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34927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5.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筑解析宁波博物馆,设计师:王澍,目录,博物馆概述,一,设计思想解析,二,设计构成解析,三,设计技术解析,四,博物馆概况基地分析,王澍生平简历王澍思想总结平面解析立面解析剖面解析,造型特点空间与流线历史与现实的拼接材料使用细部构成,生态环保工程施工亮点,1.1 宁波博物馆概况,作为人类历史和文化记忆的载体,宁波博物馆带有手工印记和时间信息的旧砖瓦作为博物馆外墙出体材料,很好地表达了建筑性质。砖墙的砌筑和窗口的布置在无序和有序间找到平衡,在不同距离观看,墙面都有清晰地形式和丰富的表情。从纯形式角度看,博物馆形体构成有强烈的现代气息,从形式的历史意义和类型学角度考察,能在此听到江南水乡的高墙、深院

2、、小窗、坡顶、水街的回响。宁波博物馆和鄞州文化艺术中心相呼应,建于中心轴线的西侧。而临湖而建(景区)也是偶然中的必然。仔细观察河道明显可见四面环水,一面临湖,想一想紫禁城不正是。,巧若天成,河道是建筑的整体规划之一。而湖水又显得自然,而博物馆和艺术中心,正是两块区域的缓冲。让动静和自然人文(联办)得到了有机结合。而博物馆使用了不到40的基地,为将来的博物馆扩建以及发展留下了良好的空间。宁波博物馆是展示宁波人文、历史、艺术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宁波文化建设重要的一环。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文化名城,宁波在发展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的建设。宁波博物馆的结构充满了随意性,

3、从外观上来看像个盒子,但其侧面却是倾斜的,缺失了大块面积。建筑各部分使用了多种不恰当的材料。表面外墙由大小不一、形状迥异、不同材质的多个片段构成把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功能融为一体,采用“新乡土主义”建筑风格,外观简约而富有创意。,1.2 基地分析,宁波历史博物馆坐落于鄞州区一片空旷的广场上,这个区域虽然是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宁波的一部分,看上去却像去年才落成的,这里是位于城市与田野的交接地带。场地处于一片由远山围绕的平原,不久前还是稻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城市的断层(外部环境、项目背景),1.2 基地分析,宁波博物馆处在区政府大楼以南,市民广场以西,与广场东侧的

4、文化艺术中心遥相呼应。地段为南北约260 m、东西约110m的长方形,北面地界沿道路呈弧形。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独特方式。,1 主入口 2 行政人员入口 3 次入口 4 办公区入口 5 货运入口 6 餐厅7 池塘,总平面、场地分析,2.1 王澍简介,主要作品: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

5、999,方案);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杭州垂直院宅(钱江时代)(2001年);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2002-2003年);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2002-2003年);广州、北京拆筑间(2003年);杭州HZ093728(2003年);南京三合宅(2004-2005);杭州三合宅(2004-2005);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3-2004,方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工程(2002-2005);宁波五散房(2004

6、-2005);宁波博物馆(2005年,在建)。,2.2 王澍设计思想,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也是王澍的建筑观的体现。表现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文化,再建筑;而不

7、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普利兹克的获奖评审辞说明了王澍的获奖原因:“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看的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

8、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可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意义的。”,“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关键词:追寻传统文化,业余的建筑,质朴天然,基于传统,面向未来,2.3 平面图,1 主大厅2 展厅3 办公室4 入口5 后院6 多功能厅7 自助餐厅8 餐厅,一层平面图,2.3 平面图,2 展厅 3 办公室 5 后院 6 多功能厅 7 自助餐厅 8 餐厅,三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2.3 立面分析,刻意简化处理的立

9、面、为满足功能要求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交接,普遍种植的燕麦增进了环境的“中国”品质。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之间的微小差异,较之文化之间的差别,更能赋予环境乡土的特质。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青苔、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一切都在灰绿色的天空下塑造着淡远的荒疏。这是有节制的荒凉,有别于日本式无所不在的精致,是地道的中国风味。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2.4 剖面图,3.1 造型特点,宁波博物馆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

10、分散布局的独特方式。从远处看,宁波(鄞州)博物馆就像一艘扬帆起航的船,穿越历史时空,即将成为宁波的精神坐标。从近处看,你会发现它有微型的山川地理,很锐利,像是宁波的四明山,山水依然是主角,人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再看下去。你会发现,平凡是一种智慧,好像自然中的山水一样。,垂直山的造型,3.1 造型特点,“当我着手设计这座建筑时,我想到了巍峨的群山。我无法为这座城市设计什么,因为这里还不存在城市。因此我想做一些有生命的东西。最后我决定设计一座山。”王澍,采用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平面布置,尺度很大。,从建筑整体分裂出五单体,营造出宁波历史文化街区的氛围和园林建筑一步一景的意味。但却运用了现代的设计手法

