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第四章)公共选择.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70946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PPT 页数:130 大小:7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经济学(第四章)公共选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公共经济学(第四章)公共选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公共经济学(第四章)公共选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公共经济学(第四章)公共选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公共经济学(第四章)公共选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经济学(第四章)公共选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第四章)公共选择.ppt(1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与公共经济决策,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第二节 投票机制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三、其他一些新的偏好显示方法第三节 官僚理论一、政府失灵理论二、政府规模理论三、寻租理论第四节 公共经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一、公共经济决策的含义二、公共经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所谓公共选择理论:就是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公共选择行为及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其特点:把政治过程看作某种特殊的

2、经济活动,其中,政府是生产者,选民是消费者,选票是货币,而选举制度是市场制度。,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理论意义:该理论运用了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第一次将政府这一政治实体纳入经济分析的对象范围之内,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而开创了政治的经济研究新视角,具有相当程度的划时代意义。,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交易性质经济学研究重点的转变传统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企业的生产过程,认为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的提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制度只是外生变量。制度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制度而不是技术,所分析的单位是交易而不是生产。这种观点,为经济学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3、,使传统经济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重点的变化得到了公共选择学派的承认和吸纳。该学派认为:经济学中基本命题不再是“选择”而是交换,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每个人追求的都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自我利益是通过一系列自愿交换得以满足的。当通过交换已无法取得更大利益时,人与人之间就取得了一致性和稳定性,交换的最佳状况就实现了。,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公共选择理论的最大突破:从交易的角度看,政治学和经济学并没有什么不同。在理性的经济人本性的驱使下,人们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行为的区别仅仅在于,追逐个人利益时所选择的方法不同。,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3.政治

4、规则完善论在所奉行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为了保证个人的利益追求不受他人的阻碍同时也不妨碍他人对利益的追求,政治过程中理性经济人的交易能够得到顺利进行,一个社会必须制定合理的政治行为规则。,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该规则必须保证个人参加政治交换所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收益”之间具有等值性,即个人对于通过纳税所获得的政治环境已经满意;二是在该政治规则的作用下,良好的社会秩序能够得到保障,即经济方面的繁荣和政治方面的稳定与平等;三是规则必须具体化,不能过于笼统。,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经济人”的假定布坎南认为:政治家和官僚的行动,与经济学

5、家所研究的其他人的行动,并没有本质上不同。秩序和法律的产生并不是人们愿意从道德的角度去遵循这些规范,而是因为人们从交往中认识到,只有合作和秩序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个人的行为天生要使效用最大化,一直到受抑制为止;只要有适当的法律和制度构架,个人追逐他们自己利益的行动可以无意识地产生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结果。,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的进一步分析把经济人假定扩展到政治领域,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创举。认为,在政治市场上,有三种经济人。作为投票者的经济人、作为政治家的经济人、作为选民代表的经济人。,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作为投票者的经济人投票人的个人决策,是在给定的选举规则

6、和程序下,依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从多种候选方案和候选人中,选出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满足预期的对象来。投票经济人的选择行为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标第二,候选方案第三,选举规则和程序第四,约束选举人(投票人)的条件,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直接影响到个人选择行为的另外三个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一,信息不完备问题。第二,公共分担和搭便车问题。第三,选择结果的强制性。,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作为政治家的经济人政治家是指经选举产生的从政者,如议员、总统等。政治家的行为是利己主义的,但也不排除利他主义因素的存在。受利己主义的驱使,政治家的目的是为了当选或连任,为此他们要争取尽可能多

7、的选票。为争取选票,他们必须和大多数选民在立场上保持一致,制定或实行一个反映大多数人愿望的政策。,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从追求的目标看,政治家分为三类:第一,纯粹的政治家仅仅是为了赢得选举而制定政策。他们完全类同于企业家。政治家争取选票如同企业家争取利润。第二,有理想的政治家他们追求一种政治信念,受一定道德观左右,他们是为了制订与实行政策、实现某种理想而去参与政治、赢得选举,因而在他们的政治纲领中,公共物品的内容是政治家认为公众应该得到的。第三,为了追求权力、地位和名望、金钱。,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更多的政治家介于三者之间,他们主要目的是争取选票力争当选,同时也关心公众利益,同情

