搬到了自制的救生伐上。然后,他学习捉鱼喂给老虎,开始驯服老虎,最终和老虎相处了下来。他们经历了暴风雨,经历了鲸鱼破坏了所有的食品和淡水,经历了神秘的食人岛的危险和困难之后,终于在墨西哥湾获救了,老虎也回归了大自然。 电影看完了,我认真的思考着,他带给很多我的体会和感悟: 一、人生需要导师。派的父亲就是这位导师。派小的时候,有一次偷偷跑去喂老虎,被父亲及时制止。父亲为了给派一个教训,让他亲眼目睹了老虎是如何咬死羊的。六岁的派对父亲说过:“我在老虎的眼

8、里看到了灵魂。”派父亲:“老虎没有人性,它不是你的朋友,在它的眼里你只看到自己的倒影。”派的父亲将老虎关在动物园里,不让派靠近,让派远离猛虎而成长。派的父亲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派,老虎是不可以做朋友的。 二、人生需要信念。在茫茫的大海上,派面对着野兽、风浪以及食物、淡水等无数的困难,派并没有因为命运的捉弄与残酷的磨砺而放弃,在派的身上,这种强力打击却只能让他愈挫愈勇,坚定的信念是对一个人的支撑,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却带给人们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只要不被困难所屈服,坚持下来,就有生存下来的希望。 三、人生需要自己去解决问题。少年派恐惧老虎,老虎要吃掉少年派。少年派为了老虎不再吃自己,不得不捕鱼

9、杀生喂老虎。而自己为了生存,素食者的少年派也不得不吃生鱼。少年派:“既然要和你生活,那就要解决我们之间的问题。”少年派试图驯服老虎,用马戏团的方法训练老虎,这样少年派终于能和老虎相处,而不是相互残杀。 小时候,我们摔倒了,要是身边有人,我们就大哭,要是没人就自己站起来。少年派说:“没有老虎,我早就死了。敌人会帮助你成长,有时候他们又是亦敌亦友。重要的是,当我们真的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不要哭泣,不要恐惧,静下心来,想想如何去解决它,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运用身边的一切,去克服这些。 4.晚上打开豆瓣,看到给少年派9.1的高分,竟然一时回不过神来。只得顺手拿起手机美团了这张我犹豫不决

10、的电影票。 下午我来到了星美国际影城,对号入座走进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故事开始于蒙特娄,也结束于蒙特娄。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拉菲斯波 Rafe Spall 饰)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伊尔凡可汗 Irrfan Khan 饰)的传奇故事。派的父亲(阿迪勒侯赛因 Adil Hussain 饰)开了一家动物园。因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少年派(苏拉沙玛 Suraj Sharma 饰 )对信仰与人的本性自有一套看法。在派17岁那一年,他的父母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也必须离开他的初恋情人。在前往加拿大的船上,他们遇见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杰拉尔德帕迪约 Grard Depardieu 饰)

11、。当天深夜在茫茫大海中,原本令派感到刺激无比的暴风雨一瞬间就成了吞噬货船的大灾难。派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搭着救生船在太平洋上漂流,而且有一名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同伴理查德帕克,一只孟加拉老虎。神奇的冒险旅程就这样意外开始了 看过之后,我发觉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咱不说3D的效果如何,这算是今年第二部让我感觉很激动的电影。第一部是普罗米修斯。蝙蝠侠倒没有那么激动,可能是期望太高。而且我更喜欢出世一点的电影。蝙蝠侠相对更入世一点。 感觉这部电影蕴涵了很多深义,就说说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抛砖引玉。 结尾大包袱抖出来的时候,刚开始还不是很明白。当明白过来的时候,感觉非常震撼。结尾两个真相,第二个是真的,更为

12、确切的说法是第二个是现实中发生的。因为如果是假的他不可能说的那么详细逼真而富有情感,还留下眼泪。正如那个听故事的人说的,两个故事的角色都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第一个故事中多了一个人,就是派他自己。如果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对应的是第二个故事中的派。那么第一个故事中的派又是谁呢?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上帝。他的经历就像上帝的经历:上帝承受苦难,拯救了人类 。而派承受苦难,拯救了老虎。 影片开头派问了牧师一个问题,上帝为什么要救人类?我不记得牧师是怎么回答的。当时并没有太留意,觉得牧师无非就是一些官腔似的标准回答。倒是派的疑问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他说既然人身上充满罪恶,上帝为什么还要救赎人类呢?(现在看来

