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特点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特点研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特点研究院系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地班)学 号:姓 名:指导教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特点研究汉语言文学 2002010028 梁紫娟 指导教师 莫道才【内容摘要】 李白的一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李白诗文,在诗人一生一千多首诗(包括文)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近四百首。分析和探讨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对加深理解李白其人其诗有一定的作用。本文透过李白的月亮诗、分析其月亮意象,总结出李白月亮诗的一些特点,即李白的诗歌中的月亮在不同的境况下,有不同的名称和表达不同的情感;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相比,李白的月亮意象具有生命蕴涵;李白月亮意象的主题既有继承又有开拓,在
2、继承和完善背景渲染和感情寄托这种传统的主题之外又开拓了新的主题,使月亮完成了从感情寄托阶段到哲理升发阶段的过渡。最后,从中国月亮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李白的身世、经历、个性思想方面探讨诗人恋月的原因。【关键词】 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方法高度统一的产物,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的新高峰,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坛诗苑中的一朵奇葩。“诗仙”李白,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众多的学者所关注。如今,文学界大家和学者几乎把李白研究得纵横巨细。李白自母亲长庚星入梦出生开始,星月情结就伴随诗人的一生,李白的一生与月亮有着千
3、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特别的、如同图腾般的崇拜情结。据统计,在李白的诗文中,月亮诗的比例就占了1/4强1。研究李白的月亮意象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有着重要作用。一、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概述意象是构成诗歌的最小单位,它是经过诗人情感、想象、思想和审美情趣等重新处理的感觉。意象化合了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含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意象是一种理性和感情的集合体。在最简单意义上,意象就是“意”和“象”的结合,是作者情感、心绪、意态与形象融合体的表象。意象创造很大程度上体现作品的艺术水平。诗是借助意象及其组合来抒写性情的。李白诗中之月亮意象
4、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忆旧游),“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同上)。“相 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越女词其四),等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游秋浦白笴陂二首),“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山寄卫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诗人也常把自己的这种个人之私情推而广之地来表现天下所有人的共同思想感情,如:“边月随弓影,胡剑拂霜花”(塞
5、下曲其五),“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等等。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行路难其三),再如“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其一),“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等等。以明月
6、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如著名的咏月诗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另如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二、李白月亮意象的特点(一)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名称,表达不同的情感比如,论时间的有汉月、寒月、古时月、今月、春月、秋月、夕月、晓月等。李白一生漫游过许多地方,虽然各种景物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最令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月亮。在他看来,每个地方风景、人情不同,月亮也随之不同,所以出现了:天门月、金陵月、秦地月、竹溪月、西楼月、
7、三江月、芦洲月、五溪月、海上月、洲前月、江月、瑶台月、秦楼月、峨眉月、沦岛月、淮月、楚关月、秋浦月、西江月、边城月、碧山月、后湖月、萧湘月等等。又比如从形象色彩上写的:明月、朗月、皎月、素月、皓月、白月、弯月、半月、薄月、清月等。其他的还有如和自然景物结合起来写的:山月、海月、云月、风月、花月、沙月、青天月、湖月、星月、水月、松月、天月、冰月、石上月、云外月等。此外,还有孤月、新月、浮月、好月、高月、归月、禅月、席月、万里月李白在这众多月中,又尤其喜欢明月,“明月”在李白诗中,使用达四十五次之多。李白的明月情结主要是借明月的超时空性表达一种怀古、相思和喜悦的心情。“明月”高照,不仅空灵雅洁,而