8、穷者,注重声望,聚敛财富。,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从所处的层次看,分为两层:第一,处于国家权力顶层的政治家。第二,处于权力中层和基层的官员,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同时受到上级和下级的制约和监督。我们不能否认也不能制止政治家存在着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建立一种制度,使政治家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也能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作为选民代表的经济人在实行间接民主制的国家,选民的意愿一般是通过选民代表来表达的。但现实中,选民代表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其利益并不总是和选民的利益相一致的。为了使其能够对选民负责,就必须建立一种激励与约束

9、机制,以便对其经济人的本性进行有效的限制。,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选民及其代表之间的利益约束关系分为三种情况:代表的权利和责任完全分离。现有的制度规范对代表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代表和选民的利益密切相关。,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传统的经济理论,所坚持的研究方法是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即认为,个人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个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决定着生产、交换、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与之相比,传统的政治理论则以集体为研究单位,个人只不过是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行动的目的和选择行为也都受着集体的制约。公共选择理论所分析的是个人的偏好、决策、选择行为在一个特定组织或制度结构中,是怎

10、样产生某种复杂的政治结果的。布坎南认为,与市场过程中的私人活动一样,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选择者、行动者和最终结果的承担者。,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私人选择私人选择指个人在市场上,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通过理性决策和选择,来自由地决定各种经济行为的过程。公共选择公共选择指与个人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投票)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的区别,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联系与区别,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

11、择,选择的场所不同。个人选择是在市场过程中进行的,是消费者依自己的偏好和收入情况,按市场程序,用货币选票决定自己所需的私人物品量的一个资源配置过程。公共选择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过程,消费者即选民往往是依一定的政治程序来决定公共产品的数量,进而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之间的配置。,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遵从的原则不同。在以自由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私人选择基本上遵从自愿交换原则。而在政治市场上的公共选择则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具有一定强制性。这样,投票人假如不幸成为少数派,那么其所接受的公共产品,所支付的税收,就并不一定是他们所乐意接受的。,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选择结果的不同指向性。私人选择

12、中,各类商品的消费和支出,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公共选择中,由于集体选择的特殊性质,公共产品的产量,公共产品的消费,与投票人纳税所弥补的生产费用之间并不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个人选择与结果的联系是间接的。,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市场竞争的性质不同。在经济市场中,需求方是居民或消费者,供给方是厂商。由于竞争机制的作用,会促使厂商不断地扩大生产,改善管理,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最终实现其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公共选择领域,竞争也是难免的,但由于市场性质和制度规则的不同,竞争性质的区别是很大的。即民主社会和非民主社会是不同的。在民主社会,或在民主选举的国家里,民主选举会促使政府尽力为选民服务。否则

13、,就会在下次大选中下台。,第二节 投票机制,民主政治体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第一,直接民主制即民主权不可转让,不可剥夺,不可被代表,只能由人民直接行使。在这种制度下,公共产品的需求量由所有投票人直接投票决定。第二,间接民主制(代议制)即通过选举,委托专门的代表来行使管理国家事物的权利。在这种制度下,公共产品的需求量由选民选出的代表来代行决定。,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全体一致规则(一致同意投票规则)定义:全体一致规则,又称一致同意投票规则,指的是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最后通过实施的一种表决方式。假设参与某次

14、投票的选民总人数是W,每人限投一票,总的票数是W,如果有N个否决票(N大于或等于1),那么,这项方案不能成为决策结果。,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理由:因为每一项有关公共产品提供量的议案的实施,不仅会给投票人带来利益,而且还会带来一定的成本。所以,每个人都会权衡此议案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利与弊,从而决定赞同还是反对。那么显然,只有一致同意,才能照顾到每一个投票人的利益,从而不使因任何一个人的受益而给其他人带来损失。,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全体一致规则的优点此方案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即该方案的任何改动,都会在使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损害到至少某一个其他参与者的利益。所有参与者的权利都能平等地

