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外国案例[全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外国案例[全文].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案例11.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案例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突破口与争论 案例3.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巴林银行的倒闭案例4.瑞银交易员被控欺诈和伪造账目 案例5.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要点 案例6.全球金融危机 案例7.雷曼案例给金融监管指明了方向 案例8.欧债危机再度升温 华尔街金融巨头MF申请破产案例9.经济学家:“影子银行体系”濒临崩溃,巨额救助计划风险重重案例10.英国南海股票泡沫 案例1 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一、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及其矛盾 欧洲货币体系于1978年12月5日欧洲理事会决定创建,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其实质是一个固定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它的运行机制
2、有二个基本要素:一是货币篮子欧洲货币单位(ECU);二是格子体系汇率制度。 欧洲货币单位是当时欧共体12个成员国货币共同组成的一篮子货币,各成员国货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是由他们各自的经济实力决定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中心,让成员国的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挂钩,然后再通过欧洲货币单位使成员国的货币确定双边固定汇率。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之为格子体系,或平价网。 欧洲货币单位确定的本身就孕育着一定的矛盾。欧共体成员国的实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变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对各成员国货币的权数进行调整。虽规定每隔五年权数变动一次,但若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了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
3、了未能及时调整,通过市场自发地进行调整就会使欧洲货币体系爆发危机。 1992年9月中旬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生的一场自二战后最严重的货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当时德国经济实力因东西德统一而大大增强,尽管德国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用马克表示的份额不交,但由于马克对美元汇率升高,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相对份额也不断提高。因为欧洲货币单位是欧共体成员国商品劳务交往和资本流动的记账单位,马克价值的变化或者说德国货币政策不仅能左右德国的宏观经济,而且对欧共体其它成员的宏观经济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而英国和意大利经济则一直不景气,增长缓慢,失业增加,他们需要实行低利率政策,
4、以降低企业借款成本,让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增加产量,并刺激居民消费以振作经济。但当时德国在东西德统一后,财政上出现了巨额赤字,政府担心由此引发通货膨胀,引起习惯于低通膨胀的德国人不满,爆发政治和社会问题。因此,通货膨胀率仅为3.5%的德国非但拒绝上次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贴现率升为8.75。这样,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出现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的风潮,致使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这是92年欧洲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 对德国汇率提高首先作出反应的是北欧的芬兰。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自动挂钩,德国提高利率后,芬兰人纷纷把芬兰马克换成德国马克,到九月芬兰马克对德国马克的
