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五六单元古文选择题.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72009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PPT 页数:266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下五六单元古文选择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6页
人教版语文八下五六单元古文选择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6页
人教版语文八下五六单元古文选择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6页
人教版语文八下五六单元古文选择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6页
人教版语文八下五六单元古文选择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下五六单元古文选择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下五六单元古文选择题.ppt(2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1.与朱元思书,1、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出大自然的诱人魅力。,A,奔:飞奔的马,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

2、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D,“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有误,应为“以动写静,反衬出山林之寂静”,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B.文中通过写水的“缥碧”、“直视无碍”、“急湍”这三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之“异”。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D

3、.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B,四个特点,水色、水深、水清、水急,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峡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B.由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C.三峡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与朱元思书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机。D.三峡中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E三峡中的“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

4、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从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B,应是早发白帝城,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概括了全文描写的富春江景色B第二自然段写水的颜色、清澈、深度,静态和动态,都突出表现一个“异”字C第三自然段中“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给本是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写出了作者超然尘世的归隐之心。,D,超然有错。应是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美好

5、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或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B三峡中“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D三峡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B,不是对偶,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述说行旅所见的书信,作者用简洁传神的文笔描写了富春江两岸清朗秀丽的景色,使读后如身临其境。B作者写奇山异水,由近及远,近写水

6、,远写山,体现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观察顺序。C作者用拟人描写两岸高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的群峰耸峙的雄奇气势赋予了高山奋发向上的无限生命力。D“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是写山上下的光影之美。,D,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与光影无关。,8、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这样写好在以静写动,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B.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之势湍急,与三峡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

7、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所描写的水势特点完全不同。C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对自由的渴望。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主要写人们在高山泉水和草木鸟兽的奇景中的感受。,C,是以动写静,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9.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本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在文中描绘了富春江美丽的景色,是一篇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B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绮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景,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按先后顺序抓住

8、急和清的特点。C全文通过描绘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美丽大自然的喜爱,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名利之人的鄙弃。D本文是一篇典范的骈体文,用骈文写作,句式整齐,清新隽逸,流畅谐婉。,B,先后顺序是清和急,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B.通过写景,作者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厌恶的情感。C.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鲜明、强烈。D.该文与答谢中书书,可谓一去一往,一唱一和,都是书札中的精品,亦是写景文的佳作,共同表达出与知音共赏美景,传情达意的高雅志趣。,D,非“一去一往,一唱一和”。

9、,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B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C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照全篇。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D,是所感,是文章主旨,不是烘托,主次错误。,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生动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和避世退隐的情

10、怀。B第段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C第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点。D第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D,“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有误,应为“以动写静,反衬出山林之寂静”,1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课文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描述行旅抒发自己心志的一封信,属山水小品,是骈文文中少有的佳作。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纲,“奇”“异”二字高度概括了自富阳至桐庐间山水的特点。C、“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作者

11、以动写静,给本来是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表现了作者获得功名后在大自然中陶醉的心情。,D,“获得功名后”错。,14、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山共色共色:同样的颜色。B、急湍甚箭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C好鸟相鸣相鸣:相互鸣叫。D、千转不穷千转:长久不断地叫。,C,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一百许里/杂然相许B、猿则百叫无绝/天下独绝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余,大喜曰D、在昼犹昏/神龟虽寿,犹有竟时,C,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2、()A天下独绝 群响毕绝 B蝉则千转不穷 转视积薪后C好鸟相鸣 好读书 D横柯上蔽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D,D项均为“遮蔽”;A项:前面者“少有的,独一无二的”,后者为“消失,停止”;B项:前者通“啭”,鸟叫声,后者为“转身”;C项:前者为“美丽的”,后者为“喜欢”,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鸢飞戾天者:叫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B互相轩邈:比长远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C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D猿则百叫无绝:绝妙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C,18、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烟俱净(都)B一百许里(许多)C皆生寒树(都)D窥谷忘反(返回)

13、,B,19、选出加点词表示数量词“一百”的意思的一项是()A一百许里 B百千人大呼 C千百成峰 D赏赐百千强,A,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自富阳至桐庐 自非亭午夜分 B从流飘荡予从先人还家C猿则百叫无绝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有时见日日光下澈,C,2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天下独绝 B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猿则百叫无绝 C风烟俱净 D在昼犹昏 皆生寒树 有时见日,C,2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窥谷忘反(通“返”)B在昼犹昏(夜晚)C负势竞上(向上)D从流飘荡(随着),B,23、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天山共色 共色:

14、同样的颜色。B水皆缥碧 缥碧:青白色。C急湍甚箭 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D皆生寒树 寒树:寒冷中依然葱郁的树。,D,24、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22.五柳先生传,1、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作者仿照史传体写的一篇人物传记,是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解说的。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到陶渊明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淳朴的高洁品质。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B,不是第一人称,是第三人

15、称,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画像,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B.本文是从性格、生活、志趣三方面来刻画五柳先生的形像的。C.短文颂扬了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D.文中的“赞”是传后所附的议论性文字。与正文关系不大,可以删去。,D,本文的“赞语”既进行了评论,又照应了前文。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B本文的“赞语”既进行了评论,又照应了前文。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C本文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

16、的隐士形象,但思想过于消沉,不足为取。D本文多次使用带“不”的句式,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及其高洁志趣。,C,不是消沉。是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率真放达,志趣高洁,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写五柳先生姓字不详,表现了作者对门第观念的蔑视。B文章主要表现五柳先生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C文章运用简笔勾勒人物,虽只寥寥数语,但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跃然纸上。D五柳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D,五柳先生读书不求甚解,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7、是()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画像,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三大志趣。C文章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洁的志趣和人格,使笔调诙谐。D文章最后的两句设问的话是赞语的实质,与“不慕荣利”相照应,体现了先生的特点和优点。,D,最后两句不是设问,设问是指有问有答的句子,最后两句属于反问,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B.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是一个安贫乐道的隐士:淡泊名利,但酗酒懒惰。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

18、失放在心上。,B,“五柳先生”并不酗酒懒惰。嗜酒表现了真性情率真放达,不受世俗礼法约束: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同时,仕途失意,内心痛苦,嗜酒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7、下列能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是()A.好读书,不求甚解。B.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C.闲静少言,不慕荣利。D.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E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C,A.爱好志趣B.性情D.生活状况:洁身守志,安贫乐道E.爱好志趣,8、对“环堵萧然箪瓢屡空”的描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句话是从居住条件的简陋和衣食匮乏两个方面描绘了五柳先生的日常生活。B.这句描

19、写是为了突出五柳先生贫困的生活,引起读者的同情。C.这句描写是为了突出五柳先生贫困的生活,反衬他晏如也的生活态度。D.这句描写展现了作者贫困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B,淳朴无争,怡然自乐,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根本不需要同情,9.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说明先生是个真正的隐士。B.五柳先生读书不求甚解的原因是不慕荣利。C.五柳先生传中关于人生态度的名句(本文的中心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D.“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与文中的“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相照应。,C,应该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

20、富贵。”,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怀氏之民”与“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返璞归真,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的人生追求。B.纪传体文章一般要写明传主的籍贯、姓名,本文不写明五柳先生的籍贯和真实姓名,是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C.五柳先生写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自娱,一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趣。D.赞语部分明确指出五柳先生人生态度方面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不愁贫贱,不求富贵,怡然自乐,返璞归真;二是希望过先民生活。,B,为了表明五柳先生与世俗格格不入,突出其告诫的志趣。,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

21、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B,五柳先生读书不求甚解,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写五柳先生姓字不详,表现了作者对门第观念的蔑视。B文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C文章运用简笔勾勒人物,虽只寥寥数语,但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跃然纸上。D陶渊明经常到亲朋家喝酒,人们对陶渊明充满了厌恶之情。,D,肯定与颂扬,13根据你对以上选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的比较阅读,下列说

22、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以上2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B以上2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D“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体现了陶渊明颖脱不羁的性格。,B,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虚无缥缈的理想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不满黑暗社会、憧憬美好的社会理想。,1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B文章在写作上多用否定句,突出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23、。C文中的五柳先生虽然“好读书”,但只满足于了解文章大概,而不能作深入理解。D文章末段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这是对先生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C,领会要旨,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B,不求甚解,只领会要旨,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16.下列四项中不能体现五柳先生志趣的一项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或置酒而招之。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C,17、解释