15、得到保障。由于每个参与者都拥有否决权,因而任何成员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也不能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其他人利益之上。因而每一个参与者的权利是绝对平等的,每个成员的利益都不会因集体行动而受损,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可以有效地避免搭便车的现象。在一致同意规则下,由于每个参与者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不仅会影响与此相关的其他成员的行为,而且还直接关系到集体方案能否通过,如果一项集体决策会使某些成员不付任何代价地从中获益,那么这种决策将因损害了其他成员的利益而遭到否决。,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全体一致规则的明显缺陷:此制度十分复杂费时。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价值判断或

16、效用函数上的差异,达成一致就要经过磋商与谈判。在市场中,谈判通常只在两个人之间进行,达成契约的成本较低;在公共选择中,在当事人数目众多时,一致同意要花很大的交易成本才能实现。最后一个投票者的否决权给了他过大的讨价还价的能力。有可能会导致讨价还价、敲诈和拖延,甚至达不成协议。该规则假定投票人都是诚实的,而忽视了投票人的偏好显示难题。,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简单多数规则(过半数规则)简单多数规则,指的是一项关于公共产品产量的议案,只有在得到超过全体成员半数及以上的赞成票时才能通过。也可以这样理解,假设参与某次投票的选民总人数是W,他们针对不同的备选方案进行投票。每人限投一票且选民都投出了这一

17、票,那么总的票数是W。至少超过W/2或以上(如2W/3)选票支持某一方案时,这一方案被采纳,成为选举结果。,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几种情况只有一个议案,通过简单多数规则就能决定取舍。只有两种备选方案时,简单多数原则也非常有效。存在多个备选方案时,采用的程序一般是两两表决:即每一次只提交两个议案进行投票,过半数的议案参与下一轮角逐,直到其中有一个被最终通过。但这只是一种理论假定,有时可能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优点:节省集体决策的成本。缺点:会导致“多数人的强制”现象。因为,只要多数人同意,某议案就会被通过。那么,此议案就是代表了多数人的利益,少数派的利益就被忽略

18、掉了。结果,有可能使少数派受到损失,使他们参加选举的机会成本大于其在选举中所获得的收益。进一步地助长了选民不重视选举权的行为。假如许多人都不在意投票权问题,就会出现利益集团“收买选票”,并最终操纵选举结果的情况。,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最优过半数规则(同意的计算)当人们对某一项议案进行决策时,成本包括决策成本和外部成本。决策成本包括解释待通过的议案、讨价还价、修改议案、协商、议案表决等花费的资源和时间成本。这种成本随着通过议案所需人数的增加而递增。外部成本是指集体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对那些没有参与决策的人产生的不利影响或效用损失。这种成本随着决策所需成人数的增加而递减。,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

19、共选择,决策规则必须兼顾决策成本和外部成本。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一个好的决策规则就是上述两种成本之和最小的规则。这也是在“全体一致”规则和“简单多数”规则之间的一个“最优过半数”规则。,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循环投票现象循环投票现象,又称投票悖论现象:表示在运用简单多数制进行集体选择时,将会出现投票的结果随投票次序的不同而变化,导致这些选择方案都有机会当选。即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这种现象首先被孔多塞认识到,此后,道奇森又重新分析了这一问题,但现在这一问题的代表性结论则是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并不存在)。,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阿罗

20、不可能性定理 对于特殊的只有三种状态的选择情况,要从个人偏好推导出社会偏好,需要满足一些合理化的条件:对于三种选择的自由排序;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正相关关系;有关选择方案的独立原则;公民的自主性;非独裁性。能够同时满足这些合理化的条件的社会选择机制是不存在的。,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例如,有三个投票者甲乙丙,投票选择一项政府应该优先发展的产业。备选的产业有三种:计算机软件业、汽车业、电讯业。每个人都对三个产业进行排序,最后运用多数投票规则决定出一个产业。三个人的偏好顺序如下:,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比较计算机软件业和汽车业:由于甲和丙都认为计算机软件应该