11、。,四个特点:,利用江南水乡的细部元素,高墙、深院、坡顶、小窗,它的北段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蕴涵宁波历史从渡口到江口再到港口的发展轨迹,3.2 空间与流线,“空的中心与边界,内与外,高与低,打开与关闭,无目的的漫游,行动与完全静止,轻与重,通过与突然中断,一瞥,从暗到明或从明到暗,偶遇,实体的实感,空间的空虚,纯粹物料的物感。如果说她的外表已给人一种强烈期待,真正的震撼应该在内部等着他。”王澍,人们从中部一个扁平的、跨度接近30米的穿洞进入博物馆。,三道有大阶梯的山谷,两道在室内,一道在室外。,四个山洞,分布在入口、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侧。,四个坑状院落,两个在中心,两个在幽深之处。,3.2

12、 空间与流线,第二层线路图,第三层线路图,一层,博物馆室内的中庭是展厅空间组织的核心,极简的体块处理和用竹模板浇成的素混凝土表面丰富的肌理成为变化空间的特色。,二层,顶层,3.3 历史与现实的拼接,材料的运用,“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必死;而如果传统一旦死亡,我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王澍,瓦爿墙处理方法:旧砖瓦来自宁波周边地区,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存留下来的,相当于把宁波历史砌进了博物馆。主要有青砖、骨砖、瓦,甚至还有打碎的缸片。年代多为明清至民

13、国期间,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期的古砖。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清水混凝土墙处理:采用的特殊模板是毛竹做成的,竹条加入混凝土,在表面展现竹的纹理,体现环保理念,利用毛竹板随意开裂后的肌理效果。“竹条模板混凝土”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使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3.3 历史与现实的拼接,材料的运用,吊顶的构造颇有新意,金属件固定的混凝土条,随意交错排列,有一种竹条编制的吊顶的错觉。,“使用瓦爿墙,大量使用回收材料,节约了资源,体现了循环使用这一中国传统美德,一方面除了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体系,使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入

14、自然外,另一方面在于对时间的保存,回收的旧砖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这与博物馆本身是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青砖的数量最多,他们的“出生”年代也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有部分甚至是汉晋时代的古砖。不少青砖上,还刻有“福寿”等铭文。,龙骨砖是传统建筑中用来压脊的较大的砖,带拱,与青砖拼砌,形成错落。龙骨砖与零碎的瓦片和缸片一起,成了外墙的“装饰图案”。,3.4 细部构成,东北角看博物馆主体和附属建筑,两个体重的并置使人容易体会到真实的建筑尺度。,博物馆入口近距离全面地展示了博物

15、馆外墙不同材料的效果。,博物馆屋顶平台上突起有几组展厅,行走其间,恍惚置身于传统院落中丰富变化的不规则街巷空间。,屋顶上朝南的大台阶是休息的好场所,面对的远景是南侧的公园,公园中的假山正好对景。,4.1 技术解析,瓦爿墙的砌筑问题:对于瓦爿墙的砌筑问题,从2000年至2008年,王澍试验了一系列使用回收旧砖瓦进行循环建造的作品。其中一种做法就习得于宁波地区的民间传统建造,使用最多达80几种旧砖瓦的混合砌筑墙体,也就是瓦爿墙的出处。建筑师对传统建造用现代技术进行改造,经过反复实验,发展出一种间隔3米的明暗混凝土托梁体系,保证了砌筑的安全。瓦爿墙只是博物馆的一道装饰性外墙,它内衬钢筋混凝土墙和使用

16、新型轻质材料的空腔,使建筑在达到特殊的地域文化意味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生态方面:重点在于对废弃材料的使用,博物馆的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其中绝大部分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相比其他博物馆通常采用的大理石等材料,按每平方米100块旧砖旧瓦的使用比,整个博物馆1.3万平方米的瓦爿墙将需要一百多万块旧砖瓦,用这些宁波旧房拆迁时收购来的旧砖瓦,能节约材料费50%以上。“竹条模板混凝土”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是公认的速生环保材料,竹的韧性与弹度和对自然的敏感,都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出了艺术质变。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的使用,体现了肌理质感和色彩融入自然与周边环境的

17、和谐美,达到了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建筑观”,在继承发扬宁波传统文化中又承载传播历史信息。,施工亮点:1.大跨度钢结构混凝土粱。主入口大通道有8榀27米大跨度横梁与立柱,采用劲性钢结构作为钢骨、外包钢筋混凝土形成桁架的施工技术与工艺,确保了大跨度结构承载负荷的安全性。2.倾斜的柱梁。主体框架柱、粱在8.6米标高以上逐渐向外或向内倾斜,并根据顶层5幢独立建筑不同的位置和造型,使之倾斜角度不一,施工单位采取了斜柱按梁的做法,先安装斜柱的侧模,再绑扎柱钢筋,确保了倾斜点、倾斜角度的准确单位。3.不设伸缩沉降缝。主体建筑平面长144米,宽65米,不设伸缩沉降缝,运用后浇带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和增设抗裂纤维等分段后张预应力方法,减少因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4.1 技术解析,倾斜墙面,大跨度入口,倾斜墙面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