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主要特色及修订说明中国地图出版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主要特色及修订说明中国地图出版社.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主要特色及修订说明,陈 红,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2013.5.23,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主要特色及修订说明,一、教材编写指导思想,1.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以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为宗旨,全面贯彻教育部2011年 修订的课标的精神,着力构建符合 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容体系。,2.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新课程改革理念,坚持突出特色、减轻负担、与时俱进等 基本原则。体现课标提倡的“使用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进行探究式学 习”,构建开放式的教材呈现方式。,一、教材编写指导思想,3.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一、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二、教材的主要特色,在本套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写成员认真、反复地学习课标,并依据其精神,较为系统地比较、研究了德国、英国、美国和香港出版的地理教材,以及国内出版的各套地理教材,注意吸收它们的研究成果和新观点来设计教材体系和结构,从而形成了本套教材自身的特色。,二、教材的主要特色,1.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按由近及远、先中国后世界的顺序展开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是学生基本的认识方式。通过对23个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分析,课程内容展开采取从身边事物开始,逐渐向远、向外展开,由近及远顺序的占2/3左右。,二、教材的主要特色,1.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按由近及远、先中国
3、后世界的顺序展开内容。,本套教材选取“先中国(七年级)后世界(八年级)”的展开方式。侧重其基础性和发展性,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二、教材的主要特色,2.以“探索”活动为引导,突出探究过程,设计课文系统与探究系统并行的体例结构。,将课标提倡的“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进行探究式学习”落在实处,在设计课文系列的同时,设计了一个探究系列,形成双系列的内容体系结构和呈现方式。,最突出的特色,二、教材的主要特色,课文系列:章、节、框题、复习题,探究系列:课题、检查进度、探索,结合方式:1.在每章的章首,结合内容,设计 一个“课题”,要求在章中的相 关节中进行
4、,由节中的“检查进 度”来实行。2.每节开头设计“探索”活动,用 以引发探究。,二、教材的主要特色,本套教材的探究系统有助于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本套教材的正文系统是对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原理的文字叙述。本套教材正文系统表述多样化,对学生有启发性的问题式学习指导语很多,引导学生渐入学习的情境中,是学科知识系统的载体,是学生创造性应用知识的基础,可读性很强。,二、教材的主要特色,3.注重图像系统的作用,方便学生阅读。,教材的编写注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加强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联系,插图的质量和栏目的设计运用较活泼
5、。同时,又特别强调图像系统的作用,每幅图片要求标出顺序;图片的选择力求突出主题,视觉效果强烈,从而拓展课文的内涵,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二、教材的主要特色,4.以学生发展为本,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 基本理念,认真选取教学内容,体现地 理教学的现代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套教材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和阅读材料,使学生感到教材是“活”的、“动”的、“新”的,是他们身边的事。此外,还介绍一些地理学的动手操作的方法和试验,让学生了解地理学是可以“做”的。,注意介绍现代地理科学的思想观点、技术手段以及最
6、新的研究成果;在提供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地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二、教材的主要特色,二、教材的主要特色,5.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为核心,通过 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 情感;尊重不同国家文化和全球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习惯;科学态度 和科学精神。,二、教材的主要特色,6.以实践和探究活动为切入点,改变地理 的学习方式,构建开发式的教材内容体 系,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本套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反响良好,因此在修订过程中继承了这些特色,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强化。活动系统增设了很多具有综合性、生活性、趣味性与实践性的活动,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