5、汇率持续下跌。芬兰央行为维持比价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购买芬兰马克,但芬兰马克仍狂泻不止。芬兰央行的德国马克有限,在9月8日芬兰政府突然宣布芬兰马克德国马克脱钩,自由浮动。 二、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的脱钩成为这场货币危机的导火索 当时英法政府就深感问题的严重性而向德政府建议降低利率,但德国认为芬兰马克脱钩微不足道,拒绝了英法政府的建议,德国央行行长施莱辛格在9月11日公开宣布,德国绝不会降低利率。货币市场的投机者获得这个消息后就把投机的目标肆无忌惮地转向不断坚挺的德国马克。9月12日,欧洲货币体系内一直是软货币的意大利里拉告急,汇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中里拉对马克汇率的最大下限。 在
6、这种情况下,虽然意政府曾在7日和9日先后2次提高银行贴现率,从12%提高到15%,同时还向外汇市场抛售马克和法郎,但也未能使局外缓和。9月13日意政府不得不宣布里拉贬值,将其比价下调3.5%,而欧洲货币体系的另外10种货币将升值3.5%,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来欧洲货币体系比价的第一次调整。 到了此时,德国政府才出于维持欧洲货币体系的运行而作出细微的让步,于9月14日正式宣布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由8.75%降到8.25%,这是德国五年来的第一次降息。德国的这一举运受到美英法的高度赞赏,但为时过晚,一场更大的风暴在英国的外汇市场上刮起。就在德国宣布降息的第二天,英镑汇率一路下跌,英镑与马
7、克的比价冲破了三道防线达到1英镑等于2.78马克。英镑的狂跌使英国政府乱了阵脚,于16日清晨宣布提高银行利率2个百分点,几小时后又宣布提高3个百分点,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英国作出这种反常之举的目的是要吸引国外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对英镑的需求以稳定英镑的汇率。但是,市场的变化是微妙的,一旦信心动摇,大势已成,汇率变动趋势就难以遏阻了。 三、英镑狂跌,宣布退出欧洲货币体系从1992年9月15日到16日,各国央行注入上百亿英镑的资金支持英镑,但也无济于事。16日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又由前一天的1英镑等于2.78马克跌至1英镑等于2.64马克,英镑与美元的
8、比价也跌到1英镑等于1.738美元的最低水平。在一切机关用尽之后,9月16日晚上,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宣布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并降低利息率3个百分点,17日上午又把利率降低2个百分点,恢复到原来10%的水平。 意大利里拉在13日贬值之后,仅隔了3天又一次在外汇市场上处于危机,马克对里拉的比价再次超过了重新调整后的汇率下浮的界限,意政府为了挽救里拉下跌花了价值为40万亿里拉的外汇储备终未奏效,只好宣布里拉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让其自由浮动。欧共体财政官员召开了长达六小时的紧急会议后宣布同意英意两国暂时脱离欧洲货币体系,西班牙比赛塔贬值5%。从1987年1月到1992年9月,五年多时间内欧洲货币体系的汇
9、率只进行过一次调整,而在92年9月13日至16日,三天之内就进行了二次调整,可见这次欧洲货币危机的严重性。 直到1992年9月20,法国公民投票通过了其中心思想是把在文化政治上仍有很大差别的国家建立成一个近似欧洲合众国的政治实体,其成员国不仅要使用同一种货币,而且还得奉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马斯特赫条约,才使欧洲货币风暴暂时平息下来,英镑、里拉趋向贬值后的均衡的状态。 四、欧洲货币危机的教训这场货币危机有不少深刻的教训,仅就确保香港金融市场稳定而言,也有重要的启示,这就是要加强国际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西欧金融九月风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欧共体主要工业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不协调。当时德国在
10、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马克坚挺的情形下,还偏执于本国利益,不顾英、意两国经济一直不景气,而为了他们本国经济发展要降低利率的要求,不仅拒绝了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呼吁,反而提高利率。在芬兰马克被迫与德国马克脱钩的情况下,还意识不到维持欧洲货币体系运行机制的迫切性,甚至公然宣布其绝不会降低利息率。等到外汇市场风暴骤起,才宣布将其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但这只能给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者以这样的预期,即他们认为德国过去提高利率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现在降低利率仅仅是对通货膨胀的让步。 当然,这场危机的过错不能全部归罪于德国。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尽管各国间各种经济矛盾日益加剧,但任何