13、这似乎是本片的终极问题。)影片用派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上帝为什么要救人类的原因就是派为什么要救老虎的原因。 第2/5页 这种主客体嵌套的关系很巧妙,你不知道上帝为什么要那么做,就算告诉你,你也不会相信。只有让你经历一次上帝所经历的,你才会明白。当看到老虎要被淹死的那一刻,和派以及很多观众一样,我产生了恻隐之心。望着老虎那说不清楚是什么样的眼神,心中总是不忍。就像派给老虎喂食时,派说相信老虎的眼睛里有着某种灵性的东西而不是只有自己的倒影。 所以答案会不会是:“上帝要救人类,是因为上帝在人的眼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上帝相信人是有灵性的(这种灵性就是灵魂),相信人的内心深处是有那些美好的东西,虽

14、然人的内心也有邪恶的东西,但他相信人是可以被救赎的。”? 而老虎其实就是那种邪恶的东西。就像派说的他恨厨师是因为他恨厨师引出了自己内心的邪恶(就是老虎)。这是不是就是基督教说的原罪(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意思是不是指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邪念,这种邪念无法被消除,在适当的环境它就会爆发出来。即使派之前是一个连肉汁都不吃的信仰多个宗教的善人。 于是,人的内心既有上帝又有老虎。人是上帝和老虎的结合体,而上帝和老虎是两极。这是不是就是人心中的爱与恶? 那么是不是上帝不是客体而是主体?上帝不是别人而是人内心中美好的那部分。这一路的旅程就是爱战胜恶的冒险。也就是派自我救赎的过程。派在旅途中一

15、直在渴望上帝显灵,拯救自己。但其实最后拯救他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人想要被救但其实只能自救?因为那个拯救我们的上帝只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而不在别处?因为你自己就是上帝? 结尾老虎没有回头,派很伤心。因为派爱老虎,而老虎并不爱派。因为老虎象征着恶与罪。然而派的爱并不是取决于老虎,而是发自内心的。 我没有想到一艘船、一个人、一只虎能拍的这么跌宕起伏而又含义深远。结尾的反转大大提升了影片的深度。这让之前单纯的冒险经历一下子变得充满隐喻与深义。很多情节的安排就变的极具象征意义而更像是一个寓言。这样这部电影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多次观看,前面一定还存在着很多有意思的安排我没有体会到。 最

16、精彩的是,开头你并不知道这些,只是单纯的跟着主人公一起冒险。他一点都不说教,甚至有点隐晦。我唯一不是很喜欢的是:影片结尾,听故事的人指出了两个故事的角色对应关系。如果他不指出,整部影片会更隐晦,但感觉会更第3/5页 好。我不喜欢讲故事的人解释故事,因为不同的人的解释是不一样的。而这正是一个故事的魅力所在,重要的不是他本身是什么,而是你从中得到了什么。这是一部有灵性的电影,我认为灵性是看同样一件事物,能看出不同的东西。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同样也是冒险,同样也是讲信仰、上帝。只是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的有些东西我还不是很理解。 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佛教徒,我是无神论者。但我不是完全

17、的唯物主义者。我相信灵修,相信这世界上有超越物质的东西存在。一直以来,我都不是太喜欢基督教,我不理解他们说的原罪,也很排斥其所宣扬的只有信仰上帝才能获得救赎的说法。因为我觉得,人本身就是如此伟大而又有灵性的生物,为什么还要贬低自己去信仰神呢? 但是,现在我想也许上帝不是客体而是主体,不是一个神而只是一种象征。上帝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他是你自己内心中美好、善良的那部分或者叫做爱。当你发自内心爱别人及万物的时候,(就像上帝爱世人那样)你就是上帝。那种美好的力量就在我们心中,像太阳一样温暖别人,同时也照亮了自己。记得以前陪朋友一起做礼拜的时候,听过几次牧师的讲道。我记得牧师讲了很多,但核心意思似乎是