21、优于汽车业,获两票,乙认为汽车业应优先于计算机软件,得一票,计算机软件业是两者中的胜出者。再比较计算机软件业和电讯业:计算机软件一票,电讯业两票。电讯业胜出。把电讯业再和汽车业比较,电讯业一票,汽车业两票。汽车业胜出。总之,这次投票将没有胜出的方案。即出现了投票循环现象。,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循环周期现象的消除。为了摆脱投票悖论,使多数投票规则在多个备选方案中仍然适用,公共选择理论学派分别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理论假设1如果每个参与投票人的偏好排列都呈单峰状态,循环周期现象就不会出现。所谓偏好单峰状态,指的是个体对多个选择方案的偏好排序顺序如

22、同一座只有一个顶峰的高山。或者说,是指某一成员最偏好某一议案,并且离开该议案向其他议案变化时,偏好程度都会始终持续下降。,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我们用不同的效用值表示选民的偏好程度,在三个备选方案,1,2,3中,显示的单峰偏好可以是:,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多峰偏好:这类偏好的曲线上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峰值。双峰偏好,是指某一议案所享偏好程度较高,但在按顺序排列的议案中沿某一方向离开该议案向其他议案变动时,偏好程度开始下降后来上升。,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双峰,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在存在多峰偏好的情况下,不可能产生均衡的决策结果。改变这种投

23、票悖论,需将多峰偏好改为单峰偏好。,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理论假设2中间投票人定理所谓中间投票人,指的是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强,另一半则比他弱。中间投票人定理:如果参与投票的总人数为单数,且所有成员偏好都是单峰值的,则简单多数规则就可以产生唯一的集体选择方案。而且,该方案所达到的决策结果与中间投票人偏好一致。中间投票人定理表明:每个人都必须消费和中间投票人的需求相同的公共产品,尽管有一些人希望多消费一些,而另一些人希望少消费一些。,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中间投票人定理成立的原因把每对议案放在一起决定取舍时,每一成员都宁愿支持最接近自己

24、第一偏好的议案。离开中间议案的任何努力,都会在有利于一个人的同时,损害另一个人,所以得不到过半数票。这样,中间投票人偏好的议案,总能获得过半数票。其他的任何议案都不可能获得过半数票。,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实际中:循环周期现象出现的可能性与投票人的数量和可供选择的方案数量成正比。,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互投赞同票,又称投票交易互投赞成票,是多数规则选举制度中的合作行为。即一投票者在投票赞成自己强烈偏好的议案的同时,也赞成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稍有损害的,而对另一投票者至关重要的议案,以换取该投票者对自己强烈偏好议案的支持。,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多数规则下,三个投票者由于议案A和

25、B的通过所得到的效用的变化。,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互投赞成票的前提,人们对每一项议案的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是不同的。参与者之间对不同议案的不同偏好程度是公开。存在的问题由于交易总是限于一定规模的选民,对那些没有参与交易的选民而言,其个人收益很可能由于这些交易而受到严重损害。因此,投票交易不利于社会福利的提高。参与投票的选民可能隐瞒或公开错误的偏好信息,以骗取交易机会。从而难以判断互投赞成票的社会福利后果。,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投票者众多时的直接民主制以上四种直接民主制下的投票方法(全体一致规则、过半数规则、循环投票现象、互投赞同票),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重点投票规则。但无论哪一种

26、方法,在投票者人数众多时都是很难得出最终决策结果的。对此,有人认为,现代通讯的发展为所有公民都直接参与民主投票的公共事务决策机制,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可能。,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但是,公共选择理论又发现,在所有水平上的直接民主制又有着共同的缺点:如果民主决策中不考虑过程参与者之间的有见识的争论,而仅仅依靠发达的通讯技术来使公民直接投票做出决策,就可能损害所做决策的质量。这也正是直接民主制必然走向代议民主制的原因。,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所谓代议制民主,是指通过选举,委托专门的代表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公共选择理论中,对代议制民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投票

27、规则、政党行为、选民在选举代表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利益集团在集体决策中的作用。其中,直接民主制下对于投票规则的研究几乎都可以直接移植到代议制民主中来。,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政党行为政党的定义:政党是一部分政治主张相同的人所结合的,以争取民众或控制政府的活动为手段,以谋促进国家利益,实现共同理想的有目标、有纪律的政治团体。执政党是为了再次当选而行动,在野党则是为了在选举中击败执政党夺取权力而行动。,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政党的经济人特性:唐斯认为,在代议制民主中,设定政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策而要在选举中获胜,而是为了在选举中获胜并实施其政策的。因此,在政党政治下,政治竞争也就