7、作交流、积极探究。对图像系统进行了系统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的图像素养。作业系统在尽可能全面体现课标的基础上,形式更加多样。教材内容强化了学生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意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的情感,并注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思想。,二、教材的主要特色,二、教材的主要特色,教材的知识水平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材的内容力求具有发展性。通过各种方法,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的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材内容具有发展性,教材体例具有启发性,便于学生使用,做到“好学”。,本套教材力求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会”。,三、教材编写体例及框架,本套教材是探究系
8、统与课文系统并行的双系列体例结构。,探究系列(1)每章的章首设计一个“课题”,包括四个标题:课题目标、课题准备、检查进度、总结。为配合章首的“课题”,在章内的相关节后设置有“检查进度”栏目,每章至少有两处。根据需要,在有的章内,设计有一节“学习与探究”作为“课题”的一部分。,探究系列(2)每节前设计有一个“探索”活动,活动的设计突出探索性,力求有新意。,课题目标课题准备检查进度总结,“探索活动”的设计有以下6种方式:以实验活动引入的探索 以使用图表引入的探索 以观察地图引入的探索 以景观图片和漫画等引入的探索 以资料例举引入的探索 以选择、对比引入的探索,实验活动,实验活动,漫画,选择、对比,
9、表格,资料例举,观察地图,三、教材编写体例及框架,在“探索”活动后课文开始前,安排一个“学习指南”,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主要是针对这一节的内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同时,“学习指南”下有“阅读提示”,告诉学生怎么阅读、学习,应该注意些什么等。,三、教材编写体例及框架,课文系列的体例为正文。正文中有“活动”(有探索、读图、思考、比较、计算、讨论、观察等提示)、“阅读”两类栏目,每节后面有复习题。,正文叙述过程采用以问题引导的形式。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每节前有一个“探索”活动,给学生一个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去思考;二是课文开始前的“学习指南”栏目,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涉及节内的主要
10、内容,根据课标相对应的知识点编写,旨在使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去学习。,三、教材编写体例及框架,正文内容选择一方面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可以感知的角度出发,反映时代特征,如在讲述尊重不同宗教文化时,选取了我国住巴基斯坦大使馆同志“禁止捕食甲鱼”(八上p61)的一段经历;另一方面关注人类、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并通过一些实例进行说明,如巴西开发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情况介绍等,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正确的观念。,课文系列,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四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第六章 我国的区域差异第七章 认识我国的区域,七年级,第一章
11、 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二章 多样的世界气候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第四章 地域发展差异第五章 认识大洲第六章 认识地区第七章 认识国家,八年级,三、教材编写体例及框架,四、教材修订说明,1.章节结构变化,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三节 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 地图 第三节 地形图,修订后,四、教材修订说明,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第三节 学习与探究设计一个旅游方案,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的影响,四、教材修订说明,第六章 认识区域特
12、征 第一节 北京 第二节 台湾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 第四节 黄土高原,第六章 我国的区域差异第一节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 划分第二节 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 生产、生活的影响,修订后,四、教材修订说明,第七章 比较区域差异 第一节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 长江沿岸地带,第七章 认识我国的区域 第一节 首都北京 第二节 台湾省 第三节 四川省 第四节 福建省泰宁县 第五节 黄土高原 第六节 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七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四、教材修订说明,2.课题变化情况,(1)课题内容的修改原教材中第五章的课题由“设计一个适合你的旅游方案”换为“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地方文化”。(2)课题文字的修改
13、为了精益求精,我们在课题的文字、细节方面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四、教材修订说明,3.学习指南与阅读提示变化,4.正文内容的变化,根据新修订的课标增加或删减内容,理顺逻辑顺序,文字表述更准确,易于学生理解,完善基本概念和原理,增强内容的现实性,四、教材修订说明,5.数据的变化,6.图像系统的变化,7.活动系统的变化,8.复习题的变化,形式多样,联系生活,四、教材修订说明,教材难度的变化情况,本次教材修订遵循课程改革的要求,广泛听取广大教师的建议,采取多种措施,使教材难度有所下降。,1.调整编排体系,2.删减个别“繁、难、偏、旧”的知识内容,3.适当删减或调整活动,教材配套资源及服务体系,1.地理图册及地理填充图册,2.地理教师教学用书(配光盘),3.同步类教辅、考试类教辅,4.网站建设:中国地图出版社网站 教材教辅专栏和地图教学网,5.教材培训,6.教学评比,7.教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