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新策略(.10.23培训).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37524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用血新策略(.10.23培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临床用血新策略(.10.23培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临床用血新策略(.10.23培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临床用血新策略(.10.23培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临床用血新策略(.10.23培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用血新策略(.10.23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用血新策略(.10.23培训).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临床用血新策略,一、血站基本情况二、采供血工作情势分析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四、科学合理安全有效输血五、临床用血评价,血站基本情况 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直属市卫生局领导的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部收入由医院直接上缴财政。血站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每年向财政申报预算项目,经市人大批准后执行。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定期对血站进行例行检查。,血站的职责开展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血液的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供血区域范围内血液存储的质量控制,主要业务科室构成外采科、内采科、检验科、成分制备科、献血科、供血科、质控科、输血研究

2、室。,我市采供血情况2011年共采集全血78886人次、138148单位(27.6吨),增长 11%;采集血小板3760人次、4797单位,增长35%。2012年上半年采集全血40080人次、约14.3吨。采集血小板2131人次、2875单位。,血液供应和血液安全,血液供应-采血量平均增长12%,血液供应-自愿无偿献血人次(万人),血液供应挑战-血液供应保障水平基础薄弱,我国用血情况与发达国家差距,WHO标准,年人均用血量8ml,我国现状,2010年采年人用血量3ml,血液供应挑战-采供血服务需求快速增加,无偿献血的挑战面临难题一是政府动员和支持力度不够二是社会参与度低、存在认知偏差三是无偿献

3、血招募能力需要提高四是血站工作人员积极性的调动,临床合理用血的挑战2009年某省调查,临沂市采供血历年数据,注:红细胞类U,造成血液供应紧张的原因一、无偿献血基础薄弱,千人口献血率低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和WHO推荐的标准。二、临床血液需求的快速增长,超过了采供血机构发展速度。三、仅靠卫生行政部门和血站系统开展宣传,效果不显著。四、血液使用不合理加剧了采供血需求矛盾。,相关法律法规规范,18,血液管理法律体系框架,18,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制定用血计划,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按血液成份针对医疗实际需要输血。国家鼓励临床用血新技

4、术的研究和推广。,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第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八条 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主任委员由院长或者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医务、输血部门共同负责临床合理用血日常管理工作。,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合血站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

5、正常医疗秩序。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科学制订临床用血计划,建立临床合理用血的评价制度,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由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申请、审批,方可备血:800ml,中级以上医师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8001600ml,中级以上医师申请,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1600ml,中级以上医师申请,科室主任核准,报医务部门批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节约用血的新型医疗技术。三级医院、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开展自体输血技术,建立并完善管理制

6、度和技术规范,提高合理用血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开展互助献血工作。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禁止将用血量和经济收入作为输血科或者血库工作的考核指标。,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进行通报批评,并予以警告;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

7、,可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一)未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工作组的;(二)未拟定临床用血计划或者一年内未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的;(三)未建立血液发放和输血核对制度的;(四)未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的;(五)未建立医务人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培训制度的;(六)未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的;(七)将经济收入作为对输血科或者血库工作的考核指标的;(八)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行为。,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二条 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第三条 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

8、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第七条 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附件一 成分输血指南附件二 自身输血指南附件三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附件四 内科输血指南附件五 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指南附件六 输血治疗同意书附件七 临床输血申请书附件八 输血记录单附件九 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十五条 建立输血科和麻醉科等临床用血科室的有效沟通,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证,合理、安

9、全输血。第十八条 三级甲等医院全血、成分血申请单审核合格率为100%,其他医院全血、成分血申请单审核合格率为80%。,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二十二条 三级甲等医院全血和成份输血适应证合格率90%,其他医院全血和成份输血适应证合格率70%。第二十五条 符合条件的术中患者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自身输血医疗技术,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三级医院自身输血率(与手术科用细胞成分血量相比)25%,二级医院自身输血率10%。,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第三章患者安全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五)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重点是ICU

10、、新生儿科(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识别标志(腕带与床头卡)。,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第四章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有医院质量管理组织,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和放射诊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等,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七、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建立麻醉科与输血科的有效沟通,积极开展自体

11、输血,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症,合理、安全输血。十八、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设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根据临床用血需求制定合理的用血计划和安全储血量,确保抢救和急诊用血。根据供血单位血液预警信息,协调临床用血;开展对医务人员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开展自体血回输的临床应用,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科学用血。,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四)开展输血质量全程监控,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七)有临床用血

12、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并组织实施。,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第五章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三、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与改进(七)遵照医嘱为患者提供符合规范的输血治疗服务。第七章日常统计学评价指标(四)住院患者安全类指标。6.输血输液反应发生率。(五)髋关节置换术(ICD 9-CM-381.51-52)、膝关节置换术(ICD 9-CM-381.54)。4.手术输血量。,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一、输血管理组织二、输血患者身份识别三、麻醉科与输血科的有效沟通,合理安全用血。四、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五、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与改进六、检验科:输血管理制度,成分输血率90