28、是政党间的竞争,竞争的目的不过是上台执政并最终控制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分配;同时,政党的官员们所追求的也不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是由选票最大化带来的收入、名声及权力等好处。,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政党与选民之间的交换关系:具体到实际的竞选过程中,如果把政党的政治纲领比喻成一揽子公共产品的话,投票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则集中反映在各自所支持的政党的竞选纲领和施政纲领中;而各政党为了赢得选票,取得竞选胜利,往往会在其竞选纲领中承诺为大多数选民提供他们所希望的公共产品。,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公共选择者的行为公共选择者定义:这里所说的公共选择者,指能从政府实施的政策中获得利益的人,即拥有自己的效

29、用期待并能最终实现的人。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原理,投票者往往会通过判断从各政党的政策中所获利益的差异,即从所谓的政党间的期待效用差,来选择能够给予他们最大效用的政党。,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经济人行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投票者都能从选举活动中获得好处,公共选择所做的决策既可以是提高社会的总福利,也可以是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而同一项公共决策不可能实现两个目的。这时,就出现了投票者是否会真正表达其偏好,从而进行投票的问题。,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研究发现,人们在投票过程中,往往不是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偏好,而是有着自己的策略选择。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行为方式:一是隐瞒偏好,即人们

30、会通过隐瞒或从低申报自己对某项公共产品的偏好,以此来承担较少或逃避公共产品生产的成本费用;二是策略性投票,即投票者个人或联合体在投票时所做的有利于自己的各种战略。因此,在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的过程中,研究公共选择者的行为就显得十分重要。,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利益集团利益集团的涵义利益集团就是具有特定共同利益要求的人们构成的、并试图通过影响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来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的社会群体,它既包括具有一定规则和组织结构的利益团体,也包括大量松散的、缺少组织形态的利益集团类型。,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利益集团的特征它是一个有组织的集团。它是由众多当事者组成的一个群体,是一定属性相同

31、或相似的人们的集合体,对其成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成员具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战略明确。一般促使利益集团形成的基础有共同的收入来源,相同的收入水平,相同的行业,同一地区,以及相同的人口统计学上的特征,如同年龄,同性别等。它为了共同利益向政府机构提出要求或施加压力,使政策符合它的需要。,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利益集团的分类利益集团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私人利益集团,也称职业性利益集团,主要是为自己的会员追求利益,如各国的农业利益集团、劳工组织和工商业利益集团等。公共利益集团,也称非职业性利益集团,其目标则为整个社会谋利,如环保组织,妇女运动组织等。,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按利益集团高级和

32、低级层次以及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划分也有学者将利益集团划分为原始社会组织、习惯(风俗)型利益集团、组织上和制度上的利益集团、自我保护型利益集团、倡导公益型的利益集团或兴趣爱好型的利益集团。,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最初级的利益集团性质的组织是原始氏族组织。随着社会发展的演进,又出现了一些类似家庭、家族的社会组织。随着社会、国家的发展完善,出现了军队、官僚机构和教会这样的国家制度上和社会组织上的社会集团。自我保护型的利益集团也称局部或功能利益集团。倡导公益型利益集团。兴趣和爱好协会是有着相同习惯、爱好和行为方式的人们的集体,这样的集体一般不涉足政治领域。,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按成立宗旨

33、和工作性质划分,利益集团可分为:企业、劳工、农业、种族、民族、妇女、宗教、福利、公共利益、外国利益、单一问题等。,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奥尔森将利益集团分为三类:特权集团,在特权集团中,某些成员,甚至每一个成员,都有动机保证集体物品得以提供,即使自己承担全部成本也在所不惜。特权集团一般规模比较小。中级集团,在中级集团中,没有一个成员能从集团公共物品中获得足够多的收益以刺激自己单独提供公共物品,而且每个成员都能相互注意到对方的行为,能识别他人是否为公共物品的提供尽力。潜在集团,这类集团规模较大,因而不能提供任何刺激以促使个人参与生产公共物品或承担公共物品生产的成本。,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

