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1教材分析.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36878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化学必修1教材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高一化学必修1教材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高一化学必修1教材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高一化学必修1教材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高一化学必修1教材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化学必修1教材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必修1教材分析.ppt(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模块分析,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戢 明2009年8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课程标准,常见化学物质物质的微观结构化学反应原理化学的应用,化学实验技能科学研究方法,解释现象解决问题认识科学技术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模块设计:化学1、化学2内容分模块,1、2衔接课时:36课时/模块(共72课时)内容要求:要求降低、知识面拓宽,体系的构建,实验基础,基本概念,无机化合物,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社会,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分析,化学1共四章,引言(建议1课时)从实验学化学(2节建议8课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3节建议8课时)金属及其化合物(3节建议9课时)非金属及其化合物(4节建议10课时),课时建议,引言 1课时第一章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3课时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3课时机动与复习 2课时第二章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3课时第二节 离子反应 2课时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2课时机动与复习 1课时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3课时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3课时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2课时机动与复习 1课时第四章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2课时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2课时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2课时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3课时机动与复习 1课时,重视化学是以实

3、验为基础的学科,突出实验的作用第一章安排实验 注意与初中化学的合理衔接第一章基本实验操作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初中的物质、反应)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元素化合物(无机)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物质的分类(方法、各章渗透),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高中化学课程简介,理论基础实验手段,模块的课程设置模块的内容方向,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为什么学习化学化学解决的问题,利用图片展示:教材中列举的实例 录像片:情景素材学生讨论交流参观有关的展览,引言的教学,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标准中单设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内容的核心,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粗盐提纯实验、

4、实验室制取蒸馏水),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1,2,1,2,内容结构,强调安全重要性,增强安全意识安全图标资料卡片思考与交流,分离、提纯物质的检验 溶液配制,实验方法,实验技能有:仪器的使用技能:容量瓶、分液漏斗、冷凝管 托盘天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分析天平或电子天平),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称量、溶解、过滤、蒸发(复习)、蒸馏、分液、萃取、向容量瓶转移溶液(新)等,体现学习实验方法的意义,从生活中的物理方法、引深到化学方法,了解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分离操作的利用,进一步了解分离的方法,分离、提纯的方法物理方法引入(实际),教学中处理举其他例子说明分离提纯在实际

5、中的意义查阅书刊上网交流,讨论杂质的含义,进一步了解分离除杂质的意义形成观念:辩证地看问题,(观念),化学与技术:海水淡化 获取洁净淡水 获取海水中的其他物质,蒸馏:初中简易装置 实验室正规装置,蒸馏水海水淡化,过滤:粗盐提纯初中基础复习方法、巩固内容、练习操作,萃取:新方法原理:溶解性方法和操作应用实例,离子的检验:SO42-、Cl-SO42-:粗盐提纯引出滤液中SO42-的检验 化学方程式Cl-:方法和现象(反应原理在后面介绍),说明:分离需要综合考虑一些问题初步了解设计实验的方法检验的过程不必强化,实际中进一步除杂质的意义、方法,注重实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配制实验方法和操作,概念

6、作为基础基础仪器及操作:容量瓶使用,溶液配制的方法和操作:以固体(氯化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从物质的量的有关概念在实验中应用(溶液配制)的角度呈现: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课标中的要求: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简单的化学计算,物质的量等概念与实验结合,主要考虑,溶液配制:用到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而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质量等是基础,概念的呈现注意:,1.在编排顺序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物质的量:,直接呈现:,表示集合体,单位,摩尔,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1mol,物质的量(物理量),

7、6.021023,0.012 kg 12C,摩尔质量,直接给出事实:图文结合,实物图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粒子数物质的量,文,(文),1mol H2O 1mol Al,(数据比较),气体摩尔体积,引出:学习气体摩尔概念的实际意义从探究引出概念入手 科学探究例:实验与计算结合,2.通过科学探究,引出概念,科学探究1.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1)实验电解水:体积比(2)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摩尔质量计算:物质的量之比 1 mol H2和O2体积相同 2.物理计算 1 mol H2和O2体积相同 1 mol 固体或液体体积不同 结果 1 mol 气体体积相同,科学探究目的和作用亲自体验,加深认识,提高兴趣学

8、习科学方法:实验和计算结合 逻辑推理复习知识:水性质、实验 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摩尔质量),在实验中的应用:配制溶液中应用对知识的应用:概念之间简单计算,在实际中的应用:实例(体检指标的表示方法),物质的量浓度,3.突出概念的应用,说明:课标中关于实验的下列要求,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能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将在整个高中阶段逐步完成,章图说明,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形成铜树(置换反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氧化还原反应)1869年,门捷列夫根

9、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将当时发现的63个化学元素进行分类编制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时的手稿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产生的丁达尔效应,章引言,实事:人类发现和合成化学物质数量多问题:如何认识研究方法:分类 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进入高中阶段时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重要物质的性质 各种物质间的化学反应 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化学。,地位和功能第一章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第二章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1、作为从学科

10、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启始章2、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课程标准: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的离子反应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体系结构:,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

11、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生活中的分类,化学物质,化学反应,分类,金属、非金属酸、碱、盐,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图书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分散系,胶体,物质的分类,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复习、总结、归纳:物质间的转换关系实践活动,认识:分类标准的确定很重要科学方法的掌握对于学习有帮助,标准1: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溶液、浊液、胶体,胶体(课标要求),标准2:分散剂状态(液体)及 分散质粒子大小,九种分散系,应用:从分散系的角度分类,胶体,化学反应的分类,分类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

