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的君子教育.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39059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传的君子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易传的君子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易传的君子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易传的君子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易传的君子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易传的君子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传的君子教育.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讲 易传的君子教育,经和传,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对上古占筮记录的汇编,相传为周文王及周公所作。易传则为后世学者诠释易经的作品,主要有系辞彖传象传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组成。传统的看法是易传为孔子所作,今人多有质疑,本人无意于考订作者,还是相信易传为孔子或孔门弟子根据孔子的思想整理而成。易传把经中所潜含的人文精神大加弘扬,把易由卜筮之作演变为教育学、哲学巨著。,君子人格的教育与培养,是先秦儒家的一个核心问题,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儒家将其列为群经之首。君子人格的教育与培养,是先秦儒家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易传的核心思想之一,本文着重讨论易传的君子教育思想。,一、君子教育的最高

2、目标是合乎“天道”的“圣人”,君子是指有志于完善自我、进德修业、服务国家的社会精英。君子人格的目标就是明乎天地人之道并以此化成天下的圣人。彖传贲说:“君子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根据彖传之前文,“天文”指“分刚上而文柔”,乃“天地之文”也,此即说卦所言“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人文指“文明以止”,文章灿明止于仁义也,此即说卦所言:“立人之道曰仁曰义”。由此可见,通过观察学习天地人之道,成为了知天文时变并能够管理、教化天下之民的圣贤,是君子人格培育的核心。乾卦.文言说:“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

3、?”,二、注重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周易经传都注重研究天地的规律、自然现象的规律和人自身的规律。在学习内容上,周易强调要学习自然之书、社会人生之书和书本之书,强调学用一体。,1周易强调君子学习易书的重要性和书本的有限性。,易经系辞认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中认为,易的创作是与天地相准拟,能够包含天地人的所有道理。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於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2周易重视书本,但不迷信书本,,系辞中纪录了孔子的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

4、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孔子指出了语言的有限性,所以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多强调体悟、强调知行互动,反对食古不化、纸上谈兵。,2易传更加强调实践中学习,乾卦九三爻辞提出:“君子终日乾乾”,要求君子要知行相和,日夜保持振作,重视践屡,以进德修业。乾卦文言还提出:“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要求君子将成就道德作为自己的目的,在每天的行动中体现出来。君子应该做到以仁心作本体,以为人尊敬;以优雅的举止,来行礼仪之道;以物利人,来符合“义”之精神;以正固的节操,来办好事务。,三、注重从自然之象(卦象)之中领悟的学习

5、方法,系辞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易为法象天地之作,八卦是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抽象模型。在八卦的易象系统中,乾为天、为健、为父、为大人等等;坤为地、为母、为顺等等;坎为水、为沟渎等、离为火、为日等,巺为风、为木等,兑为泽、为口舌等,艮为山、为径路等,震为雷、为龙等。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重而成,刑成了复杂的卦爻象系统。系辞提出“制器尚象”的观点,认为古代的圣人包羲、神农、黄帝、尧、舜都是领悟和体究六十四卦的卦象而发明了渔业、农业、商品市场、船、车、服饰、农具、弓箭、房屋、棺椁、书契等等。,系辞下2,古者包牺

6、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溘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

7、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卦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大象传集中表述了君子从卦象之中领悟的学习方法。,周易认为,易象来源于天地自然之道,圣人合乎天地自然之道,所以圣人根据卦象创造人类文明,君子自然就应该根据“易象”进德修业,大象传集中表述了君子从卦象之中领悟的学习方法。象传是易传的一部分,分为大象和小象。其中大象是对卦象的解释,小象是对爻象的解释。大

8、象每卦一条,共64条,每条都分为两句话。第一句基本上是分析组成“六十四卦”的上下体的卦象,并由此点出卦名,第二句话根据上下体的易象或者六十四卦卦名之象引申,推天道而明人事,指明讲君子(少数卦是“先王”等)应该体悟和效仿“卦象”以培育君子人格和管理智慧。,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上下体由“八卦之乾”重叠而成,八卦之中,乾为“天”,上下皆天,表示天健行周流,永不停息。君子要效仿天德,形成自强不息的品德。,坤卦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上下体由“八卦之坤”重叠而成,八卦之中,坤为“地”,上下皆地,地有涵养万物、厚实和顺之德,君子要效法地德,以博大胸襟容载万物。,师卦.象传

9、,师卦本来是一个讲军事的卦。师卦.象传指出:“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师卦的下卦是坤,坤为地;上卦是坎,坎为水;从卦相看,是大地含水之象,象传要求君子仿效大地含水的性质,广容百姓、聚养众人。,震卦象传,震卦由上下两个“震卦”重叠而成,表示两雷叠加,雷声连续不断之象。在震卦的象传内容是:“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身。”“洊”为“再”之意,“洊雷”就是叠连轰响的雷声,象传指出:君子观察到叠连轰响的雷声会让人类和动物惊恐,君子效恐惧之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修养道德。中庸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所提到的“慎独”思想与易传的这个思想