34、选择,利益集团的作用与手段作用:利益集团是政治主体或政治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西方国家的立法行政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益集团对政府的影响不断加强。在立法过程中,他们采取不同的有效方式作用于立法行政过程,以达到制定有利于集团的法律的目的。在美国,利益集团政治是美国政治的核心。有人说,美国的决策是由政府、政党和利益集团共同做出的,或者说是由总统、国会和利益集团共同制定的。,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手段:利益集团利用各种有效方式影响立法行政。主要有:为缺乏信息的选民免费提供信息,竭力鼓动他们支持自己。向政治家或议员提供他们所缺乏的专业技术信息。给予议员们政治资助,鼓动

35、他们批准有利于特殊利益集团的议案,并把它混在一揽子政策之中以防被识破。,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与其他特殊利益集团相互捧扬,互投赞成票。除上述活动方法外,还有:游说、公开运动、和平示威、影响选举、停止合作、甚至恐怖活动等。,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决定利益集团影响力和实力的因素取决于一定的政治制度的性质,取决于有关的法律规定。取决于利益集团本身的合理合法性。一种意见、一项利益受公众支持的程度越高,也就越容易表达和实现。利益集团的合理合法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其存在的合理合法性;一是其行为的合理合法性。,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取决于其是否有有效的制裁手段。自我保护型的利益集团或压力集团

36、之所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就是因为其有十分有效制裁手段。取决于其占有的资源的多少。包括金钱、物资和人力。取决于利益集团成员的决心和献身精神。,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利益集团在政治上的影响利益集团在政治中可起到一些积极作用:利益集团费尽人力、物力、财力对立法过程进行一系列影响,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集团的利益,但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利益集团可以弥补政策制定和立法方面的不足之处,利益集团的存在和与政党的相互制衡实际上能起到有效的纠偏作用。在美国,议员是由地理区域产生的,这种方式产生的议员在代表地区利益方面比较称职,但在代表功能和行业的利益上较不理想,利益集团可以弥补。,二、代议

37、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利益集团的存在和发展也是民主意识进步的一个体现。利益集团的存在加大了不同阶级、阶层集团、派别等对于政治权力和政府决策的影响,也使政治决策过程中更加关注各个方面的利益。利益集团对团体成员的利益有增进的功能。利益集团的立法功能已成为不同利益要求的人们争取参政、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渠道。,二、代议制民主中的公共选择,利益集团的发展壮大也呈现出了消极的一面:误导决策,阻碍正常的立法行政活动,造成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损害公共利益。利益集团政治无形中使真正的自由主义政治程序无以为继。直接导致金钱政治。通过行贿等手段,利益集团有时与政客勾结危害政治民主。增加了社会的不平等。低收入的人与较富裕

38、的人相比,在集团中缺少强有力的代表,富人团体可以通过金钱实现他们的目标。,三、其他一些新的偏好显示方法,加权投票规则加权投票规则是对一人一票的投票分配做了适当的修改,以满足各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差别而提出的一种投票规则。其基本特点是,根据利益差别将参与成员进行“重要性”程度的分类,然后按照这种分类分配选票,相对重要者拥有的票数较多,反之,则较少。在此基础上所做的多数规则选择方案,其选票是实际赞成票数的多少,而不是实际参与人数的多少。,三、其他一些新的偏好显示方法,否决投票规则否决投票的方法是由丹尼斯穆勒最先提出的。此方法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参与投票的每个人都提出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并

39、加以汇总;其次,每个成员再从汇总后的方案中否决掉对自己最不利的一个方案,其中,各个成员的投票次序可以随意确定。这样,经过每个成员的逐一否决,最后剩下的没有被否决掉的方案就是全体成员最终所做出的集体选择结果。,三、其他一些新的偏好显示方法,征税投票规则征税投票规则,又称为收费投票制,指的是在选举时设定对每个投票人征收一定的税收或费用,促使他们在投票决定公共产品需求量时所显示的偏好为真实的,从而最终抉择出偏好强度最大的议案。,三、其他一些新的偏好显示方法,该规则的具体做法是:对每个投票人的偏好进行考察和比较,看他的存在对投票结果是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有影响,就向他征税;反之,如没有影响。就不征税