11、国家都不能一意孤行,各国只能在合作与协调中才能求得稳定的发展。世界正在朝着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现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所谓政策协调就是要对某些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共同的调整,对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进行联合的干预,以达到互助互利的目的。这主要是由于各国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即一国所采取的政策往往会影响其它国家的经济运行。由此,各国采取协调的经济政策就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各行其是,往往会产生不利的后果。案例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突破口与争论 东南亚和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后,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不断高涨,各种改革的设想和方案也不断地
12、被提出,作为国际金融体系核心载体的国际基金组织(1MF)的改革变成为整个改革的中心内容。直到2002年底,对IMF改革的多数建议集中在增加其资金能力和扩大其对发生金融危机国家的援助功能、改革其资金援助的限制条件、以及增强IMF信息收集和监督功能等方面。随着阿根廷金融危机的又一次爆发,一些新的、会使IMF发生实质性改革的建议又被陆续提出,并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与反响。在2003年年4月份华盛顿召开IMF年会期间,围绕IMF改革的讨论又达到了高潮。 一、国家破产概念与破产程序的提出及IMF在其中的作用 其实,关于国家也与个人、公司一样可以破产,并通过破产得到相应的保护的设想,我们的经济学鼻祖
13、亚当.斯密早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就指出,“如果国家需要宣布破产,她应当可以像个人在需要时一样去做。一个平等、公正和公开的破产总是使负债者最不跌面子,又使债权者受损失最小的一种方法。”但是,国家的破产非常鲜见,国际间也未有相关的机制,经济全球化使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也日益增加和复杂,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爆发的背景下,国家破产显然有必要被提上议事日程。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学术界就有人,包括一些知名人物,如斯蒂格利兹和斯坦伯洛,就曾提出过建立国际破产法庭来处理金融危机发生国的债务问题。但是,由于仅仅是学术界的探讨,国际社会并未认真对待。2001年11月当IMF第一副总裁克
14、鲁格建议设立国家破产程序,并表示IMF支持通过IMF章程的修改来落实这一设想后,国家破产才真正被发达国家政府所重视,并立即引来了国际社会的热烈讨论。 克鲁格的基本设想是当一个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而不是短期的周转困难,原有的债务肯定无法按期偿还时,应有一套准则使债权人和债务国进行全面的协商,重新安排债务,在多数债权人同意重新安排债务后,多数人达成的协议对其他少数债权人具有约束效力,他们不得对债务国提起诉讼,有关国家的国内法律不能对债务国具有效力。 克鲁格建议修改相关的IMF协定条款,通过国际协定确立有关的原则。由于国际社会对IMF增加权力表示疑虑,克鲁格后来建议在IMF之外成立独立的专家委员
15、会来评估有关国家破产的资格,而不是由IMF本身来判定。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缩短债务危机国与债权人的谈判过程,减少因少数债权人不合作而增加谈判的难度,从而使债务国迅速摆脱困境,重新恢复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新的债权人因为能具有优先的偿还权利而愿意提供新的贷款。最终的好处是债务国陷入危机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其资产价值的缩水可以减少,而利于债权人和债务国双方。克鲁格的建议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和赞同,加拿大、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纷纷表示支持,美国财政部长奥尼尔后来也不得不表示不反对,表示赞成人认为,90年代频繁地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债权者在对待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上变得既保守僵直,又意见分
16、歧。危机发生国的债务重组谈判变得越来越难,这对发展国家不利,对国际金融的稳定也不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私人债权者过分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使债务国不得不增加对国际组织和各国官方的资金依赖以摆脱困境,而这又会进一步引发私人债权者的道德风险,使他们忽略贷款的风险控制和债务国的还款能力,只注重贷款的收益和投资的回报。主国家破产程序的建立,将不仅为债务国提供走出危机的途径,减缓危机的深度,从而使国际金融秩序得到维持,而且还将使私人债权者分担金融风险的成本,迫使他们加强风险控制,减少他们的道德风险,并减少所需要的官方资金数量,缓解IMF及其他国际组织为解救金融危机而不断增加资金的压力。 当然,从发展中国家