10、是一致的。后儒阳明王子尝言“戒慎恐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功夫”,将戒慎恐惧之心提高到本体的高度。,四、大象要求君子学习的内容,四段,每卦一段。其中谈君子的五十三卦,谈“先王”七卦,谈“后”的两卦,根据尔雅的解释,“后”就是君主。谈及“上”一卦,“上”为居上位者之意。谈及“大人”一卦。在谈及君子的53卦这种,君子的学习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了君子之德、处世之道、教化之方、管理之术、刑狱之事等等。,表一:君子之德(乾等8个卦),表二:处世之道(需等15卦)1,表二:处世之道(需等15卦)2,表二:处世之道(需等15卦)3,表三 管理之术(屯等18卦)1,表三 管理之术(屯等18卦)2,表三 管理之术(屯

11、等18卦)3,表四 教化之方(蛊等4卦),表五 刑狱之事(讼等8卦)1,表五 刑狱之事(讼等8卦)2,君子之德是根本,在表中所列的五个方面中,君子之的德是根本,处事之道都是内在德行的体现。在自然之象和卦象之中体悟“管理”方法也是君子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化和刑狱都是管理的特殊层面。从上表可以看出,大象传明确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持之以恒、改过迁善的君子之德;要求君子处于世间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有张有弛,于顺逆之境中保持君子的节操。大象传还树立了德行感召、教育教化、遵守礼仪、重视刑狱的国家和社会管理模式,在管理、教化、司法诸活动中,“以德为本”是其基本的理念。大象对于君子教育内容的全面论述,对于后世儒

12、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都有深刻的影响。,五大象的学习方法与创造性解释的文化习惯,大象传由自然之象和卦象引申出如此复杂的君子教育内容,包含了德行、管理、司法和教育等等各个方面。但是,大象传的很多内容都是抛开易经卦辞和彖辞的原义加以引申,其引申意义已经超过了原卦中所包含的意义。比如讼卦本有争讼之意,大象传却引申出“君子以作事谋始,杜绝争讼根源”的意义。再比如,明夷本是凶卦,有受损艰难之意,大象却发挥出“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的管理智慧。大象的一个特点就是,只从正面立意,没有凶险之辞。,先秦儒家的创造性解释经典习惯,大象这种创造性解释的文化传统和先秦儒家的创造性解释经典习惯是一脉相承的。下面我们看看论

13、语对于诗经诠释的记录。八佾篇有如下一段: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解释,子夏以诗经.卫风“硕人”中的一句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来问孔子,孔子依原意解释为“先有白底子,后有图画”,子夏对此句进行了创造性的(与原意无直接关联)解释,认为此句象征“礼仪生于仁之后”,孔子对此大加赞赏。此种解释风格在毛诗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大象对于易经的诠释与孔门解释诗经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大象由原始质朴的卦辞展开创造性地诠释,全面地阐述了儒家君子教育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大象体现了明显的儒家特色。,六

14、、结语,不可否认,儒家的思想体系有丰富的宗教性与哲学性内容,但是儒家最核心的理念还是君子教育、是君子之德的践行与扩充。春秋以后,人文思想勃兴,仪式化、鬼神化的宗教仪式逐渐淡出儒家体系,由“礼仪”抽炼“礼意”,由“卦象卦辞”抽炼出“君子人格”,以此教化四方,完成人皆可为尧舜的理想,乃儒家之发展趋势。易传和大学中庸学记等儒家著作都清晰的反应了这一点。由此可知,儒家的核心不是哲学、不是宗教,而是“教育”。若将儒家“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高悬为一种哲学精神、宗教精神,而不通过教化、践行融入君子的人格,那么就会让儒家变成“矫言惑众”的呓语者。深圳的蒋庆一直在鼓吹儒教的政教合一的宗教性,写了一些奇怪的文章,

15、要建立“中国儒教协会”,要征收儒教税,成为现实政治的指导者。他的宗教狂热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狂热。似乎复兴儒家(儒教)只能绑在政治的战车上。儒家学说与政治捆绑在一起,他们的互动必然是双向的。究竟是学说指导了政治,还是政治异化了学说,这都是未定之数。五四以来,无数先贤乃至今人林安梧都在批判帝制化儒家并非真儒家,为何还是有人重蹈覆辙?为何还要在当代社会大搞仪式化、祭祖化、鬼神化、政治化的儒教?中庸引用夫子语:“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2,从历史上看,儒家比较关注现实政治,易传也明确提出君子要学习管理、军事、刑狱等事务。但是,这些“政治”都是手段而非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的“修身”,落实到君子人格的教化和培育。儒家将政治作为实践“教化”的手段加以关注,但从来都没有将政治作为唯一的手段。“天地君亲师”,儒者的最本质特征还是“师道”,在教育机构、在人伦日用中的“教化”始终是儒家教育的基础,通过非权力、非政治手段,由自我提升到教化他人,一直是儒家实现“修齐治平”理想的重要途径。时下贤哲若真的对儒家精神有所领会,就老老实实办教育,在学校中、在人伦日用中推己及人,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各阶层的精英,共同以“日新”之德、天地人三材之道“化成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