40、。如此以来,就可有效地防止投票人的偏好表示虚假情况。原因很明显,如果显示的偏好高于实际偏好,投票人就可能招致议案通过后实际所获收益不能弥补税收的风险;如果显示的偏好过低,则又有议案被否决后所受损失高于税收的风险。此时,每一位投票人都会在一定税价下表达出自己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从而使所通过的议案达到帕累托最优。,第三节 官僚理论,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灵便产生了。,一、政府失灵理论,废弃垃圾场垮塌事件(奚旭初,“官僚主义还要害死多少人”王骚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124页)2004年9月30日,四川省雅安市金鸡关垃圾场高达60米的垃圾堆突然

41、崩塌,造成3人死亡、4人失踪,失踪人员至今下落不明。惨剧发生之后,雅安市有关方面分析说,由于工业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杂,加上雨水渗透,造成垃圾堆内产生大量的沼气,最后发生爆炸,垃圾堆突然崩裂,是导致这起事故及其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我们不能说这个分析不正确,然而这个正确的分析只是分析了垃圾堆崩塌的技术原因。,一、政府失灵理论,河南郑煤集团大平煤矿井下瓦斯爆炸的原因不是瓦斯浓度超限吗?然而在瓦斯超限的背后,是爆炸前井下瓦斯探头和地面终端在半小时内连续显示瓦斯超限,然而有关人员或以为是探头失灵,或擅离职守,或无动于衷,始终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于是终于堵死了148个矿工的逃生之路。再来看雅安的“垃圾堆吃人”

42、,我们就能明白这个垃圾堆是怎么吃人的了。,一、政府失灵理论,在垃圾堆崩塌之前的三年里,该垃圾场所在的镇政府曾连续向雅安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市环卫处打了三个紧急报告,提出垃圾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请求治理。与此同时,作为垃圾场主管部门的市建设局也多次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垃圾场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请求协调治理。但是奈何上级官员无动于衷,三年来的这几个紧急报告个个都犹如石头沉进了大海。而在一个又一个“紧急报告”之间,垃圾山则从30米上升到60米,并且终于酿成了吞噬生命的恶性事故。事故发生后,雅安市竟然又对公众和省委省政府谎称事前已在雅安日报正式公布此垃圾场废弃,以“废弃垃圾场意外垮塌事件”定性将

43、这一事故“抹平”。,一、政府失灵理论,官僚主义的必然性 从经济人的角度,政府中出现官僚主义在某种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官员和政府工作人员像普通人一样,在行动的时候,行为准则也是要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这种动机指引下,他们的行为有可能不代表公共利益,而只代表个人的利益。在对待公共政策上,对于那些与自己有利的事项,尽早安排并高效率完成;而对于那些于己不利的或关系不大的,则拖延应付。,一、政府失灵理论,在政府过程中存在着类似市场中的“双边垄断”现象。作为民意代表,立法机构是公共产品的惟一买方,政府机构是公共产品的惟一卖方。在这种机制中,民众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并无决定权,而是只能按立法机构和政府所规定

44、的质量、数量和价格享用公共产品。政府官员有可能利用垄断地位,有意抬高服务价格、降低服务质量,变相地谋取个人利益。这是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一、政府失灵理论,选民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常常是无效的。选民掌握被监督对象的信息不足,信息被政府部门所垄断。官员和立法机构组成的双边垄断结构中,双方对于公共品的信息也是不对称的,立法机构很难对官员进行有效的监督。,一、政府失灵理论,官员出于减少个人的成本的行为也是官僚主义的一个来源。官员行为具有避免错误,减少风险的动机。遵从“最大最小原则”行事。当官员无法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时候,便退而求其次,即把不得不承担的成本减到最少。官员避免错误的方式是故意把决策的程序复