2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每有会意(2)性嗜酒(3)期在必醉(4)既醉而退(5)亦不详其姓字(6)亲旧知其如此(7)以乐其志(8)或置酒而招之,(1)体会、领会(2)爱好、特别喜欢(3)期望、希望(4)已经(5)知道,详细地知道(6)朋友(7)以为乐,为而感到快乐。(8)置备,置办。,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A亦不详其姓字 B其真无马邪?C亲旧知其如此 D以乐其志,B,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哪里B或置酒而招之 或:或许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辄:就 D曾不吝情去留 曾:曾经,C,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

25、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C.或以钱币乞之。D.以此自终。,C,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亦不详其姓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 以乐其志C或置酒而招之 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 既醉而退,D,A中的两个“其”分别是“他的”和“那”“这”之意;B中的两个“以”分别是“用”和“而”(来)之意;C中的两个“之”分别作代词“他”和助词“的”。,2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 B造饮辄尽:制造C箪瓢屡空:经常 D颇示己志:稍微,B,23、下列加

26、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因以为号焉阴风怒号 B不求甚解急湍甚箭C或置酒而招之心乐之 D亲旧知其如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C,2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每有会意(料想,猜测),便欣然忘食造饮辄(就)尽,期(希望,愿望)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挂心,在意)去留不戚戚(忧愁的样子)于贫贱,不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富贵,A,25、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高可二黍许 B、因以为号焉 以乐其志C、每有会意 会宾客大宴 D、或置酒而招之 既醉而退,D,2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理解联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亦不详其姓字(详细)B、每有会意

27、(体会、领会)C、期在必醉(期望)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A,2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因以为号焉 自号曰醉翁也 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许声C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A,29.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与其它三项意思或用法相去甚远的一项分别是:(1)()(2)()(3)()(1)A、期在必醉 B、君问归期未有期 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D、度已失期(2)A、或置酒而招之 B、处处志之 C、具答之 D、又数刀毙之(3)A、亲旧知其如此 B、其两膝相比者 C、亦不详其姓字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1)A(2)B(3)D,30.选出下列各

28、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A.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B.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曾不盈寸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故人不独亲其亲 D.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B,31.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分)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宾客大宴B或置酒而招之 一食或尽粟一石C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23.马说,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 1 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B.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

29、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D,与原文意思不合,应为“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2.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B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B,3、(1

3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B.“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同时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根本原因。C.“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反问句问得有理,有力,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了千里马的罪过,其中充满了作者的委屈之情和愤激不平之气。D.第三段通过写那些拿着鞭子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无马!”的情形,活脱脱地勾画出了那些不识马却自以为

31、是者的可笑丑态,当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B,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橱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

32、明文章主旨。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B,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

33、揭示了问题的实质。,A,是根本原因,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不过一百五十余字,却生动洗练地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论点,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反复论证,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B.本文语言以长句为主,行文流畅,逻辑严密,气势恢宏,且多用反问,使文章跌宕有力,体现韩愈作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大家的功力。C.虽说文章发泄的是韩愈个人落寞不遇的怨愤,但由于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文章起到了为天下所有怀才不遇之士鸣不平的作用。D.“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B,长短句夹杂,且多用否定句,6.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

34、的一项是()A 天下无马。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7.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D,世界上从来不缺乏人才,8.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B“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愚

35、妄无知的封建统治者。C本文在写作上主要特点是托物寓意。D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9.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文章第 1 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B.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

36、缺乏发现人才的人。,D,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骈死于槽枥之间不戚戚于贫贱 B.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处处志之D.其马得胡骏马而归 其真无马邪,B,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以千里称也不能称前时之闻 B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C才美不外见有时见日 D执策而临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B,1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A不以千里称也称:扬名,著称。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相等。D策之不以其道 策:

37、马鞭子。,D,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B.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策之不以其道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14、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与“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食不饱,力不足D一箪食,一豆羹,B,15.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顷刻两毙 D.袛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C,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

38、的一项是()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D执策而临之(面对),C,17、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虽有千里之能 无独爱莲之出淤泥B策之不以其道 以此自终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其真无马邪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C,18、对第二段中的四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和读音相同,含义不同。B.和读音相同,含义不同。C.和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D.和读音相同,含义不同。,C,19、请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食”通“饲”,喂、喂养“见”通

39、“现”,表现“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24.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B,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

40、折与艰辛。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C,教育鼓励马生,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将“余”与“同舍生”的求学对比,表现作者求学勤艰,乐以忘忧。B.选文用排比写“同舍生”求学之便,强调了天资和求学条件的重要性。C.选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D.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感情真挚诚恳。,B,强调了后天努力或勤且艰的重要性,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的艰苦情景,先写借书苦读,后写寻师问学。B“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既写出天气严寒,又表明作者家境贫寒。C作者在老师面