18、:信上帝就要爱人,要爱周围的人,不管什么样的人,就像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就像上帝爱世人一样。 也许关键的是爱而不是上帝?如果你心中有了那种爱,不论是叫上帝还是叫什么都无所谓了,信什么教也无所谓了。就像影片开头派说的:“信仰只是一座房子,你可以有很多房子。” 我想了恩宠与勇气中的一句话:“没有地狱,只有自我,没有天堂,只有无我。” 看这部片和普罗米修斯一样都很震撼。两部都是冒险,我喜欢冒险片是因为未知,你不知道主人公接下来会遇到什么。但是这两部不一样。看完派,我感到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动。而看完普罗米休斯我的内心感到的是悲凉。普罗米修斯中的信仰是建立在虚无之上,只能选择去相信,而人是没有意义的。

19、但少年派的结尾,派说了句:有没有意义又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你经历过这一切。就像是说故事是不是真的又有什么关系呢?信仰是不是建立在虚无上又有什么关系呢?关键是你选择相信什么?就像派说的:“这个故事会让你相信上帝” 这两部都是很精巧的电影。我认为一部好的电影就像一件精巧的艺术品一样。看似像现实生活一样是有很多偶然造成的无序排列,但其实每一个细节的安第4/5页 排都是深具含义的,就像梦和现实的区别。而所有的一切又都是融为一体的。在大的剧情当中插入小的故事,但这些小故事并非只是在时间情节上与大的故事有关联。它或者解答了剧情中提出来的问题,比如普罗米修斯中的那个梦解读了全片的含义;或者提出问题由剧情来解

20、答,比如少年派中派遇见牧师以及给笼子中的老虎喂肉所提出来的问题。 以上所写只是我的感觉,很多东西我也还并不明白。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实践。有空我也想把这部电影的原著找来看看。欢迎大家谈不同看法。 最后,因此文涉及信仰,如有冒犯,还请见谅 5.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一部电影能让我想再看第二次的不多,这算一部。不仅仅是因为影视效果好,故事情节吸引人,更重要的是能让人们想到现实的自己。 本片主要讲述的是派全家带着动物坐船去加拿大,茫茫大海中暴风雨吞噬了轮船,幸存的派搭着救生船在海上漂流,而同行的竟然还有一只老虎,整整200多天,艰难地在海上生存,最终脱险的故事。 该片成功地塑造派这个形象。我对派的评价是

21、善良、勇敢、智慧。一开始,派对信仰有点迷茫,他的行为有时候有些幼稚,但是我觉得透着一种淳朴和善良。他拿着肉去喂老虎,他想保护所有的动物,每个动物都不忍心它们受到伤害,甚至对于可能致自己死亡的老虎也喂鱼给他吃,充满着善良。同时派是很勇敢的,不畏艰险,海上的生存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在那里永远地留下了,派敢于与风浪、猛虎、内心的恐惧、饥饿等等抗争,有着坚定的信心,这是一种成功的品质。另外,派是很聪明,能够背出的N位我觉得这只是记忆力,他的智慧更体现在他能未雨绸缪,提前应对各种危险,比如他在老虎出来之前已经做好了自己乘坐的小艇,更在于一种学习能力,一本求生手册活学活用,立马应用于实践,成功地战胜了各种困难

22、。还有着超强的对环境的嗅觉,竟然在第一夜就发现了神秘岛的危机。这样的人真是太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了。 派是很善良的男孩,对宗教都非常虔诚,他家认为吃肉是件残忍的事情,但是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放弃食素的习惯,甚至从老虎嘴边抢夺一条大鱼,生吃了。当看到派的无奈,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和放弃时,我也在扪心自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样? 一个人的一辈子要经过多少挣扎,才能驯服自己内心的猛兽? 一个人一生中要经历多少困境和不幸,我们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有些人一辈子都停留在某个阶段而不自知,有些人一辈子都在某个阶段挣扎,有些人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过去后悔,有些人经历过,克服了,改变了,一辈子都不会后悔 6.十六岁的