45、杂化,一旦错误发生,责任不是由特定的个人承担,而是由官员阶层承担,实际上最终是由社会来承担。,一、政府失灵理论,政府的低效率官僚机构效率的难以测量。与市场中的经济主体不同,政府官僚机构的产出具有非市场性,即政府提供的某些产品难以用市场价格衡量。正是由于政府活动产出的多样性和追求的社会效益性,用通常的方法难以衡量一项支出是否值得、是否具有效率。政府各部门之间也缺乏竞争。政府中的各个部门分别处于各类公共产品的垄断生产者地位,相互之间没有竞争。缺乏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压力。,一、政府失灵理论,官员的行为没有竞争含义,也没利润含义。官员决策的出发点是部门利益,动机是扩大权限、提高待遇、扩大影响和势力、

46、减轻工作负担。这些都要通过扩大自己机构的规模和提高预算来实现。,一、政府失灵理论,特殊利益集团操纵政策在现实的公共选择过程中,政府往往受到利益集团的控制,少数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因而得到不成比例的满足,政府丧失了公共利益代表的身份。,二、政府规模理论,政府行为自我扩张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引发政府扩张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外部不经济的消除者和收入及财富的再分配者,这几方面职能的行使都导致政府扩张。,二、政府规模理论,第二,国家机关和利益团体的存在及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导致政府扩张。,二、政府规模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不论是官僚个人还是整个官僚机构,都天生地追求效用的最大

47、化。官僚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导致政府规模的扩张体现在:首先,政府通过隐瞒真实成本来追求预算的最大化,而正规的政府预算又鼓励政府浪费金钱。其次,官僚追求权力的扩张,让权力延伸到所能到达的每一角落。再次,帕金森定律揭示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两大动力。“其一是,当官的人需要补充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其二是,当官的人彼此之间是会制造出工作来做的。”,二、政府规模理论,利益集团的压力也导致政府规模增长,官僚机构、利益集团和立法机构的“铁三角”关系导致政府扩张。在预算过程中,发生以立法机构为一方和以官僚机构为另一方的关于预算的讨价还价官僚们总是要从立法机构中获得更多的预算收入;而在官僚背后的是各种特殊的利益

48、集团,它们是各种官僚机构的服务对象,希望官僚机构争取更多的预算收入,以获得各种好处。而立法官员不是中立的,他们是在各种利益集团的支持或赞助下当选的,当选后也必须为充当赞助者的特殊利益集团服务。正是这种“铁三角”的作用,使得政府预算总是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二、政府规模理论,第三,财政幻觉也导致政府扩张。课税中的财政幻觉是通过以下方式产生的:实际上用来生产或供给公共服务的资源总额与个人在这个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之间的联系对纳税人来说也许是模糊的。把纳税义务同纳税人可能认为“有利的”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联系起来的支付制度。对在发生值得纪念的事情或愉快事情时所提供的名义服务所收取的直接费用。,二、政府规模

49、理论,统治阶级会利用公众对社会问题态度的变化来作为课税的基础。统治阶级为了使人们普遍接受某种税,往往会以如果这种税不被批准而可能出现的最可怕后果来威胁纳税人。如果可以分解一个人的总纳税负担,使他面对无数小税而不是若干大税,就会产生幻觉。在个人不能实际了解谁最后支付的情况下课税,即在不知道税收归宿的情况下课税。,二、政府规模理论,政府规模的合理标准与有效控制考察政府规模的数量指标公务人员的数量。政府规模与公务人员的数量成正比,即政府工作人员数量越多,政府规模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一般采用政府工作人员占社会总人口的百分比或者占就业人口的百分比来比较政府规模。政府机构的数量。政府机构的数量也是与一国

50、政府规模大小密切相关的,事实上,政府内部所设的机构越多,政府相应的规模也就越大。,二、政府规模理论,财政支出的数量。财政支出数量,尤其是财政总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如今西方国家衡量政府规模最常用的标准之一。一般认为,政府总支出越多,政府规模就越大;政府总支出越小,政府规模也就越小。公务指标。即政府日常活动所处理的公务数量。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审批的企业营业执照的数量。,二、政府规模理论,考察政府规模的规范指标从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研究表明,政府在对经济干预时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例如,政府干预的范围应是弥补市场的缺陷与不足,在市场能发挥高效配置资源的领域,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