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论文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的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94826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保障论文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的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劳动保障论文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的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劳动保障论文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的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劳动保障论文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的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劳动保障论文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的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保障论文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的对策研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的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的对策研究 王越英 城市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中一个带普遍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我国自从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和大量人口的涌入,城市居民中贫困人口与日俱增,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由此引申出城市社会利益分化冲突的严重性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城市贫困人口,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及其构成 (一)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界定 就我国来说,一般把最低生活保障线作为界

2、定标准。所谓最低生活保障线,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指的是政府在社会发展的某段时期内制定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维持一个普通公民生存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标准。通常把低于这个最低生存标准的人口界定为贫困人口。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345.6万人,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227.8元。由于目前进城农民工并未被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所以,真实的城市贫困人口规模将会大于这个数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城市贫困人口的实际数目约4600万人,占总城镇人口的8%,这个比例要高于农村。预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今后每年新增城市贫困人口将不少于70万。

3、由此,我国将面临着城市人口膨胀、贫困群体扩大、贫富差距拉大以及社会利益分化的多种问题。 (二)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 第一,城市老弱病残人员和“三无”人员。“三无”人员,既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人、无固定生活来源的城镇居民。这些人员是目前推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救助对象。 第二,下岗失业人员。这是目前贫困层中贫困人口最集中、最引人注目的群体。2009年登记和未登记的失业人口占了总贫困人口的39.3%。这部分人员已成为许多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 第三,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推行和实际存在的大量隐性失业人口的逐步分离,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差别的

4、利益驱动,大量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入城镇,并由此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民工潮。因现行有关制度的限制,农民打工者在城市很难受到平等对待,往往成为城市居民中的流动人口,一方面在城市中没有稳定的工作,往往从事的是季节性或是短期工作,一旦失去工作就会沦为城市贫困人口;另一方面,农民工大多是从事没有技能的低廉劳动,不仅收入较低,而且没有相应的医疗、养老、失业、住房等社会福利保障,自然是城市中底层的贫困阶层。 二、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前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由于个人或家庭的自身条件限制而导致贫困 第一,因年龄、残疾、疾病等因素导致的贫困。城市下岗职工由于年

5、龄过大,缺乏竞争力,一旦失业就很难再就业。在城市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残疾人,这部分人由于身体存在某些缺陷,再就业过程中会受到某种歧视,几乎没有就业的可能。此外,因家庭成员疾病造成的贫困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第二,因无技能或文化程度低而导致贫困。文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个人社会生存能力的内在基础。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以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为主体的贫困群体更是处于不利地位,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年龄偏大,又缺乏专业技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这部分人员自我脱贫的能力很弱,自我实现再就业较为困难,而且再就业也往往只能在非正规就业领域就业,收入水平很低。 (二)由

6、于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等社会变迁而导致贫困 第一,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下岗、失业,这是造成城市贫困的最主要原因。一方面,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推行“低工资,多就业”政策,劳动力基本是由政府进行配置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计划体制时企业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许多企业为了提高效益采用了“减员增效”的策略,一些原本吸纳了大量劳动力的产业由于效益不好,也纷纷退出了市场,这些企业的员工便大多成为了下岗失业人员。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推进,劳动力配置也市场化,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增长进入高峰期,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矛盾突出,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即有工作岗位却找不到合适的劳动者,整体就业形势相当

7、严峻。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功能薄弱。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制定到执行都存在着很多缺陷,诸如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社会保障资金不到位、发放不及时、管理机构不统一等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健全,“应保尽保”目前仍然做不到,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也造成一些人“因病致贫”,现行的社会福利保障模式还未能真正起到救助贫困者的作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安全网的脆弱和不足使得其无法遏制贫困人口的增加。 第三,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收入差距和财富占有差距不断拉大。1978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为0.16,然而到2009年不仅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0.4的标准,而且据有关专家估计已经超过0.5。

8、具体来说,20%收入最低的城市居民,拥有的全部收入还不到城市总量的3%。在巨大的贫富差距下,占有大量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强势群体已开始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而低收入群体由于缺乏组织依托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因此也失去了许多本应平等享有的发展机会,进而导致他们对强势群体的依附。这不仅不利于贫困人口的自助和维权,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贫困状态。 三、城市贫困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一)对于城市贫困人口自身及其家庭的危害 在商业化的城市社会中,贫困人口的购买力低下,这不仅会导致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困难,而且还会导致他们难以平等地享用城市教育、医疗及其他多方面的服务。城市贫困人口在这些方