17、的角度而言,他们尤其欢迎国家破产程序的建立,因为无论是泰国、韩国、俄罗斯还是最近的阿根廷都有非常痛苦的债务重组的经历。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获得债务重组的机会和调整的时间,比减免部分债务更为重要。在国际组织的参与下进行主权国家破产后债务的谈判,要比与债权者分别进行谈判容易得多。而且,债务危机国可免受债权者诉讼引起的各种纠纷和不良国际影响。 但是,主权国家破产的设想,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发达国家金融资本拥有者的反对。他们提出了种种理由述说国家破产的不可行性,当得知美国政府并不反对这一设想时,他们通过他们控制的媒体发表读者来信和文章论述该设想的负面影响。例如,由300多家全球性金融机构组成的国际金融
18、家协会在2003年4月IMF年会召开之前就开会呼吁IMF放弃激进改革的设想,而是更多地让私人机构和市场机制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否则将导致流人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剧减。综合反对者的理由大致有这么几条:第一,实施主权国家破产程序将使发展中国家非常容易地减销债务,从而使提供融资给发展中国家风险加大,发展中国家的融资规模将因此减少,这又会反过来使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更频繁地爆发。而且风险加大后,提供融资者会对不同的国家实施不同的条件,有些国家尤其是那些曾宣布破产的国家将长期无法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第二,危机发生国的债务是多笔的,每笔债务的条件和法律管辖权都不一样,它不象公司破产那样,由一家法院可
19、以了解,如果由国际组织裁定,债权者之间的协调和合作难度非常大,因此他们建议用市场机制解决,如在贷款和债券发行协议中增加相关的偿债困难时重新安排债务的条款。第三,真正像阿根廷那样发生严重危机的情况并不多见,多数情况是发生短期的流动性困难,如果主权国家破产可行,那么很可能被用来解决短期困难,这与设置国家破产的初衷不符,但又难避免。第四,实施破产后的债务的规模也难以确定,是仅包括官方债务,还是又包括私人债务;是仅包括外汇债务,还是又包括本币记值的债务,这必须在方案申明确,而这又是非常难的。第五,即使上述问题都解决了,国家破产程序必须通过国际协定的形式来确认,而如果要修改IMF协定需有85的投票权通过
20、,这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那还不如赶快放弃,转而寻求市场机制的解决方案。 其实,所有这些反对理由的核心是要保护这些私人投资机构的利益。国家破产程序的实施,将使债权者被迫采取合作的态度来缓解债务危机国的债务负担并承担一定的利息损失,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无法再通过拖延债务重新安排的谈判,迫使国际组织和政府官方提供更多的资金援助,而使他们自己不受损失地解套。因此,他们极力地反对由IMF来裁定国家破产,并以遵循市场原则为借口,寻求所谓的市场解决途径。纵观国际金融的历史,那么多金融危机的爆发哪一次不是市场机制的产物,尤其是20世纪末的20年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都是市场自由运行的结果。事实已经证明,单靠市场机制
21、本身已经不能有效地减少危机的爆发和缓解危机的负面影下,也难以迅速地使发生危机的发展中国家走出危机的泥潭。现在再奢谈市场机制解决方案,已为时太晚,建立一种国际机制的已成了一种必须,主权国家破产方案的提出只是这种客观需要的反映。 但是,由于美国并不是全力支持这一方案,致使2003年4月初在华盛顿召开的IMF年会没有对国家破产方案作出完全肯定的结论,而是作出用两条道(twotrack)行走的决定,即既支持市场途径解决方案,又同意对主权国家破产方案进一步探索,以便以后实施。所谓市场途径就是美国财政部次长泰勒提出的方案,即在新的债券发行和贷款协定中加上附加条款,明确该债务在债务人发生偿债困难,并且多数债
22、权人同意后,可以暂停还本息、重新安排债务的条件及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而对主权国家债务破产方案,会议决定责成IMF做进一步的研究,将其可能涉及到的各国国内法律问题和IMF协定需要修改的具体内容报告下一次IMF执行理事会讨论。这样,围绕着主权国家破程序的争论便有了一个初步的结论。按照笔者的观点,尽管这次会议没有完全接受该方案,但原则上已经得到认可,只要IMF在具体问题上继续努力,拿出详细的实施计划,该方案最终得到通过的前景是明朗的。而这对于IM酝酿已久的改革,无疑是重要的一步。它将使IMF维护国际金融秩序功能得到真正的强化,使其解救金融危机的作用的到更好的发挥,使发展中国家对IMF长期以来存在的批评
23、态度得到改观。 二、增加IMF资金的新建议与国际资本收益税 增加IMF的资金规模以便使其有能力加大对像阿根廷这样的国家陷入危机时的资金援助力度,一直是IMF改革建议中的重要内容,但绝大多数建议是增加和调整IMF的成员份额,因为即使算上1999年最近一次的增资,IMF的基金总额也只有2900亿美元(因SDR与美元的汇率变化,目前只值2650亿美元),与不断增长的世界经济规模和国际贸易规模相比,IFM的资金实力是在不断下降的。如以世界GDP规模与IMF基金份额为标准,IMF目前的资金实力只有1948年的三分之一,如按当时成员国交纳的标准交纳基金份额,今天IMF的基金规模应扩大5倍,按国际贸易的规模