23、印度少年派(Pi),父母与兄长因船难葬身海底,他发现与一只四百五十磅的孟加拉虎RichardParker同在一艘救生艇。太平洋漂流的227天里,他们彼此警觉,又无法不相依为命;他们令彼此因恐惧和陪伴而存活,而人兽之间,是否可以有友谊或爱?丛林前的义无反顾,令身在加拿大的成年派依然心痛不已。这虎的存在,是真实还是虚幻?是他者还是心魔?这关于故事的故事,是否只是幻觉?这是李安在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中试图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目之为暗藏玄机的寓言。至于少年派毫无偏见地信奉印度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泛神论倾向,都不再重要。当人被抛离所谓舒适又复杂的“文明社会”,置身抽象而生猛、

24、险象环生的自然,不断被迫面对存在难题、生存与精神困境,也有机会遭遇令人敬畏的自然之美及反观生命之微不足道,相信哪个或哪些神灵都无太多不同,只要仍有某种信念,关于生命存在意义的坚持。“一切来自虚无和幻觉,生命的本质并非无物,这就是真相。”李安如是说,“我非教徒,但神灵、我们存在的原因与意义,很难被证实,很难理性去讨论。我不喜欢生命只是事实与法则,我相信精神力量。没有灵魂的生命如在黑暗中,荒谬无望。对幻觉或信念、对不可知的东西有一种情感上的依赖,是人类本性。”李安与少年派感同身受,因在漫漫电影路,面临同样处境,以敏感、谦逊和努力去了解和适应,去换取绝处逢生的奇迹。他说,如果有神灵,他希望有个“电影

25、神”。李安心中的猛虎,被种种因素压抑,或他性情中和儒家教化下的温文儒雅、中庸平和,或好莱坞大制作对导演个人风格的约束。猛虎咆哮而出、牙锋爪利的作品,个人认为,仅冰风暴与色戒,更阴暗,冷峻,凌厉,绝望的力量。其他作品,则更多印证李安是个对制片人负责任的导演、技艺细腻精致的艺匠。当然,喜欢他的英国影评人Tom Shone会用一个很中国的形容词来赞扬他的风格:静水流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加拿大作家Yann Martel2001年同名畅销小说。情绪、结构、气氛等忠实于原著(片中将作家角色纳入叙事框架,更多一层参照意义,却也颇俗套和平淡),小说更深刻细腻,电影更强调视听奇观与动作。片中亦加入派初恋女

26、孩角色,好莱坞式浪漫元素及团员结局;书中对船员轻描淡写,尽管通过派的视角暗示他们的无能与邪恶,片中加入德帕迪约饰演的凶悍不可理喻的法国厨师,则似在落实和呼应劫后余生的派讲述给日本船员的第二个故事,用以混淆观众视听。李安花费四年时间、远超七千万美元预算制作此片,后期剪辑费时一年半。除在印度和加拿大拍外景,影片大部分海上漂流场景在台湾拍摄世界上最大水箱,可容170万加仑水。而令人惊惧其凶猛又倾慕其“百兽之王”仪态的孟加拉虎Richard Parker,则是以四只真虎为模特,大部分由数字技术合成,毛色、动作、表情栩栩如生,难辨真伪。技术如此精细,几年前还不可能。当年人们认为此书无法被拍成电影,除了叙

27、事与人物不够丰富复杂,更多是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如何将想象力丰富的场景视觉化。今日以惊人的3D视觉效果呈现,令影评人与影迷再惊叹继马丁斯科塞斯雨果之后,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将3D技术与美学推展到新的阶段,令人意识到电影的更多可能性。少年派所用3D拍摄设备与雨果所用相同,庞大笨拙,用李安的话说如“冰箱”。拍摄中随时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在摸索中前行,也要反馈问题给开发制作此设备的公司以图改进。这些尝试,令人想起有声电影初期的庞大摄影机与技术难题,及对电影风格的影响(如摄影机运动不便、人物走位不灵活,看起来更像戏剧,而令很多影人批评为电影的退步)。电影技术与美学的不断尝试与革新,也总有似曾相识的轮