9、面的问题会使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低于非贫困人口,从而间接地导致他们的社会阶层地位下降。同时,也导致“贫困代际传递”,使他们的下一代仍可能面临贫困的窘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贫穷发生代际转移的时候,富裕也在发生代际转移,并且愈演愈烈。当贫穷与富裕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群体并且长期保持的时候,社会的潜在风险也会加大。 (二)城市贫困问题的存在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第一,贫困人口的大量存在对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挑战。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话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但是,由于城市贫民阶层是城市中的绝对弱势群体,不仅生活没有保障,而且在社会中受到歧视

10、,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机会不均等、权利不平等等问题,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往往会产生个人发展机会和权利被剥夺的感觉,这样的境遇容易使他们滋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不满情绪不断积累和酝酿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激化社会矛盾。 此外,大量的城市贫困人口的存在,给社会的安定有序也加入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关学者研究成果表明,贫富差距的扩大是犯罪的重要诱因。这些贫困人口在生话上难以得到保障,因而铤而走险,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第二,贫困人口的大量存在,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毋庸置疑,大量的贫困人口阻碍了发展的脚步,贫困从来就是发展的天敌。中国21世

11、纪议程指出: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是统一的整体或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消除贫困就难以持续发展,不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资源,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这段话形象地指出了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消除贫困才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贫困人口相对来说素质较低,人力资本投入少,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应地减少。同时,国家要对贫困人口投入数量的可观的扶贫资金,耗费了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部分资金,势必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投入,加重国民经济的负担。 四、消除城市贫困,构筑社会安全网 减少和消除贫困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认真研究城镇贫

12、困问题,努力寻找对策,减少城镇贫困,构筑社会安全网,关系到国家的安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基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的实际情况,要减少直至消除城镇贫困,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 (一)在发展中促进就业 无论农村贫困还是城市贫困归根到底都是由于落后的生产力造成的。现阶段城市贫困更直接的是由于下岗失业造成的,因此积极主动地开展创业活动,为下岗失业工人创造更多机会的开发式扶贫较之单纯的救济式扶贫更易见效。为达到在发展中促进就业的目的,在现阶段政府:一方面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同时另一方面要继续发挥财政和金融的双重作用,通过降低利率、减免税收,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3、引导社会成员投资,积极吸引外资,扩大投资规模,从而加速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岗位。我国西部地区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加快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经济的腾飞,将对减少贫困人口起到重要作用。 (二)调控收入分配和再分配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社会的动荡可能较大,社会成员收入的差距也在加大,对此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分配与再分配的职能,弥补市场调节失灵,承担改革的成本。在税收方面,应进一步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缴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的核算体系,加大对个人所得税的宣传工作,增加个人偷税的成本。与此同时,为了减缓经济结构调节对社会弱势群体的震荡,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财政支出上应增加社会保障和

14、福利支出的比例,并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大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救助的投入,在对城市居民最低社会保障工作中承担更大的责任,使社会被救助人口比例增加,被救助水平提高。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其扶贫济困的安全网作用 首先,将社会保障体系法制化、规范化。在法律上明确规定社会保障的对象、标准、资金来源、主管机构的职责等,从而消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存的多头管理、政事不分、法制不健全的弊端。完善各项具体制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尤其是要将大量的农民工和失地人民纳入保障范围;适当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同时要注意防止福利依赖和贫困陷阱;调整社会福利制度,使其向贫困者倾斜等等。近期,我国政府出台的农民工养

15、老保险办法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办法,就是一个可喜的开端,体现政府了对弱势群体权益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其次,要强化社会保障工作的执行力。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在落实。并且要拓宽社保资金的筹资渠道,保证资金到位,及时发放,对贫困群体发挥及时有效的救济作用。再次,要建立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机制,保障扶贫工作的公平性,提高其透明度。 (四)建立城镇扶贫检测体系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应把解决失业问题和城镇扶贫纳入宏观调控之内。有必要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城市贫困人口认定、统计、监测和预警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由政府牵头建立统一的城镇扶贫管理体系,使扶贫工作制度化、社会化。 (作者单位武汉市委党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