8、且牵动着诗人的怀古幽情。李白以“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的情怀和情景交融的完美诗境来表达自己对前贤的追慕:“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古风十)、“明月两特达,余辉照旁人”(赠崔司户文昆季);倾诉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在追慕前贤的同时,表达的是心中藏着的一份喜悦:“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春日醉起言志)、“朗笑明月,时眠落花”(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明月”意象在中国文化里有了种岁月的悠悠,宇宙永恒的宁静美,“诗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了一种掩饰不住的怀古幽情,月亮成了阅尽沧桑的历史见
9、证。”2 李白除了有明月情结之外,还有酒月情结,在其月亮诗中往往有月酒相伴。杜甫曾赞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3,可见李白的诗歌创作和饮酒是分不开的,酒是诗人生命力的驱动器。只有在酒中,诗人方可超越自我,用心体悟宇宙人生的真谛,也只有在酒中,诗人才会铸就自己的诗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辉”(赠秋浦李少府)、“但觉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月下独酌二),醉酒后的忘我与月亮的境界如:“醉后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九日龙山饮)、“开琼宴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体现了诗人任达浪
10、漫的气质。李白诗中的秋月,所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团圆、喜悦和寂寞、超脱的复杂心态。在秋天这收获的季节里,人们最需要的是一种团圆,羁旅他乡的游子对此更为敏感,难免对月感伤,难有超然的心态。李白一生羁旅在外,时致秋季,异乡见月,内心也会寂寞愁苦:“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豫章行)、“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廉归梦长”(劳劳亭歌)。即便如此,诗人对秋月的心情却更多的是喜悦的,“南湖秋月白,王宰夜相邀”(寄王汉阳)、“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夜别张五),即使异乡送别诗人也很少伤怀,在借秋月寄托思念时,心态也是超然自适的:“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送纪秀才游越)、“戒得天长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僧
11、伽歌)。(二)李白的月亮诗赋予月亮以生命蕴涵在对月亮意象的塑造中,李白注重主体感情的主动参与。李白笔下的月亮亲切、细腻、形象、可爱,并且在处理人与月的关系上,李白是月中有我,我中有月,月我相融。如“浩歌待明月”、“乘月醉高台”、“举杯邀明月”、“对此石上月”等诗句中,“待月”、“乘月”、“对月”、“邀月”、“问月”、“舞月”等,处处是月人相亲的情趣,诗人与月亮精神相通,月亮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被诗人赋予了人格意义的审美形象。与李白同时代的诗人杜甫、王维也有不少月亮诗,但他们却存在着许多不同。王维诗中的月亮,是作为景物的存在来烘托自然的清静和谐的。诗人在营造那种清静和谐、幽寂空灵的意境时,月亮起
12、了烘托气氛的作用,月亮的高洁和自由使诗人为自己追求精神自由的超越意识找到了实在的载体。如鸟明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4月色下,青松、流泉、鸟鸣、浣女、渔舟、天与地、明与暗、人与物、静与动,一切都透着一种远离喧嚣的平静、和谐和自然,月光下的诗人忘却了尘世的烦恼,挣脱了精神的羁绊,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又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中,环境是清冷的,诗人是幽独的,在幽独清冷之中映现的是一种隐者风范。王维诗中,没有李白月
13、亮诗的那种人月相亲的场面,明月不一定非得照人,人也不一定非得望月,月与人没有情感上的需要和沟通,“月只是月”,“月中无我”,诗人重在超出月外的体味,月亮只是作为一个渲染烘托的景物。杜甫的月亮诗,无论是以月提名的月、东村月夜等,还是偶然出现在诗中的月景,其月意象大多比较亲切,似乎总像一个善解人意的伴侣,如“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宿赞公房),“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奉济驿重寄严公四韵),等等。可以看出杜甫诗中的月亮也具有浓重的亲切感和人情味,杜甫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也是相当完善的,月亮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寄托了诗人的丰富情感。但是,与之不同的是,李白诗歌中的月亮又不仅仅是主体感情的一部分,而且更
14、是一个蕴涵着独立和永恒意志的复合物象。比如说,把酒问月、月下独酌等诗中的月亮正是这样一个蕴涵着生命的独立物象。在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中,诗人分明独酌,却偏出三人,把月亮与影子也作为有生命的人;诗人以其特有的超脱高呼“行乐须及春”,并浪漫地与月结无情之游;突出诗人超越现实、向往永恒的渴望,使诗歌于哲理中又洋溢着浓郁的自然情韵。这里,诗人从精神回归和人格认同的角度给月亮意象的人情味增加新的内容。使月亮意象的亲切感不再是某种社会情感