12、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化合反应、分解反应)(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离子反应)(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标准2、3是高中化学新知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离子反应,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已有知识,介绍,氯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电解质概念,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过程,分析,NaC1电离方程式,思考与交流,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离子反应,实验与分析,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关于酸、碱、盐的定义,初 中 化 学,高中 化学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难溶

13、物质难电离物质易挥发物质,沉淀水气体,没有介绍强、弱电解质概念(选修4),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角度对这些反应进行分类,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进行分类,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还原反应一个更为本质的定义,初中概念: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分类标准的讨论),简介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也辩证地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等,结构与反应的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双线桥:直观说明化合价的变化单线桥:说明本质氧化剂、还原剂,思路:得氧失氧(一种分类标准)扩展化合价升降(新分类标准)电子转移(本质),分类

14、线索贯穿始终,无机化合物,第三章第四章,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不按族的体系,突出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将零散知识点集中处理,从中发现共性,恰当体现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元素化合物,地位与功能,开始分类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许许多多物质,形成丰富多彩的世界。要想了解物质世界,了解化学,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下册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

15、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中阶段的重点之一,课程标准有关金属内容的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原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系的构建,章结构:单质化合物合金材料金属的性质及变化: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分类方法,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对集中横向,单质,应用,金属单质,突出金属与某一类物质的反应,反映特性与非金属反应与水(酸)反应铝与氢氧化钠反应与以往知

16、识联系,简单理论知识结合结构、氧化还原性、活动性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单质,与氧气反应,与水(酸)反应,与氢氧化钠,钠,铝,铁,铜,材料,共性到特性,物理性质,突出金属与某一类物质的反应,反映特性,与以往知识联系,简单理论知识结合,结构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联系,最外层电子数少,失电子,金属单质还原性,氧化还原反应,解释共性,实验33钠与水的反应,请尽可能多地列出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实验观察,以同一种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为线索 突出了“氧化物氢氧化物盐”转化关系突出典型物质的特性(三种元素化合物)增加了对前面知识的复习与应用 离子方程式,物质分类建议在下册相应位置

17、(结构、周期、反应原理后)应对金属(和非金属)进行较系统的复习,金属元素化合物,分类,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金属材料合金,铜合金、钢,角色扮演 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开采铝矿的工人生产铝质饮料罐的工人饮料公司老板售货员消费者环保局官员回收公司人员,本章内容的呈现,采取不同方式来呈现回忆、复习、讨论的方式(金属的有关知识在初中涉及)(思考与交流),运用比较的方法:金属与非金属反应:金属的活泼性钠、铁、铝、镁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反应:涉及了上一章所提及的各类反应(突出物质的特性反应),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反应,涉及反应多,学

18、习形式多样:实验、观察 科学探究 实践活动,氨 硝酸 硫酸,在第三章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等关于化学反应基本知识的作用为学习元素族的概念、元素性质的递变、元素周期表中的代表性非金属元素积累感性材料,是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课程标准对非金属有关内容的要求,体系的构建,原教材,卤族元素碳族元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四章,新教材:突出典型元素,硅及其化合物:存在和用途十分广泛,突出硅的材料特性氯及其化合物:典型的代表性的非金属元素,突出氯的典型非金属特征,硫、氮与当代环境问题相关(氧化物),突出环境问题,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用途

19、广泛的两种酸硫酸和硝酸(氧化性),突出特点、重点,加强联系和比较氨 碱性气体 环境问题,材料,资源,环境,化工原料,充分考虑知识的应用,二氧化硅、硅酸、硅酸盐、硅单质,硅作为非金属元素知识的开端应用:材料、信息存在和组成多样性:地壳基本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多种形式存在(SiO2)认知规律考虑:+4价,性质稳定,化合物知识简单,降低学习负担,从原子结构认识非金属特性、氧化性:反应利用“科学史话”和“思考与交流”:科学的研究方法过程 启示 制氯气方法燃烧广义定义:“思考与交流”,氯气的性质、用途,氯的来源,氯离子检验,“科学视野”:成盐元素卤素,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20、对大气的污染,实验:SO2溶于水,漂白,“用水吸收二氧化氮”的科学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感受过程的变化,寻找变化的原因,感悟对工业上生产硝酸的启迪,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会探究的方法。,设计方案,NO2溶于水,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雨水pH的测定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些环境知识,更重要的是引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培养了他们的科研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活动能力、与人交流勾通能力等,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而这些正是未来教师所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注意:社会上对化学的误解:“污染”“有害”“有毒”“危险”教材处理:介绍物质性质与应用时,不回避某些物质对环境、健康可能的负面影响强调其化学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的作用和可能方向辩证、全面分析、认识出现的问题教师的正面导向作用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酸雨的形成,注意可逆反应:不过多解释 后续课程说明解释,氨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氨 硝酸 硫酸,氨与二氧化氮 环境问题适时归纳:思考与交流(NH3HNO3)氮的循环:思考与交流硫酸、硝酸:复习酸的组成(定义)、酸通性、电离(思考与交流)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比较,本单元知识几种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重视知识间的联系知识的应用价值,谢谢大家请提宝贵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