28、回时刻。3D技术使用及风格营造,暂时或可被归纳为“奇幻”与“科幻”,阿凡达属后者,蒂姆伯顿的爱丽丝漫游仙境(2010)与少年派算前者。“奇幻”者,影调气氛更精致明亮而更具童话色彩。李安被西方影评人赞扬为有视觉想象力、创造力和执行力的艺术家。当然,雨果更多是技术的冰冷(人物情绪颇造作),少年派更多温情,无论影调还是情绪人们印象中的李安风格,沉稳温婉。派的童年动物园、法国在印度殖民地Pondicherry及印度宗教仪式被好莱坞式刻板印象的猎奇目光展示为异国情调的神秘奇观,如诗如画,美轮美奂,恐与“写实”无关。而淡化小说原作求生过程中血腥残忍色彩(包括派试图吃虎粪便及吃了一点路遇盲人的人肉等情节,及

29、救生艇内一度人兽尸骸堆积血流成河)的“温情”甚至视效的唯美和诗意,自然有规避分级制度限制及吸引更多未成年观众由父母陪同走进影院之意图,但这“温情”背后仍是拒绝浪漫化的人兽法则与残忍暗流:Richard Parker不是迪斯尼动画中的老虎,真正成为人类驯顺的朋友或开口说话(小说里派的垂死幻觉中老虎的确曾与他对话),他始终保持着肉食动物对人类的威胁。小说中派曾训练他跳圈,电影中派并未真正放弃恐惧。他们在“同舟共济”一段旅程后,终究要面对各自的族类与世界。少年派中色彩与影调明丽,海水与天空被置于3D幻觉中,彼此映照。海水既明滑如镜,又澄澈透明向上与向下的垂直维度,与3D视效中沿银幕与观众轴线向内和向

30、外延展的维度形成一种“浸入式”的空间,似乎观众与派一样,置身于巨大海洋中。长镜头与圆滑剪接,节奏徐缓、不乏重复与停滞的旅程。李安反复强调的派的“纯真”特质有其象征性,呼应着海的特质,也如洁净的镜面和玻璃,透明的同时,映照。但总体而言,除了惊人的视觉效果、感官冲击与愉悦,除了李安可敬重的对电影的坚持、认真与细腻,悲悯之心与赤子之心,影片情节人物简单,对于信念、人的存在等哲思意义的探究仍表面化,中规中矩,甚至乏善可陈。与其说是李安作品,更应被称为工业产品和大制作,作者印迹更多被埋没于技术与视觉效果,何况,李安不像希区柯克那般强烈彰显个人手迹,他顽强地将个人风格浅浅写于沙滩,有些被海水冲刷了无痕迹,

31、有些是勉强的只鳞片羽。其精神层面的表层与单一,与3D视觉效果的深度,形成诡谲的对比与映照。此片可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解读,虚实相生。实处,令人想起鲁滨逊漂流记这类经典探险叙事(只是当代故事殖民主义色彩略淡),及罗伯特泽米基斯电影荒岛余生(2000)甚至希区柯克的救生艇(1944)。虚处,如前文所述虚实、猛虎与心魔、幻觉与信念、人与不可测自然及不可知神灵等,可以神乎其神地无限过度阐释。数字与3D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欺骗性的视觉幻觉。若再加上“主义”头衔,有美国影评人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也有人称之为“诗意理想主义”,正如有人看到超级写实,有人看到超现实;有人看到唯美童话,有人看到深邃寓言;有人看虎

32、是虎,有人看虎不是虎。7.“You decide. This story is yours.”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看完第一遍,走在从电影院回学校的路上,朋友说,这个电影的牛逼之处在于第二个故事才是真实的,跟老虎一起漂流的故事是假的。Pi依靠着幻想出来的这只老虎,也就是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顽强地活了下来。 这个解释当时使我感到了一丝震撼,因为观影时我并不相信第二个故事是真的,朋友的这种解释让我觉得很惊奇。回宿舍浏览了一下豆瓣网上的影评,发现点击量较高的影评都不约而同地将第二个故事视为真实的,原因不尽相同,却也是大同小异。 面对相信第二个故事的观众们的各种阐释,我觉得相当精彩,因为它们与我自己的