15、的融合,而是一种走向永恒的呼唤。杜甫的月亮意象如果说具有强烈的社会理性,那么,李白的月亮意象则具有生命理性和人格特征。(三)其主题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开拓:从情感寄托到哲理升发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月亮大致经历了由背景渲染到情感寄托、再到哲理升发的逐步完善、深化的过程。5背景渲染主要出现在先秦时代,特别在诗经中最常见。在背景渲染阶段,诗人的创作意旨只是将月亮作为客观景物来烘托某种气氛。比如在诗经月出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里的明月,就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情感寄托主要出现在魏晋时代,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
16、诗人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诗人以及月亮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如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燕歌行)、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莫不由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带上鲜明的个性色彩。哲理升发则出现于唐以及以后历代,在哲理升发阶段,月亮不仅仅是主体情感的一部分,而且更是一个蕴涵着独立和永恒意志的复合物象,这里月亮可阐发或暗示某种人生哲理,且诗歌的主题已经超出尘世情感的藩篱,向着一个更广阔、更深邃的无限生命境界升华。李白月亮诗的最大的特点是,在继承和完善背景渲染和感情寄托这种传统的主题之外又开拓了新的主题,使月亮完成了从感情寄托
17、阶段到哲理升发阶段的过渡。将月亮意象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哲理层次,丰富月亮意象的内涵,使中国的月亮文化趋于成熟,走向高峰。李白以月亮作为背景渲染和感情寄托的传统主题的作品,与前人一样,在抒情写景时常把月亮作为自我情感的载体,题材也以闺情、乡思、送别为主。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又如著名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等这类诗。它们将月亮天然的空灵和高爽与诗人深厚丰沛的诗情相融合,创造了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李白这种继承传统主题的月亮诗,在
18、情感抒发和意境创造方面,相对于唐前的月亮诗有很大的发展和完善,在移情于物的同时,实现了自然客体的人格化。李白开拓了新的主题的月亮诗,一般来自李白的酒月诗,诗人痛饮或大醉之后的灵感,来源于酒兴的刺激和超意识的启迪。李白月亮意象所开拓的新主题,正是这类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如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彤阙,绿烟灭尽清挥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人问月的豪情在酒兴的刺激下催化为一个飘游太空、纵横宇宙的
19、精灵,挣脱尘世理智的束缚,在迷离的感觉中去寻求一种新的理智与和谐。这首诗通过对比人与月在时间上的差距,突出人生的悲剧性,并借助醉饮中所悟的生命哲理,揭示人生的真趣和价值。把酒问月抒发了诗人对永恒生命的渴望和期待,表现了诗人忘却尘虑、以酒为乐、以月为伴的超然风度,寓永恒的静趣于驰骋飞越的动感中,于天人默契处显示生命的充实和自信。这首诗充满了深邃的宇宙意识和浓厚的浪漫精神,也使月亮意象带着强烈的宇宙意识和生命哲理,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象从此真正进入了哲理升发阶段。三、李白恋月情结的原因(一)中国传统月亮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国古代就开始了对月亮的崇拜。吕氏春秋精通说:“月,群阴之本。”还说:“月者,水之精
20、。” 淮南子天文训:“月者,阴之精地之理也。”礼记祭器:“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月亮是阴之精,水之精,地之理,妇人的象征,地位非常之高,于是有了以日月配为阴阳的祭祀礼制。国语周语上记:“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旧注:明神,日月也。)而敬视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日。”6由于月亮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审天地者查列星而知四时,推历者视月行而定晦朔。”(吕氏春秋遗因篇)最终诞生了目前我们还使用的阴历。月成了一个时间名词,被用来衡量时间的长短。民间也产生了许多关于月亮的习俗,显著的就有中秋赏月、元宵观月等。同时,月亮也很早进入了文学。月亮是神秘的,早期的文学充满着对月亮
21、神秘的追寻。在探索月亮奥秘的幻想过程中,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一系列的神话故事,例如,月亮的诞生(盘古垂死化身,右眼为月)、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之后,历代文人更是把月亮这些神话融入到其作品中去,使其成为文人们情感的载体或叙事、说理的出发点。李白便是受到了这些作品的影响。早在诗经和楚辞就有关于月亮的诗篇:诗经陈风月出中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李白诗中也有反映“月出致讥,贻傀皓首”(雪谗诗赠友人)。先秦的诗作对李白影响很大,他很推崇其文的价值,如九章涉江:“被明月兮配宝璐,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等等。进入汉魏以后,诗坛才人辈出,王粲作七哀诗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阮籍在咏怀
22、中有“薄帷见明月,清风吹我衿”。在南北朝诗人中,李白最欣赏的“二谢一鲍”也常有咏月抒怀:“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清风动帘夜,孤月照窗时”(谢眺怀故人)、“广岸本宿阴,悬崖栖归月”(鲍照歧阳守风),等等。可以说,李白恋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古诗文的影响,这是月亮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二)李白的身世、个性、经历、思想的影响1、奇特的出生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里说:“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7李白于母亲长庚入梦时出生,此可见李白出生的奇特,李白也对此非常自负,认为自己并非凡人,而是天上长