24、衡量,则应是今天份额的9倍。但是IMF扩大基金份额的建议落实起来困难重重,于是不少学者建议从其他途径来增加IFM的资金规模。但是,一般学者的建议往往并不被发达国家政府重视,因此在国际金融界引起的反响也就并不是很热烈。最近,美国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艾德温?杜鲁门提出的建议引起了国际金融界不小的反响。他曾任美联储国际金融局局长并任美财政部助理部长至今年年初,不是一般的经济学家。他在最近纽约的一次讲演中提议,通过增加国际投资税的方法为IMF筹集3000亿美元的资金以用于对发生危机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杜鲁门认为,阿根廷的金融危机进一步证明,在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结构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难以避
25、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救危机的任务非常艰巨。IMF目前的资金规模不足以担当此重任,而IMF提出的主权国家破产的设想又各种原因一下子难以实施,所以当务之急是为IMF解救发展中国家的危机筹集资金,而筹集资金的渠道应是国际投资的收益税收。他的逻辑是国际资本通过国际投资获得收益,理应为国际金融稳定分担责任,但是私人国际资本又不愿意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分担责任,不同意实施国家破产程序,那么就通过税收来让他们来分担成本。他认为,只要征收05的国际投资收益说,每年就可以获得25-30亿美元的资金,连续征收10年共为IMF筹集3000亿元的资金,专门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提供援助。作为美国政府的前官员,难得
26、他能够站在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公正立场上为发展中国家说出这么一番颇具见地的言论。 可是,他的建议一提出就遭到了银行、投资基金等国际投资机构的反对,他们的主要代表、前述IIF的执行总裁达拉拉随即发表否定的看法。他认为杜鲁门对主权国家破产建议难以获得实施的看法是正确的,但是其本身的建议却一样不现实。他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增加IMF的资金,更反对对国际投资征税。应该说,杜鲁门的建议在理论上讲是正确的,电是可行的。但是在当前国际金融资本对发达国家政府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条件下,要真正实施他的建议恐怕困难重重。首先美国政府就不支持对国际资本交易征税,杜鲁门卸任后的言论已不代表美国政府,只能是作为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27、而已。托宾为减少外汇投机提出对外汇交易征税已多年,他的建议已成为经典言论,有众多的学者赞同,但至今无一发达国家实施。托宾税尚未涉及由谁来征收。由政府自己为自己征收尚无法实现,那么为IMF征税,显然更是与美国政府一贯的唯我独尊的原则不相容的,获得实施的可能性在近期看来也很小。今年4月在IMF的年会上并未对这一建议进行讨论便是例证。 不过,杜鲁门建议的意义不是在于它能否真正实施以及何时能够实施,这一建议的与其他很多建议一样,说明国际金融体系和IFIVI的现状已令多数人不满就连像杜鲁门这样的在美国政府长期供职的官员都希望IMF进行重大的改革,可见IMF发生重要变革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另一个重要的意义是
28、越来越多的美国学者和官员对IMF的改革感兴趣,提建议,希望IMF发挥更多、更重要的作用,扭转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国内保守派与国会一些议员一直鼓吹的减少甚至取消IMF这类国际组织作用的局面。当时IMF一方面遭到发展中国家的批评,认为其援救方案未能帮助发展中国家而是使他们陷入了更深的危机;另一方面,美国则试图缩小IMF的作用,不愿增加其资金实力让其充当国际危机解救者和最终贷款人的角色。因此,IMF的改革前景很暗淡。但是,连续不断的发展中国家进入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国多灵敏官员和学者认识到了IMF的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而是要加强,所有这些建议反映了这个趋势,而这对于把握IMF未来改革的走向是非常重要
29、的。 讨论题 1、 IMF遇到的问题及其改革取向? 2、 如何在IMF的改革中遵循公平原则?案例3 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巴林银行的倒闭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渐渐地他也得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买卖股票、土地或咖啡的风险,由于经营灵活、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过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巴林银行当时是