33、阐释相异,却又是显得那么合理。这不是说我的阐释就不合理,何况宿舍里对面床的同学也相信第一个故事是真的,我不觉得自己有多理亏。 虽然朋友试图说服我,我却执拗地相信着第一个故事。我不相信第二个故事,但我相信,相信第二个故事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已经有那么多人阐释了第二个故事为真的原因,我也该说说为什么我相信第一个故事了。 在Pi讲述的第一个故事中,他是船上唯一幸存的人类。在救生艇上出现过的斑马、鬣狗、猩猩相继死去,只剩老虎和他一起漂流,最终回到大陆。而在第二个故事中,这些动物根本就没有出现过,爬上救生艇的是厨子、水手、母亲和Pi,厨子杀了水手和母亲,Pi杀了厨子并吃掉了他,最终一个人回到大陆。 当P

34、i问作家相信哪一个故事的时候,其实已经预先设定了两个故事只有一个是真实存在过的。观众随同作家一道,必须做出自己唯一的判断。当观众争论哪个故事是唯一真相的时候,无意间排除了第三种可能,即两个故事都为假就算在电影本身这个虚拟的主观世界之中,Pi的两个故事都找不到任何证据。 在我看来,两个故事都可能是真实的,甚至都可能是假的。观众选择相信其中某一个故事,在影片当中寻找各种细枝末节的证据,为文本建构起内在的一致性、连贯性、合理性,并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阐释。然而,谁说文本就一定是完全连贯的、一致的呢?就如同我们现实的经验世界,看似充满规律和秩序,却也总是充满了各种矛盾之处和超验的疑问。无论是电影文本还

35、是经验世界这个广义的文本,人类的认知方式需要我们建构出文本的内在一致性,建立起具有说服力的阐释。 自20世纪60年代的那场“文化大战”以来,不少学者,米歇尔福柯到罗兰巴特,雷蒙威廉斯到爱德华萨义德、苏珊桑塔格,不断向从文化权力垄断者发起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多元化的阐释取代了单一的权威的阐释,成为常态。尽管之后有学者提出阐释应该是有边界的,比如安贝托艾柯(Umberto Eco)认为存在“过度解读”,并且文本的作者有权力指出哪些阐释是荒谬的;但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则认为艾柯所谓的“过度阐释”实际上是“不足阐释”,产生的原因不在于过度,而在于没有对文本进行足够的分析,乔

36、纳森认为所谓的“过度阐释”也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它对于我们思考文本、符号的运行机制会有所帮助。 私以为,所谓的“过度阐释”或者“不足阐释”,实际上是在解读的过程中没有成功地建立起文本连贯性、内在一致性,使得阐释不具有说服力。我不太喜欢“过度阐释”这个术语,因为我固执地认为“过度”二字具有剥夺他人阐释权力的专制色彩。我更喜欢“不足阐释”这个说法,相对于“过度”二字为阐释设立的排他性边界,“不足”二字则体现出在追求具有说服性的阐释的过程中仍有开放空间,就像乔纳森卡勒认为的那样,我们总是可以就文本所“未曾”说出来的东西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 豆瓣上那些相信第二个故事的观众们,基于对电影细致入微的考量,在

37、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一番非常精彩的阐释,并且非常具有说服力。然而我相信这并不是唯一的阐释,因为还有许许多多的观众跟我一样,相信第一个故事。下面我要对电影进行自己的阐释,说明我为什么相信第一个故事。我的理由也许并不与其他相信第一个故事的观众相同,而且并不像许多相信第二个故事的观众所以为的那样,是因为相信上帝,或是因为没“看懂”电影。 老虎的隐喻 有观众阐释了影片中老虎的隐喻,我很能理解这种解读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但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证明第二个故事为真的时候会把这种隐喻当成证据。从他们的言辞中我揣测到的是,他们过于草率地认为要是老虎真的存在,就无法再作为文本的隐喻了。在我看来,

38、第一个故事是真是假,并不影响老虎的隐喻意义。所以,电影中都有哪些蛛丝马迹呢? 1、You must be thirsty. 因为一个失误,在动物园的文件上,老虎的名字与猎人被对换了,其实老虎原本的名字是“口渴”(Thirsty),猎人的名字才是“理查德帕克”。 童年时期的Pi和哥哥打赌,去教堂里偷水喝。神职人员发现了他,为他倒了一杯水,并说:“You must be thirsty. ”这个句子的常规理解是“你一定很口渴”,当然也可以从隐喻的角度去理解它,那么Pi就是Thirsty,就是那只老虎。 我翻阅了英语原著,发现书里并没有偷水的情节和这一句话,看来是李安自己精心安排的了。 2、望向深海

