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课件: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观念、行动和反思.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62661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2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培训课件: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观念、行动和反思.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师培训课件: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观念、行动和反思.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教师培训课件: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观念、行动和反思.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教师培训课件: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观念、行动和反思.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教师培训课件: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观念、行动和反思.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培训课件: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观念、行动和反思.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培训课件: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观念、行动和反思.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观念、行动和反思,一、观 念,既是一个研究项目,更是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一项重点工作。努力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研究和工作一体化。,1、理解项目:,课程改革中的“校本”,首先是学校发展的“校本”。没有学校发展的“校本”意识,就没有对课程改革的“校本”的自学追求,也就没有“校本”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品质。,2、理解“以校为本”,政府:宏观指导、依法管理、提供服务学校:依法办学、明确职责、自主发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校为本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校本”蕴涵了学校和课程管理,学校和课程本身关系的重要调整,它意味着一种权力,一种责任和一种个别性。,由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转变

2、,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学校的课程改革就是要对这个文化空间进行“校本”考究。学校之本其实是文化。,学校教育具有实践本性,“校本”意味着实践为本。学校和教师必须拥有“实践的智慧”。,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3、理解“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理念是重要的,但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并不是理念,缺少的是让精神活动物质化的科学的管理、运作模式和技术路径,是制度设计。,“如果不从系统地调整生产关系,解决制度层面的问题入手来解放教育生产力,任何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都只能是改良、挖潜”。(“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具有:田野特点、临床经验、

3、草根气息需要:人类学的眼光和社会学的想象力反映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意味,4、理解学校一级的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发现教育意义,达成教育理解,提高教学技术,生成教学机智。,“课程领导意在摆脱历来的管理思想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的监管、监控,倡导组织应该是一个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沟通和交流、合作的、民主的、开放的组织,它向对课程实施过程负有权职的学校和教师开放,确保他们有相当的权力进行课程决策;向实践开放,在与实践情景的互动中不断修正、完善课程改革内容;它偏重个人空间,通过领导者的影响和声望以及对下属积极性的调动、需求的满足、创造性的尊重,来引导下属为共同目标的达成而努力;它追求意义的创造,是过程取向的,是

4、人类根植于生活世界的基本需要实践兴趣的表达”。(靳玉乐赵永勤),5、理解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领导,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工作推动:行政主导实现方式:学校主体,二、行动,1、普及“以校为本”和“建设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思想,加深对其意义和价值的认识,(1)贯彻落实:常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见常州市教育局行政主动服务学校发展的工作意见,(2)召开专题会议,宣传发动切实加强校本建设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建设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5)引导学校创建学习型组织,(3)编印新课程,连续推出一组校本教研的规划、方案、案例、

5、和典型经验。,(4)要求学校普遍制定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行动计划,拟分片组织交流论证。,2、加强组织领导,出台一批指导性文件,形成制度框架。,(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经费、政策、资源和专业支持。,(1)成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议”项目工作组、专业指导小组。,(3)相关的文件、政策关于加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建立教研协作片的工作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意见关于建立学科教研基地的工作意见关于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制度的意见出台了具有新的价值导向的学校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校本教研先进学校评选、奖励制度。把文件、政策转化成了工作和运作机制。,(5)武进教育城域网教科研网站,资源库、专

6、业服务、交流平台建设,(4)布局“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实验学校。探索学校校本教研的新生态。,以单独建制的学校为实践主体,在此基础上:,3、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区域性教学研究网络,(3)建立示范初中、实验小学协进会,(1)区级教研活动的重心下移和营造新的教研文化,(2)建立教研协作片全区设5个教研协作片,每片确定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为召集单位,确定12位教研员为协作片联络员,培植民间组织和校际协作,组织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6)设立、挂牌一批学科教研基地,(4)强化乡镇中心小学在课程改革中的“四中心”职能:组织指挥中心、师资培训中心、课程资源中心、教研活动中心,对村级小学课程改革

7、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要求、统一考核,促进均衡发展。,(5)校际挂钩联系制度和优秀老师到指定学校指导制度,(1)对校长的角色期望“五个一”制度推进课改:校长课程领导的角度要求:学校进入研究状态,教育进入变革状态,4、引领学校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实践形态,(4)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制度。,(2)根据本校实际确定校本教研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行动计划,(3)指导各校建立健全常规性的业务学习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交流研讨制度、评价激励制度,(5)改造学校的文化生态,努力形成民主的、开放的、合作的、共同生活方式,增强团体动力。,加强教研组建设启动项

8、目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室,(6)聚焦课堂、走进田野、置身临床、讲求真实、突出行动、培育眼光,重新厘定学校教研的对象和价值追求,创新形式和方法。,以课例为载体和行为跟进;调整和改进集体备课,丰富其内涵;教学周记和叙事,增强反思意识和能力;主题式教学观摩,同课合作交流;学术沙龙和专题研讨,问题交流中心、会诊;案例分析和微格教学;合作的课程开发,项目组;课改讲坛和论文答辩;课题研究,经历完整过程 书香校园,要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实质,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一种境界。最为关键的是要努力使老师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体现教育的专业性、培植学校的学术传统。,(7)推进教育研究新思维、其它社会科学研

9、究视界在学校中的嫁接和移植。,5、加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骨干队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努力实现专业引领力量的本地化。,(1)教研室工作职能和教研员的角色转换教研室新增人员实行了公开招聘录用,(2)落实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中的工作责任,实行年度考核和岗位津贴制。,(3)对各学科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进行定期培训,(6)加强学校、教师与高校、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共建。,(4)重新选择和组建学科中心教研组、课程改革研究指导小组,(5)组建由本地区优秀校长和教师组成的“讲师团”,列出专业特长和讲座指导菜单,挂牌上网,供学校选择。,三、反思,1、

10、长期习惯了的自上而下、行政主导、威权、统一,制度化问题确实是一个难题,课程改革使得教育的专业特性日益凸显,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加快,教育行政机关专业化水平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教育行政职能的转变,2、教研机构的转型:如何走向社会化、市场化的教育服务,而不仅是倡导、要求,3、学校的能力建设问题,4、正确评估目前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职业生活状况,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互为条件,为教师松绑,同时教师走向自我解放,对教师能做什么,不能做到什么的合理预期,做中学,5、面对追问:这些形式以前也一样搞,提不提“以校为本”有什么区别?是标签?,“当代行动研究在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实践以及解放的行动研究的表面繁荣下,饱受着无法落实和兑现的讥讽。长时间地缺乏落实和兑现使行动研究的一些大规模的表态(如提高教师专业地位、改变教师的生存方式、开发校本课程等)在教师群体中缺乏基本的、持久的信任”。(刘良华),专业方式与比较自由的、随意的、平民化的方式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6、民主、合作、开放、对话等导向与我们的文化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