30、各国政府、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银行。20世纪初,巴林银行荣幸地获得了一个特殊客户:英国皇室。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奠定了巴林银行显赫地位。 尼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这之前,他是摩根斯坦利银行清算部的一名职员,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的机会。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许多问题。使工作有了起色。因此,他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 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无论做什么交易,错误都在所难免。但关键是看交易人员怎样处理这些错误。在
31、期货交易中更是如此。有人会将“买进”误认为“卖出”;有人会在错误的价位购进合同;有人可能不够谨慎;有人可能本该购买六月份期货却买进了三月份期货,等等。在出现这些错误之后,必须迅速妥善处理。如果错误无法挽回,必须将该项错误转入电脑中一个被称为“错误帐户”的帐户中,然后向总部报告。 尼森于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帐号为“99905”的“错误帐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错误。这原是一个金融体系运作过程中正常的错误帐户。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要求里森另设立一个“错误帐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于是尼森马上考虑另立一个账户,在中
32、国文化里“8”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因此尼森以此作为他的吉祥数字,由于帐号必须是五位数,这样“88888”的“错误帐户”便诞生了。几周之后,伦敦总部又打来电话,要求新加坡分行按老规矩行事,所有的错误记录仍由“99905”帐户直接向伦敦报告。“88888”错误帐户刚刚建立就被搁置不用了,但它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帐户”存于电脑之中。1992年7月17日,尼森手下一名新交易员犯了一个错误:把客户(富士银行)要求买进20份日经指数期货合约时,误为卖出20份,这个错误在当天晚上进行清算工作时被发现。欲纠正此项错误,须买回40份合约,以当日的收盘价计算,其损失为2万英镑,并应报告伦敦总公司。但在种种考虑
33、下,尼森决定利用错误帐户“88888”,以掩盖这个失误。另一个错误是尼森的好友及委托执行人乔治犯的。尼森示意他卖出的100份九月的期货全被他买进,价值高达800万英镑,而且好几份交易的凭证根本没有填写。尼森将乔治出现的错误记入“88888帐号”。逐步积累的问题困扰着他:一是如何弥补这些错误;二是将错误记入“88888”帐号后如何躲过伦敦总部月底的内部审计;三是SIMEX每天都要他们追加保证金,他们会计算出新加坡分行每天赔进多少。“88888”帐户也可以被显示在SIMEX大屏幕上。为了弥补手下员工的失误,里森将自己赚的佣金转入帐户,但其前提当然是这些失误不能太大,但账号中的错误实在太大了。 为了
34、赚回足够的钱来补偿所有损失,尼森承担愈来愈大的风险,他当时从事大量跨部位交易,因为当时日经指数稳定,里森从此交易中赚取期权权利金。若运气不好,日经指数变动剧烈,此交易将使巴林银行随之出现极大损失。里森在一段时日内做得还极顺手。到1993年7月,他已将“88888”帐户亏损的600万英姿转为略有盈余,当时他的年薪为5万英镑,年终奖金则将近10万英镑。如果里森就此打住,那么,巴林的历史也会改变。 在1993年7月下旬,接连几天,每天市场价格破纪录地飞涨1000多点,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屏幕故障频繁,无数笔的交易入帐工作都积压起来。因为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交易记录都靠人力,等到发现各种错误时,尼森在一天
35、之内的损失便已高达将近170万美元。1994年,里森对损失的金额已经麻木了,88888帐户的损失,由2000万、3000万英镑,到7月已达5000万英镑。事实上,里森当时所作的许多交易,是在被市场走势牵着鼻子走,并非出于他对市场的预期如何。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曾派人调查尼森的帐目。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但这5000万已被挪用来补偿88888帐户中的损失了。查了一个月的帐,却没有人去查花旗银行的帐目,以致没有人发现花旗银行帐户中并没有5000万英镑的存款。 关于资产负债表,巴林银行董事长彼得巴林还曾经在1994年3月有过一段评语,认为资产负债表没有什么用,因为它的
36、组成在短期间内就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彼得巴林说:“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在1995年1月11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巴林,提出他们对维持88888帐户所需资金问题的一些疑虑。而且此时尼森已需每天要求伦敦汇入1000万英镑,以支付其追加保证金。事实上,从1993年到1994年,巴林银行在SIMEX及日本市场投入的资金已超过11000万英镑,超出了英格兰银行规定英国银行的海外总资金不应超过25%的限制。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尼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购买更庞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