39、的主观镜头 繁星当空的夜里,疲惫的Pi看着望向大海的老虎,问它看见了什么。紧接着,镜头给了老虎一个正面特写,接着便是一个老虎视角的主观镜头:鱼类、沉入深海的动物、宗教符号、母亲的形象、沉船,这分明就是Pi自己的视角。主观镜头之后的反打镜头,正是Pi的正脸。 说Pi就是老虎其实也并不完全准确,老虎反映的只是Pi的一个侧面,对应比较流行的表达方式,则可以说老虎是Pi心中的另一个自己。Pi与老虎的漂流,精彩之处不仅仅在于Pi如何与老虎斗智斗勇、盘桓周旋;整个漂流过程中,Pi与老虎的力量对比、关系地位的变化,体现的是Pi认识自己、认同自己的过程。 在印度教的仪式上,父亲告诉Pi,不要被眼前的景象迷惑,

40、社会是很复杂的。后来,父亲用一头山羊的牺牲来教育儿子,老虎是残忍的、野性的、可怕的,象征原始的欲望与恐惧。社会由人组成,人性的复杂助推社会的复杂,老虎象征的是人性残酷的那一面,这让单纯的Pi难以接受并感到害怕。这时的Pi并没有意识到,纯洁的人性与残酷的人性是一体两面的。在Pi的童年经历中,教堂偷水这个情节体现的是“欲望”,这时,“老虎”出现了,神职人员看到了“Thirsty”。 人性残忍的一面并不总是出现。虽然老虎仅次于斑马第二个登船,却长时间隐匿于帆布之下。直到鬣狗咬死了斑马又咬死了猩猩,老虎一个箭步冲出来,干掉了鬣狗。正如Pi回忆时所说,是鬣狗激发了他内心的邪恶。(这让我不禁想起大众舆论在

41、药家鑫判刑过程中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难道我们比药家鑫更纯洁,更正义吗?)当然,老虎也会在Pi拿着削尖了的木棍利诱与恐吓它时躲进帆布下面,人的理性正要努力占据主导地位;当有轮船从海面上经过,Pi激动地发射了信号弹,老虎呢?则窜进了帆布下面。生还的希望意味着,Pi将要重回人间,生活将恢复到常态;非常态状态下激发出来的残酷人性,又将暂时地隐匿。 Pi对于老虎,对于另一个自己,对于欲望与恐惧、残酷的人性,态度并不是一以贯之的。刚开始,Pi心中始终存着被老虎吞噬掉的恐惧,在与老虎相处的过程中显得十分被动。渐渐的,Pi开始掌握一些主动权,试着面对它,驯服它,但态度仍是敌对的,一有机会就是想驱除它,消灭它

42、;当老虎泡在海里抓着船舷时,Pi甚至差点取了它的性命。 漂流的高潮在于第二次暴风雨之时,Pi和老虎的地位发生完全的逆转。当Pi面对神迹,信仰压倒恐惧,沉浸在对主的赞美之时,老虎的求生本能却让它抱头鼠窜。瘦骨嶙峋的Pi显示出如此强大的精神世界,在一个仰视的正面镜头中,他俯视老虎的神情显得那么悲悯;凶残的老虎在那一刻显得如此弱小。 这种悲悯和超脱化解了Pi对老虎的敌意,他才能如此坦然又毫不畏惧地面对它,接受它。二者和平共处,直到漂流结束。不知道这时的Pi还记不记得他小时候问的那个关于耶稣的问题:“为什么无辜的神之子要代凡人受罪呢?”我们也可以问问,性灵纯洁的Pi(Pi的一部分)为什么要跟老虎一起受

43、罪呢?我恐怕我得出了一个在宗教信仰者看来也许会渎神的答案:因为完美的神之子,是残缺的人在精神世界上的建构,纯洁与罪恶其实是一体的;神爱我们,并让神之子分担我们的罪恶,正是让我们看到了完整的自己。 看完影片,我想起我父母总是对我说的那句话:“社会比你想的要复杂。”Pi的父亲不正是这样教育Pi的吗?然而跟我的父母一样,Pi的父亲并不因为社会复杂就让Pi学得更有心机,恰恰相反,他希望Pi仍能够保持内心的纯净,这就是为什么他给Pi取名叫“便辛”,跟干叔叔(妈妈纪)口中所说那个世界上最干净的法国游泳池同名。 Pi在回忆的时候说,父亲的教育是正确的,因为Pi已经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然而Pi相信通过老虎的眼