23、庚星下凡。这种“星月情结”便成了冥冥中的定数。从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首诗中,可看出李白自小就对月亮产生了美好的感情。2、独特的个性诚如袁行霈先生指出的:“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 8反过来也可以说,李白的浪漫主义气质、诗仙的文化性格使其选择“月亮”这一意象作为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一种种真挚的情感。就诗人独特的个性而言,李白有着“为君一击,鹏飞九天”的远大抱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天情怀,“楚狂人”的豪放情感,以
24、及“谪仙人”的铮铮铁骨。这些是他张扬的、热情的、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的个性的写照。无疑,借助飘逸飞扬的月亮可以营造神秘浪漫的氛围。作者展开他想象的翅膀在诗意缥缈的月光世界里尽情翱翔,肆意歌咏自己的情感,代言时代的心声。3、漂泊的经历、理想的幻灭,使李白用月亮寄托相思和寻求安慰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因避难迁于西域,他本人出生于碎叶,五岁时随家迁居锦州昌隆县青莲乡。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故乡。开元十五年,27岁的李白与高宗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自称“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其实,安陆十年,诗人大部分时间是在干谒与漫游中渡过的。开元二十八年,许夫人去世后,诗人携子女迁居东鲁任城(今山东济宁),
25、天宝元年,42岁的李白应诏入朝,供奉翰林,告别子女,前往长安。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回任城,开始第二次漫游。天宝十年,在梁园,与武后朝宰相宗楚客孙女结婚。天宝十四年,安史乱起,流落江南应聘入永王府,不料以“附逆”罪长流夜郎,放还后仍流落江南依附族叔李阳冰,直至宝应元年,62岁病逝。纵观李白一生的行踪,大部分时间是在远离故园的漫游漂泊中度过的,与父母妻子儿女总是聚少离多,最后竟客死异乡。正是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使诗人对故乡、对家园有着常人所没有的特殊的情感体验,家园对诗人而言有着更丰富的内涵,而诗人对故园也有着更深情的眷恋。作为诗人,李白当然会选择某种意象来表达这份情感,寄托这份深情。月亮,恰好是最
26、理想的象征物,因为,正如前面所说,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的基本象征意义就是母亲、女性。天上的月亮与地上的女性互为对应,互为诠释,是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观念。诗人一生漂泊,浪迹天涯,明月就成为其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最理想的象征物。“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从这段出自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文字可以看出,李白很早就为自己确立了美好而远大的理想。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屡屡碰壁,惨遭失败,这是因为他志在安社稷、济苍生,而玄宗却需要歌功颂德,点缀升平;他致力于勘乱杀敌,而肃宗却专心于剪除异己。这
27、种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但李白又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在昏暗的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便到想象和幻想的世界中去找寻希望。于是他在“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的大自然的宇宙中采撷了黑暗中的一线光明月亮,用这样一个光明纯洁的象征物,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并最终从纷杂喧嚣的尘世中超脱出来,走向那个晶莹剔透、澄澈宁静的心灵世界,于是写出了这许许多多关于月亮的精彩篇章。4、崇尚道教的精神和佛教思想的影响李白豪放不羁,从小接受的就不是严格正统的儒家教育,又有习剑任侠、求道学仙的经历,所以他的思想极其驳杂矛盾:“儒、仙、侠实三,不可以
28、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龚自珍最录李白集) 9李白或许是历代著名诗人中受道家和道教思想影响最深的一个。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李白热爱自由、向往自然的性格。现实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精骛八极、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道家崇尚柔静含蓄的阴柔之美。而月者,阴之精也,飘荡着浓浓神话气息的月亮象征着仙境。在李白心中,道、仙、月三者是统一的。李白的一生,结交僧人,游览名刹,为佛寺写序作铭的活动不断。他又自称青莲居士,而“青莲”是佛教中洁静的象征,是佛身的象征,佛门以此象征一尘不染的佛性。李白虽一生积极入世,渴