37、合约,希望日经指数会上涨到理想的价格范围。1月30日,尼森以每天1000万英镑的速度从伦敦获得资金,已买进了3万份日经指数期货,并卖空日本政府债券。2月10日,尼森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交易史上创纪录的数量,已握有55000份日经期货及2万份日本政府债券合约。交易数量愈大,损失愈大。所有这些交易,均通过88888帐户。2月中旬,巴林银行全部的股份资金只有47000万英镑。 1995年2月23日,日经股价收盘降到17885点,而尼森的日经期货多头风险部位已达6万余份合约;其日本政府债券在价格一路上扬之际,其空头风险部位亦已达26000份合约。尼森为巴林所带来的损失,达到了86000万英镑的高点,造成
38、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从金融伦理角度而言,如果对以上所有参与“巴林事件”的金融从业人员评分,都应给不及格的分数。尤其是巴林的许多高层管理者,完全不去深究可能的问题,而一味相信尼森,并期待他为巴林套利赚钱。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巴林破产的两个月前,即1994年12月,于纽约举行的一个巴林金融成果会议上,250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银行工作者,还将尼森当成巴林的英雄,对其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讨论题 1、你认为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一个如此荣耀悠久的金融集团,是如何被一点一点蚕食的?如何防范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案例4 瑞银交易员被控欺诈和伪造账目 总裁或因此辞
39、职-搜狐财经来源:东方早报 2011年09月18日当地时间16日,英国警方对瑞士银行集团交易员奎库阿多博利提出指控,罪名为滥用职权从事欺诈和伪造账目。阿多博利被指进行未授权交易,导致瑞银损失20亿美元。这名交易员当天下午首次出庭,泪洒当场。因这一事件,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和标普都已将瑞银列入负面观察名单,或将下调该行评级。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受该事件打击的瑞银将缩减投资银行部业务,并会再裁减数千职位,瑞银总裁更可能因此辞职。年赚60万英镑,夜夜笙歌现年31岁的阿多博利任职于伦敦的瑞银集团欧洲资产部门,是瑞银“德尔塔1”交易平台中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交易员。瑞银14日晚发现交易出现问题,随后报警
40、,警方在15日凌晨捕获阿多博利。16日下午,阿多博利现身伦敦地方法庭出席听证,他身着白衬衣和浅蓝色套头衫,一度擦拭泪水。听证持续时间较短。其间,阿多博利仅开口确认姓名。法官随后下令将阿多博利羁押至本月22日。法官说,阿多博利案将移送高一级法院,他将于10月28日再次出席听证。若被控罪名成立,阿多博利最高可能被判10年监禁。这名“魔鬼交易员”的背景已成为媒体焦点。阿多博利是加纳人,家世甚为显赫,其父曾于联合国任职。阿多博利曾经在以色列、叙利亚和伊拉克居住,之后在英国接受私人教育,中学时已十分活跃,曾担任学生领袖,之后于英国诺丁汉大学主修计算机科学与管理专业,被朋友们形容为计算机天才,且“非常放松
41、和乐天派”。2006年,阿多博利加入瑞银,从后勤部门做起,并快速升职。被捕前,他是瑞银投资银行Delta One交易部的ETF交易主管,据称年薪20万英镑,另有花红40万英镑。据认识他的人称,阿多博利能言善道、人缘极佳,而且是work hard,play hard(勤力工作、玩得尽兴)的“派对动物”,身边不乏美女。他在瑞银驻伦敦分支机构附近租了一套公寓,周租金1000英镑,最近刚搬走。在该租住的豪宅内,阿多博利夜夜笙歌。这个“奇迹”堪比“巴林”9月6日,阿多博利在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上留言,声称“我需要一个奇迹”。当日正好是瑞士央行出手压低瑞郎汇价宣布无限量购买外币,以保证瑞郎
42、对欧元汇率低于1.2。谁也没料到阿多博利的这个“奇迹”会以一种震惊全球的方式出现。目前,英国金融监管部门和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正与瑞银方面保持联系,并由独立的第三方进一步调查,瑞银将承担调查所需费用。若法院最终判定阿多博利为主动操作,那么这桩交易的性质将与16年前一桩致使英国巴林银行倒闭的金融舞弊案如出一辙。1995年2月,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宣布倒闭,原因是巴林银行驻新加坡的经纪人尼克利森超额交易衍生性金融商品,导致银行损失14亿美元。就该事件造成的损失,瑞银估计约为20亿美元,并称该行本财年第三季度可能因此亏损,但瑞银客户仓位没有受到违规交易影响。而这家瑞士最大的银行早前已宣布裁员3500人
