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视角看劳动与技术教育.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94189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视角看劳动与技术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视角看劳动与技术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视角看劳动与技术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视角看劳动与技术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视角看劳动与技术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视角看劳动与技术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视角看劳动与技术教育.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视角看劳动与技术教育 摘要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框架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彰显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主题研究、多元评价”这几个关键词。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主题研究;多元评价新课程改革将传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之中,赋予了劳动与技术教育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初中学生人人必须经

2、历的实践活动内容,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初中学生的基本权利1。综合实践活动框架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将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进行了重组和拓展,从而超越了传统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内涵和要求。透视现行的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主题研究、多元评价”这几个关键词彰显其中。 一 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传统劳动技术教育以学生操作性练习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一般先教师示范讲解,再让学生模仿操作,最后完成规定作品的制作。整个过程以学生“动手做”“跟着做”为主,很少需要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探究,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新课程背景下,自主探究成

3、了各 科教学的追求之一,自然也成为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关键词之一。(一)探究活动引入新课。今年10月,宁波市举行第八届教坛新秀评比,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上课内容为市编劳动与技术专题读本七上年级第二个专题富有创意的立体造型,这可能是基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现实地位而选择的。该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立体造型所使用的各种基本材料,掌握折、叠、卷、剪、切、缝、粘等基本技法,经过奇思妙想,创造出多种多样立体的富有创意的工艺品,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对立体形象的想像力和直觉判断能力。很多老师在课的设计中力求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尤其从课始就引入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愿望

4、。如王老师是这样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师:同学们,请你与小组同学合作,发挥想象,想一想怎样使你手中的这张纸立起来?(教师在课前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纸。)学生马上开始动手尝试,有的将纸折一折,纸就立起来了;有的将纸卷一卷,也能使它立起来;有的用胶水粘一下,效果就出来了;有的用剪刀剪一下,也达到了目的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动脑,办法慢慢多了起来,并在交流中逐渐掌握了纸雕的一些基本技法。(二)制作过程强调探究。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师的课堂设计可以作品制作为载体,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其中,改变传统劳动技术教育中学生动手制作无需开动脑筋,只要跟着老师一步步操作,解决一个“怎样做”的问题,现在

5、更需要学生研究“为什么这样做” “怎样做得更好” “有什么办法提高作品的质量”等问题,以使劳动技术教育更丰富、更有实用性和拓展性。在制作老虎头的过程中,也不见了教师一板一眼的讲解,老师们大都先让学生自主观察与探究:老虎头是由哪些纸雕技法完成的?老虎的眼睛是怎么做的?用什么方法可以把纸折叠得平直?你认为老虎头的制作步骤是怎样的?或者让学生提出制作时可能会有哪些困惑,再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掌握技法要领,解决制作的难点。学生由被动接受方法,改为自主学习技法,体现出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的特征,释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二 小

6、组活动学会互相合作让学生学会合作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任务之一。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之后,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中明确指出:教师在进行学生的学习指导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技术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由此可见,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要求。学生在作品的制作与探究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掌握基本的技术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技术创新意识。 (一)小组竞争促进合作。

7、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既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又能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针对初中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能在小组成员中起到提高、纠错、深化的作用,使合作避免形式化,更具实效性。再看“富有创意的立体造型”一课,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小组间的竞争活动,如王老师要求学生“发挥想像,看哪组有5种以上的技法能使手中的纸立起来”,在制作老虎头的过程中,也是以学生合作的形式,比赛哪组做得多、做得快。在比赛情境的创设下,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接受评价,学生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更多地想到了小组集体的荣誉,在探究中学生团结协作,效率较高。(二)巧妙设计引导合作。合作不仅是作为一种学习方

8、式,更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不流于形式,需要教师巧妙的设计,犹如“润物无声”,使学生在不经意间主动地与同学合作。如在老虎头制作过程中,老师在给每组准备的制作材料中,按小组人数(7人),少给了一张(6张),这样小组成员没有人手一份制作材料,就不会自顾自地动手制作,而为了使自己小组能多出几个成功的作品,小组内就会对任务进行重新分配,组员配合默契,谁有困难,组内同学就会主动地给予帮助。有的小组让最擅长做眼睛的两个同学专业做起了眼睛,最乐意剪胡须的同学专门剪胡须,还有嘴巴、“王”字等,小组同学紧张有序,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少了形式上的合作,多了有效性的合作。三 主题研究

9、提高综合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不能简单地分割成四门课程进行,应以融合的方式实施。因此,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也应融合研究性学习,开展一系列新型的学习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深入挖掘劳动技术教学中的内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得到各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一)从教材中寻找研究主题。如劳动与技术教育专题读本七上年级第一专题“精湛的剪纸工艺”,教材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确定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内容或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把研究的目的、过程和结果写成一篇短文,可以附上作品等有关资料。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一个内容或问题,进行主题研究。如:剪纸的某一个流派及

10、其特点;家乡的剪纸艺术等。通过对剪纸艺术的研究,学生了解了剪纸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如剪纸的工具材料、剪纸的装裱、制作步骤和表现方法,学会怎样欣赏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等。这样的研究主题在浙江省编和宁波市编的劳动与技术专题读本中都有很多安排,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生活开展研究,使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亲历探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二)从学生的兴趣中寻找研究主题。八年级“飞翔的风筝”专题中,学生对风筝历史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兴趣,这时就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相关主题的研究,如风筝的起源与发展,风筝的类别,风筝放飞原理与技巧等。在主题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在制作风筝中提高动手能力,在放飞风筝

11、的过程中运用技巧,体验快乐。最后制作和放飞风筝,使学生对风筝的研究兴趣找到了情感的实践点。又如“可爱的花”这一专题,学生也可根据兴趣选择自己乐于研究的主题,如“花与我们的生活”,通过上网搜集资料,了解鲜花的寓意;通过走访鲜花礼品店了解送花的讲究;在研究中还知道了鲜花的养护,鲜花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在研究活动中,提高利用工具和方法获取信息和资料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四 多元评价着眼活动过程新课程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同样,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

12、多元评价,并能在评价过程中获得技能技法的提高。(一)评价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和评价内容的多元。传统的劳动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大多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内容也仅限于制作的作品,且总是以作品制作是否成功为追求。学生很少参与对同学和自我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视野下的劳动技术教育则强调评价的意义,强调运用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学生既要评价同学,又要接受同学的评价,使学生有机会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评价的内容也不再只是作品的成功与否,当学生展示成果的同时,教师总会引导他更多地展示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困难,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有的老师在成果展示的环节,将“成果”和学生

13、的介绍过程、介绍效果都作为评价的内容,让同学和老师共同评价,这样就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二)评价重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视野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评价,不仅对作品的评价,成果的展示,还要评价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只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技术形成一定的素养,对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真实的体验、经验,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本领,即使“成果”是欠缺的,或者体验是受挫的,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给予积极的评价,营造感受成功的情境,体现课程的魅力。 2有些学生在展示“老虎头”时,谈到眼睛特别难做,总是不能折叠平直,这时就有同学将自己成功的经验与他分享,告诉他只要“用刀背轻轻压一下

14、”或“用刀片轻轻划刻一下”,就能使折叠平直。由此看来,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主题研究、多元评价”这几个关键词,我们看到了新课程赋予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新的使命,我们关注的不再只是学生的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是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以育人为根本。正如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从学校走出来的人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而应该是一个和谐人。”劳动与技术教育也承担着同样的责任。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修订)(7-9)年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35362 乐素芬,区域性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与实践,课程研究,2006(3):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