13、%,红细胞使用率80%。,科学、合理、安全、有效输血,发达国家的用血情况每例手术平均用血87ml红细胞输注指征:Hb60g/L代血浆的广泛应用所有临床用血浆必须病毒灭活回收式自身输血已经成为常规,协和、湘雅医院的用血情况2009年北京协和医院手术量35000台,红细胞总量30000U,平均每台手术0.86U2009年湘雅医院手术量35000台,红细胞总量34988U,平均每台手术1U,2010年手术量36600台,平均0.81U,红细胞的输注指征,外伤、宫外孕等急性失血,Hb70g/L中度以上贫血患者术前24 h纠正贫血至Hb7080g/L胸外、神外等大手术,手术前后维持Hb 100g/L或H

14、ct 0.30主动脉破裂、伤口持续性大量出血或创面弥漫性出血、纠正低血容量后缺氧症状明显、心肺代偿功能不良、高龄患者的手术,维持Hb70100g/L,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判断标准,患者输注红细胞后,Hb升高不理想Hb短暂升高后又很快下降,甚至比输血前更低无持续失血未见隐形失血无溶血性输血反应,血小板的输注指征,Plt50109/L的术中、术后的预防性输注Plt100109/L,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紊乱(如血小板无力症、低体温、药物的副作用),创面出现不可控渗血,血小板的输注指征,Plt 50109/L 无需输注Plt 10 50109/L 酌情输注Plt 10109/L 立

15、即输注,冷沉淀的成分,因子因子vWF因子(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冷沉淀的输注指征,甲型血友病患者有外伤或活动性出血纤维蛋白原缺乏症(1g/L)DIC低凝期Vit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严重感染患者,特别是感染导致的DIC,输血指征,一切以病人疗效来评价Hb、Hct是输血的眼睛中国人600800ml出血能否不考虑输血凝血机制的动态测定患者的心肺储备功能,“少量血”的判断标准,没有明确指征的红细胞输注输注剂量3U,“搭配血”的判断标准,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红细胞输注6U红细胞输注和血浆输注反复轮替,大量失血的定义,24小时内失血量循环血容量3小时内失血量1/2循环血容量出血速度15

16、0ml/min,大量输血的定义(中国),红细胞输注剂量10U输血总量2000ml,大量输血,大量输血的患者用掉了所有血源的50%大量输血的患者死亡率也是50%RBC输注20U后死亡风险大增大量输血患者的致命三联症:凝血病理、酸中毒、低体温,大量输血的凝血病理,输血量2500ml即有出血倾向输血量5000ml时1/3的患者出血输血量达到7000ml必然发生出血大量失血启动了内源性凝血途径,消耗的凝血因子有、,大出血的抢救,大量输血的凝血障碍是常见的,一旦出现,很难纠正早期血浆和血小板治疗,可以改善预后维持至少40%的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计数50100109/L,通常能保持正常的凝血功能控制出血才

17、是决定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计算大出血的指标大出血病人的黄金抢救时间,大出血的抢救原则,先止血,后输血先补液,后输血先输血浆,后输血适时补充血小板如果FFP不能纠正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要及时补充冷沉淀,大量输血方案,是一个预先制定好的血液成分输血方案旨在出现大出血的急性复苏阶段,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有一套系列的成分输血方式,以特定的比例发放血液成分,恢复血容量,参与止血过程,早期预防凝血功能障碍。,大量输血方案,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MTP:6U红细胞、4U冰冻血浆(必要时加输冷沉淀)、1U单采血小板组成一个组分(6:4:1),同时抽血测基本的凝血参数。启动MTP后,如果患者持续出血或预期有出血

18、,麻醉师会要求输血科再次提供1份MTP每次MTP的同时需做一次凝血功能检查,大量输血方案,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MTP:由参与手术的外科医生或麻醉师通过电话或书面指令通知输血科启动MTP输血科立即准备血液和分发每30分钟输血科自动发送一次,直至出血被控制或病人死亡,大量输血方案,MTP的启动时机:预计总需求RCC10U输入RCC5U,出血没有得到控制存在明显的出血性休克和进行性出血的证据,大量输血方案,6:4:1更接近Hct40%的全血成分注意不同国情,不能简单套用国外模式全血在MTP中的作用,MTP的目标,Hb80g/LPlt75109/L。如果换血量达到循环血量的2倍、合并多器官损伤、血

19、小板功能 异常、脑外科及心脏手术,要求Plt大于100109/L,PT和APTT正常值1.5倍Ca2+1.13mmol/L纤维蛋白原1.0g/L,MTP的实施效果,提高了血液成分的发放速度,加快和优化血液成分的运输,降低了病人死亡率输血科主动服务,这使得抢救人员集中精力进行复苏,而不必考虑血液问题减少了血液成分的浪费血小板比例是MTP成功的重要因素,大量输血指导方案 摘自中国输血杂志 2012年第七期,大量输血操作程序(摘要),大量输血操作程序(摘要),大量输血导致的死亡率,对全国不同地区20家3级综合医院2年间外科住院患者大量输血的调研资料显示,无论在24h还是在72h,大量输血患者RBC输