43、,目的正是为节省20亿美元(约156亿港元),刚好此次被阿多博利蚀光。为了亡羊补牢,瑞银可能要再拿员工“开刀”。有瑞士报章引述瑞银内部人士称,瑞银将在11月17日的投资者日宣布裁员瘦身计划,投资银行部数千人饭碗不保。该报道更预计,瑞银行政总裁格吕贝尔、投资银行部总裁贾伟德将辞职。行业分析师说,这桩违规交易使瑞银的盈利前景变得黯淡,旗下投行业务也可能受到外界质疑,令接连遭遇金融危机和查税风暴冲击的瑞银声誉再度受损。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瑞银因持有大量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关联证券等高风险产品而损失惨重,之后接受了政府援助。 (责任编辑:谢伟)案例5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要点 2010年07
44、月16日 09:55:4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月日(记者杜静刘丽娜)美国国会日通过最终版本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新法案被认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负责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该委员会共有名成员,由财政部长牵头。委员会有权认定哪些金融机构可能对市场产生系统性冲击,从而在资本金和流动性方面对这些机构提出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 第二,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提供信用卡、抵押贷款和其他贷款等消费者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 第三,将之前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视野。大部分衍生品
45、须在交易所内通过第三方清算进行交易。 第四,限制银行自营交易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在自营交易方面,允许银行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但资金规模不得高于自身一级资本的。在衍生品交易方面,要求金融机构将农产品掉期、能源掉期、多数金属掉期等风险最大的衍生品交易业务拆分到附属公司,但自身可保留利率掉期、外汇掉期以及金银掉期等业务。 第五,设立新的破产清算机制,由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负责,责令大型金融机构提前做出自己的风险拨备,以防止金融机构倒闭再度拖累纳税人救助。 第六,美联储被赋予更大的监管职责,但其自身也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督。美国国会下属政府问责局将对美联储向银行发放的紧急贷款、低息贷款以及为执行利率政策
46、进行的公开市场交易等行为进行审计和监督。 第七,美联储将对企业高管薪酬进行监督,确保高管薪酬制度不会导致对风险的过度追求。美联储将提供纲领性指导而非制定具体规则,一旦发现薪酬制度导致企业过度追求高风险业务,美联储有权加以干预和阻止。( 编辑: 刘硕 )案例6 全球金融危机 一场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全球正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长期失衡,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连锁效应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可以预见,危机的演变以及各
47、国的应对将对全球金融、经济乃至于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 这场金融危机的成因,涉及美国的消费模式、金融监管政策、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以及美国和世界的经济结构等各方面因素,尽管各方的说法还不尽一致,但以下几点已为多数人所认同。 一、房地产泡沫是危机的源头祸水。 次贷危机说到底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危机,而房地产泡沫的催生既和美国社会的“消费文化”有关,也和美国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和长期维持的宽松货币环境有直接关系。 美国经济长期以来一直有高负债、低储蓄的特征,不但居民大手大脚地借债消费,而且国家也鼓励大规模借贷和超前消费。近年来,个人消费支出占美国GDP的比重达到了70%的历史新高。从2001年末到2007年底的6年中,美国个人积累的债务更是达到过去40年的总和。可以说,美国政府和社会近年来一直是在债台高筑的危险状态下运行的。 美国人近年来不断增强的消费勇气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的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打开了货币闸门,试图人为改变经济运行的轨迹,遏止衰退。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 货币的扩张和低利率的环境降低了借贷成本,促使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