41、前“立侍”,“俯身倾听”,“色恭礼至”,这些内容写出他求师的诚恳态度。D“得遍观群书”、“卒或有所闻”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借书人和老师的感激之情。,D,说明“勤且艰”后才能有所收获,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开头说自己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但终能遍观群书,这中间的原因,表面看来是“弗之怠”实际上是“不敢稍逾约”。B.“执经叩问”的情景写了三点:一是写老师的严厉,二是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三是写老师发怒时向他请教 C作者不在吃穿上和别人进行攀比,是因为他的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 D文章通过对比,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A,作者所说的原因就是“不敢稍逾约

42、”,并没有分表面原因和实际原因,6、“以中有足乐者”是指()A作者认为读书是足以快乐的事B作者认为自己家贫而能勤奋读书,这是足以快乐的事C作者认为书中有令自己欣慰的事,A,符合原意,7.作者写同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B,8.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A.本文在写法上用对比的手法,夹叙夹议,引出结论,情真意切,语重心长。B.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极写老师的严厉,上的是用反衬的手法,以突出自己求师的诚恳,生动的表现了求知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C.文章以叙事为主,适当穿插形象的描写和简要的议论,言辞简洁朴

43、实,语气恳切委婉。D.古时男子18岁行冠,戴上成人的帽子。后人常用:“(读gun音)“或者”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E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把自己年轻时读书条件和今天太学生读书条件进行对比,从而强调自己年轻时读书“勤且艰”。,D、E,古人行冠礼为男子满20岁;作者采取了平等相待的态度,心平气和地寓说理与叙事中,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表达对同乡晚辈的殷切希望和勉励之情。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学习,以期有成。,9.选出对本文第二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说明作者求学时道路、环境、季节、气候都极其恶劣。B.虽然“足肤皲裂”“四支僵劲”

44、,但作者仍然坚持去求学,说明作者求学决心大,山高路远也不顾,天寒地冻也不管。C.“烨然若神人”说明同舍生生活条件优越,作者借此反衬自己虽然生活条件不如,却独得其乐,执着追求。D.本段作者从衣、食、住、师四个方面写出了自己的求学之难。,D,第二段没有写求师之难,应是衣食住行四方面,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

45、足见“我”求学之“精”。,D,略无慕艳意,11、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B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C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D最后一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作用是一种自赞,类似于五柳先生传中的赞曰。,D,12.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B,表修饰,其余表转折,1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 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 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C 右备容臭 臭气相投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A

46、.如同、好像B.腰配;腰部C.气味,这里指香气;难闻的气味D.两次;继续。,A,1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B,打听、询问,1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A或遇其叱咄 或王命急宣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A,A.有时 B.所以;原来 C.和;将要 D.如;你。,1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47、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C,A.得到;使达到 B.更加;好处 C.担心 D.言辞;推脱。,17.下面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步行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质:询问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A,A.跑,18.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余幼时即嗜学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B,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结友而别 足肤皲裂而不知 B.自以为大有所益 益慕圣贤之道C.大

48、兄何见事之晚乎 当余之从师也 D.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C,A.表承接;表转折 B.好处;更加C.取独 D.推脱;言辞。,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腰白玉之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横柯上蔽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一狼洞其中,B,B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其余的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句“腰佩”;A.出名C.带着高高的帽子D.打洞,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手自笔录 虽人有百手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辞也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从先人还家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A.名词活用为状语,用手;人体器官 B.担心;

49、祸患 C.跟随,跟从 D.如;你,C,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或以钱币乞之 或遇其叱咄B未尝识书具 尝趋百里外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还自扬州 手自笔录,B,A.有人;有时 B.曾经 C.到;向 D.从;亲自,23.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幼时即嗜学 嗜学:爱好学习。B既加冠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交往,外出旅游。D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C,没有外出旅游的意思。,2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计日以还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乃悟前狼假寐C又患无硕师名

50、人与游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者也D或遇其叱咄 或以钱币乞之,A,A.计算 B.借给;假装 C.担心;祸患 D.有时;有人,25.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和()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C、D,A.的 B.去、往 C.D.取独,26.小石潭记,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D柳宗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