44、睛,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人自己的倒影。父亲没有看到而Pi看到的是,面对人性的复杂之时,人类还可以选择的一种包容的、超脱的胸怀,“拿起”之后,我们还可以选择“放下”。 因为“放不下”,Pi记得跟初恋女友最后一天相处的所有情形,唯独不记得告别的样子。因为学会了“放下”,Pi才会 从容地说:“最遗憾的是,我们来不及好好告别。” 故事的真假 当Pi讲出第二个故事的时候,不少观众都动摇了,在他们心中,第一个故事被导演无情地推翻了。为了说明第二个故事为真,观众们也找到了不少“证据”。比如: 1、影片中曾有交代,印度教中的毗湿奴,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中漂浮,世界万物存在于它的梦境之中。而Pi在海上遇到的孤岛,其轮廓

45、看上去就像是躺着的毗湿奴。这意味着第一个故事其实是Pi的梦境,或者说是幻想出来的,因而是假的。 2、日本人认为第一个故事中存在着两个漏洞:香蕉无法在水中浮起来;孤岛上不可能存在大量猫鼬(狐獴)。另外,正如Pi自己所说的那样,岛上的植物在知识类书籍上查找不到。 3、我的朋友认为,从Pi讲述第二个故事时的精神状态来看,第二个故事是真的。 4、有个网友发现“You must be Thirsty”的暗喻,认为Pi就是老虎,所以老虎不存在,第一个故事是假的。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一个理由,原因在上文已经说明。 在我看来,这些细节并不是“铁证如山”。 1、其实当我看到孤岛轮廓这个镜头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

46、定是个卧佛。我曾经去过乐山,在江中船上远眺大佛所在的那一条山脉,看上去就像一个躺在水上的佛。为了建构文本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看作毗湿奴也许更合适。所以孤岛跟躺着的毗湿奴相似,看作巧合也是合理的。我相信,就算是巧合,也是被李安精心赋予了互文性的巧合。 2、在我看来,“香蕉不会浮”只是故事固有的不确定性的一部分;如果说这条铁律足以推翻第一个故事,以同样的思路来看,第二个故事也会被推翻,因为母亲也是乘着香蕉来到救生艇上的。 虽然日本人说香蕉不会浮,我却在想,日本人有没有考虑到淡水跟海水密度不一样的情况,有没有考虑过水的静止与搅动状态其实是一组变量,以及香蕉的种类、形态等因素。当然,潇湘晨报的记者抢在大

47、家前面,做了实验,证明最常见的那种香蕉可以在水中浮起来,而且还可以放点东西。( 就算不做香蕉实验,香蕉的问题,以及孤岛上可不可能出现大量猫鼬(狐獴)的问题,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证明第二个故事为真(我需要重申的是我认为两个故事都无法证实,只能选择相信与否):这两个问题过不了哲学家休谟的“温和怀疑论”这一关。我们认为香蕉不会浮,认为孤岛上不可能出现大量猫鼬,因为我们自己有一套自然科学的因果观念,因果关系观念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经验不过是一个归纳推理。 但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经验归根到底是或然的,例如“太阳明天将不出来”与“太阳明天将要出来”都是可能的。另外,当我们经常性地经验到事件A之后总有事件B相随时,这就使我们对事件A的经验与事件B 的经验之间产生了某种习惯性的联想,这就是所谓“必然联系”的来源,“习惯”是因果观念的基础。然而,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每一个有开始的存在的东西也都有一个原因”这件事是必然的呢?我们为什么断言,那样一些特定原因必然要有那样一些的特定结果呢? 休谟得出的结论是:“根据经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香蕉问题和猫鼬问题背后看似是一种理性,然而这个结论我们却无法下得如此绝对。(我需要重申的是我认为两个故事都无法证实,只能选择相信与否) 3、为什么讲述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是那样的一个精神状态?朋友认为因为第二个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