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秦汉文学绪论.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75232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0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秦汉文学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6秦汉文学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6秦汉文学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6秦汉文学绪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6秦汉文学绪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秦汉文学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秦汉文学绪论.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秦汉文学史绪 论,概论第一节 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概述,秦汉文学指的是秦统一中国(前221)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的文学。这是中国文学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初步开始自觉的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秦代:国盛而文微汉代:国盛而文昌,秦代:国盛而文微,由于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前冷落。再加上秦朝时间短暂,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吕不韦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刻石文琅琊台;仙真人诗。,返回,

2、汉代在国力强盛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学昌盛的局面。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汉代文人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他们追求人生的不朽希望能够青史留名。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汉代:国盛而文昌,第一节 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一、文人群体的简介:战国时期,楚地出现了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一批文人,他们集于一地又前后相续,且创作内容相类,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到了汉代,文人群体的存在更为突出,从西汉前期开始,一直到汉代结束,文人群体的存在成为一种明显的文学史现象,其中尤以西汉前期和东汉后期最为突出。,二、

3、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条件:1、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培养了文人的文学素养。2、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录用人才方法中,注意 及文学创作的才华。3、诸侯王、天子、外戚等权贵对文人的招揽。4、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机构的设立。5、游学游宦风气的盛行。,三、比较突出的文人群体:A、西汉初期诸侯王招集的宾客;B、武帝时期汇集在中央的文人;C、东汉前期外戚们的幕僚;D、东汉后期,洛阳东观以及鸿都门学聚集的 文人;E、东汉后期,游学于都城以及太学的文人。,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1、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3、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4、批判与赞颂的更迭5、士人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

4、觉6、从浪漫到现实7、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1、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 的艺术追求“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司马相如语,见西京杂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 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为汉代文学带来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激扬高昂的格调。,3、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士人的人生与仕宦相关,仕宦是士人实现其理想的首要途径。但是,士人们在仕途上往往成功者少而失败者多,这就引起他们“遇”与“不遇”的感慨。形成汉代文学“士不遇”主题。,4、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汉

5、代文学经历西汉初期对历史的批判与反省,经由西汉昌盛期的歌功颂德,再到东汉兴起的对现实的批判与反省的历程。,5、士人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东汉中期之前,士人对自己群体或个体独立性的自觉并不明显。西汉初期秉承战国遗风,士人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时间比较短,且自觉程度不甚突出。西汉至东汉前期,士人整体上对权势阶层带有明显的依赖性。东汉中期开始,士人的群体自觉和个体自觉的局面逐渐打开,其独立性明显增强。汉代文学中的个体情思由弱而强,个性在文学中逐渐得以张扬。,6、从浪漫到现实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汉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逐渐减弱

6、,而理性精神日益增强。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并没有使东汉文学走向虚幻,相反,它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作品的现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7、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汉代文学在民间和文人两个方面都呈现出兴盛的局面,两者相互促进、互相影响。如民间五言歌谣与文人五言诗。,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1、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2、铺张扬厉文风和繁琐解经习气3、文学重摹拟与经学固守师法家法4、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5、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1、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汉书儒林传)经学与文学的结合日益紧密,经学之士往往能文,文学之士大都通经。他们是沟通经学和文学的重要媒介,促进

7、了经学与文学的互渗互动。,2、铺张扬厉文风和繁琐解经习气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无论是辞赋、诗歌还是散文,都普遍存在这种倾向。和汉代文学铺张扬厉风气相映成趣的是汉代经学的繁琐解读习尚。秦近君解释尚书尧典标题两字之义,竟至十万言。,汉代文学具有浪漫性,汉代经学也带有很大的虚幻性。汉代经学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后来又一度兴起谶纬之学。刘勰称纬书“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文心雕龙正纬)。,3、文学重摹拟与经学固守师法家法大赋、骚体赋、七体、九体等,都留下了前后蹈袭的痕迹。汉代经学重承袭,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都强调传授先师之言。汉代文学的摹拟风气和经学注重师法家法的习气互为表里。,4、文学和经

8、学的从繁到简从大赋到抒情小赋;从史记到汉书;短小精练的五言诗从附庸变为大国,最终取代了辞赋的文坛霸主地位。汉代经学的演变与汉代文学类似,从东汉初期开始,经学界就悄然兴起了删繁就简之风。,5、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经学的藩篱,文学思潮很大程度上就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毛诗序阐述的基本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汉代的文学批评,主要就是以毛诗序的观点为尺度,对各种文学现象作出判断。,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赋的多源性 辞赋的分工与合流 从史记到吴越春秋 五言、七言诗的孕育 汉代文学的分期,1、赋的多源性,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

9、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的来源是多样的,尤以楚辞和战国策为要,同时吸取了史传的叙事及诗歌等因素。文体兼收并蓄 主客问答的形式 铺张恣肆的文风 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楚辞体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西汉刘向曾编集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人摹拟之作,署名楚辞。其中被收录作品的汉代作家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又附加了自己的九思。

10、扬雄、冯衍、蔡邕、赵壹等人也有楚辞体作品传世。,辞与赋细分起来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但宽泛一些看,两者又基本属于同类,所以辞赋往往并称。辞在汉代的存在,主要延续、模拟楚辞,许多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多少新意。楚辞体作品在汉代通常被用以咏物抒情,其中较好的作品,也主要体现在对抑郁不平之情的抒写。,2、辞赋的分工与合流,许多楚辞类作品都依傍于屈原,和新体赋形成了大体明确的分工:新体赋主要用于正面的赞颂讽谕,而楚辞类作品重在咏物抒情,而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格调和离骚相近。在发展过程中,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有时也以赋命名,贾谊的吊屈原赋即是其例。,汉赋的发

11、展分两条线索:其一为汉大赋,其正式形成是以枚乘的七发为标志。其二为抒情小赋,是东汉中后期士人个体自觉意识的反应。,3、从史记到吴越春秋,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吴越春秋则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东汉时期大量出现的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走向成熟的新文体。至于马第伯的封禅仪记,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汉代散文大约可分为三类:史传;政论;碑文。史传成就最高。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汉书与史记双峰并峙,成为史传文学的两大典范。政论文数量极为可观。既有说理性较强的

12、理论型文字,又有现实性很强的实用型文字。如淮南子、新语、新书、法言、论衡、潜夫论、昌言等。碑文则是东汉开始大量出现的新文体,以蔡邕成就最高。,4、五言诗、七言诗的孕育,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主要是乐府诗和五言古诗。五言诗开始主要见于西汉的歌谣和乐府诗,到东汉时,文人的五言诗创作也逐渐兴起。班固、张衡、秦嘉、蔡邕等 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长篇钜制,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抒情诗的典范。曹丕的燕歌行,5、汉代文学的分期,高祖至景帝时期,多承战国余绪,而新的因素也在萌生之中。七发武帝至宣帝时期,汉代文学自家面貌形成。汉大赋和史传都是与时代状况相称的典范之作,政论文也呈现出汉代经学笼罩下的自家风貌。史记,元帝至东汉和帝时期,守成地延续西汉以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辞赋和史传,政论文则出现分流,其一延续经学的影响而更显典正、规矩,其一出现反弹,批判精神得到张扬。汉书安帝至灵帝时期,文学面貌逐渐转变,文学中个体性内容日渐突出,文人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的生命、命运,同时对人生的价值进行新的思考,诗文日趋整饬华美,预示着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即将到来。古诗十九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