29、望“功成身退”,但终事与愿违,坎坷一生。李白即在“佛门三宝”和“四义谛”中暂时的“常乐我静”以求得心灵的解脱。“月”在禅者看来是佛性自照的象征,象征了悟佛后的澡雪精神,是宁静自适的禅境。李白悟禅中三昧:“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虚空其心,廖廓无主”(志公画赞)、“了身皆空,观月在水。如薪传火,朗彻生死。”(鲁郡叶和尚赞)综上所述,李白崇尚道教和佛教思想也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这也成为李白众多月亮诗歌创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李白诗歌中的“月”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是一个闪烁着社会理想光芒的“超我”形象。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使诗人观察世界、体认世界获得了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月亮唤起了李白
30、不尽的诗兴和灵感。李白的月亮诗蕴藏了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由感情寄托阶段到哲理升发阶段的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为中国月亮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注释1杨军.管窥李白:诗歌创作和“月”之情结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8):43.2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55.3周蒙,冯宇.杜甫诗选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14.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4李道英,刘孝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8.5傅绍良.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J.陕
31、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43.6李雄奎.中国文学中的月亮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3):11.7朱金城.瞿蜕园校注.李太白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789.8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42.9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28. 参考文献1周沁影,迟乃鹏.李白诗选M.成都:巴蜀书社,2002.2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李道英,刘孝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
32、998.5周勋初. 李白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6朱金城,王运熙.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集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7王运熙.李白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8李雄奎.中国文学中的月亮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3).9朱世民.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蕴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9).Study on The Imagery of The Moon in Li Bais Poems【Abstract】 Li Bai had an unquenchable passion for the moon in his life. Accessing the p
33、oetry of Li Bai, there are nearly 400 poems about moon in the poets whole life that writhes more than 1,000 poems (including text). Analyze and discuses imagery of the moon in Li Bais poems, it has some function in understanding Li Bai and his poems. Penetrates Li Bais poems on the moon, analyzes it
34、s imagery, summarize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Li Bais poems on the moon, that is, the moon has the different names and express different emotion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in Li Bais poems on the moon; Compare with the other poets in his time, imagery of the moon had deep meaning about the life; th
35、e subject of imagery of the moon both has in inhabitation and has develepment. Except of in inheriting the old subject, it developed a new subject. Imagery of the moon complete process, which is from sentimental stage to philosophy stage. Finally, accumulates from the Chinese moon culture history with Li Bais experience, ant his individuality and his thought, discusses the reason why he likes moon so much.【Key words】 Li Bai;Poems;The Moon;Imag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