20、注量10u后,其死亡率随RBC用量而增加。24h输注RBC 10-40U,死亡率从6.04%上升到38.89%,72h输注RBC10-40U,死亡率从5.23%上升到28%。,大量输血血小板计数,Miller研究认为:大量输血时,血小板稀释性的减少导致凝血功能的障碍。调查结果显示,大量出血时血小板的实际检测值与理论计算值不符,实验检测值高于计算预测值。如:输注红细胞悬液25u后血小板的实测值为60109/L,而预测计算值为20109/L。分析原因是由于体内脏器(如脾、肺、肝脏)储存的血小板释放及骨髓的提早动员使血小板尽早进入血液循环,抵消了血液的稀释作用。建议:大量输血时,应及时检测血小板数量

21、并根据临床情况综合考虑,提前预约机采血小板。,大量输血时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大量输血时,为降低患者死亡率,输注红细胞悬液4u后,应加输血浆,其血浆与红细胞悬液比例为1:12(100ml血浆为1U)如果FIB(血浆纤维蛋白原)1.0g/L,应考虑输注冷沉淀。,科学合理用血几点建议,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及规范,尤其是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组织科学合理用血专题培训,更新输血观念,树立节约用血意识。制定完善相关临床输血制度并严格执行。查看病历资料,掌握输血指征,控制和指导临床用血。对大出血病人制定MTP 输血抢救方案,合理使用血液成分,做到少用血,提高抢救成功率。广泛开展回收式自身输血

22、新技术。定期检查用血病历,对于不合理用血案例与用血医师沟通,并上报到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输血科参与会诊及抢救病人,指导临床科学合理输血。,特别提示:对于择期手术患者临床输血时,需要提高血红蛋白含量到基本正常水平后进行手术,可减少异体血液输入,保证输血安全,减轻病人负担。,临床用血评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医院对科室进行评价 医院对医师进行评价医师对病人输血前评价医师对病人输血后评价,医院对科室进行评价 医院对医师进行评价 医师对病人输血前评价 医师对病人输血后评价 医院临床输血评价

23、基础,输血前评价?输血中评价?输血后评价?,输血前评价-输血适应性输血中评价-输血安全性输血后评价-输血有效性,输血适应性评价一、红细胞制剂输注1.手术病人(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2)血红蛋白70g/L,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3)血红蛋白7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2.非手术病人(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2)血红蛋白60g/L,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3)血红蛋白6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二、血小板制剂输注?三、血浆输注?四、冷沉淀输注?特殊情况下输血适应性评价如:

24、大出血、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输血有效性评价一、红细胞疗效二、血小板疗效三、血浆疗效四、冷沉淀疗效,医院对医师进行评价+公示主要依据-输血病历包括:输血适应症输血前告知输血申请单输血病程记录输血量/出血量比值填写是否统一等,医院对科室进行评价+公示横向比较-用血量、输血病历质量同科室医师间同科室不同年份间同一病种不同医师不同科室间不同医院相同科室等,当前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为何献血无偿,用血需要交费?献血法第十四条规定:“公民临床用血时,只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具体收费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

25、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郭燕红说,血液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血液费用是血液从采集、分离、检测、存储到运输整个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统一制定成本和用血收费标准。为保障血液安全,血液采集要采用一系列无菌技术和耗材;血液要保存在冷链状态下;用16项检测来保证每一份血液的安全;随着血液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安全标准的提高,相应的检测成本还要不断增加。,无偿献血者免费用血优惠政策献血法、临沂市无偿献血及血液管理办法:1、献血者自献血之日起五年内医疗临床用血五倍免费用血。五年后按照献血量等量免费用血;2、献血者的配偶、父母、子女自献血之日起三十天后,按照献血量等量免费

26、用血;3、献血累计2000毫升以上及Rh阴性献血1000毫升以上者,本人终身无限量免费用血;其配偶、双方父母及子女按照献血量两倍免费用血。,血站保证血液安全的措施、献血者招募: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低危无偿献血者传染病的检出率低,更安全。、检验:按照国家规定,对每袋血进行八项,初检、复检两次检验,采用不同试剂、不同人检测。设备采用国际先进的全自动酶免检测系统,保证检测准确性。、质控:每月定期抽检,进行外观、容量、无菌试验、原辅材料、试剂质控。、开展采供血全程质量控制,制定各科室、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站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工作流程进行检查。,解决血液供应问题:关键在“开源”和“节流”,欢迎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到血站指导、交流,让我们共同努力保证临床用血安全,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